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行政法研究
❶ 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中有沒屬於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的
你好。
你所說的那些法並不一定都是法律。
既有法律,如刑法,也有部門法如回民法答、商法、行政法、經濟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還有屬於法學分類,如社會法。
法律裡面肯定不包括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
但部門法很多就包括了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如行政法。它基本上都是有一個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組成的。
社會法,是相對於公法和私法而言的,屬於法學上的分類。中間也肯定有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如勞動法、環境保護法就都要政府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
❷ 論文關鍵詞:經濟法 民法 商法 行政法
對經濟法與民法、商法、行政法之間關系的認識不能絕對化。其間的聯系與區別按照民法、商法、經濟法、行政法的排列順序,從民法到行政法,私法屬性不斷減弱,公法屬性不斷增長。其中,以社會法為紐帶,私法屬性與公法屬性的消長變化,說明法律對於社會關系的調整,分別有自身的任務和功能,並呈現出相繼聯結的內在聯系。 一、法律部門劃分的一般理論 經濟法與相關法律的關系,肖先涉及到法律部門的劃分問題,其次是作為獨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與其他相關法律部門的聯系和區別。 劃分法律部門的意義,在於力求准確地制訂、解釋、適用法律,以恰當地調整現實社會中越來越復雜的各種關系。法律從旱期的「諸法合體」狀態到今人「各法分離」格局,既說明了人類社會關系的客觀多元性,也反映了人對所生存環境的認識能力不斷強化。法律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表明,法律部門的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是法律發展的規律;因而在尊重傳統部門法劃分時應當小局限於已有分類。 對法律分類的基本觀念,大體有三種主張:1.主觀論,認為法律劃分是人的主觀假設,諸如「自然法」、「實在法」的劃分;2.客觀論,認為法律劃分是山特定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和內容決定的,有什麼樣的社會關系就應當有什麼樣的法律;3.主客觀統一論,認為法律的劃分是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和法學家的主觀認識相統一的結果。在主客觀關系方面,主觀主導』一。法律劃分,應當屬於認識論范疇,相對而言,主客觀統一、主觀主導的觀念史符合認識論原理。認識具有相對性,法律的劃分也就具有了相對性 一般認為,部門法劃分的基本標準是法的調整對象。有特定調整對象的法就可以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盡若學界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表述不一,但是經濟法具有特定調整對象——以社會整體性和國家調控性為基木要索的經濟關系——的共識是客觀存在的。無論在法學理論上還是立法機關對於法律的分類上,經濟法都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與經濟法有較為密切聯系的法律部門主要有民法、商法、行政法。 二、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 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曾經是學界討論的熱點,少於且由立法機關來闡述其關系(參見顧昂然關於《民法通則》(草案)的說明)。在實務界,兩者的關系曾經是模糊不清的,以往法院的經濟審判庭審理的多數是民事案件,以至於法院系統將經濟審判庭史名為民事審判庭,讓一些人認為經濟法本存在了。這是誤解。現在看來,經濟法與民法的個性大於共性,它們是具有不同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的兩個獨立法律部門。 (一)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 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主要體現為兩者的調整對象都與經濟關系有關。經濟法調整社會性經濟關系,民法調整個體性經濟關系,即平等主體之間的則產關系。其次表現為兩者都具有相同的法律淵源。 (二)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 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首先表現為調整對象本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則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經濟法調整社會性經濟關系。