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關於管轄的修改

行政訴訟法關於管轄的修改

發布時間: 2021-01-02 22:10:26

㈠ 新修訂的司法行政訴訟法對管轄權做了哪些修改

第十五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一)對國務院部門或內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容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二)海關處理的案件;(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四)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㈡ 《行政訴訟法》在哪些方面進行了修改意義何在

2017年全國人大作出修改,第二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人民檢專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屬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增加該條款的意義:在於進一步堅強對監管機關的法律追究力度,有利於社會發展,極大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㈢ 行政訴訟法在哪些方面進行了修改

重點1 受案范圍擴大

【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重點2 不得干預阻礙立案

【修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當然,要讓這一規定得到真正的落實,我們期待下一步還會有更具體的制度來配套完善,使之具體化。」龍非說。

重點3 可口頭起訴

【修改】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重點4 減少起訴阻礙

【修改】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7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重點5 起訴期限延長

【修改】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重點6 行政首長出庭

【修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重點7 可跨區域管轄

【修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重點8 不執行可拘留直接責任人

【修改】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重點9 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修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重點10 立促解決行政爭議

【修改】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㈣ 行政訴訟法在受案范圍上作了哪些修改,這些修改體現了怎樣的法治精神

行政訴訟法修改
1、受案范圍擴大

【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2、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修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3、可口頭起訴

【修改】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4、應當登記立案

【修改】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5、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修改】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6、行政首長出庭

【修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7、可跨區域管轄

【修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8、不執行判決裁定可拘留直接責任人

【修改】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9、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修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10、明確提出要解決行政爭議

【修改】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㈤ 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有哪些重要修改

第一:明確法院必須依法受理行政案件,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律立案,有利於解決行政立案難問題。


《新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內容是《舊法》中不從規定的,它明確了法院必須依法立案的法定職責。


第二、 登記立案制度及上級法院直接立案審理制度的確立,是解決立案難問題的重大舉措
《新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起訴狀立案登記制。五十二條規定,法院接受起訴材料後應該依法進行登記並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受理。

那麼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在《新法》五十四條還規定了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書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

㈥ 最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中,關於管轄權的轉移,是取消了行政案件由上級人民法院移交至下級人民法院這一規定

行政案件都是先復由下級人民法院開庭制審理,比如起訴先從所轄區的人民法院開始如一方不服判決需上訴就會上升到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是一級一級的民事糾紛,經濟糾紛等都是先從下開始的不能越級,一般的刑事案件十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都是從下級法院審理,如不服在至上級法院上訴,大案要案從十三起步至死刑案件一般區人民法院就沒有這個權利是直接到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㈦ 2015新行政訴訟法做了哪些重要的修改

第一:明確法院必須依法受理行政案件,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律立案,有利於解決行政立案難問題。 《新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內容是《舊法》中不從規定的,它明確了法院必須依法立案的法定職責。 第二、 登記立案制度及上級法院直接立案審理制度的確立,是解決立案難問題的重大舉措 《新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起訴狀立案登記制。五十二條規定,法院接受起訴材料後應該依法進行登記並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受理。那麼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在《新法》五十四條還規定了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書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 第三、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有利於解決立案爭議 《新法》將行政機關強制執行行為,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非法徵收徵用、攤派費用,侵犯土地、礦藏等自然資源權利,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行政行為納入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可以依法起訴的行政處罰及行政許可的種類。 第四、規定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義務 《新法》第三條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也可以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由此可見,法律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法條採用了「應當」,也就是說「出庭是必須,不出庭是例外」。 第五、增加了對除規章以外的規劃性文件進行審查的權利 《新法》增加了第14、66條。該兩條明確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發現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應當轉送有權機關依法處理。 第六、行政訴訟可跨區域管轄 《新法》增加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行政訴訟勝訴難是大家普遍達成共識的。基層法院人、財、物受制於地方和行政機關,導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行政不當干預現象嚴重。增加這樣的規定,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法院的「地方化」問題對公正審判造成的影響,從體制層面給行政審判注入了一劑十分有效的「強心針」。 第七、明確復議機關不做復議決定後,原告可以就具體行政行為直接起訴 《新法》第二十八條增加如下規定:「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第八、明確了律師享有復制案卷材料的權利 《新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相對於《舊法》,明確了律師復制證據材料的權利。 第九、進一步強調了被告的舉證責任,增加了被告舉證、取證的責任限制及補充證據的法定條件,確定了電子證據的合法性, 確立了行政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原則及原告舉證的權利等。 《新法》第三十五條列舉的證據種類中增加了電子證據,通過立法確定了電子證據在訴訟中的合法地位;第三十六條規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第三十七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第三十八條規定在兩種情況下,法院允許被告補充證據。同時呢,在三十九條規定原告可以提供證明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第十、 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由原來的三個月延長至六個月 《新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將起訴期限延長了三個月是《新法》的重大改革。不僅如此,其還規定了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當事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 另外,《新法》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的,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限仍然是兩個月,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限不受上述二個月的限制。 第十一、規定了停止或者不停止執行決定申請復議的權利 《新法》第五十八條增加了當事人對停止或者不停止執行的裁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這是賦予申請人的新權利,在以往的行政訴訟的法律規定中是沒有的。 第十二、《新法》取消了經兩次傳喚拒不到庭缺席判決的規定 《新法》第六十條將原來的規定修改為,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照撤訴處理;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這樣的規定比較《舊法》嚴格了許多。 第十三、增加了行政訴訟中的簡易程序 《新法》第七十九條規定了行政訴訟中的簡易程序。法院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簡易程序一般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普通程序的行政訴訟審理期限是三個月,四十五天審結的簡易程序有利於提供審判效力。 第十四、 進一步細化了檢察院對行政訴訟的監督職責,尤其強調了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責。 《新法》第八十九條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舊法》僅僅很原則的規定了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責,但如何操作並未進行規定,上述的規定具有實操性。並且,對於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的救濟途徑又增加了一條就是向最高檢申請抗訴,這對於民眾來說,是真真好的一個法條。 第十五、不執行法律生效判決或者裁定的,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應接受處罰 《新法》第九十二條第五款規定了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該行政機關負責人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拜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8 21:18:18 瀏覽:784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