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概念

行政訴訟法概念

發布時間: 2021-01-03 06:32:22

『壹』 行政訴訟法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在常委會第11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中國封建時代,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

封建時代,中國的皇帝代表統治階級依靠封建法律統治和壓迫老百姓。當時的法律,是民、刑、行政不分;實體、程序不分的。由於長期以來官貴民賤、官尊民卑的意識形態,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不存在提起「民可以告官」的訴訟制度。

二、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未形成規范的行政訴訟制度

1989年4月4日《行政訴訟法》的制定與實施,打破了幾千年傳下來的傳統觀念,建立起了民可以告官的行政訴訟制度。因此,人們普遍地把這部法律叫做「民可以告官」的法律。它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中國行政訴訟法,除《行政訴訟法》中比較集中地規定的一些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外,還包括其他分散規定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訴訟法律規范。

三、行政訴訟法,是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的國家已制定了行政程序方面的單行法律,如美國的《聯邦行政程序法》、日本的《行政案件訴訟法》、德國的《聯邦行政訴訟法》等。有的國家還設有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把程序法同實體法逐步分開來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已成為當代行政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國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數國家的許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規定了實體法規范,又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序法規范。而在刑法領域和民法領域中,實體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開,形成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法、民事訴訟法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

『貳』 學習行政訴訟法有哪些心得

學習《行政訴訟法》心得體會

《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標志著當代中國「人治時代的終結」和「法治時代的開始」,不僅推動了行政訴訟實踐的發展,更意味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通過認真學習《行政訴訟法》,我受益匪淺,對行政訴訟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所謂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院起訴,法院依法定程序審查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及相關爭議的活動過程。我認為對行政訴訟法概念的把握,需要掌握以下幾個要素:
1、行政訴訟的原、被告地位恆定。行政訴訟的主體包括原告、被告、其他訴訟參加人和法院。基於行政權的特性和行政訴訟的首要任務,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作為原告的只能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列為被告的,則必須是作出被訴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兩者地位不能交換。
2、行政訴訟的客體為行政行為。行政訴訟所要處理的,是由行政行為引起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爭議。行政機關非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審查對象。
3、行政訴訟的類型為主觀訴訟。簡單說就是訴訟程序的啟動以存在主觀上的權利侵害為前提。《行政訴訟法》第2條,有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規定,表明了原告的起訴條件。
4、《行政訴訟法》中規定了有關受案范圍、原告資格、舉證責任、審理程序等具體制度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綜合以上要素,《行政訴訟法》相對於我們行政執法人員而言,主要是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普遍遵循的一項法治原則,也是當前我國行政工作的基本要求。近些年來,隨著《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處罰法》和《行政許可法》等法律的相繼頒布,我國的行政法律體系日漸完善,依法行政有了操作依據和行為規范;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對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提高公務員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密切相融,要求政府必須依靠法治來行使管理社會的職能,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轉變。
作為一名路政執法人員,我們一定要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案,在查處每一起案件中,都應該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處理恰當,秉公執法、不詢私情。要通過不斷學習加強自身業務水平和行政執法能力;要進一步轉變傳統觀念,積極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叄』 行政訴訟法內容是什麼

可以看下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書
主要是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復議法

『肆』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的概念】是指憲法或法律規定的對行政訴訟活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版基權本准則和制度。根據基本原則的適用范圍,可以將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分為兩大類: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或刑事訴訟法共有的原則和行政訴訟法特有的原則。

【訴訟法的共有原則】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或刑事訴訟法共有的原則主要有:①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②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③當事人在訴訟中法律地位平等原則;④合議、迴避、辯論、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⑤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⑥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行政訴訟法特有的原則】除了與其他訴訟法共有的原則外,行政訴訟法特有的原則,主要有審查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它是指人民法院通過依法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法規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原則上只作合法性審查,不作適當性審查。但這一原則也有例外,如《行政訴訟法》規定,對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

『伍』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的內容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條文注釋:
本條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行政行為包括作為、不作為和事實行為。原法用的是「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本次修改將「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使本法的適用范圍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本法中的「行政行為」:
(1)行政行為不包括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行政行為既包括作為,也包括不作為。
(3)行政行為還包括「事實行為」。
(4)行政行為包括行政機關簽訂、履行協議的行為。
2、原法第25條第四款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可以作為被告,即已視為行政機關,本法修改進一步擴大了行政機關的范圍,將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納入本法調整范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本法所稱的行政機關:
(1)本法所稱行政機關,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
(2)規章授權社會組織行使行政管理權,受其他法律的限制。
(3)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務的行為,就是行政機關的行為。
(4)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辦事機構非經法律特別授權,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其所作的行政行為,屬於無效行政行為,引起訴訟的,以其所在機關作為被告。

『陸』 求「情勢判決」的概念,行政訴訟法的

《最高人復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制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若干問題解釋》)第58條規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並責令被訴行政機關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害的,依法判決承擔賠償責任。」這是以確認代替撤銷,以保全公共利益的權宜判決,學說上稱為情況判決。
【有學者稱之為「情勢判決」,參閱甘文:《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之評論——理由、觀點與問題》,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版,第165頁。也有學者稱之為「情況判決」,參閱薛剛凌:「行政訴訟第一審程序」,胡建淼主編:《行政訴訟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頁。】

與撤銷訴訟截然不同的是,在情況判決中,法院一方面宣告行政行為違法,另一方面又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正是情況判決的這一特色促使法院注重對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而不是根據「違法即撤銷」的模式作出簡單化的判決。

『柒』 行政訴訟的具體含義是什麼什麼叫行政行為

行政訴訟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
(1)行政訴訟所要審理的是行政案件。
(2)行政訴訟是人民法院通過審判方式進行的一種司法活動。
(3)行政訴訟是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以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4)行政訴訟是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
(5)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具有恆定性。

行政行為的特徵是: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應當是無償的。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捌』 單項 行政訴訟法屬於什麼

行政訴訟復法是程序法。法理制學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現象的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標准,將法律分為不同的種類。根據法律規定內容的不同來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實體法與程序法。


一、實體法

它是規定和確認權利和義務以及職權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

二、程序法

它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是正確實施實體法的保障。

三、行政訴訟等審判活動則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作為實體法的對稱,不能簡單地把程序法與訴訟法或者審判法相等同,因為程序法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和選舉規則、議事規則等非訴訟程序法,也包括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

『玖』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是不是一個概念,

當然不是一個概念,行政法屬於實體法,行政訴訟法屬於程序法。

熱點內容
拜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8 21:18:18 瀏覽:784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