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修改亮點2017

行政訴訟法修改亮點2017

發布時間: 2025-05-06 15:34:30

A. 「民不與官斗」觀念為何存在我國現行的行政訴訟法有何新變化

在公民眼中,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因自古有民不與官斗之法諺,所以一般情況下,作為普通公民很少去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
久而久之,公民對行政訴訟領域會很陌生,有時還會對我國法治建設心存疑慮。而「法院會不會暗箱操作」「司法腐敗」等觀念的存在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基於此,我們首先需要簡要了解「民不與官斗」的由來?然後再了解建國後的行政訴訟(民告官)司法制度確立後的變化,以期打消公民之疑慮,並充分了解我國行政訴訟現狀,感受法治的進步,叩開行政訴訟的大門。
一、公民緣何有「民不與官斗」之觀念呢?
有關此問題,筆者認為,原因大致有二。
第一點與國家的機構設置有關。封建社會時期,國家的執法權和司法權是合並的,因此,古代的官府相當於如今的行政機關和司法系統兩個機關,換言之,官府既是執政者也是裁判者。因此,如果執政者對公民作出錯誤的行政處罰後,很難再自行更正自己的錯誤。
第二點與當時的控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在清代,公民若對州縣的處罰不服,可以向上一級司法機關(同樣是官府)提控告,這就是當時的民告官制度。清律規定:「軍民人等遇有冤抑之事,應先赴州縣衙門具控,如審判不公,再赴該管上司呈明,若再有屈抑,方准來京呈訴。」「凡軍民詞訟,皆須自下而上陳告,若越本管官司,轍赴上司成訟者,即時亦笞五十。」
可見,為了維護封建的統治秩序,統治者首先考慮的是百姓們應當安分守己,聽從父母官的裁決,不得隨便進京告狀,而非盡快的解決百姓們的糾紛。即使等到老百姓達到了上京告御狀的條件,基本上也資產耗盡,窮困潦倒,加之老百姓心中的官官相護心理確信,便有了民不與官斗的心理確信。
二、我國現行的行政訴訟法有何新變化?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
之後我國於1989年4月4日,出台了建國後第一部系統性的行政訴訟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用以規范社會主義制度中的民告官行政訴訟案件。
隨著行政訴訟案件的增多,行政訴訟審理越發復雜,為了適應新時期的需求,國家在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兩次修訂,最終形成了現行適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7修正)(以下簡稱「17年行政訴訟法」)。
那麼,我國現行的行政訴訟法相較之前有何變化呢?
第一,建國後我們便改變了之前的行政權和裁判權合並的模式,將裁判權從行政機關中分離了出來,劃歸至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根據相關的法律,統一行使裁判權,消除了行政機關即使執法者也是裁判者這一弊病。
第二,由於執法權和裁判權的分離,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便不受行政機關的干擾,加之人民法院上下級之間並非隸屬關系,而是監督指導關系,便打消了公民心中政府官官相護的這一擔心。
從新的行政訴訟法受案相關法條及收費標准等涉及可以看出,國家在設立行政訴訟法之初,也希望公民能夠積極的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甚至盡可能的降低公民的訴訟成本。
可見,行政訴訟不可同日而語!
三、行政訴訟新篇章
1.何謂行政訴訟?
17年《行政訴訟法》第二條開宗明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這便是行政訴訟活動的概念。
2.何謂行政訴訟案件?
首先,需要公民自身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
我們需要理解17年《行政訴訟法》保護的對象僅僅為合法權益被侵犯,《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很明顯,《行政訴訟法》保護的是公民被侵犯的合法權益,那麼對於公民被侵犯的非法權益,《行政訴訟法》是不予保護的,但是不保護並不代表不能提起訴訟,只是在後續的審判裁決中,不會被人民法院所接納。
值得說明的是,公民一般很難分辨自己的權益是否合法,也很難認清自己的權益是否因行政機關或工作人員的行為直接造成,所以,法律在此確立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採取公民的心理確信標准,即公民認為自己的權益被其侵犯,這一標準的確立,將有助於公民及時的行使訴訟權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至於後續是否能夠得到法院的支持,則需在審理時,就公民的權益是否合法等實質內涵作出法律評價。
其次,哪些屬於可訴的行政行為?
我們需要明白,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會作出許許多多的行為,但並非所有的行為均是可訴的行政行為,也非所有的可訴的行政行為均對公民的合法權益產生影響,故此,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哪些屬於被訴的行政行為。
對此,17年《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說的很明確,即對於下列行為,公民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最後,哪些不是可訴的行政行為?
而哪些屬於不可訴的行政行為呢?對此,人民法院亦有規定,即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3.如何開啟行政訴訟?
具備了前兩個要件,即侵害要件和行為要件後,那麼作為公民的我們,便可以考慮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了,也就是說行政訴訟的開啟。
17年《行政訴訟法》對此也有相關的規范,按照訴訟法的要求,公民若准備叩開行政訴訟的大門,需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在此情況下,我們便可以梳理出公民若提起行政訴訟,需要向人民法院准備如下材料:
(一)原告的身份證明資料;
(二)有訴狀,訴狀中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三)有合法權益被被告侵害的證據;
(四)有合法權益遭到侵害了事實證據;
(五)屬於法院的受案范圍。

