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比較物證與書證
⑴ 復印件能算證據
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所規定的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客觀事實,即在訴訟過程中用來確定案件事實的證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明文規定,證據有以下幾種:(1)書證;(2)物證;(3)視聽資料;(4)證人證言;(5)當事人的陳述;(6)鑒定結論;(7)勘驗筆錄。以上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該法第68條還規定,書證應當提交原物。由上可見,你在向法院起訴之時,需要向法院交欠條的原件,作為此案認定的證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8條規定:「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第78條規定:「證據材料為復製件,提供人拒不提供原件或原件線索,沒有其他材料可以印證,對方當事人又不予承認的,在訴訟中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10條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應當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證據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經人民法院核對無異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據此,在原件證據材料丟失的情況下,在向法庭提供復印件的同時,還應當提供與提供人無利害關系知情人、見證人等有關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九條規定,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進行質證時,當事人有權要求出示證據的原件或者原物。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除外:(一)出示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並經人民法院准許出示復製件或者復製品的;(二)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證據證明復製件、復製品與原件或原物一致的。 那麼,復印件在何種情況下才能作為證據呢?一是應當有其他材料來加以印證;二是對方當事人對復印件的內容表示承認。符合了這二條中的其中一條,復印件才可以作為有效證據,這是由訴訟證據的三個基本特徵所決定的。第一、證據應具有客觀性,指的是證據必須是客觀存在的真實的事實,它不帶任何主觀成份,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是客觀真實的記載。第三,證據應具有關聯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說,證據必須與案件事實有著某種聯系,因而能起到證明案件事實的作用;其二是說,證據之間必須存在著互相印證的關系。第三,證據應具有合法性。由此可見,你與楊某之間到底有無借貸關系,這張欠條原件是否存在將起到關鍵的證明作用,因為欠條就是借
⑵ 手機拍照上傳的辭職報告是否具有法律效益
證據是法官在司法裁判中認定過去發生事實存在的重要依據,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回都需要通過證據答和證據形成的證據鏈再現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那麼,手機里的照片能作為法庭上的證據嗎?下面由法律經驗我會為您整理介紹。
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手機照片一般是可以作為法庭證據使用的,但是具體符合哪一種證據類型應該視內容而定。由於照片具有被保全、被固定的特性,往往更加接近真實情況,所以要使用手機照片作為證據,就需要經過事先的審查才能認定作為證據。
另外,按照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法律規定的證據種類是有所區別的:
《行政訴訟法》規定,證據可分為七類,即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現場筆錄。
《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有下列8種: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鑒定意見;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筆錄;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民事訴訟法》把證據分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電子數據、當事人的陳述、鑒定意見、勘驗筆錄。《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基本相同。