所謂社會性經濟關系,是指具有社會影響的經濟關系,包括具有社會性的公平交易秩序建立和運行關系及社會經濟平衡協調持續發展關系。前者主要體現為市場規制關系,表現為公平競爭關系、消費者權益保護關系、女全公平交易關系等;後者主要體現為宏觀調控關系,表現為產業調整關系、則政稅收關系、金融平衡關系、國有資產運營監若關系等,其中包括非平等主體之間的規制、調控、管理關系。其次是主體不同,民法的主體是具有一般法律人格的自然人、法人。經濟法主體是具有一定社會功能屬性的消費者、經營管理者,雖然消費者、經營者,管理者可以表現為自然人、法人,但是畢竟具有了社會功能屬性而小同於自然人、法人的法律地位。第三是調整方法不同,民法的調整方法主要是通過仃意性規范調整意思自治行為,在特殊情況下採取民事制裁方法。經濟法的調整方法是採取強制性規范、注意性規范和倡導性規范相結合以及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第四是內容不同民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事主體、民事行為、民事權利、民事責任的規定,法律表現為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等。經濟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公平競爭、弱者保護、市場規制、經濟平衡、宏觀調控的規定,法律表現為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法、價格法、預演算法、則稅法、金融法等。第五是功能不同,民法的功能主要是提供適應市場交易的基本規范以建立微觀一般交易秩序。經濟法的功能是克服市場缺陷建立公平競爭秩序,彌補民法不足。 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是比較明顯的,但是這此區別都是相對的,區別的意義在於理論上有利於部門法建立,實踐上有利於法律的正確適用。 三、經濟法與商法的關系 商法是調整商事關系的法律,商事關系發生在商事話動中,主要包括商事主體關系和商事行為關系。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與商事話動有密切聯系,但是經濟法與商法在發展原因、作用基點、性質理念、內容制度等方而都有較大區別。總體來看,商法與經濟法的的關系是一元交叉關系。 (一)經濟法與商法的區別 從兩者歷史發展階段和原因來看:民法、商法、經濟法相繼出現。對此現象可以認為,商法的產生是對民法一般性調整而不能適應具有風險性的商事話動簡捷、高效、安全、營利要求的揚棄和發展;而經濟法的形成,則是對商法強調商人營利和商行為自由、安全、簡捷的個體傾向而難以避免走向壟斷、妨礙競爭、濫用權利,造成整體不平衡的糾正。也有學者認為,民商關系的法律保護成本增加產生了對經濟法的生成渴求。總之,對經濟話動的法律調整,是由於經濟話動從個體性而社會化、從私益性而公序化、從局部話躍到整體平衡的發展演進過程,而使法律調整旱現多元和完整。所以,商法是經濟話動中的基礎性、前置性法律,經濟法是經濟話動中的平衡性、後續性法律。 從兩者的基點和作用過程來看,商法的基點是確認和保護商人地位和利益,由此出發,而作用於商人(經營者)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過程;經濟法的基點是確認和保護社會經濟利益,因而要反對壟斷,限制不正當競爭,從社會利益出發來平衡與商人利益的關系。商法作用過程是立足個別,兼顧一般;經濟法的作用過程是立足一般,兼顧個別。兩者在結構上正好是互補關系。
❸ 我想問一下行政法和商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1 商法的調整對象 商法是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人及其商事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 商事關系 指一定社會中通過市場經營活動而形成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商事組織關系和商事交易關系。 (組織法和行為法的結合,就是商法)。 3 商事關系的主要標志是商人和商行為。 商人,是以自己名義實施商行為並以此為常業的人,在我國,商人主要包括 (1)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 (2)合夥企業:與獨資公司相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通過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企業組織形式。 (3)公司和其他形式的企業法人; (4)聯營企業:聯營企業(Associated Enterprises) 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法人或事業單位法人,按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共同投資組成的經濟組織。 (5)外商投資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中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共同投資或者僅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商行為,就是適用商事法律規范的營利行為。從本質上講,商行為就是市場中經常化、專門化和規范化的行為。 通俗點講,行政法就是官管民,商法是商人與商人之間的法律,不涉及政府!
