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二章管轄權重點
⑴ 民事訴訟法管轄的分類
民事訴訟管轄種類:
一、法定管轄
1、級別管轄
是指按照一定標准,劃分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
2、地域管轄
是指按照人民法院的轄區和民事案件的隸屬關系所劃分的管轄。
種類:
1) 一般地域管轄
是指按照當事人所在地與法院轄區的隸屬關系所確定的管轄。 原則:原告就被告原則
2) 特殊地域管轄(3個合同糾紛,3個侵權,3個海事糾紛,一個票據糾紛)
是指以訴訟標的所在地、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法律事實所在地及被告住所地為標准確定的關系。
3) 專屬管轄
是指法律規定某些特點案件必須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轄,其他人民法院無權管轄,也不準許當事人協議變更管轄。
3、協議管轄
又稱約定管轄或合意管轄,是指當事人就第一審民事案件在糾紛發生前或糾紛發生之後,達成協議確定管轄的法院。
1) 國內協議管轄;
2) 涉外協議管轄;
二、裁定管轄
定義:人民法院以裁定的方式確定案件的管轄。
1、移送管轄
是指已經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因發現本法院對該案件沒有管轄權,
而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理。
2、指定管轄
是指上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指定其轄區的下級人民法院對某一具體案件行使管轄權。 3、管轄權的轉移
是指由上級人民法院決定或者同意,把某個案件的管轄權由下級人民法院移轉給上級人民法院,或者由上級人民法院移轉給下級人民法院審理。
⑵ 民事訴訟法中,共同管轄和指定管轄有沒有可能發生矛盾比如有兩個以上的法院對同一民事案件享有管轄權,
《民事訴訟法》中,共同管轄和指定管轄並不可能發生矛盾,如果原告向二個回以上有管轄權的法院起答訴,最先立案的法院有管轄權,後立案的法院就不再有管轄權了。
如果二個法院之間有爭議,雙方可以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了,可以由上級法院指定一個法院管轄。
法律鏈接:〈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七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之間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解決不了的,報請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⑶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下列哪些案件被告住所地法院有管轄權
沒有問題,告訴你法律規定,自己比較
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一條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二十二條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 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 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六條 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七條 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八條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九條 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⑷ 求解!關於民事訴訟法管轄權的一個案例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34條第3款規定,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回亡時住所地或答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且是專屬管轄。若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與主要遺產所在地不在同一轄區,那麼兩個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本案中,c區人民法院行為錯誤,其為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院有管轄權,應當受理申請。d區人民法院為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也有管轄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中規定,「當事人基於同一法律關系或者同一法律事實而發生糾紛,以不同訴訟請求分別向有管轄權的不同法院起訴的,後立案的法院在得知有關法院先立案的情況後,應當在七日內裁定將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合並審理。」。因此,本案應由D法院將案件移送C法院審理。
⑸ 民事訴訟法的管轄權異議
行政訴訟中
原告之所以可以提起管轄權異議,是因為管轄權異議包回括沒有管轄權和不是適宜答管轄,當原告提起
行政訴訟時,發現法院不適宜管轄(行政訴訟存在特殊性,行政機關和當地法院關系微妙),原告救
濟的辦法只有提出管轄權異議,不能像民訴那樣撤訴,因為行政訴訟撤訴後就不能以同一事實再起訴
行政訴訟第三人和民訴第三人有本質區別,行政訴訟第三人也是可能是權利受害方,例如行政機關許可A公司建設工廠,影響居民B的生活,(A公司是相對人,B是相關人),那麼B作為原告起訴時,A公司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A公司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受益者,具有實體權利,起訴行為影響其權利,行政訴訟法把當事人的范圍擴大到「第三人「,就是為了保護這種特殊當事人的權益
民事訴訟中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就是指權利義務發生糾紛的雙方
原告撤訴後還可以起訴,不必管轄權異議,
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自己參加訴訟,如果對管轄權有異議的,當然可以另行起訴,不必賦予其異議權
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不是爭議雙方,也不一定承擔責任,他的作用只是輔助原告或被告,以原告或被告的主張為轉移,所以也沒有異議權
⑹ 離婚案件:被告離開住所地很多年,已經有了經常居住地。原告在被告住所地起訴,被告提出管轄權建議,原告
1、訴訟案抄件管轄,就是案件由哪個法院、哪一級法院審理的意思,包括級別管轄、地域管轄、移送管轄、協議管轄等。
2、管轄權異議,是指當事人認為受理案件的法院對案件無管轄權時,向該法院提出的不服管轄的意見。
3、《民事訴訟法》的第一編第二章就是專門規定「管轄」問題的。說明案件管轄問題在民事訴訟中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必須專門予以規定。
4、對於離婚案件的管轄,一般情況下,應當先根據《民事訴訟法》關於管轄的一般原則來確定管轄法院。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5、如果根據一般原則規定不符合的,可以適用特別規定。如該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⑺ 民事訴訟法管轄權
管轄權是法院的,不是合同當事人的,不存在「雙方都有管轄權」的情況。
幾個法院都有管轄權,由起訴一方選擇管轄法院。
⑻ 最新民事訴訟法買賣合同糾紛管轄權的住所地與所在地有何不同
你好:根據法理精神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下文簡稱《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
見》(下文簡稱《民訴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確定經濟糾紛案件管轄中如何確定購銷合同履行地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購銷合同履行地規定》)等相
關法律、法規,結合司法實踐,筆者認為可以按照以下順序來確定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
一、首先要明確買賣合同雙方是否有選擇管轄的書面協議?
若有選擇管轄的書面協議,且符合《民事訴訟法》第34條、《民訴意見》第24條的規定,則以該協議確定管轄法院。
二、若買賣合同雙方沒有選擇管轄的協議,或選擇管轄的協議無效,則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3的規定,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若合同雙方沒有關於合同履行地或交貨地的明確約定,則根據《購銷合同履行地規定》第1條、第3條的規定,只能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若買賣合同雙方有明確的合同履行地或交貨地的約定,則應該區分合同是否實際履行:
1.合同未實際履行的,根據《民訴意見》第18條及《購銷合同履行地規定》第1條、第3條的規定,如果當事人雙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2.合同實際履行的,根據《民訴意見》第19條及《購銷合同履行地規定》第2條的規定,當事人實際履行中以書面方式或雙方當事人一致認可的其他方式變
更約定的,以變更後的約定確定合同履行地。當事人未以上述方式變更原約定,或者變更原合同而未涉及履行地問題的,仍以原合同的約定確定履行地。
⑼ 民事訴訟法一般地域管轄是怎樣規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節 地域管轄
第二十一條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二十二條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 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 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六條 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七條 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八條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九條 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條 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損害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碰撞發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一條 因海難救助費用提起的訴訟,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二條 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者航程終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三條 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 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第三十五條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