⑶ 作為證據時的注意事項:照片可以作為證據嗎
在日常生活中,拍照留存證據通常有三種情形:
(1)手機中的聊天信息,交易記錄的的抓屏,對電腦屏幕顯示的信息拍照
(2)對書證、物證的拍照
(3)事件現場的拍照
一、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之規定,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
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
因此,書證、物證的照片可以作為證據。
二、事件現場的照片,在留取證據的時候要牢記以下五點:
(1)確保自己的安全;
(2)確保他人的安全;
(3)不能破壞現場;
(4)不要影響救援;
(5)如現場有救援活動,不要使用閃關燈、關閉快門聲音。
(3)民事訴訟法比較物證與書證擴展閱讀:
法律依據
對於證據的分類,我國的三部訴訟法依據不同情形,分別作出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2年3月14日修正)第四十八條規定:「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⑷ 我國民事訴訟中,下列哪些人員可以成為證人
淺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證人制度
作者: 胡慶忠 發布時間: 2009-11-05 08:53:48
--------------------------------------------------------------------------------
眾所周知,證據問題是民事訴訟的核心問題,是訴訟結果的決定性因素。證人證言作為民事訴訟中的七種證據之一,它對案件事實的反映最為直接與生動,同時,它也是一種沿用歷史最為悠久、最為普遍和廣泛的民事訴訟證據。由於證人證言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以及其形式上的主觀性,加之我國有關證人制度立法上的缺漏與滯後,造成了司法實踐中的諸多問題,以至於證人證言被忽視,其在訴訟中所應有的證據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筆者針對自己在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有關民事訴訟中證人制度存在問題的根源進行了剖析,並提出了相應的立法建議,以期對我國相關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證人、證言的概念及證人資格
(一)關於證人及證人證言的概念。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該條僅從正、反兩方面規定了證人資格和條件,未對證人涵義做出立法上的界定,由於此原因,加之證人這一概念為常人所熟知,理論界也未對證人概念進行深入的研究,導致了實務界對證人范圍的理解不確切。證人做為證人制度的基礎概念有必要予以明確。筆者認為,證人是指就其所感知的案件事實被要求向正在審理案件的司法機關所做陳述的除當事人(包括第三人)之外的自然人。之所以這樣定義,是因為:只有自然人才具備感知事實的生理器官,而法人和非法人單位不具備,故證人只限於自然人。2、案件的當事人雖對案件事實耳聞目睹,他們的訴訟地位決定了他們也不是證人。3、有些人雖然知道案件的相關情況,但由於當事人或法院未要求他們向司法者陳述情況,當然也不能稱其為證人,只能稱知情人。可見,由知情人轉化為證人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即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請求其作出陳述之時或是法院依職權決定通知其對案件作出陳述之時起,知情人才能化為證人。當然這里的陳述,不僅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還包括肢體語言和計算機語言。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自身所感知的案件事實,通過回憶的方式,向法院所作的陳述。這里的陳述,必須是平鋪直敘地客觀地描述過程,必是其直接的生理感應,不應該摻雜個人的意見,推測和評論,這是由於證人的職能和作用所決定的。在司法實踐中,證人證言有四種形式:書面證言、詢問筆錄、法庭筆錄、藉助視聽資料所作的陳述。在司法實務中,有些人混淆了書面證人證言和書面的當事人陳述的區別。如果當事人在庭外對其主張的事實和理由寫成書面材料在庭上提出,屬當事人陳述,不能由於形式的變化而改變其性質。以上有關證人和證人證言的概念是基於我國民事訴訟中現有的證據分類而下的定義,如果就世界范圍來看,便會難免有失偏頗。由於法律文化,歷史傳統,訴訟模式等方面的差異,英美法國家的證人概念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即包括當事人,也包括鑒定人還包括上述我國所稱的狹義證人。