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對於下落不明
A. 如何認定當事人下落不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6條規定:下落不明是指公民離開最後住所地沒有音訊的情況。
包括兩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是表象內容,及指離開住所地,在有經常居住地的情況下是指離開住所地和經常居住地且離開的狀態呈持續性,持續的時間跨度為在對其送達起訴書時到判決作出後(或者判決生效前)。
第二方面實質性內容,是指在住所地、經常居住地的范圍內有可能與其有聯系的人或組織聯系不上其人並且關鍵聯系人(下落不明人的父母或近親屬)不知其下落。
但在審判實踐中,如何認定一方當事人下落不明,各地法院適用標准並不一致,我們應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綜合分析,靈活把握。
當事人下落不明的證明主體由於一方當事人下落不明,在法院公告送達法律文書和缺席審理的情況下,該方當事人事實上喪失了答辯權、舉證權、質證權、反訴權、上訴權等訴訟權利,在嚴格的問責機制下,法官一般都會要求原告提供對方當事人下落不明的證明材料。
一、當事人下落不明的證明主體
由於一方當事人下落不明,在法院公告送達法律文書和缺席審理的情況下,該方當事人事實上喪失了答辯權、舉證權、質證權、反訴權、上訴權等訴訟權利,在嚴格的問責機制下,法官一般都會要求原告提供對方當事人下落不明的證明材料。
(一)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依據當事人的申請,以特別程序作出的宣告公民失蹤的生效判決書,是證明當事人下落不明的最有力證據。
(二)公安機關
在我國,公安機關是公民戶籍管理的法定部門,所以,由公安機關出具當事人下落不明的證明,也最具證明效力。一般情況下,應由當事人的住所地,即戶籍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出具證明。
(三)村(居)委會
當地的村(居)委會做為村(居)民自治組織,在對自己成員基本情況的把握上,相對於公安機關及其他任何組織來說,更具優勢。所以,由下落不明一方當事人所在的村(居)委會出具證明,也最具真實性。
(1)民事訴訟法對於下落不明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被告找不到處理方法:
1、找不到被告,可以公告送達包括起訴狀副本、開庭傳票在內的所有法律文書。如果被告不到庭參加訴訟,法院可以缺席判決。
2、《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3、《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公告送達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和受送達人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信息網路等媒體上刊登公告,發出公告日期以最後張貼或者刊登的日期為准。
對公告送達方式有特殊要求的,應當按要求的方式進行。公告期滿,即視為送達。
人民法院在受送達人住所地張貼公告的,應當採取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張貼過程。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公告送達應當說明公告送達的原因;公告送達起訴狀或者上訴狀副本的,應當說明起訴或者上訴要點。
受送達人答辯期限及逾期不答辯的法律後果;公告送達傳票,應當說明出庭的時間和地點及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後果;公告送達判決書、裁定書的,應當說明裁判主要內容,當事人有權上訴的,還應當說明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人民法院。
B. 民事訴訟中宣告失蹤需要哪些證據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三條: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失內蹤的,向容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書應當寫明失蹤的事實、時間和請求,並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於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
第一百八十四條公民下落不明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申請書應當寫明下落不明的事實、時間和請求,並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於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
C. 民法通則和民事訴訟法關於宣告死亡的規定
《民法通則》
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四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
,
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第二十五條
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
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
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的關系
宣告失蹤並非宣告死亡的必經程序(所謂的下落不明不必須以宣告失蹤來確認)
申請人只申請宣告失蹤的,即使符合宣告死亡條件的,也只能宣告失蹤。
同一順序有的要求宣告失蹤,有的要求宣告死亡的,應宣告死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離開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人民法院經利害關系人的申請,依法宣告失蹤人死亡的法律制度。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第33條的規定,宣告死亡須具備下列條件:
自然人下落不明須達到法定期限。下落不明是指自然人離開最後居住地沒有音訊的狀況。按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在一般情況下,自然人下落不明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兩年的,即達到了規定的宣告死亡的期限。
宣告死亡的申請須由利害關系人提出。宣告失蹤人死亡,必須由與失蹤人有利害關系的人提出申請。沒有利害關系人的申請,人民法院不得對失蹤人做出死亡宣告。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的范圍和順序是:(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4)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死亡宣告須由人民法院做出。宣告死亡必須由人民法院做出,才能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宣告公民死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
