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特殊地域管啥

民事訴訟法特殊地域管啥

發布時間: 2021-01-01 18:34:20

❶ 下列關於民事訴訟法中特殊地域管轄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版
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權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者航程終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這些都是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的。你去查查即可。

❷ 何為我國的地域管轄制度

地域管轄是指確定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我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地域管轄的某些規定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當事人經濟、便利地進行訴訟和法院公正、高效審理的需要。因此,對我國地域管轄的某些規定進行人性化的完善勢在必行。

一、科學界分一般地域管轄、特殊地域管轄與專屬管轄的關系

我國民事訴訟法通常將地域管轄劃分為三類,即一般地域管轄、特殊地域管轄與專屬管轄。其中,一般地域管轄在性質上為屬人管轄,以法院轄區與當事人的隸屬關系為標准來確定管轄。特殊地域管轄在性質上屬於對物或對事管轄,其以法院轄區與訴訟標的或法律事實的隸屬關系為標准來確定管轄。其設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體現「兩便原則」,即便於當事人經濟、快速地進行訴訟,便於法院更好地審判、合理配置資源。由此可見,一般地域管轄與特殊地域管轄是兩種不同的地域管轄,兩者系競合關系,在適用上並無先後之分。也就是說,適用特別地域管轄的案件,依訴訟標的諸要素所確定的法院固然有管轄權,被告住所地法院也同時擁有管轄權,兩者之間實際上為一種選擇適用的關系,而具體選擇向哪一個法院起訴,則完全取決於原告的意願。專屬管轄則是指法律強制規定某類案件只能由特定的法院進行管轄。它具有極強的排他性,不僅排除對一般地域管轄和特殊地域管轄的適用,同時還完全排除了當事人對管轄的協議變更。其實質在於對法院管轄權的確定一律適用法律的規定。

具體到我國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對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二十六條、二十七條、二十八條、二十九條、三十條、三十一條所規定的合同糾紛案件、保險合同糾紛案件、票據糾紛案件、運輸合同糾紛案件、侵權行為案件、交通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案件、海事損害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案件以及司法解釋所規定的農業承包合同案件、產品質量損害賠償案件,這九種特殊地域管轄都將被告住所地作為法院管轄地。而對於海難救助費用案件、共同海損案件、聯營合同案件、債權人申請支付令案件、訴前財產保全案件以及擔保合同這六種特殊地域管轄案件則沒有將被告住所地作為管轄聯接點。顯然,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對一般地域管轄和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邏輯不清,比較混亂。我們認為,在民事訴訟法修訂時,有必要刪除特殊地域管轄中關於「被告住所地」作為管轄聯接點的規定,以便科學界分一般地域管轄、特殊地域管轄與專屬管轄的關系。

二、在地域管轄中要確實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合同糾紛案件是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這意味著對於異地消費所引起的合同糾紛,消費者只能向異地的廠家所在地或購買地所隸屬轄區的法院提起訴訟,否則無法獲得司法救濟。這種規定大大加劇了弱勢群體——消費者與強勢群體——廠家之間力量的鴻溝,增加了消費者進行訴訟的風險和成本,阻礙了消費者接近法院,尤其對於通過網路的形式購買異地甚至國外產品的消費者而言,更是一種實質的阻礙,而迫使其不得不打消進行訴訟的念頭。因此,我國地域管轄的規定不能一概而論,還須注重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具體來說,在消費者合同、個人僱傭合同、保險合同這三類合同中,由於消費者、被僱傭者、被保險人均是弱勢群體,民事訴訟立法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傾斜性保護,即對於這三類合同糾紛案件,民訴法可規定:消費者慣常居所地、受雇者慣常工作地、保單持有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住所地法院也享有管轄權。這既是切實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需求,同時也是訴訟實質公平正義的體現。

三、進一步完善協議管轄

協議管轄,是指民事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在民事爭議發生之前或者發生之後,用協議的方式來選擇處理它們之間爭議的管轄法院。協議管轄是民事訴訟中處分原則的體現,它的設立意味著當事人的處分權進一步擴大,標志著我國民事訴訟制度民主性的進一步增強。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現有協議管轄的規定顯得有些保守,很多方面還亟待完善。

(一)擴大協議管轄的范圍

1、擴大協議管轄的案件范圍

根據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非涉外訴訟中當事人只能對合同糾紛案件適用協議管轄,其他案件不能適用協議管轄;而在涉外訴訟中當事人則可對各類財產權益案件適用協議管轄。這種雙軌制的處置辦法使得協議管轄區分為國內案件的協議管轄與涉外案件的協議管轄。這種規定在國際上都是比較少見的,尤其是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這種不同規定顯然是落伍了,市場經濟要求市場的統一,市場的統一又要求市場規則(包括權利救濟規則)的統一。因此,為更好地擴大與落實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維護訴訟規則適用的統一性,我國民事訴訟法有必要擴大適用協議管轄案件的范圍,將國內案件與涉外案件協議管轄統一起來,即將其適用范圍擴大到所有的財產權益案件。

