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關於民行交叉法律

民事訴訟法關於民行交叉法律

發布時間: 2021-01-04 03:17:26

A. 檢察機關參與民事行政訴訟活動的法律依據

我國《民事訴訟抄法》規定如下:

第一百八十五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二)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三)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
(四)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第一百八十六條 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第一百八十七條 人民檢察院決定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提出抗訴的,應當製作抗訴書。
第一百八十八條 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審時,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

B. 民事訴訟法中的法律條款規定能不能用於行政訴訟中

從法律發展的角度來講。行政訴訟法是參考民事訴訟法設立的。所以有規定。如果行政訴訟法有明確規定 則適用行政訴訟法。如果行政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則參考民訴

C. 省檢察長到基層調研民事行政訴訟監督存在問題及對策發言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檢察院組織法》都明確人民檢察院的性質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隨著90年、91年《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的正式實施,兩大訴訟法都對檢察機關民事、行政訴訟監督的職能作了明確定位,即對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民事、行政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時,以審判監督行使監督權。 90年兩高的「高檢會[1990]15號」文件,聯合下發《關於開展民事、經濟訴訟法律監督試點工作的通知》,確認檢察機關民行檢察的職能及監督方式。可是,近幾年來,理論界和司法界對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的探討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當取消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制度,另一種意見認為應當強化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權。民事行政檢察是檢察機關履行憲法賦予的法律監督神聖職責的重要方面,是保障經濟發展、維護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國各地檢察機關通過辦理抗訴案件,為申訴人挽回了經濟損失,維護了社會穩定,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但這類案件只佔全國法院每年審理案件的很小一步分,離人民群眾加強辦理這類案件的要求還相差很遠。由於這類案件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經濟生活息息相關,人民群眾又擔心法院裁判的公正。因此,經常要求檢察機關解決這個問題,但法律對這類案件沒有規定具體程序,在實際工作中影響了這類案件的辦理。雖經十幾年的實踐,但現行的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制度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示,主要表現在:

一、立法上的不完善,制約乏力使檢察機關法律監督難以到位,影響民事行政檢察工作的開展。現有法律對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具體權利義務規定的過於原則抽象,致使檢法兩家認識不一致,實際中難以*作。法律只是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和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但如何實行檢察監督,法律條文沒有明確規定,僅在訴訟程序上對檢察機關按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作了原則性規定,但對檢察機關能否提前介入,能否以訴訟參加人的身份進入法庭以及如何糾正庭審違法活動都沒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只能在發現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85條之規定的抗訴條件,通過抗訴來履行監督職能,而對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決、裁定或正在審理中的案件則無從實行監督,對執行和庭審過程中違法行為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預手段,監督內容狹窄、手段單一。

二、程序上缺乏具體、統一的*作規范。檢法兩家認識不一致,致使抗訴案件難以辦理。(一)沒有規定上訴程序的抗訴程序。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檢察機關是在訴訟程序之外進行監督,在發現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才能提出抗訴,使自己進行訴訟程序、參與訴訟中來,實施法律監督。在龐大、復雜的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之中,僅僅依靠簡單的單一的監督方式,是絕對不夠的。必須增加上訴程序的抗訴,以減少矛盾上交的程度;(二)缺少抗訴程序的具體規范在民事訴訟中,對抗訴程序的規定只有四條,規定了抗訴條件、抗訴效果、抗訴書和抗訴再審。對於具體的抗訴應當怎樣*作,法院怎樣審理,法、檢怎樣配合,都未作規定,在實際中無法*作;(三)民事行政抗訴案件再審中,(1)再審時限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人民法院審理抗訴案件久拖不審的現象較為普遍;(2)再審審級問題,《民事訴訟法》規定抗訴案件人民法院必須再審,但對由哪一級法院再審沒有明確規定。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按審判監督程序抗訴的案件的再審權屬於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沒有再審此類案件的權力。