公告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被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判決或者駁回申請的判決。
重現處理
(一)失蹤人生還後的財產返還
失蹤人生還回來以後,被宣告死亡的自然人自然有權請求返還其財產,這意味著依照繼承法取得其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如果原物不在,可適當給以補償。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種規定僅僅是為了保障被撤銷死亡宣告的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並非一種民事責任。因為這些人取得被宣告死亡的公民的財產是有法律根據的,其所負的返還義務,僅以現存利益為限,對已經不存在的財產並無返還和賠償責任。
(二)失蹤人生還後的婚姻關系的處理
最復雜的是生還後的人身關系問題,特別是婚姻關系可分為三種情況,區別對待。
配偶沒有再婚的。撤銷死亡宣告後,其婚姻關系自動恢復。
配偶已經再婚的。即不能自行恢復,欲恢復只能與再婚者離婚後,才能再和前一個配偶復婚。
配偶已經再婚且再婚以後的婚姻關系又不復存在的。被宣告死亡的失蹤人生還回來以後,配偶與失蹤人的婚姻關系並非可以自行恢復。自行住到一起肯定在法律上是不受保護的,但該失蹤人如若去世,另一方已和死者共同生活的,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人的身份,根據繼承法的規定,可以適當分得遺產。即使分得遺產和他繼承的一樣多,但那也不是基礎於配偶關系,而如果不是基於共同生活且又不是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原因,即不能參與繼承關系了。
子女收養關系的法律效力問題。被宣告死亡的人在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銷以後僅以收養關系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的,一般不予准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D. 簡述宣告失蹤的條件及法律後果
宣告失蹤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主體條件
必須由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利害關系人包括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與被宣告失蹤的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公民和法人。
二、客體條件
1.有下落不明的事實。如發生洪水、地震、戰爭等情況。如果知道某人在某地,即使很久沒有回來,也不能認為失蹤。
2.下落不明必須滿兩年。其中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算。
三、形式條件
申請必須採用書面形式,不得口頭申請。必須經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失蹤,任何單位與個人沒有這個權利。
宣告失蹤的法律後果:
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沒有以上人選或有爭議的由法院指定代管。代管人負有管理失蹤人財產的職責,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職責或者侵犯失蹤人財產的,失蹤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法院請求代管人承擔民事責任,也可申請變更代管人。
(4)民事訴訟法對於下落不明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三條的規定: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失蹤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申請書應當寫明失蹤的事實、時間和請求,並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於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
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 公民下落不明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申請書應當寫明下落不明的事實、時間和請求,並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於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
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 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
公告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被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判決或者駁回申請的判決。
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 被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公民重新出現,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
E. 民法里的關於宣告失蹤的公告期是3個月還是6個月啊
三個月。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八十三條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失蹤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書應當寫明失蹤的事實、時間和請求,並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於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
第一百八十四條 公民下落不明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書應當寫明下落不明的事實、時間和請求,並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於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
第一百八十五條 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
公告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被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判決或者駁回申請的判決。