當然證人證言應包括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和我國所稱的證人證言。有鑒於此,在注重程序法的英美法系國家看來,沒有證人作證而產生的審判結果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證人資格,是指哪些人可以和應當作為證人,哪些人不能作為證人。《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像我國這樣,允許單位作為證人的立法例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筆者認為,允許單位具有證人資格是不科學的。首先,在三大訴訟體系中,僅有民事訴訟法規定單位可作為證人,與其他兩類的訴訟規定相矛盾。《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不能辯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為證人。」第49條規定「法院、檢查院和公安機關應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從這兩條貫通起來看,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人僅限於自然人。我國的行政訴訟法未對證人資格作出限定。三大訴訟法對證人資格的矛盾性規定破壞了我國法制的統一。其次,何謂「單位」,在法律上並無統一的解釋,致使「單位」一詞的外延和內涵沒有確切范疇,因此,它甚至不能作為法律上的一種標准概念。第三,在司法實踐中,「單位證人」也很鮮見。至於「單位證人」出具的加蓋印章的與案件有關的文書,因其是以內容來證明與待證事實有關情況的文字材料,更具有書證特徵,應劃入書證之列。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單位不具備證人條件。單位是無形的權利主體,它本身不具有對案件事實的感知、記憶和表述的心理過程,只有自然人才能憑借其生理上的感覺器官去感知案件事實,因此,證人具有自然屬性。單位的行為須依賴於自然人的活動才能實現,其「感知」和「陳述」都是由自然人進行的,而直接感知事實的自然人本身就可以承擔作證義務,不必由單位充當作證主體。故此,筆者建議將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證人」限定為自然人。
由於對《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的「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的理解不同,造成了司法實踐中的混亂。為了澄清混亂,2001年最高法院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53條作了如下司法解釋「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的人,可以作為證人。」該解釋將《民事訴訟法》中的原則性規范具體化,糾正了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不具有證人資格的認識偏差。但筆者認為這條解釋過於寬泛。年齡較小的兒童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特徵,很難指望他們對感知的事物作出准確表述;還有,這些兒童很少自己獨立參加活動,多有監護人看管,他們經歷的事實必同時被監護人感知,故無必要由這類兒童作證。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作法,香港《訴訟證據條例》第3條規定「7歲以下兒童沒有作證資格」。由我國心理專家和兒童專家針對我國兒童智力發育水平,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合理規定一個年齡界點,界點以下的兒童不得作為證人。對於根據人的精神健康狀況來判斷是否具有證人資格,將這樣一個涉及心理學、生理學專業性極強的問題完全交由法官來決定,難免有失公允,也不會讓當事人信服。因此應移植刑事訴訟法中的如下規定:最高法院《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第42條「對證人能否辯別是非、能否正確表達,必要時可以進行審查或鑒定。」筆者認為,應從立法上明確,將人的精神健康狀況是否符合作證的條件這樣的專業問題交由專家鑒定,以確定證人資格。另外,鑒定人、翻譯人、審理本案的法官及書記員一旦需要作為證人,根據證人的不可替代性,他們只能作為證人,不得兼任其它訴訟角色。
二、證人拒不出庭的消極影響、原因及對策。
(一) 證人拒不出庭的消極影響
