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書面授權
Ⅰ 行政法中被授權組織和被委託組織的區別
授權是法律法規授權,委託是政府等行政機關委託:
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回是非政府組織,以自己名義答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受行政機關委託組織可以是行政機關(系統內委託),也可以是非政府組織(系統外委託),沒有法律授權,以委託方的行政機關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
另見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二十一條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Ⅱ 「授權」與「委託」的關系
授權行為是委託代理的基礎,而委託代理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又具體反映在委託合同中。委回托合同往往是授權行答為的基礎。二者既互相聯系,但又各不相同。
委託授權,是指委託人(被代理入)向受託人(代理人)授予代理權的意思表示。換言之,委託人將其願意授予受託人代理權的內心意思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一行為就是委託授權行為。委託授權是一種單方的民事法律行為,即以委託人單方的意思表示為成立要件,只要委託人作出了這一意思表示,受託人即取得了代理權,授權的法律效果隨之產生。委託授權可以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採用口頭形式,但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則應當用書面形式(《民法通則》第65條第l款)。有關委託授權行為是委託代理的基礎,而委託代理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又具體反映在委託合同中。委託合同往往是授權行為的基礎。二者既互相聯系,但又各不相同。
Ⅲ 行政法中的授權與委託有何區別
一、性質不同
1、行政授權是上級行政機關或行政首長授予下級行政機關或公務人員管理有關事務的職權。
2、行政委託是行政機關在其職權職責范圍內依法將其行政職權或行政事項委託給有關行政機關、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受委託者以委託機關的名義實施管理行為和行使職權,並由委託機關承擔法律責任。
二、法定依據不同
1、行政授權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依據,如果沒有法定依據的,視為行政委託;
2、行政委託不強調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只要不違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
三、法定方式不同
1、行政授權的方式有兩大類:
(1)是直接授權;
(2)是間接授權,即法律、法規規定某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將某個特定的行政職權授予某個組織。
2、行政委託的方式較為靈活,由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以具體的委託決定來進行
四、法律後果不同
1、行政授權的法律後果,或者是使得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的職權內容增加,或者使得本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在授權范圍內能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後果。
2、在行政委託,不發生行政職權和職責的轉移,受委託的組織並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職權,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受委託組織根據行政委託行使職權必須以委託的行政主體的名義,而不是以受委託組織自己的名義進行,其行為對外的法律責任也不是由其承擔,而是由委託的行政主體承擔。
Ⅳ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論述被授權組織和被委託組織的區別
您好!兩者的行為形式和法律後果不一樣.二者結合才能稱為"委託授權內".
委託是合同行為容,是代理行為產生的法律基礎,委託合同是雙務、不要式、諾成、原則上有償的合同,經雙方當事人簽訂合同後產生。而委託關系產生後並不代表受託人可以在一定事項范圍內得到委託人的授權,授權行為是委託人的單方行為,與委託行為是合同行為有本質區別,授權行為以發生某方面的代理權為目的,不必經受託人同意;授權行為獨立於委託合同,雙方簽訂委託合同後如果要單獨授權還必須授予受託人授權委託書,又稱代理證書。
Ⅳ 行政法中的(委託與受權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的異同(一)共同點:
1、都是非政府組織,是國家機關以外的社會組織;2、都有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
例1:國家圖書館對讀者有公共管理的職能。
例2:學校對於家屬區的管理和大的學校里的紅綠燈等的管理,應該給學校一定的行政管理權。
(二)區別點:
1.法定依據
行政授權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依據,如果沒有法定依據的,視為行政委託;行政委託不強調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只要不違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
2.法定方式
行政授權的方式有兩大類:一是直接授權;二是間接授權,即法律、法規規定某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將某個特定的行政職權授予某個組織。
行政委託的方式較為靈活,由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以具體的委託決定來進行。
3.法律後果
行政授權的法律後果,或者是使得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的職權內容增加,或者使得本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在授權范圍內能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後果。