❹ 民商法 經濟法 行政法 刑法 國際法的就業和學習難度以及發展前景的比較
民商法主要是學習民事法律和商事法律,學習難度一般,就業前景主要是回做律師和公答司的法律顧問。
經濟法主要是學習宏觀經濟法律,內容不及民商法實際,就業前景主要是公務員。
行政法,內容太空太泛,且實際應用十分困難,如果做研究可以選擇。
刑法,表面看來,刑法是中國大陸最完善的法律,實際上很多基本問題存在分歧,內容較實在,發展空間很大,就業前景主要有大學法學老師、公檢法(檢察院和法院必須考司法考試)
國際法,內容較多,且對英語要求較高,但學成後就業前景比較樂觀,很有錢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❺ 華政的民商法研究生出來就業怎麼樣啊
是不是211,不大影響就業,影響落戶~
上海留滬是打分的,211的學校打分比非211的學校多版幾分~
211的研究生權畢業只要找到工作就能留滬;非211的比較不容易,就差2、3分大概~
上海機會多,壓力也大,特別是房價。。。
上海交大的法學院不錯;交大有錢,可以買很多牛的教授;現在季衛東等教授也來交大~
上海除了華政具有10個法學博士授予點~復旦有兩個博士授予點(民商法和國際法);上交有1個(憲法和行政法);上財有兩個博士授予點(法律經濟學和法律金融學);還有些是合作的,比如上海社科院和山東大學共同培養法理學博士~
博士點可以從側面反映學校的法學實力~
就業靠自己~
好工作也找人,就看自己能不能拿下~
❻ 如何看待經濟法的地位它與民法、商法、行政法的區別何在
這個問題很難抄回答,給點分吧,簡單提示,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濟法和商法也是民法的一種,其共同點都是調節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經濟、婚姻等法律關系,只是經濟法側重於調整民事主體特別是法人之間的合同、債權債務等關系。而行政法則是調整行政主體(行政管理者)與客體(行政被管理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與民法最大的不同是,法律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❼ 商法學與行政法學,那個會對我比較更有幫助(我本科是學會計的)
民商法較憲法與行政法難考!。。。因為它的涉及面更廣更深! 這一點從我們法學專業的學習專與 司法考試中都屬能看出。
但有弊有利,民商法雖然較難考,但是 其應用面和就業面也較廣!!
如果樓主只為拿文憑可以考前者較好考的, 如果是為就業找工作建議還是考 後者較難的 !
❽ 行政法、商法、民訴法都有哪些熱點(爭議)的問題
說實話,爭議的東西太多了。
刑法那個是炒作抄的,其實刑法更多深奧問題反而沒用回處理答。
行政法核心——官民沖突,怎麼解決。合理合法的解決。行政法的原則。新國家賠償法(還是不賠償)……
商法——如何處理董事、股東、職工……權利斗爭,公司怎麼贏利才行……
民訴法——減少訴訟,和諧社會啊!!!ADR建立,執行難啊
❾ 試論經濟法與名商法,行政法的主要區別
名商法是民法、商法的總稱,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適用民法的一般規定。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 行政法是調整涉及行政權的行為的法律的總和。
經濟法的定義在學界有很多爭議,一般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調控經濟活動的法律的總和。經濟法算是公法,因為有太多的行政法的內容。只是因為針對的對象是經濟活動,
一、經濟法與民法、商法的關系
(一)民法、商法的界定
1、傳統民法作為私法的普通法,以自由與秩序和諧為其主要價值目標,以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有關民事法律行為應遵循的人格權、財產權等民事基本制度。現代民法呈現邊緣化、社會化趨勢,自身做了局部修正,但其本質屬性未從根本上撼動,因而呈現出一定的矛盾性。今天的民法,對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的適用度、解釋力有所下降。
2、商法作為私法的特別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為了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以效率為其主要價值目標,規定商品交易中商事主體從事商行為應遵循的公司、合夥、票據、保險、破產等制度。現代商法的內容急劇擴張,逐漸融入大量國家管制的內容,其邊界逐漸模糊。
大陸法系各國民法與商法的關系存在著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區別。民法、商法在表現形式上,是民商合一還是民商分立,涉及的是立法技術問題,它不影響民法和商法與經濟法的本質區別。
(二)經濟法與民商法的區別
1、產生的背景根源及特性不同
近代民法是順應大陸法系國家市民社會個體利益自由與秩序和諧的需要而產生的。具有一定的體制超越性和中立性,因而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制定的各種規則、制度有一定的相互借鑒性。但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社會經濟基礎不同,各國民法也有相當大的民族性、地域性。
商法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其旨在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保障商品交易的安全、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法制定的動力很大一部分源於國際性、區域性統一貿易規則建立的需要,因而有較強的國際性和通用性。