《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由此規定看出,證人應當以出庭作證為原則,提交書面證人證言為例外。可是在司法實踐中,證人拒不出庭作證已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普遍現象,即使有些證人向法院提交書面證言,因常受到質疑,故許多未經有效檢驗的證言未被採納,這使本來就很匱乏的證據資源更加稀缺,影響了當事人正當訴訟請求的實現。另外,證人不出庭而僅提交書面證言的方式,使當庭質證無法真正落實,很難最大限度地發現真實,揭露虛假,容易產生偽證,再加上對偽證的處罰乏力,這種現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加劇了人們對證人證言的信任危機。於是,證人證言的證據力比較弱或極弱也隨之成為法官斷案時所持有的一種普遍觀念。進而影響了證人證言這一證據種類整體證據功能的發揮。證人不出庭作證,也與我們當前正在推行的訴辯式審判方式改革相背,訴辯式審判方式的精髓在於其對抗性,對抗性要求在訴訟中始終貫徹直接,言詞和辯論原則,而證人不出庭違反了這些原則。證人拒不出庭增加了法官查明案件事實的難度,增大了訴訟成本,影響了訴訟效率和實體上的司法公正,最終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和司法機關的權威。
(二) 證人拒不出庭的原因
1、立法上矛盾。《民事訴訟法》第70條在規定證人出庭作證原則的同時,又做出了證人可以不出庭的規定,而且非常原則。最高法院針對上列規定所產生的不良效果,對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情形作了列舉性的司法解釋:遇有下列情形證人可以不出庭「(一)……(五)其它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前款情形,經法院許可,證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或視聽資料或者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筆者認為,上述解釋既然是為了抑制證人不出庭的現象所做出的例外規定,就應該盡可能詳明列舉,不應附加兜底條款,這無異於沒有作出例外規定。一旦出現出庭障礙的情況,擇易避難的本性必會使當事人找出種種理由將證人不出庭的原因歸結到第(五)種情形,而允許不出庭的決定權又在法官手中,這種打算賦予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以保障公正的初衷會產生權利被濫用的結果,最終導致證人出庭率大打折扣。
2、理解上的偏差。《證據規定》將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視為證人不出庭。筆者認為不妥。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顯然是指在開庭審理中,證人不到法庭審理現場,而是藉助現代通訊工具(包括網路、電話等手段)向法庭陳述案情,接受當事人及法官的質詢。這種作證方式已達到了出庭直接作證的目的和功能,具備到庭作證的所有實質要件。因此,筆者認為此種情況應視為證人已出庭。而不應將證人出庭狹隘地理解為必到審理現場,而應將「庭」作抽象擴大的實質意義上的理解。
3、處罰上的乏力。民事訴訟法將證人出庭作證規定為一項法定義務,但未規定違反法定義務的法律責任,使證人出庭作證成為一種可以規避的義務。而國外的法律多規定了證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的法律責任,不僅包括罰款拘留,直至以妨害司法罪科處刑罰。美國聯邦法院對拒絕提供證言的人可以因藐視法庭而判罪。我國未規定這樣的責任體系,出現證人拒不履行出庭作證義務的現象就在所難免。
4、證人權利被忽視。將證人出庭作證規定為法定義務,卻不涉及證人的權利,證人權利義務失衡也是證人出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國民事訴訟法忽視了證人的如下幾種權利:(1)拒絕作證權,它是指負有作證義務的證人被法院要求提供證言時,基於法律上的規定對此加以拒絕的公法上的抗辯權。絕大多數的國外法律對此規定的頗為詳盡。規定拒絕作證權可能會導致少數的個案不公,但卻可維護更為重要的社會關系,這樣既可以減少證人拒證、偽證現象的發生,又可以確保親情倫理關系的穩固和對特殊職業信任的增強。當然,權利是可以放棄的,享有拒絕作證權的證人可放棄此權利而出庭作證。(2)經濟補償權。證人出庭作證,必然要耗費時間,甚至須支付必要的費用。證人的這些損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當事人最終也是為了國家的訴訟利益,理應得到補償。最高法院《訴訟費收取辦法》、《證據規定》雖然都作出了證人的損失可以得到補償的規定,但在實踐中,由於操作麻煩,且數額界定不明確,一般均沒有落實,使得證人因出庭作證受到的損失得不到補償,以致證人不願出庭作證。(3)有限的作證權。由於我國長期存在的重實體、輕程序,重公正、輕效率的訴訟價值觀根深蒂固,決定了再審制度以及無限舉證、反復核證的必然性,同一證人多次出庭,證人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護,使證人產生厭煩心理,這也降低了證人出庭作證的積極性。(4)證人的人身保障權。有些證人在作證後其本身及親屬會受到當事人的報復、威協,法律的保障性規定又很原則,司法機關內也未設立相應的保障證人安全的機制,致使證人產生不安全感,怯於出庭作證。
(三)證人拒不出庭的對策。
