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侵權訴訟法的特點
⑴ 環境污染訴訟的特點有哪些
環境污染民事訴訟的特點包括:
1、起訴資格的放寬;
2、舉證責任的轉移;
3、因果關系的推定原則;
4、訴訟時效的特殊優先;
⑵ 美國侵權法的特點是什麼 外國民商法
您好!
侵權法是美國法律制度的基礎,這種基礎性的地位源於美國法律中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其特點如下:
第一,憲法權利為基礎。美國人身權訴訟自不待言,憲法修正案第4條,第5條,第14條等。著名的侵權訴訟多為涉及憲法權利的訴訟。
第二,強烈的競爭性。法院案件審理中除了法律的分析外,常常會採用一些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例如漢德公式、風險與收益分析等,這些方式的採用,是為保證侵權法不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帶來不正當的束縛。
第三,在強調社會保障的同時,強調個人的自我保護和風險承擔義務。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地方,侵權中一方對另一方的賠償對社會而方是損失,關鍵在於這種損失能否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所促進。在美國法院的判決中,正當防衛、自助以及各種特免權無可構成有效的免遭。在早期的訴訟中,法院堅持的嚴格責任原則,即一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損失應有賠償。十九世紀中,法院採用過錯責任原則,通過過錯的分析,平衡社會利益。二十世紀,嚴格責任又有抬頭,如產品責任中的瑕疵責任。無論任何年代,法院對於侵權中受損害一方是一味的支持。
第四,程序與實體並重。在侵權訴訟中,可以強烈地感覺到美國法院審理侵權案件中,對於程序的尊崇。法院在侵權法演進過程中,通過對舉證責任的分配,對訴訟雙方利益實施微調,如美國法中的prima facie和res ipsa loquitur等制度。
第五,高額的賠償數額。高賠償,對律師而言,就是高收益,美國做侵權訴訟的律師非常多,侵權案件的類型也非常多,數量也非常多。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⑶ 環境侵權訴訟是環境訴訟的范圍還是民事訴訟的范圍
環境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對平等主體之間有關環境權利義務的爭議,依照民內事訴訟程序進容行審理和裁判的活動。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民事訴訟制度的原告必須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主體。這種訴訟本質上屬於私益訴訟。把這種規定適用於環境民事案件是不合適的。因為環境要素之間的關聯性,環境問題往往不是與某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而是影響到公眾的利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國家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在環境訴訟中對起訴人的資格作出了相對寬松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共同訴訟」和「代表人訴訟」制度,對於污染和破壞范圍較大、受害人數較多的環境案件是適合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擴大了起訴人的范圍,但其本質仍然屬於私益訴訟。
⑷ 環境侵權的概念是什麼
環境侵權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環境侵權是指因人為的活動,致使生態環境和自然內資源遭受容破壞或污染而侵害他人人身、財產權益、環境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特殊侵權行為,狹義的環境侵權概念僅指環境污染侵權。
⑸ 環境侵權屬於什麼法
侵權責任法及環保法中都有相關規定。
⑹ 環境侵權在內容方面的特徵有哪些
所謂環境侵權,是指侵權人在使用自己的財產時由於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或者改變環境的物理、化學、生物屬性導致環境收到污染或者導致環境狀況發生改變,從而侵害受害人合法權利和利益。與傳統侵權行為相比較,環境侵權案件有以下幾種特點:
(一)加害主體方往往是能創造利稅和就業崗位的污染企業
在眾多的環境糾紛中,雖然也多見因為鄰里生活中缺乏自我約束的環境糾紛,如空調運行中的雜訊、廚房排放的油煙、垃圾放置不當的惡臭,還有城市裡的施工雜訊污染、飯店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但更多的還是由於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排放污染物,污染危害他人而形成環境糾紛。由於污染企業往往能夠為當地創造稅收、解決一定的職工就業,就成為地方政府重點保護的對象,使受害人難以獲得正當的賠償。
(二)加害行為的行政合法性
在實務中,環境侵權案件的加害行為一般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超標排放污染物導致受害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根據有關法律規定,侵害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二是達標排放污染物導致受害人的權利受到侵害,在訴訟過程中侵權人往往可以充分舉證其排放行為是經批準的合法排放,而且是達標排放,而一些法院也以加害行為是否違法來判定侵權行為是否構成的要件,導致受害人案件敗訴。
(三)受害人人數眾多
由於環境案件往往是社會公害,危害影響范圍大,因此在實踐中環境侵權案件的受害人經常性的是不特定的眾人,也就必然導致環境侵權案件要以集團訴訟立案。一些基層法院以維護社會穩定為借口,惡意刁難眾多受害人,導致受害人難以依法維權。
(四)因果關系的復雜多樣性
因果關系的成立與否是受害人能否獲得賠償的重要環節。在環境侵權案件中,由於多數受害人不具有專業知識,也無法進入到致害人的生產過程中去,並且由於取證涉及到諸多學科和多種技術手段,也需要充分的財力支持,普通受害人難以承受經濟上的壓力,導致難以獲得證明因果關系的證據,也是影響受害人權利獲得救濟的重要因素。
⑺ 環境民事訴訟的特點包括哪些
環境民事訴訟是指公民個體或企業事業單位在其環境權利受 到或可能受到損害時,按照民事訴訟法要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
訟,請求人民法院對其進行審理和判決的活動。民事訴訟的內容 通常是要求被告履行其環境義務以維護原告的環境權利。