經濟法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到壟斷時期的需要而產生。其旨在消除市場弊害,修彌市場缺陷,維護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扶持經濟弱者。經濟法制定的動力部分源於國際性的壓力,但主要源於本土的迫切要求。
2、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各自的角色不同
民商法對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產生、發展起基礎和促進的微觀調節作用。
經濟法對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的社會化)的發達、完善起維護、保駕護航的宏觀調節作用。
3、各自的價值理念與基本原則不同
傳統民法以個體利益為本位,以自由與秩序自主和諧,私權神聖、私法自治為價值理念,以抽象主體之間人格獨立、身份平等,私權神聖、權利絕對,意思自治、契約自由,自己負責、過錯責任為基本原則。現代民法對其基本原則做了某些修正,加入「公序良俗」和「誠實信用」原則,以回應法的社會化要求,但其本質屬性未從根本上撼動,因而呈現出矛盾性。
商法以商人團體利益為本位,為了效率、秩序、機會均等的價值理念,以商主體法定、確認保護盈利、促進交易簡便快捷、維護公平交易、保護交易安全為基本原則。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以實質正義、社會本位為價值理念,以國家適度介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為基本原則。
此外,經濟法與民商法在法律關系、實施機制等方面還有很大區別。
(三)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
民法、商法、經濟法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協調的需要,依次產生、發展的,它們在時間上繼起,在空間上並存,分工協作、相輔相成,共同為維護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提供保障。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一)行政法的界定
傳統行政法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以判例發展起來的。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在國民經濟運行中政府權力濫用的限制之法。行政法起源於對政府權力的控制(「控權論」),以保護國民不因權力濫用而遭受損害。傳統行政法,實際以國家利益、個人利益平衡為本位,以防止行政權膨脹,越界侵害私人利益,應對其加以防範、限制為價值理念,以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為基本原則。
部分行政法學者主張,現代行政法認同國家行政權的擴張(「賦權論」)或「平衡論」),認同行政法領域從國家行政擴充至公共行政,認同行政主體及行政相對人的擴張,以使行政法與民法一樣呈現邊緣化、社會化趨勢,對日新月異經濟發展有更大的適用度、以使行政法學對當代社會生活有更強的解釋力。
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主流行政法學界對行政法的認識不一,一般來說,前者較寬,後者較窄。同一法系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學者對行政法的認識也不一致。我們認為控權仍是最經典的行政法的核心與本體,其宗旨、理念、基本原則和功能有所修正,但未發生根本變化。
按照我國的通說,行政法是「規定國家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的總稱」,是「關於國家行政組織及其行為,以及對行政組織及其行為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關於行政法學界對行政法的理解和界定偏於寬泛。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經典行政法之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府權力濫用的限制之法。現代行政法學起源於對政府權力的控制,以保護國民不因權力濫用而遭受損害。美國行政法學家古德諾認為,「行政法是公法的一部分,它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職權,並規定公民在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的行政救濟」。我國台灣學者林紀東和管歐都認為,行政法是規定行政權的組織及其作用的法。行政法為政府的組織人事和行政救濟法,基本宗旨是依法行政和廉潔高效。
產生並發展於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法,即不是從行政法中分化出來的法,更與行政法在立法宗旨、功能作用、調整對象、理論依據、基本原則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
❿ 商法與行政法相比,那個相對冷門一點(在研究生考試中)
哪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我說一樓的誰告訴你行政法加上行政訴訟法就兩門了?行政內法包括的多了。研容究生考試關鍵是理論要掌握好,還有你得看學校,比如西南政法,行政法也不好考,人民大學,商法也不好考,避開專業強的學校,再看報考人數的多少也就是冷門,相對來說行政法稍微簡單一些,原因不是它科目少,而是起步晚,理論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