首先,要對證人出庭作證作實質性理解,利用雙向傳輸技術手段作證應包括在內。可規定利用此方式作證的證人終端安排在就近法院,由當地法院協助查明證人身份。其次,將證人可以不出庭的列舉性例外規定細化,刪除兜底條款,避免當事人借用法律間的選擇性矛盾,規避出庭作證的法律義務。第三,增加對證人拒絕出庭的處罰規定,建立罰款、拘傳、拘留直至刑事責任的法律責任體系。第四,完善證人權利保護的規定,既要規定證人拒絕作證權,具體界定享有拒絕作證權的證人范圍,又要規定出庭證人的經濟補償制度,明確補償項目、標准及支付方式,還要細化對證人及其親屬的保護措施,建立證人及其親屬受到威脅、報復時的迅速反應保護機制。第五,完善庭前證據交換制度,可先由證人出具證言,在庭前證據交換中,被對方認可證言的證人不必再出庭。第六,建立指導舉證制度,由於我國民事訴訟中存在當事人素質偏低及律師代理尚不普遍的現狀,增加規定法官指導舉證制度,對當事人自認或其它無異議的證據證實的內容,告知當事人無需再提出證人來證實該內容,以減少證人不必要的出庭。最後,對證人出庭次數作出限制性規定,每個審級中最多出庭一次,這樣既保護了證人的合法權益,又調動了當事人為當庭質證作充分准備的積極性。
三、證人證言的質證規則
(一)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現有的關於證人證言的質證規則。
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表明,證據質證制度發揮的水平以及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程序設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經當事人互相質證。」《證據規定》第60條規定「經法庭許可,當事人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詢問證人、鑒定人、勘驗人不得使用威脅、侮辱及不適當引導證人的言語及方式。」從以上規定可看出,我國民事訴訟法僅對質證證人證言作了原則性規定,而且還認為,向證人詢問是法庭授予,當事人才能取得的一種權利,背後體現了質證過程中的職權主義立法思想。證人證言較之其它證據,具有多變性和形式上的主觀性,容易受到感知、記憶等生理方面的影響,也容易受到證人品格、學識、與當事人及案件的利害關系等其它方面的影響。鑒別證人證言的真實性也便成了證人證言質證過程中的核心任務,這一核心任務應主要依賴當事人來完成,當事人核實證人證言真實性的基礎方式是詢問證人。而現行法律卻將詢問證人規定為一種法庭授予當事人的權利,未規定為當事人一種當然的權利,在詢問規則的設置上,未規定具體的詢問程序也便成為一種必然。既然詢問證人是證人證言質證的一種基礎方式,也是當事人當然的權利,那麼理應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具體的詢問程序規則,確保當事人這種訴訟權利的實現。
(二) 關於證人證言質證規則的立法建議
橫觀屬於當事人主義的英美法系的民事訴訟立法,無一例外地規定了證人交叉詢問規定。只有通過對證人的交叉詢問,才能使隱藏於證言的矛盾得以揭示和披露,從而辨別證言真偽,發現客觀真實。在美國,由於法庭詢問最精彩的階段集中體現在對證人的交叉詢問過程中,並在發現事實真相上顯示了極為有效的作用,因此,被盛贊為查明案件事實真相所創就的最大法律運作機制的美稱。英美法系對證人的詢問程序多為:提供證人一方主詢問,對方當事人反詢問;再次主詢問;再次反詢問。再詢問中禁止擴大詢問范圍。在主詢問中禁止使用誘導性問話方式,在反詢問中則允許使用誘導性方式。誘導詢問,指詢問人藉助發問時的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或某種動作的示意,足以導致對答問人起到啟發性、揭示性的作用,從而導致出現符合詢問人慾求的答復的詢問。英美法學者泰勒認為:要求證人受請他出庭作證的當事人的對方的反詢問的折磨,是正當法律程序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以便發現該證人的感覺能力、觀察能力、觀察時的注意程度、記憶力及說真情的傾向。英美法系規定的反詢問中允許使用誘導性方法的規則,對於我國不區別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一概禁止使用不適當的引導證人的言語和方式很有借鑒價值。由於我國未規定證人質證規則,司法實踐中通常先由法官令證人陳述全部知悉案情,後須當事人申請並經法官許可後,當事人才可詢問證人,其中法官對證言質證的職權色彩過重,是導致法官不能始終處於超然中立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筆者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應確立法官主導下的當事人交叉詢問證人的質證規則。另外,在庭前證據交換程序中應規定提供證人方應說明證人證言的證實內容及證人姓名,以便對方作充分的准備,避免因庭上臨時突然襲擊式舉證所帶來的倉促,影響質證質量。為了保證庭前提供證人方能做到實際提供證人姓名及證言內容,可規定不履行此項義務的法律後果,如不質證該證言或禁止採信等。對庭審中的證人證言質證規則作出明確具體規定。首先規定對證人的詢問程序,先由提供證人一方主詢問,後由對方反詢問,而後再一輪主詢問、反詢問。最後由法官補充詢問。其次規定在主詢問中禁止使用誘導性方式,則反詢問中可以使用。第三,允許對方當事人提出證人品格或與案件、當事人關系等方面的證據來動搖證人證言的證明力。第四,確立證人證言質證中的法官主導地位,法官應享有對無關問題、重復問題和對證人人格方面的惡意攻擊予以制止的權利,應享有在雙方陷於一些對案件處理沒有根本影響的細枝末節問題時及時引導、使詢問緊緊圍繞重要情節展開,使爭議的事實和微妙差別得以揭示的權利。第六,禁止證人在出庭作證過程中參考書面及視聽材料,詳細規定必須藉助書面、視聽材料才能作證的例外情形,如必藉助帳冊、文件、圖表、數據、視聽資料等才能說明問題的可以使用。