(5)民事訴訟法對於下落不明擴展閱讀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四十五條 人民法院判決宣告公民失蹤後,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失蹤人死亡,自失蹤之日起滿四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宣告失蹤的判決即是該公民失蹤的證明,審理中仍應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進行公告。
第三百四十六條 符合法律規定的多個利害關系人提出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申請的,列為共同申請人。
第三百四十七條 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應當記載下列內容:
(一)被申請人應當在規定期間內向受理法院申報其具體地址及其聯系方式。否則,被申請人將被宣告失蹤、宣告死亡;
(二)凡知悉被申請人生存現狀的人,應當在公告期間內將其所知道情況向受理法院報告。
第三百四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後,作出判決前,申請人撤回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結案件,但其他符合法律規定的利害關系人加入程序要求繼續審理的除外。
F. 民事訴訟法中如何定性失蹤人員
《民事訴訟法》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兩年,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失蹤的,向下落回不明人住所地基答層人民法院提出。據此,宣告失蹤的申請人並不僅限於失蹤者家屬,作為利害關系人,失蹤者的用人單位同樣有權提出。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都有規定。只要下落不明滿4年就可以申請死亡認定,如果是意外事故的話,經有關機關證明不能夠存活的不受上述期限限制。
G. 法院公告送達還需要原告提供被告下落不明的證明嗎
需要。當事人的訴訟必須符合適用公告送達的條件時,法院才能使用公告送達。適用公告送達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中的一項:
(一)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是指受送達人無固定的住址,也無法查明其現在的住址,下落不明,使人民法院無法採用直接送達的方式向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法院應嚴格審查適用條件,慎用公告送達。
1、立案時應該要求當事人提供雙方當事人目前的詳細地址和聯絡方式。當事人是自然人的,要提供當事人的身份證明、戶籍證明;當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該提供工商行政管理局或者其他登記機關的證明;
2、送達時未找到被送達人或者郵寄送達訴訟文書被退回的,不可徑行公告送達。應當查清被送達人是否因臨時外出或遷移新址無法送達到;
3、確認被送達人下落不明應該有公安部門或其單位、街道辦事處的證明材料予以證實,必要時要對被送達人的近親屬進行調查詢問。
(二)用其他送達方式無法送達的。該條件是對第一個條件的補充,是指當事人雖然不構成下落不明,但是人民法院採取了《民事訴訟法》第七章第二節規定的公告送達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包括:直接送達、留置送達、郵寄送達等),最終無法向當事人送達法律文書。法院並未採取公告方式以外的任何其他送達方式,並不能證明用其他送達方式無法送達,在此情況下,就不符合該項條件規定的情形,即不能徑直採用公告送達的方式送達法律文書。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H. 被告下落不明,法院傳票無法送達,怎麼辦
被告下落不明,法院傳票可以公告送達。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規定: 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I. 《民事訴訟法》第168條第三款的規定是否有歧義
沒有,有明確的司法解釋。司法解釋就是依法有權做出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回解釋。廣義上是指,每答一個法官審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對法律做出理解,然後才能夠具體適用。因此,必須對法律做出解釋,才能做出裁判。每一個案件都要這樣做。由最高法院對具體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的解釋就是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八條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二十三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圍繞當事人的上訴請求進行審理。
當事人沒有提出請求的,不予審理,但一審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除外。
J. 如何理解民訴法八十四條中的「下落不明」
如何理解民訴法八十四條中的「下落不明」——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
(一)「下落不明」是公告送達的前提和唯一條件
(二)「下落不明」是被告在某一時段或訴訟節點期間「去向不明」,而不是必然的「失蹤」。當然經過人民法院宣告失蹤,則必然為「下落不明」。但離婚案件,一方下落不明,無需卻要經過宣告失蹤這個前置程序。
(三)被告「下落不明」的舉證責任在於原告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原告提供被告下落不明的證據與否,法院下鄉調查被告的父母等證人的程序是不可缺少的。沒有這個程序,法官就不能認定被告下落不明。
(四)「下落不明」必須在被告不知去向至少兩年後才能認定。
(五)離婚案件中幾種下落不明的情形
第一種:原告舉出了被告所在單位、村委會、居委會的證明,但不知被告電話號碼;經人民法院調查被告的父母也是一問三不知(大多數情況下明知但不告訴法官)。人民法院就可認定被告的下落不明。
第二種:原告舉出了被告所在單位、村委會、居委會的證明,並知道被告的電話號碼;經法院調查被告的父母,也是一問三不知。
第三種:原告不能提供被告所在單位或村委會、居委會的證明,也不知被告的電話號碼,法官亦可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調查被告的父母、單位領導、村主任等證人,以查明被告的下落,如仍然對被告信息一無所知,亦可認定被告下落不明。
第四種:原告不能提供被告所在單位或村委會、居委會的證明,也不知被告的電話號碼,被告的父母或亡或傻,或也下落不明。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即使調查也無法獲得被告的基本信息,所以不能草率認定被告下落不明。
第五種:被告的戶口所在地、出生地為別省別縣,與本地原告結婚,戶口也沒有遷移,結婚生活時間較短,被告就不知去向。此種情況,讓原告提供證據確有困難;而法院調查,因路途遙遠,浪費時間和資源,實屬不易。這種情形怎麼辦?一般情況下,被告重新回到出生地的情形居多。人民法院可將案件移送被告出生地人民法院審理(根據民訴法管轄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