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事實可分為哪些
1. 什麼是行政事實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是指行政主體不能根據其職權產生、變更或者消除行政法律關系的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是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有關的個人任意行為,由下列情形組成:
(1)事實損害的發生。不損害事實的,不建立行政事實行為,更不涉及行政賠償問題。
(2)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存在重大主觀錯誤。一般來說,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時存在嚴重的主觀缺陷,表現為不遵守法律和違反職責要求,故意或者嚴重過失,侵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合法權益,主觀上存在著嚴重過錯。
(3)侵權行為與義務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即在義務活動中存在著個人的任意行為,或者產生損害事實的行為的工具和機會與公務有關,盡管不履行職責。
(1)行政法律事實可分為哪些擴展閱讀:
現代法治國家要求任何行政活動都必須服膺於依法行政的理念,行政事實行為作為一種行政行為,不能免除這一義務。「無法律就無行政」,行政事實行為應當符合相應的合法性要求。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行政主體必須在法定許可權內實施行政事實行為,越權行為無效;另一方面,行政主體必須作出相應的行政事實行為,不得否定。t或延遲履行公務。
(2)行政事實行為的內容應當符合法律規定。本法所稱守法,不僅指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而且指符合法律的原則和精神。
(3)行政事實行為應當遵循比例原則。行政主體大驚小怪或者以過失和錯誤判斷為依據作出行政事實行為的,應當認定為違法。
2. 行政事實行為的權威定義
中國的《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主要是圍繞著具體行政行為而建構起來的。而且,這一范疇也是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檢查、行政物質幫助等各類行政行為的『統合化』或者說是『型式化』。根據中國《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的規定,在所有的行政行為中,唯有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方可提起行政訴訟或者行政復議,否則,將會由於不符合受案范圍而予以駁回。
當然,隨著法治之完善,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的范圍都可能擴大到不僅僅是具體行政行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具體行政行為的功能在救濟法上的喪失,具體行政行為仍然與訴訟的種類有著密切的關系。
具體行政行為一詞並非系中國學者首倡。具體行政行為的概念始見於1826年的德國行政法學說,建構成型則首推19世紀有德國行政法學之父美稱的Otto-Mayer,其將行政行為定義為「行政對屬民在個案中所為,何者對其為法之要求之官方表示。」
中國學者將此稱為具體行政行為,德國學者稱之為行政行為,台灣地區的學者稱之為行政處分,雖然稱呼不同,但其內涵是基本一致的。在德國以及中國的台灣地區,關於具體行政行為的含義,都有立法上的規定。
根據德國現行《行政程序法》第31條第一款之規定:「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在公法領域內,為規制個別事件,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為目的,所為的各種處置、決定或其他之公法措施。」
中國台灣地區的《行政訴願法》和《行政程序法》均規定:「行政處分,是指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的單方行政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也是一個具有法律意義的概念。然而,究竟何謂具體行政行為,法律既沒有作出界定,理論界至今也沒有一個非常權威的定義。通過對德國及其中國台灣地區具體行政行為概念的考察.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公法上的具體事件,以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為目的,所為的各種決定或措施
3. 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包括什麼
1、行為的主體必須是擁有行政職權或有一定行政職責的國家行政機關,專或者法律、法規授權屬的組織或者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個人。2、行為主體有憑借國家行政權產生、變更或消滅某種行政法律關系的意圖。3、行為主體在客觀上有行使行政職權或履行職責的行為。4、功能要件,即行為主體實施的行為能直接或間接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4.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
1、行政法律行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版律效果以實現權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比如行政處罰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行為不以實現某種特定的法律效果為目的,而以影響或者改變事實狀態為目的實施的行為;
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為依法提供資訊或者情報信息的行為,即屬於典型的行政事實行為。
2、行政事實行為表現為一種客觀狀態。
行政事實行為一經做出,即表現為一種客觀存在,行為的後果是實際存在的,不能恢復到行為前的狀態;
這種行為不能象具體行政法律行為那樣被有權機關撤銷或變更,也不存在生效的問題。
3、行政法律行為簡稱行政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稱。是指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律效果以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直接表現為主體的動作,並以該種行動對外界產生直接作用,引起物理或生理變化,諸如房屋的拆除、人身的拘束、財物的銷毀等
參考資料:中國憲治網-論行政事實行為的界定
5. 行政事實行為與行政法律行為的區別是什麼兩者分別有沒有什麼具體的例子說明
法律行為規定雙方權利義務,事實行為沒有
6. 行政法律關系產生的事實前提是( )
行政法律關系產生的事實前提是(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原則上專自告知之時起發生法律效力,但屬在附款有規定時自規定之時起生效。受領之時生效和即時生效的規則,是不能成立的。行政行為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的發生時間,一般為告知之時。這是各國行政法上的通行做法。
7. 行政法律行為與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
行政法律行為簡稱行政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稱。是指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律效果以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它包含三個要素:①主體要素。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實施的行為;②權力要素。行政行為必須是行使行政權力所作的行為;③法律要素。行政行為必須是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即能形成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行政事實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基於職權實施的不能產生、變更或者消滅行政法律關系的行為。它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行政事實行為表現為一種客觀狀態。行政事實行為一經作出,即表現為一種客觀存在,如行政機關的執法人員在強制拆除違章建築過程中,將建築內的合法財產損壞,這就是一種行政事實行為,行為的後果是實際存在的,不能恢復到行為前的狀態,這種行為不能象具體行政行為那樣被有權機關撤銷或變更,也不存在生效的問題。
第二,行政事實行為是與行使行政職權有關的行為。行政事實行為是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發生的,與行使行政職權有關,法律規定這種行為的後果由行政機關來承擔。
第三,行政事實行為不能獨立存在。行政事實行為只能依附於其他行政行為而存在,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時實施的事實行為。
第四,行政事實行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益。行政事實行為會對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造成事實上的、實際上的影響,而且影響的發生是由於外力作用的結果。例如行政指導對行政相對方造成的影響是通過行政相對方對行政指導的接受而發生的。
8. 行政法律事實
行政法律事實 :是指由行政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簡稱法律事實
9. 行政法律行為的含義,和行政行為有什麼區別 和行政事實行為又有什麼區別呢 答得滿意可以加分哦!
行政法律行為的含義
根據行政訴訟法XXX條規定「。。。。」,屬於規范性定義
行政行為
被定義的客體,警察罰款、不作為
行政事實行為
警察X在某年某月某日,對Y進行了行政拘留
10. 行政事實行為行政法律行為的區別
行政事實來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在治理中作自出的與相對人實體權利義務無關的不產生法律效果的或只涉及相對人程序方面權利義務的行為.而行政法律行為則是指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有法律意義的行為.所以,兩者的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所規范的內容不同以及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