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不起訴四種
1. 新刑事訴訟法公安機關撤回起訴後如何處理
一、當前公訴案件撤回起訴後處理中存在的問題
司法實踐中, 對撤回起訴後的案件通常採取四種處理方法:一是檢察機關作不起訴處理; 二是補充新的事實證據後重新向法院提起公訴; 三是建議公安機關撤回處理; 四是以補充偵 查方式退回公安機關後不了了之。上述四種處理在執行中存在如下問題:
1. 撤回起訴後作不起訴處理容易引起程序沖突。 刑事訴訟法規定:公安機關認為其移送 審查起訴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有錯誤的時候, 可以要求復議, 如果意見不被接 受, 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 被害人對檢察機關撤回起訴後作出不訴處理不服的 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 也可向同一級人民法院起訴。 而上級人民檢察院經復查作出 起訴決定的, 應當撤銷下級人民檢察院不起訴決定, 並交由下級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但是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 在人民法院准予檢察機關撤回起訴後, 檢察機關沒有補 充新的事實或者新的證據不得再行起訴, 若重新起訴,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這就使沒有補充 到新的事實、 證據, 而根據上級檢察院復核撤銷不起訴決定交由其提起公訴的檢察院處於兩 難境地, 訴法院不予受理, 不訴則違反上級檢察院要求提起公訴的決定。 對於被害人不同意 檢察機關撤訴後作不訴處理而向法院起訴, 由於法院之前已同意檢察機關撤案, 即已對訴訟 結果形成意見,而法院如果啟動監督程序就是對自己原來同意檢察機關撤案意見的否定。
2. 撤訴案件退回補充偵查缺乏法定性。 有些案件即便退回公安機關, 但退回的次數、 時 間沒有具體規定, 檢察機關或公安機關在退查中因未收集到新的事實、 證據而將案件擱置起 來的現象也經常發生,損害了司法的權威性。
二、完善撤訴程序的建議
立法的缺失,司法解釋的不完善,是導致撤訴案件處理混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 現行 刑事訴訟法根本沒有給公訴案件設置撤訴程序, 使得撤訴不能成為法定程序。 另一方面, 最 高人民檢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均對公訴案件撤訴作了簡單規定, 但上述 規定存在缺陷:
1 對被告人應否釋放、 何時釋放沒有規定, 造成被告人被隱性超期關押。
2 缺乏繼續偵查和再行起訴的具體規定。 從「兩高司法解釋」中「沒有新的事實或者新 的證據不得再行起訴」的規定可以引申出「發現新的事實和新的證據可以再行起訴」, 但是 收集新證據的權力由偵查部門行使還是由審查起訴部門行使?新的事實、 證據如何界定?有 無期限限制?均沒有可操作的具體規定。
3 撤訴的法律效力沒有明確。
公訴案件從法院撤回起訴後處理中出現的問題,給執法工作者帶來了無法迴避的問題, 為提高辦案效率,降低訟訴成本,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筆者提出以下對策以供參考。
(一 ) 完善撤訴案件處理的立法規定。 要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修訂, 首先要明確撤回起訴的 涵義。 筆者認為:撤回起訴是指在案件提起公訴後法院宣判前, 公訴機關發現被告人不存在 犯罪事實或不具有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經過上級檢察院批准, 其他訴訟參加人無異議 的情況下, 撤回已提起公訴而終止訴訟的程序。 撤回起訴後如果被告人在押的, 應當立即釋 放。 其次, 檢察機關將公訴案件撤回起訴後在法定期限內補充到新的事實或者新的證據要重 新起訴, 否則要作不起訴處理, 對撤訴後處理的期限、 向法院建議撤回起訴的次數可以參照 延期審理的規定執行。
(二 ) 制定科學合理的辦案考核標准。以不訴率和無罪判決率作為辦案工作的考核標准, 是對司法工作的一種機械化考評, 不符合辦案的具體實踐。 檢察機關應當對不符合起訴條件 的案件依法不予起訴, 法院經開庭審理確系無罪的案件應當作無罪判決, 都是正常的一種對 司法活動的認識,不應該成為評判工作的一個指標。
(三 ) 轉變執法觀念。辦案人員要牢固樹立人權意識、證據意識,時效意識及賠償意識。 目前, 公訴案件撤回起訴有相當一部分是疑案所致, 但疑罪從無的訴訟理念在辦案人員心中 並沒有真正確立, 一些辦案人員用撤回起訴來延長辦案期限, 對這種情形要根據責任者的主 觀過錯和客觀造成的後果的不同情況, 分別追究辦案人員的不同責任, 直至追究其刑事責任。
2. 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不起訴的條件有哪些
一、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法定不起訴適用於以下六種情形: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中國刑法把情節分為定罪的界限的定罪情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來理解,如果某行為雖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能認為是犯罪。既然不是犯罪,而是一般違法行為,人民檢察院當然不能提起訴訟,作出起訴決定。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刑法規定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訴,主要是因為犯罪分子對社會已無危害,沒有必要再對他追究刑事責任。中國《刑法》第76條、77條、對追訴時效有具體規定。犯罪已過追訴時效不予起訴,這是近代世界刑事訴訟法普遍適用的原則。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特赦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共中央或國務院的建議,經過審議決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執行。在中國,凡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對特定犯罪人免除刑罰的,公安機關不得立案偵查,檢察機關也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撤回告訴的