在行政委託,不發生行政職權和職責的轉移,受委託的組織並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職權,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受委託組織根據行政委託行使職權必須以委託的行政主體的名義,而不是以受委託組織自己的名義進行,其行為對外的法律責任也不是由其承擔,而是由委託的行政主體承擔。
Ⅵ 行政法上行政委託與民法上授權委託的區別
(1)授權是根據具體的法律規定所享有的權利,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職能專以自己名義對外屬承擔法律責任。
(2)委託是行政機關以自己名義委託其他組織行使自己權利的行為,受託組織不可以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能,須以委託的行政機關名義行使行政職能,由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對外承擔法律責任。
Ⅶ 什麼叫法律、法規授權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是指依具體法律、法規授權而行使特定行政職能的非國家機關組織。由於行政活動的廣泛性及復雜性,某項行政事務可能由非行政機關的社會組織管理的情形有不少,如衛生防疫站和食品衛生監督站都不是行政機關,經《食品衛生法》授權,它們就能行使食品衛生監督檢查權和對違反食品衛生法的相對人的行政處罰權。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事業組織。事業組織是指為國家創造或改善生產條件,從事為工農業生產服務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單位。
(2)社會團體。社會團體雖然不是行政機關,不屬於行政系統,但法律、法規往往授權它們行使某些行政職能,如各種行業協會,它們有依法律、法規的授權管理本行業的某些行政事務的權力。
(3)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指城市和農村按居民、村民居住的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
(4)企業組織。企業組織主要是行政管理的對象,但在特定情況下,法律、法規也可授權其行使一定行政職權。
(5)各種技術檢驗、鑒定機構。對一些需要運用專門知識、專門技能、專門設備進行檢驗鑒定的事務,法律、法規通常授權由一些有關的技術性機構辦理。
被授權組織的法律地位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被授權組織在行使法律、法規所授職權時,享有與行政機關相同的行政主體地位。
(2)被授權組織以自己的名義行政法律、法規所授職權,並承擔相應法律後果。
(3)被授權組織在執行其被授職權以外的自身職能時,不享有行政權,不具有行政主體的地位。
Ⅷ 行政法中的什麼情況需要一般許可與特別許可
行政許可以許可的范圍為標准,分為一般許可和特殊許可。行政法中的一下情況需要一般許可與特別許可:
一般許可是指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直接發放許可證,無特殊限制的許可,如申請駕駛執照的許可。
特殊許可是指除符合一般許可的條件外,對申請人還規定有特別限制的許可,又稱特許。
特許是行政機關代表國家向被許可人授予某種權力或者對有限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管理方式。主要適用於有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有限公共資源的配置、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壟斷性企業的市場准入。如計程車經營許可、排污許可等。
特許有二個主要特徵:一是相對人取得特許後,一般應依法支付一定的費用,所取得的特許可以轉讓、繼承;二是特許一般有數量限制,往往通過公開招標、拍賣等公開、公平的方式決定是否授予特許。
(8)行政法書面授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有關內容的規定
第三十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對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
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機關能夠當場作出決定的,應當當場作出書面的行政許可決定。
根據法定條件和程序,需要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行政機關應當指派兩名以上工作人員進行核查。
第三十五條 依法應當先經下級行政機關審查後報上級行政機關決定的行政許可,下級行政機關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將初步審查意見和全部申請材料直接報送上級行政機關。上級行政機關不得要求申請人重復提供申請材料。
第三十六條 行政機關對行政許可申請進行審查時,發現行政許可事項直接關系他人重大利益的,應當告知該利害關系人。申請人、利害關系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應當聽取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第三十七條 行政機關對行政許可申請進行審查後,除當場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外,應當在法定期限內按照規定程序作出行政許可決定。
第三十八條 申請人的申請符合法定條件、標準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
行政機關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的,應當說明理由,並告知申請人享有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Ⅸ 行政法中一般授權立法是什麼
國家行政機關直接依照憲法和有關組織法規定的職權,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屬於國家行政機關直接依照憲法和有關組織法規定的職權,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屬於一般授權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