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負監督責任罰款最高額
A. 勞動法中處罰員工最高金額是多少
企業可以依法制定勞動規章制度,勞動規章制度里對於職工違反規章制度所規定的懲罰措施是合版法有效的,職工必須權嚴格遵守。如果職工違反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有權進行處罰,但處罰標准不得超過員工月標准工資的百分之二十,罰款後剩餘金額不得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職工對該懲罰(包括罰款)不服的,有申辯權,還有向勞動仲裁部門提起勞動仲裁的權利。
B. 勞動法規定對員工罰款最高金額為多少
1、勞動法規定,對於嚴重違反單位勞動紀律的,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也就是回開除職工,答但是勞動法並沒有賦予單位罰款的權利,也就是說,單位是不能對你處以罰款的,沒有這個權力,只有法定的國家機關才能進行罰款處罰。
2、對於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結清職工的工資,所以單位是不能扣除你12月的工資的,這是違反勞動法的。
3、如果你跟他人打假造成了單位的損失的話,單位有權要求你賠償,但是這種賠償只是一種請求權,而不能直接扣發你的工資。
4、如果單位拒絕發放你的工資,那麼你可以向當地的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單位支付工資。
單位開除你,不能扣你的工資。應該把應該發的工資全部發給你。這種情況下,沒有給企業造成損失,單位不能扣工資。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C. 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如何認定
用人單位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之規定,以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為由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該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不違反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
(2)該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內容不礙違反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規章制度要對勞動者產生約束力必須內容合法,違反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可能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條款一律無效,即便勞動者行為違反了這些條款,用人單位也不得依據這些無效條款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
(3)對勞動者行為的認定,勞動合同約定達不到解除標准,而用人單位規章制度規定達到解除條件時,應以勞動合同約定作為判斷是否達成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的標准。
拓展資料:
根據一事不再罰的基本原則,單位不應再次以該行為對員工進行處罰。
從該行為的第一次處罰方式來看,可以推斷出員工的過錯尚未達到嚴重違反規章制度以至於要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度,即通過處罰方式倒退違反規章行為的嚴重程度。
認定某種行為是否嚴重違反規章制度,還可以從單位的管理文化和單位性質進行判斷。
勞務派遣單位、用工單位違反本法有關勞務派遣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對勞務派遣單位,吊銷其勞務派遣業務經營許可證。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D. 如果是按照勞動法,工廠對員工最高可以處多少罰款對員工罰款金額達到一個月的全部工資合法嗎
用人單位無權對職工進行罰款,對於違反單位規章制度造成經濟損失的,可以依照規定扣發工資或者賠償損失,但是,扣發工資不得超過本人應發工資的20%,不能扣發全部工資。
E. 公司簽訂合同的違約金勞動法中有沒有規定最高金額啊
勞動者來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源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除上述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F. 勞動法中有沒有限定公司給予員工的罰款額度(最高)
再次明確一下:企業不是行政機關,沒有罰款的權力。勞動法也沒有賦予企業對員工進行版罰款的權力權及權利。
但是企業有權向員工追究損失賠償責任,當員工的行為造成企業損失的,企業有權直接從其工資中扣除賠償額。
另外企業在規章制度中規定「一些違紀違規罰款的條款」,若沒有員工簽字確認,其效力很難得到法院及仲裁庭的認可。但是若有員工簽字,且規章制度也無顯失公平的情形(扣罰的數額),其實質就是企業與員工達成的一致協議,這樣雙方都的遵守該協議,員工違反了,企業就有權扣除一部分的工資。
G. 請問,關於勞動法里,有沒有關於員工違反合同(做違規的事了)所扣罰款,最高金額不得超過多少的規定嗎
勞動法里是沒有,但是有些地方補充條例里有。
且公司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經過合法化程序通過頒布的,就可以。
一般規定的金額不得超過本人工資的20%,實際所得不得低於本地最低工資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