中國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有四種,侮辱誹謗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和侵佔。這些案件涉及的主要是公民個人的權益,如婚姻、名譽等,實質上是公民個人的私權,是否追究加害者的刑事責任由公民個人自行決定。對於這些案件,如果被害人及其他有告訴權的人不提出告訴,或者提出告訴後又撤回告訴的,人民檢察院依法作不起訴處理。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意味著失去了追究刑事責任的對象,追究其刑事責任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故刑事訴訟活動沒必要繼續進行下去,因此,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就此終止刑事訴訟。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對以上六種情形,公安司法機關應在不同訴訟階段作出不同的處理
(1)在立案階段,人民法院發現自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受理;公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立案的決定。
(2)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發現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作出撤銷案件的決定。
(3)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發現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4)在審判階段,對於上述第一種情形,人民法院應當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其餘五種情形一般應裁定終止審理。但是,根據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認定的證據材料,能夠確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公安司法機關一經宣布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刑事訴訟即告結束。在自訴案件中,法院應根據情形分別作出不立案的決定或准予撤訴、駁回起訴、終止審理的裁定,或作出判決宣告無罪。
(2)刑事訴訟法不起訴四種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刑和附加刑兩刑事責任包括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它只能獨立使用,不能相互附加適用。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附加刑分為罰金、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3. 簡述刑事訴訟法學「不起訴」的種類
不起訴 是指檢察機關對刑事案件進行審查後,認為不具備起訴條件或不適宜提起公訴所作出的不將案件移送法院進行審判而終止訴訟的決定。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其種類分為如下四種:
一、法定不起訴(絕對不起訴)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酌定不起訴(相對不起訴)
1.犯罪嫌疑人在中國領域外犯罪,依照中國刑法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在外國已經受過刑事處罰的(《刑法》第10條);
2.犯罪嫌疑人又聾又啞,或者是盲人的(《刑法》第19條);
3.犯罪嫌疑人因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過當而犯罪的(《刑法》第20條、第21條)
4.為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刑法》第22條)
5.在犯罪過程中自動中止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沒有造成損害的(《刑法》第24條)
6.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刑法》第27條)
7.被脅迫參加犯罪的(《刑法》第28條)
8.犯罪嫌疑人自首或有重大立功表現(《刑法》第67條、第68條)
三、證據不足不起訴
1.據以定罪的證據存在疑問,無法查證屬實的;
2.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缺乏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的
3.據以定罪的證據之間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據證據得出的結論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四、附條件不起訴
對於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檢察院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以前,應當聽取公安機關、被害人的意見。
4. 刑事訴訟法法定不起訴的條件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
第十來五條有下列源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一百七十三條 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查封、扣押、凍結。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5.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定不起訴有哪些情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中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版不追究刑事權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5)刑事訴訟法不起訴四種擴展閱讀:
第一百七十三條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2款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相似於國外學者的「微罪不起訴」,筆者認為這樣稱謂能體現其性質,還是比較科學的。從刑事訴訟法規定看,酌定不起訴的適用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已構成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二是犯罪行為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依資料:
參考資料:刑事訴訟法
6. 刑事訴訟法不起訴處理有哪些情形