四、證人證言的認證規則
認證,是指法官在訴訟過程中,尤其在庭審過程中,就當事人舉證、質證、法庭辯論過程中所涉及的與待證事實有關聯的證據加以審查認定,以確認其證據力的大小與強弱的訴訟行為與職能活動。證人證言只有經過認證被採信,其作為證據的目的才能達到。在證人證言的舉證、質證和認證三個環節中,認證是最重要的一環。完善的證人證言認證規則,可節約認證時間,避免法官的主觀擅斷,提高當事人對舉證後果的預知性,規范舉證行為,提高審判效率和實現司法公正。
我國《民事訴訟法》僅對認證作出了原則性規定。《證據規定》雖對證人證言的認證作出了一些具體規定,但仍不完善。總的來講,我國民事訴訟中對證人證言的認證實行的是法官自由判斷為主,由法律作出規定為輔的制度。認為在認證方面要注重法官的自由心證,如果規定過多的認證規則,必會縮小自由心證的空間,導致難以發現案件的客觀真實。但這種良好的願望卻招致了不良的後果,由於現階段我國法官隊伍來源的多元化,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又由於缺乏必要的認證規則的規制,致使司法實踐中對證人證言最難認定的一類證據主觀擅斷的現象普遍。再加上認證理由缺乏說服力,使當事人對司法公正產生懷疑。在認證規則方面,英美法系卻大相徑庭。英美法系雖以判例為主,但成文化的認證規則卻相當發達。證人證言較比除當事人陳述之外的其它五類證據,更難判斷其真偽,其它五類證據可憑借儀器、科學規律等令人信服的手段驗證,而證人證言來自主觀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很難用客觀手段檢測,因此有必要規定完備的認證規則,對法官的「自由心證」予以制衡,保證他們作出理性的選擇。筆者認為,我國應增補以下幾個對證人證言的認證規則:
(一)傳聞證據排除規則。
傳聞證據是指在審判或詢問時作證的證人以外的人所表達或做出的,被作為證據提出以證實其所含的事實是否真實的一種口頭或書面的意思表示或有意無意地帶有某種意思的非語言行為。傳聞證據應予排除,這應該是證人證言中一條重要的認證規則,英美法系國家的立法無一例外地加以規定。傳聞證據不能採納的理由有三:第一,由於傳來的言詞證據經過了轉述,內容失真的可能性大,可靠性沒有保證;第二,原始陳述者沒有在法庭上作如實陳述的保證;第三,控辯雙方無法對其進行交叉詢問。而我國民事訴訟法未將傳聞證言予以排除,筆者認為,應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作法,將傳聞證據排除規則確立為對證人證言的認證規則。
(二)意見證據排除規則。
證人的作用在於向法庭陳述案件事實,無需對案件發表意見,而對案件事實作出判斷,形成自己的處理意見,是法官的職權范圍,如果允許證人對案件發表意見,不僅侵犯了法官的職權,而且還會對法官的獨立判斷產生不適當的影響。所以《證據規定》第57條規定「證人作證時,不得使用猜測、推斷或評論性語言。」將其作為質證規則,而對一旦證人作出了意見證言,應將該證言予以排除的認證規則卻未加規定。筆者認為應將意見證據排除規則確立為認證規則。對於是否屬於意見證言,立法時也應作出區分的規定:對於其意見與體驗事實無關系者,如證人在事發時不在場僅事後經過現場而作出的種種推測,應認定為意見證據。對於其意見與體驗相混合者,甚至其體驗之事實常含有自己的意見和推測判斷者,則不屬於意見證言。
(三)非法的證人證言排除規則。
證人應單獨獨立作證,避免證人間的相互影響。故此《證據規定》第57條規定「詢問證人時,其它證人不得在場。」這是一條質證規則。在實踐中有的當事人提交數名證人簽名的「聯名證言」這種形式的證言違反了單獨作證原則,理應排除。由於未規定相應的認證規則,實踐中做法不一。筆者認為,應確立非法形式的證言排除規則。另外,對於以賄買、威脅等非法手段獲取的證言,無論其真實性,關聯性及對案件審理的意義多麼重大,對這種方式取得的證言也不應採納。否則,意味著對非法手段的肯定,用這種非法手段取證對社會秩序的損害比在訴訟中查明個案事實而獲取的利益大的多。因此,對這種非法手段獲取的證言亦應排除。
(四)證人證言與其它證據的證明力的比較規則。
《證據規定》雖規定了一些證人證言與其它證據的證明力的比較規則。如第77條規定「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於其它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但對一般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的證明力的比較規則未加規定。真實的書證視聽資料形成於案件事實的過程中,具有客觀性,而證言形成於案件事實過程之後,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兩者比較,一般書證、視聽資料的證明力通常大於證人證言。另外,對於證人證言與當事人陳述的比較規則也未規定。因為當事人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其所作陳述多會利避害,甚至作出虛偽陳述,其證明力應低於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除被對方當事人自認外,其證明力最低,當事人的陳述在證據意義上,其作用僅是對其它證據的合理串聯和解釋。對於與案件一方當事人存在利害關系的潛在共同訴訟人,其在此案中的證言有可能在彼案中被用來反對自己,由於他有可能成為案件當事人,其作證時也會趨利避害,避重就輕,因此該類證言證明力小於其它證人證言。筆者認為,為了完善證人證言的認證制度,應確立上述的證明力比較規則。