2、擴大協議管轄的法院范圍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國內民商事合同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法院的范圍僅限於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這五個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法院。對於此立法規定,大多數的學者都要求進一步擴大協議管轄法院的范圍,其中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民事訴訟法設立協議管轄的立法本旨,主要就是為了使雙方當事人能夠將其爭議提交他們依賴的且方便的法院審理,抑制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如果將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法院的范圍僅限於與案件有實際聯系的法院,就會影響民事訴訟法立法意圖的實現。因此,主張取消這五個與案件有實際聯系的可選擇法院的限制,認為只要不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當事人可以選擇國內的任何法院。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明示協議管轄選擇的范圍既不以與案件有密切聯系為限,使之不同於法定之地域管轄,體現自己的特色,又不能寬泛到選擇任意第一審法院均可之程度,其范圍可限定在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法院。我們同意第二種觀點,即在現行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協議管轄法院的范圍,同時又並非漫無邊際,即必須與案件有實際聯系,這樣既尊重了當事人的選擇自由,確保了當事人的便利,同時也避免與案件無任何聯系的法院在審理上的不便。

(二)承認默示協議管轄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了涉外合同的默示協議管轄,即涉外民事訴訟的被告對人民法院管轄不提出異議,並應訴答辯的,視為承認該人民法院為有管轄權的法院。我國非涉外訴訟卻沒有默示協議管轄的規定,而是規定人民法院發現受理案件不屬於其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法院,以及當事人有權在提交答辯狀期間對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但在審判實踐中,法院若出於地方保護主義或其他原因未依法移送案件,且當事人並未提出異議而應訴答辯,在這種情形下,我國民事訴訟法並未明確規定受訴法院是否取得管轄權,若取得管轄權,依據何在?因此,在非涉外訴訟中有必要承認默示協議管轄來解決立法的漏洞,確保涉外訴訟與非涉外訴訟的規則統一。具體來說,我們認為可以借鑒德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採取有條件地承認默示協議管轄的方式,即在第一審國內或涉外民事訴訟中,如果原告向無管轄權的一審法院起訴,則該受訴法院應當將其沒有管轄權的情況告知被告,被告知曉了管轄錯誤及後果仍同意應訴答辯或提出反訴的,視為其承認該法院為有管轄權的法院。這樣一方面有利於被告權益的保護,平衡了其與原告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法院辦案,提高訴訟效率。

(三)對協議管轄的限制

當然,任何權利都是有邊界的,不是毫無限制的,當事人協議管轄的權利也是如此。對於經營者與消費者依格式合同成立的管轄協議,法律須作必要的限制,規定其無效。因為消費者無論是在經濟實力上還是信息佔有優勢上,相對於經營者,都是處於弱勢。為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平衡兩造的訴訟武器,避免經營者利用格式合同的方式來選擇對消費者非常不方便的管轄法院,明確經營者與消費者依格式合同成立的管轄協議無效是必要的。

❸ 民事訴訟法特殊地域管轄規定是什麼,有哪些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殊地域管轄,是指以被告住所地、訴訟標的所在地、法律事實所在地為標准確定的管轄。民事訴訟法第23—32條規定了十種屬於特殊地域管轄的訴訟。

(一)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

合同履行地,是指合同規定的履行義務的地點,主要是指合同標的物的交付地。合同履行地應當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對履行地約定不明確的合同,應當根據合同法第62條第3項確定履行地: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合同履行地在實踐中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當事人之間、法院之間常常對如何確定合同履行地產生分歧,並由此引發管轄權爭議。民事訴訟法施行以來,最高人民法院曾多次對如何確定合同履行地作出司法解釋或批復。這些解釋和批復所規定的合同履行地包括:

1.如果合同沒有實際履行,雙方當事人住所地又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不依履行地確定管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2.購銷合同的履行地按下列情況確定:第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當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確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交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中約定的貨物到達地、到站地、驗收地、安裝調試地等,均不應視為合同履行地。第二,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但實際履行中以書面方式或雙方一致認可的其他方式變更約定的,以變更後的約定確定合同履行地。第三,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做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或者雖有約定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雙方當事人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以及口頭購銷合同糾紛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確定管轄。

3.加工承攬合同。以加工地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對履行地另有約定的除外。

4.財產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以租賃物使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另有約定的除外。

5.補償貿易合同。以接受投資一方主要義務履行地為合同履行地。

6.借款合同。以貸款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7.證券回購合同。凡在交易場所內進行的證券回購業務,以交易場所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在交易場所之外進行的證券回購業務,以最初付款一方(返售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