不起訴的適用范圍是指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法定情形。根據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具有以下三種情形:
法定不起訴(絕對不起訴)
法定不起訴,是指《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款規定: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15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這種情形我們稱之為絕對不起訴,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法定不起訴適用於以下六種情形: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中國刑法把情節分為定罪的界限的定罪情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來理解,如果某行為雖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能認為是犯罪。既然不是犯罪,而是一般違法行為,人民檢察院當然不能提起訴訟,作出起訴決定。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刑法規定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訴,主要是因為犯罪分子對社會已無危害,沒有必要再對他追究刑事責任。中國《刑法》第87、88、89條對追訴時效有具體規定。犯罪已過追訴時效不予起訴,這是近代世界刑事訴訟法普遍適用的原則。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特赦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共中央或國務院的建議,經過審議決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執行。在中國,凡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對特定犯罪人免除刑罰的,公安機關不得立案偵查,檢察機關也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撤回告訴的
中國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有四種,侮辱誹謗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和侵佔。這些案件涉及的主要是公民個人的權益,如婚姻、名譽等,實質上是公民個人的私權,是否追究加害者的刑事責任由公民個人自行決定。對於這些案件,如果被害人及其他有告訴權的人不提出告訴,或者提出告訴後又撤回告訴的,人民檢察院依法作不起訴處理。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意味著失去了追究刑事責任的對象,追究其刑事責任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故刑事訴訟活動沒必要繼續進行下去,因此,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就此終止刑事訴訟。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酌定不起訴(相對不起訴)
《刑事訴訟法》第173條第2款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相似於國外學者的「微罪不起訴」,筆者認為這樣稱謂能體現其性質,還是比較科學的。從刑事訴訟法規定看,酌定不起訴的適用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已構成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二是犯罪行為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依照刑法規定,以下幾種情形可以適用這種不起訴:
(1)犯罪嫌疑人在中國領域外犯罪,依照中國刑法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在外國已經受過刑事處罰的(《刑法》第10條);
(2)犯罪嫌疑人又聾又啞,或者是盲人的(《刑法》第19條);
(3)犯罪嫌疑人因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過當而犯罪的(《刑法》第20條、第21條)
(4)為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刑法》第22條)
(5)在犯罪過程中自動中止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沒有造成損害的(《刑法》第24條)
(6)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刑法》第27條)
(7)被脅迫參加犯罪的(《刑法》第28條)
(8)犯罪嫌疑人自首或有重大立功表現(《刑法》第67條、第68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也可以不作出起訴決定,在確認犯罪嫌疑人有上述情形之一後,還必須在犯罪情節輕微的前提條件下才能考慮適用不起訴。即人民檢察院要根據犯罪嫌疑人的年齡、犯罪目的和動機、犯罪手段、危害後果、悔罪表現以及一貫表現等進行綜合考慮,只有在確實認為不起訴比起訴更為有利時,才能做出不起訴決定。有的學者將其解釋為「酌定不起訴」,把「應當不起訴」稱為「法定不起訴」。
證據不足不起訴
《刑事訴訟法》第140條第4款規定,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的,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訴的決定。這種不起訴的適用前提是案件必須經過補充偵查。這里需要指出,所謂「可以」做出不起訴決定,並不意味著檢察機關有權在起訴與否之間做出自主選擇,因為證據不足屬於不具備起訴條件的情況,因而不能提出起訴。在此意義上,所謂「可以」一詞的表述並不準確,科學的含義是「應當」。
依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規則》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確定犯罪嫌疑人構成犯罪或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屬於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可以做出不起訴決定:
(1)據以定罪的證據存在疑問,無法查證屬實的;
(2)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缺乏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的
