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七版江偉
⑴ 必要共同訴訟、普通共同訴訟、代表訴訟的區別
您好,很高興能幫助您。
首先,必要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 )。必要共同訴訟人具有共同的權利或義務,因而是不可分之訴,人民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和判決。
其次,普通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獲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屬於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而共同進行的訴訟。
再次,代表訴訟,是指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人數眾多時,由眾多的當事人推選出代表人代表本方全體當事人進行訴訟,維護本方全體當事人的利益,代表人所為訴訟行為對全體當事人發生效力的訴訟制度,屬於群體性訴訟的一種形式。該制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4、55條明確規定,不同於美國的集團訴訟制度。
最後,從他們的定義中基本可以看出其中的區別:必要共同訴訟中,當事人不可以選擇合並與不合並,而是有法院判別;普通共同訴訟中,訴訟的合並與否由法院判別,但需經當事人同意,具有可選擇性;代表訴訟因訴訟當事人眾多,須推選代表以代表眾多的訴訟參加人進行訴訟,但結果對所有被代表人均產生效力。
希望這些能解決您的問題,以及對您有幫助。
⑵ 《法理學》 張文顯主編,(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這書籍誰有pdf格式的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_民事訴訟法_江偉主編_2008年4月.zip_免費高速下載|版網路雲 網盤-分享無限權制
http://pan..com/wap/shareview?&shareid=162465208&uk=1161095958&dir=%2FTB%20%20books%2F%E5%8E%8B%E7%BC%A9%E6%8A%A5%E6%96%87%20%202013.10.05&page=1&num=20&fsid=1889547710&third=0
⑶ 訴權和訴的區別
訴權,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和應訴,請求人民法院行使審判以保護其民事權益的權利。訴權是當事人一切訴訟權利的核心,所有訴訟權利都是從訴訟權中派生出來的,是訴權在不同訴訟階段的具體表現。如果沒有訴權,當事人就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各種訴訟權利也就無從談起。
訴權和訴是兩個密切相聯的概念。訴是當事人的一種請求,訴權則是提出這種請求的權利。訴,從它的法律性質上來看,具有雙重涵義,即程序意義上的訴和實體意義上的訴,與之相適慶,訴權也有雙重涵義,即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和實體意義上的訴權。
所謂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就是當事人請求法院給予司法保護的權利。它既包括起訴權,又包括應訴權、反訴權、上訴權、申訴權等,這些都是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在訴訟進行過程中的各個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當事人行使起訴只是行使程序意義上的訴權的起點。
有些人認為,訴權是原告專有的權利,被告只有應訴的義務,並不享有訴權。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訴權是一切當事人都平等享有的權利,並非原告在訴訟中的專有權利。從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當事人的訴訟完全平等的。這種平等性表現在當事人的絕大部分訴訟權利是完全相同的,如當事人都有權委託代理人、申請迴避、進行辯論、提起上訴等。有些訴訟權利雙方當事人雖然並不相同,但是互相對等的,例如,原告有起訴權,被告有應訴權。如果被告不享有訴權或訴權不平等,就不可能有上述平等的訴訟權利。
所謂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又稱勝訴權,就是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通過審判來實現其民事權益的權利。
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和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同程序意義上的訴和實體意義上的訴一樣,既是互相關聯的,又是各自獨立的。它們的關聯性表現在:程序意義上的訴權與實體意義上的訴權是形式和內容,手段和目的關系。程序意義上的訴權是形式和手段,實體意義上的訴權是內容和目的。如果沒有程序意義上的訴權,也就不具有起訴的資格,因而不能引起訴訟程序的發生;如果沒有實體意義上的訴權,也就不具有勝訴的資格,訴訟的結果只能是敗訴。因此可以這樣說,沒有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實體意義上的認權就無法實現;沒有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單純行使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就變成了既無目的,又無意義的活動。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民事訴訟法》江偉 主編
上面比較詳細
⑷ 民事訴訟法3百科名片
江偉的著作《民事訴訟法3》是一本深入淺出的法律指南,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於2000年3月發行。該書的國際標准書號為ISBN 9787300032627,其對應的十位數編號是7300032621。全書共分為452頁,內容詳實,篇幅適中,總重量大約為0.530公斤。定價方面,讀者需要准備36.00元人民幣來購買這本書。它不僅適合法律專業人士研讀,也是對民事訴訟法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的理想參考書籍,為理解和實踐民事訴訟提供了寶貴的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