五、偽證的預防與處罰
民事審判方式改革要求強化當事人的舉證責任,而當事人舉證的隨意性及證人證言的可變性和形式上的主觀性,致使有些證人無視法律,出具偽證。偽證行為的大量存在,嚴重干擾了法院正常的審判工作,加大了法院調查核實的工作量,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辦案效率的提高,甚至導致誤判,損害了法律的尊嚴。為保證辦案質量維護司法公正,必須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和遏制。
⑸ 民事訴訟法中既是物證又是書證 的例子
被摔壞的手錶,手錶本身是物證,指明的時間可以證明摔壞的時間,屬於書證。
⑹ 法律訴訟中,電話錄音能作為證據吧需要什麼格式必須做鑒定么
電話錄音可以作為證據,格式為MP3、CD等音頻格式,需要經過法院鑒定,但是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一、錄音證據的取得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錄音雙方當事人的談話當時沒有受到限制,是自覺自由的意思表示,是善意和必要的,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和查明案件真實情況的。
二、該錄音證據錄音技術條件好,談話人身份明確,內容清晰,具有客觀真實和連貫性,未被剪接或者偽造,內容未被改變,無疑點,有其他證據佐證。
三、手機通話錄音,需選在信號好的地方,必須在錄好後最少刻制4張光碟:法院、對方、你自己、你的代理人各1張,有MP3、CD等音頻格式,在每張光碟上寫明錄音人、雙方談話人及雙方的電話號碼、錄制設備、錄制時間、錄音時長等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已於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該規定中已明確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源同樣可以作為證據向法庭提供,該《規定》第七十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對於有其他證據佐證並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與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製件,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
(6)民事訴訟法比較物證與書證擴展閱讀
民事證據的種類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證據有下列幾種:
一、書證。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圖表等記載或表達的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作為定案證據的書證具有以下特徵:
其一,書證是以其記載或表達的思想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
其二,書證的特質載體一般是紙張,但也包括面板、金屬、竹木、布料、塑料等;
其三,書證的製作方法一般為手寫,但也包括列印、雕刻、拼對等;
其四,某些書證必須具備法定形式,如身份證、戶口簿、承運單等;
其五,書證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品,某些證據如果既能以其記載或表達的內容證明案件事實,又能以其外部特徵再現案件真實,該種證據則既是書證又是物證。當事人向法院提供書證時,應當提交原件,如提交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或節錄本。為了便於人民法院審查,當事人提交外文書證時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二、物證。一切物品均是客觀存在的,都有自己的外形、重量、規格、特徵等。因此,凡是以自己存在的外形、重量、規格、損壞程度等標志來證明案件事實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物品及痕跡,即稱為物證。民事訴訟中常見的物證有:所有權有爭議的物品,履行合同交付的規格、質量有爭議的標的物或定作物,侵權行為造成損害的公私財物及侵權用的工具、遺留的痕跡等等。
三、視聽資料。視聽資料是指利用錄像或錄音磁帶反映出的形象或音響,或以電子計算貯存的數據來證明案件真實的證明材料。在訴訟中,常用的視聽資料主要有錄音帶、錄像帶、電子膠卷、微型膠卷、傳真資料、電話錄音、雷達掃描資料、電子計算機貯存的資料等等。視聽資料可以分為錄音資料、錄像資料、電視監控資料、電子計算機貯存資料和運用其他技術設備獲得的資料等類型。所以磁帶錄音最好。