與傳統的民事訴訟相比較,環境民事訴訟首先和環境行政 訴訟一樣,轉移了原告的舉證責任,改由被告來承擔主要的舉
證責任,從而減輕了原告的負擔,更好地維護了受害人的環境 權益。
其次,環境民事訴訟中,對被告行為與原告所遭受損害結果 之間因果關系的必然性和客觀性要求放寬,將嚴格的證明改為合
理的推斷,以適應環境損害行為與結果之間因果關系不明確的特 殊情況。
第三,環境民事訴訟很大程度地擴大了公民的訴訟權。具體 體現在:①公民以保護環境為目的對排污者提起訴訟,不必考慮
環境是公有財產,也不必要求訴訟者與排污者的行為存在直接的 利害關系;②大范圍地應用「集團訴訟」,即一個集團中的某成 員受到損害,該集團中的所有成員都可以針對造成該損害的行為
提起訴訟。這種形式的訴訟比個人的訴訟更有效果。
最後,環境民事訴訟的訴訟時效與普通民事訴訟的時效不 同,普通民事訴訟的時效按照民法規定是兩年。《民法通則》同
時又規定關於訴訟時效,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按照其他規定執 行。在環境法中對於環境民事訴訟的時效都做了規定。
⑻ 環境侵權因果關系與一般侵權因果關系有什麼差別嗎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版為人權對損害後果承擔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
⑼ 環境侵權的概念
環境侵權( environmental tort) 是從傳統民法的妨害行為、干擾侵害、近鄰妨害等概念演變而來的。環境侵權是指由於人類活動而導致環境污染和破壞, 從而造成他人財產權、人身權和環境權受到損害, 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特殊侵權行為。與傳統的侵權行為相比, 環境侵權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 不平等性。在環境侵權中, 法律關系的主體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加害人多為經濟實力雄厚、科技力量強大的企事業單位, 而受害者多為處於弱勢地位且缺少抵抗能力的公民, 由於雙方地位和實力相差懸殊, 使得民法中主體平等的法律關系難以實現。
第二, 間接性。在環境侵權中, 加害人往往以環境為中介間接侵害他人權益, 而不是直接作用於受害方, 這與普通侵權有很大不同, 環境侵權本身就是對諸如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等各種環境侵權現象的集中概括, 加害人正是通過這些介質侵害受害人權益的。
第三, 復雜性和潛伏性。受害人由於受到自身知識能力和信息獲得條件的限制, 無力承擔證明加害人有過失的責任。
第四,侵權對象的廣泛性。環境侵權的對象一般是不特定的人或物, 侵犯的權利也是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財產權以及其他環境權益在內的諸多權利。
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損害事實、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
1 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
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主要是三廢污染( 廢水、廢氣、廢渣) 、雜訊、固體廢物、電磁輻射以及破壞自然因素等污染環境的行為。
在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的認定中, 主觀過錯並不是其必要的構成要件, 原因有三: 一是絕大多數的污染損害都不是出於污染者的故意和過失, 且其危害范圍十分廣泛, 還威脅到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存, 在這種情況下, 最重要的是保護環境和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而不應當考慮加害者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 二是由於現代企業的高度專業化和復雜化, 以及科技水平的高度發展, 使得受害人很難證明加害人的過錯;三是, 一般而言, 污染企業的經營和獲利, 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污染環境和給他人造成損害的基礎上的, 因此只有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才符合公平原則。
2 損害事實
根據侵權行為法補償功能的基本要求, 無損害即無救濟, 損害事實是構成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 主要指受害人受到的致病、致殘、致死的人身傷害以及財產損失, 還應包含精神損害以及環境權的損害, 後兩項往往被忽視。環境權主要包括採光權、寧靜權、通風權等, 是環境損害事實中的全新內容。環境侵權的損害後果與其他侵權行為的損害後果有共性, 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共性表現為, 它是侵害合法民事權益的後果, 具有法律上的補償性、客觀真實性和確定性。其特殊性表現在損害後果的潛伏性以及侵害對象的廣泛性。
3 污染破環環境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理論包括原因與結果在時間上的順序性, 事實上的客觀真實性, 原因是結果的必要條件以及實質要素補充檢驗等。由於環境侵權的復雜性、潛伏性和廣泛性的特點,使得因果關系的認定較之普通侵權更加困難,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 固守原有的因果關系理論, 勢必因其證明困難而使被害人請求賠償的權利遭到否定, 因而許多國家用因果關系推定原則代替因果關系的直接嚴格認定。在司法實踐領域, 因果關系推定原則在環境污染案件中得到廣泛承認。
在我國環境法中, 對環境侵權行為承擔無過失責任的原則也作了明確規定。1982 年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在環境立法方面確立無過失責任制度的先驅, 該法第42 條就是關於環境侵權無過失責任的最早規定。1984 年的《水污染防治法》第41 條吸取了《海洋環境保護法》的這一規定,確立了環境侵權無過失責任制度的立法模式, 後來的《環境保護法》及其他環境污染防治法都沿用了這一模式。這些規定為我國環境侵權的無過失責任原則提供了環境法上的依據。
部分摘自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若干問題研究》 時奇文 英才高職論壇 2007 No.3(Serial 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