8.名稱與內容不一致的合同。當事人簽訂的合同雖具有明確、規范的名稱,但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與名稱不一致的,應當以該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確定合同的性質,從而確定合同的履行地;合同的名稱與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不一致,而根據該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難以區分合同性質的,以及合同的名稱與該合同約定的部分權利義務內容相符的,則以合同的名稱確定合同的履行地。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還對聯營合同的地域管轄做了如下規定:第一,法人型聯營合同,由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法院管轄;合夥型聯營合同,由其注冊地法院管轄;協作型聯營合同,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第二,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或注冊地法院管轄確有困難的,如法人型聯合體已經辦理了注銷手續,合夥型聯營體應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而未辦理注冊登記,或者聯營期限屆滿已經解體的,可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合同法還專門對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的履行地點做了規定。根據該法第178、184條的規定,這類合同的履行地點,按當事人的約定確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供用電、水、氣、熱力設施的產權分界處為履行地點。

債權人依據合同法第73、74條規定提起代位權、撤銷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二)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轄

保險合同訴訟,被告住所地和保險標的物所在地法院都有管轄權。保險標的物如為運輸工具或運輸中的貨物,則由被告住所地或者運輸工具登記注冊地、運輸目的地、保險事故發生地法院管轄。

(三)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票據支付地,是指票據上載明的付款地;如未載明付款地,票據付款人(包括代理付款人)的營業場地、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本票出票人的營業場所,支票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的營業場所所在地為票據付款地。代理付款人是指根據付款人的委託代為支付票據金額的銀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

(四)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法院管轄

公司糾紛類型很多,大多數公司糾紛都可以歸結為合同糾紛或侵權糾紛,只有少量與公司組織行為有關的糾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2012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專門規定,此類涉及公司組織行為的糾紛,由公司住所地法院享有管轄權。公司住所地,是指公司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五)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運輸合同包括客運與貨運兩大類。運輸中的始發地,是指旅客或貨物的最初出發地,目的地則是指最終到達地。根據最高法院的規定,水上運輸或水陸聯合運輸合同糾紛發生在我國海事法院轄區的,由海事法院管轄。鐵路運輸合同,由鐵路運輸法院管轄。其他運輸合同糾紛,由始發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六)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一般情況下,侵權行為實施地和結果發生地兩者相一致,在同一地點,但也存在兩地不一致的情況。在兩地不一致時,針對該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可能存在三處管轄法院,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和被告住所地的法院都有管轄權。

(七)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這是針對車輛、船舶、航空器在運行過程中發生事故造成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引起訴訟所規定的管轄。航空器泛指一切在天空運行的人造物體,包括飛機、飛艇、熱氣球、衛星等。航空事故是指航空器在空中或地面碰撞、墜毀,在飛行中拋物、排油而引起的事故。事故通常發生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事故發生在哪一行政區域內,該行政區域的法院就有管轄權。最先到達地是指車輛、船舶最先到達的車站、港口,最先降落地指第一次降落的機場或其他地點,或者墜毀的地點。對這類事故引起的侵權賠償訴訟,包括被告住所地在內的上述地點的法院都有管轄權。

(八)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損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碰撞發生地、受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航行過程中因接觸和碰撞而造成的損害事故,其他海損事故是指船舶在航行中因觸礁、觸岸、失火、爆炸、沉沒等造成的事故。不論哪國的船舶發生了碰撞或其他海損事故,只要發生在我國領海海域內,我國法院就可以對請求損害賠償的訴訟行使管轄權。將因海損事故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規定由上述四個地點的法院管轄,充分考慮了這類案件的特殊性,既有利於當事人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選擇其中一個法院提起訴訟,也有利於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判決的執行。

(九)因海難救助費用提起的訴訟,由救助地或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法院管轄

海難救助是指對遭遇海難的船舶及船舶上的人員、貨物給予的救助。救助行為實施後,救助人有權根據救助的事實和效果要求被救助方支付救助費用。雙方對此可能出現糾紛引起訴訟,這類訴訟由實施救助行為地點的法院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法院管轄是各國的通例。應當注意的是,這類訴訟的管轄法院,不包括被告所在地的法院。

(十)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者航程終止地法院管轄

共同海損,是指船舶在海運中遭受到海難等意外事故時,為了排除危險,挽救船舶、人員和貨物,而作出的物質犧牲或支付的費用。因共同海損作出的犧牲和支付的費用應當根據一定的規則進行理算,並由受益各方分攤。我國在北京設有共同海損理算處,發生共同海損後,如在我國理算,理算地即為北京。航程終止地,是指發生共同海損的船舶航程終止的地點。共同海損發生後,如船舶最先到達我國的某一港口,或者有關當事人同意在北京理算,或者船舶的航程終止地在我國的某一港口,上述地點的法院便對由此提起的訴訟有管轄權。應當注意的是,這類訴訟的管轄法院,不包括被告所在地的法院。