D. 如何加強對民行抗訴案件原判決執行環節的監督

民行檢察部門對民事行政抗訴案件原審判決執行環節的監督是民行審判監督工作的一個方面。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抗訴的案件法院必須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原判決、裁定必須中止執行。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實踐中,卻出現了檢察機關抗訴,原審法院仍繼續執行原審判決、裁定,或上級法院已經裁定中止執行,但原審法院託故仍繼續執行等問題,致使已不具備強制執行效力的法律文書仍被執行,不但破壞了法律的嚴肅性,影響了檢、法部門的公信力,而且也給案件的再審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一、檢察機關的抗訴應當影響法院對民事案件原判決、裁定的執行 在司法實踐中,對抗訴是否影響原判決、裁定執行這一問題,一些地方的法院把檢察機關的抗訴與當事人的申訴等同起來認識,以「申訴不影響執行」為由,拒絕檢察機關的監督,認為檢察機關的抗訴案件,不影響原判決、裁定的執行。澄清這一問題十分必要。 法院的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首先,等同看待,無法可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該條即是「申訴不影響執行」的法律依據。但是《民事訴訟法》沒有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設置「抗訴不影響執行」的法律規定。可見,法院的認識沒有法律依據。其次,二者在法律規定上有明顯區別。《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一條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由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可見,申訴再審與抗訴再審主要有兩點區別:一是申訴引起的再審存在法院駁回申訴的情況,抗訴引起的再審則無此事宜。因此,法院對抗訴案件的再審是必然的,原判決、裁定必然中止執行;二是法院裁定再審的時日不同,一是三個月,一是三十天,後者是能較快影響原判決、裁定的執行效力的。從而可見,檢察機關的抗訴應該影響案件原判決、裁定的執行,原判決、裁定應當是自抗訴之日起即失去執行的法律效力。 建議將《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裁定由院長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修改為:「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在收到抗訴書之日起,如該案件正在執行中,應自動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並作出中止執行的裁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自決定再審之日起應作出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裁定由院長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公章。」以案件性質區別對待,體現「人民檢察院抗訴即能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效力」的法律權利。 二、對已抗訴民事案件原判決的執行監督應重點把握的內容 對已抗訴案件的原判決、裁定的執行進行的監督工作,實際是一種程序的監督,但由於執行了案件的實體權利,也可以認為是對實體執行工作的監督。如吳橋縣檢察院監督的一起案件:該縣某演出團體負責人寧某與另一演出團體發生合同糾紛。寧某因不服法院判決,向檢察院申訴。抗訴後,滄州市中級法院裁定:「本案指令吳橋縣法院再審,再審期間中止原判決執行。」但是該縣法院沒有執行中級法院裁定,仍強制執行原判決,從寧某的工資賬戶劃扣工資發還給執行申請人。對此,吳橋縣檢察院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要求法院執行中院裁定,返還已執行財產,並查明原因及責任。從而維護了申訴人的合法權益。 在該案中,法院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因抵觸情緒,原審法院在得知檢察機關抗訴後,故意緊鑼密鼓地執行原判決,以獲取相關材料支持原判決中的錯誤。二是因顧及顏面或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原審法院故意在再審開庭前繼續強制執行原判決,以執行完畢的即成事實給申訴人製造壓力,企圖規避抗訴案件的改判。三是在執行中,故意混淆上級法院在再審裁定中關於中止執行的指令與執行部門在執行程序中對當事人發出的中止執行裁定的法律效力,拒不執行上級法院的指令,或以執行部門沒收到、當事人是否收到裁定為理由,歪曲執行上級院的裁定,導致違法執行的發生。 上述問題應是檢察機關對抗訴案件原判決執行環節檢察監督的重點:一是以執行依據為視角,把各類法律文書的效力作為關注的要點,以文書的生效期日為依據,看該文書是否被新的法律文書中止或撤銷;二是以執行行為為視角,主要是把執行行為作為監督要點,看這種執行行為是否遵照執行了上級院或本院的裁定,任何在執行中止裁定作出或撤銷裁定作出後的執行行為都是違法的,都應予以監督,已執行的案件標的應悉數返還被執行人;三是以監督對象為視角,主要是把執行人員及案件的原審法官作為監督對象,對其違法執行要進行綜合分析,看是否是單純違反辦案紀律的行為,是否與濫用職權、徇私枉法、貪污受賄等行為有聯系,以決定使用不同的監督措施,維護司法公正。 三、對已抗訴民事案件原判決執行的監督程序應進一步探索完善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有「檢察院對執行裁定的抗訴不予受理」的規定,對這一解釋,有些地方法院延伸理解成了法院不接受檢察院對執行工作的監督的法律依據。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的民事監督包括對執行工作的監督,但有明確的程序規定。近年來,許多地方法院已就如何接受執行監督問題與檢察機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有效地促進了檢、法工作的順暢銜接,維護了司法公正。隨著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責的不斷加強,對民事執行監督的開展已是大勢所趨。因此,建議立法機關盡快出台相關法律規定,完善民事執行監督的法律程序,使其納入正規。 就當前的法律現狀,開展好這項監督工作,應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檢、法兩院協商溝通程序。檢察院與法院應該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下,商情地方人大法制部門就民事執行工作如何開展法律監督問題進行協商,就具體應該監督的方面進行溝通,雙方制定科學可行的操作辦法,作為監督程序遵照執行,避免法律沖突。如,檢、法兩院可建立情況通報制度,化解抵觸情緒。對已進入執行程序的判決裁定,根據抗訴程序的進展,就建議法院中止原判決的執行設立受理辦法,法院則要接受並認真對待檢察建議,適時中止判決的執行。二是糾正違法程序。在民事判決、裁定執行過程中,檢察機關認為法院僅存在程序性的不當執行時,通過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的形式要求人民法院採取措施自行進行糾正。法院對檢察院的糾正違法通知書應在收到後採取積極地對應措施,及時把糾正、採納的結果書面反饋給檢察機關。三是案件查辦程序。檢察機關認為法院執行官在辦理民事執行案件過程中有貪污賄賂、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以及裁定失職、濫用職權等違法情形的,應及時移送紀檢監察部門作行政追究。如果構成犯罪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依法由瀆檢部門立案查處,以遏制民事案件執行環節的職務犯罪,保障民事執行活動的正確運行。 (作者單位:河北省吳橋縣人民檢察院)