參考資料:北大法律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北大法律信息網——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⑺ 民事證據的種類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民事訴訟證據包括當事人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等。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審判人員在運用這一證據時應注意防止將虛假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對於當事人的陳述應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進行審查核實,以確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7)民事訴訟法比較物證與書證擴展閱讀:
勘驗筆錄在訴訟過程中,為了查明一定的事實,對與案件爭議有關的現場、物品或物體親自進行或指定有關人員進行查驗、拍照、測量後的記錄。
民事訴訟證據的種類非常的多,其中以當事人陳述、書證、物證、證人證言最為常見,它在訴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⑻ 別人偷了我的手機我也知道是誰可以報警嗎
要看你關注的程度~要看你的影響力~ 現實就這樣 如果你碰上一位好的公安也許一下就搞定了~那也不是沒可能的~凡事無絕對嘛^_^ 祝你早日懲處犯罪分子拿回手機
⑼ 民事訴訟法常識:視聽資料與書證和物證的區別
物證,是指以物品的存在、外形、質量、規格、特徵等證明民事案件事實的依據。常見的物證包括受損害的公、私財物,致傷的工具和斗毆留下的痕跡等。因為物證和書證往往會發生重合,所以應該相區別,物證和書證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物證是用物品的外部形態、特徵,固有的質量、規格、數量等證明案件事實的。書證是用體現在物品上的思想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交通事故現場的損壞的車輛就屬於物證。 如果照片本身涉及案件的證明能力,就可能是物證,比如某兩人因為一涉嫌隱私的照片起爭執而殺人,則在本案中照片就可能是物證, 如果照片的內容能證明案件的某方面,則是視聽資料,比如照片的內容顯示某一起交通肇事撞人的瞬間,則能認定為是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明, 視聽資料是指用錄音機、錄像機或電子計算機等所錄制的錄音帶、錄像帶及儲存的資料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明。常見的有錄像帶、錄音帶、錄音片、電影膠卷、電視錄像、傳真資料、微型膠卷、中國錄音、雷達掃描資料、電子計算機儲存的數據和資料等。視聽資料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視聽資料是利用電子科技等高科技產生的,具有科學技術性。第二,視聽資料兼有書證用思想內容和物證用物品的外形、特徵來證明案件事實的特點。第三,視聽資料是印證當事人陳述、書證和物證等證據的有力工具。如一起發生在十字路口的交通事故中,認定責任主要依據的路口監控錄像就屬於視聽資料 書證是指用文字、符號或圖畫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常見的書證包括合同書、各種各樣的公、私文書、租賃契約、結婚證、房產證、商標、信件、電報、牌號、車船票、各種運輸單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等。書證的特點為:第一,書證是用思想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第二,書證的思想內容是通過文字、符號或者圖畫等表達的。交通事故中的各種醫療收費票據、當事人自行協商達成的調解協議都屬於書證。 本回答由法律法規分類達人 胡海天推薦
⑽ 勘驗筆錄與書證的區別民事訴訟法中。拜託各位了 3Q
勘驗筆錄是以其文抄字、圖表等記載的襲內容來說明一定案件事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與書證有相似之處,但不能認為它是書證。兩者主要區別是:(1)產生的時間不同。書證一般是在案件發生前或在發案過程中製作發生的;而勘驗筆錄則是在案件發生後,在訴訟過程中,為了查明案件事實,對物證或者現場進行檢驗後製作的。(2)製作主體不同。書證一般是由當事人或有關單位及公民製作的;而勘驗筆錄則是辦案人員或人民法院指定進行勘驗的人,執行公務依法製作的一種文書。(3)反映的內容不同。書證一般是用文字、符號來表達其內容,本身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事實情況,是製作人主觀意志的外部表現;而勘驗筆錄的文字、圖片記載的內容,是對物證或者現場的重新再現,其內容不能有製作人的主觀意思表示,完全是一種對客觀情況的如實記載。(4)能否重新製作不同。書證不能塗改,也不能重新製作,要保持其原意;而勘驗筆錄則不同,若記載有誤或不明確,可以重新勘驗,並作出新的勘驗筆錄。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