(3)據以定罪的證據之間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據證據得出的結論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7.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哪些情形可以不起訴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不起訴情形:
第一類是法定不起訴。法定不起訴適用的情形是: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有上述情形之一而做出的不起訴處理,須由檢察長決定。
第二類是酌定不起訴。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做出不起訴決定。類似我國酌定不起訴的公訴裁量行為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酌定不起訴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二是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免除刑罰的情形主要有:
(1)犯罪嫌疑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我國刑法規定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在外國已經受過刑事處罰的;
(2)犯罪嫌疑人又聾又啞,或者是盲人犯罪的;
(3)犯罪嫌疑人因防衛過當或者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並造成不應有危害而犯罪的;(4)為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
(5)在犯罪過程中自動中止或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
(6)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
(7)被脅迫、被誘騙參加犯罪的;
(8)犯罪嫌疑人自首或者在自首後有立功表現的。在同時具備以上兩個條件時,人民檢察院不是必須做出不起訴決定,而是可以斟酌具體案情和犯罪嫌疑人悔罪表現來確定,或者提起公訴,追究犯罪嫌疑人的責任,或者不起訴,終結訴訟。因此,酌定不起訴是人民檢察院行使起訴裁量權的表現。做出酌定不起訴,應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第三類是證據不足不起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確定犯罪嫌疑人構成犯罪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屬於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
(1)據以定罪的證據存在疑問,無法查證屬實的;
(2)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缺乏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的:
(3)據以定罪的證據之間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據得出的結論具有其他可能性的。做出證據不足不起訴,應當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應當注意的是,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時,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退回案件的偵查機關或其自行對案件進行補充偵查。第一次補充偵查後,如果人民檢察院仍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訴決定,也可以第二次退回補充偵查,第二次補充偵查後仍不具備起訴條件的,只能作不起訴處理。人民檢察院做出證據不足不起訴的,如果發現了新的證據,案件符合起訴條件時,可以撤銷不起訴決定,提起公訴。
8. 刑事訴訟法:法定不起訴和酌定不起訴的異同
法定不起訴和酌定不起訴的異同如下:
相同點:
結果相同,都是人民檢察院在審查起訴後做出不將案件移送人民法院審判導致訴訟終止。
不同點:
一、適用范圍不同
法定不起訴適用的情形: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酌定不起訴適用情形: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
二、處理方式不同。
法定不起訴的是依照法律規定不能起訴,檢察院沒有自由裁量權。而酌定不起訴,檢察院是可以不起訴,具有自由裁量權。
(8)刑事訴訟法不起訴四種擴展閱讀:
法律的價值是指作為主體的人對於作為客體的法律內涵的應有的價值因素的認識,是法律對人的需要的滿足。不起訴制度雖然僅是刑事訴訟中起訴階段的一個制度,卻深刻體現了刑事訴訟基本的價值和意義。不起訴制度至少體現了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有利於保障人權
不起訴有利於保障人權
人民檢察院通過對偵查終結的案件的審查,對不應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案件或者不需要追究或無法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案件,及時地做出不起訴的決定,可以防止過去那種久偵不決、久押不放的做法,從而及早的解除犯罪嫌疑人被追究的狀態,恢復其人身自由。
因此,不起訴有利於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體現刑事訴訟法保障人權的宗旨。
利於節約司法資源
不起訴有利於節約司法資源,實現訴訟經濟原則的要求
人民檢察院發現犯罪嫌疑人具有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或無法追究,或者認定犯罪嫌疑人的罪行輕微,不需要判處刑法或可以免除刑法時,及時地做出不起訴決定,終止訴訟程序,這樣可以縮短訴訟時間,減少訴訟成本,節約有限的司法資源,體現訴訟經濟原則。
有利於司法機關集中精力處理大案要案
不起訴有利於司法機關集中精力處理大案要案。
近些年來犯罪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中重大犯罪上升尤為突出。我們應當把工作重點放在重大犯罪上,因此,對那些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案件,或者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及時果斷的做出不起訴的決定,有利於司法機關集中精力,花大力氣辦好大案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