E. 行政監督體制存在哪些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檢察院組織法》都明確人民檢察院的性質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隨著90年、91年《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的正式實施,兩大訴訟法都對檢察機關民事、行政訴訟監督的職能作了明確定位,即對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民事、行政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時,以審判監督行使監督權。 90年兩高的「高檢會[1990]15號」文件,聯合下發《關於開展民事、經濟訴訟法律監督試點工作的通知》,確認檢察機關民行檢察的職能及監督方式。可是,近幾年來,理論界和司法界對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的探討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當取消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制度,另一種意見認為應當強化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權。民事行政檢察是檢察機關履行憲法賦予的法律監督神聖職責的重要方面,是保障經濟發展、維護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國各地檢察機關通過辦理抗訴案件,為申訴人挽回了經濟損失,維護了社會穩定,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但這類案件只佔全國法院每年審理案件的很小一步分,離人民群眾加強辦理這類案件的要求還相差很遠。由於這類案件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經濟生活息息相關,人民群眾又擔心法院裁判的公正。因此,經常要求檢察機關解決這個問題,但法律對這類案件沒有規定具體程序,在實際工作中影響了這類案件的辦理。雖經十幾年的實踐,但現行的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制度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示,主要表現在:
一、立法上的不完善,制約乏力使檢察機關法律監督難以到位,影響民事行政檢察工作的開展。現有法律對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具體權利義務規定的過於原則抽象,致使檢法兩家認識不一致,實際中難以*作。法律只是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和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但如何實行檢察監督,法律條文沒有明確規定,僅在訴訟程序上對檢察機關按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作了原則性規定,但對檢察機關能否提前介入,能否以訴訟參加人的身份進入法庭以及如何糾正庭審違法活動都沒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只能在發現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85條之規定的抗訴條件,通過抗訴來履行監督職能,而對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決、裁定或正在審理中的案件則無從實行監督,對執行和庭審過程中違法行為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預手段,監督內容狹窄、手段單一。
二、程序上缺乏具體、統一的*作規范。檢法兩家認識不一致,致使抗訴案件難以辦理。(一)沒有規定上訴程序的抗訴程序。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檢察機關是在訴訟程序之外進行監督,在發現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才能提出抗訴,使自己進行訴訟程序、參與訴訟中來,實施法律監督。在龐大、復雜的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之中,僅僅依靠簡單的單一的監督方式,是絕對不夠的。必須增加上訴程序的抗訴,以減少矛盾上交的程度;(二)缺少抗訴程序的具體規范在民事訴訟中,對抗訴程序的規定只有四條,規定了抗訴條件、抗訴效果、抗訴書和抗訴再審。對於具體的抗訴應當怎樣*作,法院怎樣審理,法、檢怎樣配合,都未作規定,在實際中無法*作;(三)民事行政抗訴案件再審中,(1)再審時限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人民法院審理抗訴案件久拖不審的現象較為普遍;(2)再審審級問題,《民事訴訟法》規定抗訴案件人民法院必須再審,但對由哪一級法院再審沒有明確規定。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按審判監督程序抗訴的案件的再審權屬於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沒有再審此類案件的權力。而

熱點內容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
巴彥淖爾中級法院 發布:2025-10-08 16:04:08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