❹ 民事訴訟法對特殊地域管轄是如何規定的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至第三十三條規定了9種屬於特殊地域管轄的訴訟。回

(1)因合同糾紛提起答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

(2)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轄;

(3)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4)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轄;

(5)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6)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7)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損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碰撞發生地、受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8)因海難救助費用提起的訴訟,由救助地或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法院管轄;

(9)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航程終止地法院管轄。

10

❺ 民事訴訟管轄怎麼確定

(1)按照案件級別管轄的規定確定訴訟受理的法院,根據案件標的額、影響、復雜程度來確定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受案范圍。一般而言,由於我國基層法院設在縣一級行政區,因此,大量的案件由縣級法院受理。

(2)按照地域管轄的規定確定訴訟受理的法院。地域管轄通常是按照「原告就被告」的原則,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可適用「被告就原告」的原則。

(3)按照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確定訴訟受理的法院。特殊地域管轄主要適用於經濟合同糾紛,保險合同糾紛,票據糾紛,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等。

(4)按照專屬管轄的規定確定訴訟受理的法院。具體規定是:①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②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③因港口作業發生糾紛引起的訴訟,專屬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5)民事訴訟法特殊地域管啥擴展閱讀:

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基於管轄權而產生,是對民事案件審判權的一種「恆定」,法院對於沒有管轄權的民事案件無權審理。法定管轄又可分為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裁定管轄又分為移送管轄和指定管轄。

管轄實際上是著眼於法院與當事人或訴訟標的、訴訟標的物或法律事實的隸屬關系來確定的:從法院方面說,審理案件是它的職權,它應當有權審理發生在它轄區內的案件,在當事人的所在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等位於某一法院轄區內時,該法院應當有權審理。

從當事人方面說,則由於住所、訴訟標的物等處於某一法院轄區內而與該法院產生一種隸屬關系,一旦發生訴訟,就應當服從該法院的管轄。

❻ 協議管轄和特殊地域管轄發生沖突時誰優先

正確答案是D.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

管轄,是指確定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以及同級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與許可權,它是在法院內部具體落實民事審判權的一項制度。

就一個具體的民事案件而言,確定案件管轄法院應當遵循怎樣的邏輯思路?

答案

確定特定案件管轄法院應當遵循的邏輯思路:

(1)特定糾紛發生後,必須確定糾紛的性質。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以一般性質而言,糾紛分為民事糾紛、行政糾紛和刑事糾紛。

(2)當明確是民事糾紛以後,則必須確定該糾紛是否具有民事案件的可訴性,即確定法院主管。

(3)屬於法院主管的民事案件,需確定依法應由哪一個人民法院管轄。在確定案件管轄法院時,遵循以下步驟:

第一,首先確定該案由哪一級法院管轄。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時,只有該案屬於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時,才能確定本案的管轄法院。除此以外,級別管轄不能實現特定管轄法院。

第二,當案件的級別管轄確定後,若此案屬於專屬管轄的案件,則完成了本案管轄法院的確定。

第三,此案不屬於專屬管轄,但符合協議管轄的規定,則完成了本案管轄法院的確定。

第四,此案不屬於專屬管轄、協議管轄,但若符合特殊地域管轄的情況,則適用民事訴訟法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完成本案管轄法院的確定;若此案不屬於專屬管轄、協議管轄和特殊地域管轄的情形,則需判定該案是否適用一般地域管轄的例外規定,即適用「被告就原告」規定確定本案管轄;若此案不屬於專屬管轄、協議管轄、特殊地域管轄和一般地域管轄的例外情形,則適用一般地域管轄的通常規則,即「原告就被告」,以確定本案管轄法院。

第五,由於據以確定民事案件管轄法院因素的多樣性,級別管轄、特殊地域管轄、一般地域管轄中皆可能出現兩個以上的法院依法享有對案件的管轄權。此時,必須適用《民事訴訟法》第35條規定的選擇管轄的規則以實現管轄法院的法定性、唯一性。

第六,在審判實踐中,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的作用,出現實際受理案件的法院無法定管轄的依據、法院之間因案件管轄權發生爭議以及有管轄權的法院因特定原因不能(或不宜)審理此案,應當依據《民事訴訟法》關於裁定管轄的規定分別適用移送管轄、指定管轄或管轄權轉移予以處理,以實現特定案件管轄法院的法定性。

第七,為確保管轄法院的法定性,我國民事訴訟法確定了管轄權異議制度;這一制度能夠保證法定管轄規定在民事訴訟實踐中予以具體落實,實現管轄恆定原則的要求。

熱點內容
拜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8 21:18:18 瀏覽:784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