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與保障公民權利的關系

勞動法與保障公民權利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1-03 23:56:39

A. 詳細列舉我國勞動法所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一,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者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由於《勞動法》的內容很廣泛,今天時間很短,要全面介紹比較困難,所以只能講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勞動法》規定的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問題。
立法宗旨上看,《勞動法》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和實施勞動管理相統一的法律。 但是,《勞動法》首先是勞動者保護法,在總體上是向保護勞動者傾斜的。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勞動法》的根本立法目的。《勞動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規定:「為了保護勞動者的
重磅推薦:網路閱讀APP,免費看書神器!
1/30
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這一規定,把《勞動法》的立法宗旨清楚地表述出來了,劃清了《勞動法》與其他基
本法律的界限。
既然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我國勞動法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為什麼《勞動法》還要特別強調保護勞動者?這是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這種社會制度的性質決定了勞動者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享有充分的民主管理的權利。勞動者的權益是我們國家和社會權益的集中體現,沒有勞動者的權益,也就沒有我們國家和社會的權益。因此,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我們國家最根本的任務。
用法律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就必須在法律上賦予勞動者一定的權利。對此,我國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二條至第四十五條,對勞動者的勞動權利、義務以及勞動關系和各個方面都作出了全面而系統的規定。我國的《勞動法》,始終堅持依照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基本精神,把《憲法》確定的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明晰化、具體化,堅持和突出了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特別是總則第三條,在《憲法》基礎上,又進一步規定了勞動者的八項權利和四項義務,即「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
2/30
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這就使《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更加具體化。這樣的規定在我國尚屬首次。《勞動法》除了在第三條中集中規定了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之外,同時還通過其他各條從國家和用人單位的職責方面,確立了保障勞動權利充分實現的原則。可以說,《勞動法》對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這一主要的立法目的,貫穿於整部法律之中。從整個《勞動法》法律規范內容體系來看,幾乎勞動者的每一項權利,都有一項具體的勞動法律制度保證其實現。
(一)勞動權。
勞動權,也稱勞動就業權,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職業的權利。公民的勞動就業權是公民享有的各項權利的核心。勞動者只有通過勞動就業,獲得一定的工作,才能實現勞動的權利。如果公民的勞動權不能實現,其他一切權利也就失去了基礎和意義。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我國勞動者享有的勞動權具體包括:
(1)平等就業的權利。《勞動法》在總則第三條中作了基本規定,又在第二章促進就業第十二條中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十三條規定:「 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凡適合婦女從事的勞動崗位,用人單位不得以性別
3/30
為由拒絕錄用或者提高錄取標准。」
(2)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者選擇職業的權利是平等 就業權利的體現。《勞動法》總則第三條作了規定,又在第 三章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一章中,通過第十七條的規定,明 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從而體現了通過相互選擇建立勞動關系的精神;第二十一條規定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實現雙向選擇提供條件;第三十一條規定勞動者擁有辭職權,可以不附加任何條件,使勞動者自主擇業的權利得到保障。
(3)特殊就業保障的權利。第十四條規定:「殘疾人、少數民族人民、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這一規定,充分體現了《勞動法》在堅持勞動就業權利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對特殊群體的勞動者就業實行就業保障政策。
(4)保持職業穩定的權利。第二十條規定:「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這一規定旨在避免用人單位用完職工「黃金年齡段」即行辭退的不合理用人行為,有利於保護老職工職業穩定。
(5)不被任意和非法解僱的權利。第二十九條規定勞動者在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時、患病或者因工負傷在
4/30
醫療期內時,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時,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下,用人單位不得依據勞動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B. 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2)勞動法與保障公民權利的關系擴展閱讀: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各國勞動法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內容:勞動就業法,勞動合同法,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與衛生的程,女工與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制度,勞動紀律與獎懲制度,社會保險與勞動保險制度,職工培訓制度,工會和職工參加民主管理制度,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以及對執行勞動法的監督和檢査制度等。

C.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容有哪些

關於勞動法基本原則內容,學界還存在爭議。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第一種觀點認為,勞動法有三個基本原則,即社會正義原則、勞動自由原則和三方合作原則。;第二種觀點認為,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勞動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和勞動法主體利益平衡原則。;第三種觀點認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可以表述為以下各項: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等,在此,采第三種觀點進行分析。
①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這一規定被確立為勞動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表明,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從事勞動,既是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又是履行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義務。
②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這我國《勞動法》第1條就明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宗旨;說明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是《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在我國,要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應當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落實憲法中的規定,使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等到全面、平等的保護。
③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勞動關系作為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社會關系亦即勞動力資源配置的社會形式,說明勞動法也是勞動力資源配置法,因此,其應以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己任。

D.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E. 根據我國憲法勞動法的規定 勞動者的勞動權包括

法律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根據《勞動法》的規定,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憲法》
第四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
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國有企業和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都應當以國家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國家提倡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國家提倡公民從事義務勞動。
國家對就業前的公民進行必要的勞動就業訓練。
第四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
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

《勞動法》
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第五條國家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勞動就業,發展職業教育,制定勞動標准,調節社會收入,完善社會保險,協調勞動關系,逐步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

F. 我國勞動法賦予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有哪些

我國《憲法》第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這一規定被確版立為勞動法的一項權基本原則。它表明,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從事勞動,既是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又是履行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義務。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平等權利,即享有勞動權利。所謂勞動權,指的是公民按照法律的規定,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權和職業選擇權。勞動權是關繫到公民的生活保障,關繫到勞動者聰明才智的發揮,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個重大問題。公民只要有勞動能力,不論性別、民族、財產狀況等的不同,都有權參加勞動並獲得勞動報酬;有權依法選擇符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人單位;有權利用國家、社會提供的各種機會參加不同的培訓,以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
勞動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國家提倡勞動者參加義務勞動。

G. 我國在《憲法》,《勞動法》等法律中是否應該規定公民的罷工權

做夢吧,罷工在中國就被定義為破壞社會和諧穩定的行為,而且和國外政治體質不同,國版外的工權會是工人組織受法律保護的民間組織,所以勞動關系體制是可以相互輔助和制約的,所以罷工是和平、合理的訴求,在中國沒有這方面的組織,工會是國家機關,所以不可能組織罷工這不拆自家台么,而且民間組織一律不受法律保護,所以沒人組織這類的集會,在一個中國的體制不健全,罷工即便是合法的也會被有目的的個人或團體利用無法形成良好的制約機制,最終受苦的還是勞苦大眾!

熱點內容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
巴彥淖爾中級法院 發布:2025-10-08 16:04:08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