B. 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對依法行政提出了哪些要求

新行政訴訟法的新制度新規定新要求較多,該司法解釋從九個方面做出了有針對性的規定。

一、是明確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邊界,既要解決「立案難」痼疾,又要防止濫訴現象。解釋用排除法進一步明確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規定: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過程性行為、協助執行行為、內部層級監督行為和信訪辦理行為等五種行為不在可訴之列。

二、是總結行政訴訟管轄改革成果,既要解決「訴訟主客場」的問題,又要遵循「兩便」原則。司法解釋就跨行政區劃法院管轄改革以及需要履行的程序作了進一步明確,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執行行政訴訟法第18條第2款的規定。

此外,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個別當事人利用管轄權異議制度干擾行政訴訟的問題,解釋明確規定了管轄異議處理程序制度。

三、是明確界定當事人資格,既要暢通救濟渠道,又要確保有限司法資源的效益最大化。為了確保有限司法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解釋對原告訴訟主體資格作了明確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在行政訴訟被告方面,明確了開發區管理機構及其職能部門、村委會和居委會、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的被告資格。

四、是完善行政訴訟證據規則,既要力求恢復客觀真實,又要堅持程序公正的導向。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處於取證優勢地位,為確保「官」民在訴訟程序中處於實質平等地位,解釋細化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明確了當事人的到庭義務和因被告原因導致損害的舉證規則。

五、是全面落實立案登記制度,既要保障當事人合法訴權,又要保證起訴符合法律規定。實施立案登記制後,一些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因為沒有進行必要的審查進入到訴訟程序,導致案件激增。

為全面落實立案登記制,解釋在幾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起訴人提交必要起訴材料的義務、人民法院的審查權力和釋明義務、復議維持情形下的起訴期限和行政機關未履行教示義務情形下的起訴期限。

六、是規范審理判決程序,既要確保案件得到公正審理,又要注意提高訴訟實效。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審理和判決程序,不僅要求審理的實體和程序公正,也要求行政訴訟的實際效果。司法實踐中,個別當事人的行為損害了訴訟程序的嚴肅性,還有的案件判決標准和規則不統一,影響了司法的權威性。

據此,解釋明確了濫用迴避申請權的法律後果、拒絕陳述的法律後果、確認無效的判決規則、共同過錯的賠償責任和不作為的賠償責任。

七、是規范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既要體現行政訴訟的嚴肅性,又要確保行政糾紛實質化解。

為了進一步推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確保行政糾紛獲得實質化解,解釋適度擴大了行政機關負責人的范圍,明確了應當出庭應訴的情形和行政機關負責人不出庭的說明義務,明確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含義、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均不出庭應訴的不利後果。

八、是落實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制度,既要強化行政復議監督職能,又要聚焦真正爭議的解決。新行政訴訟法為了強化行政復議監督職能,明確規定行政復議機關維持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

為了在強化行政復議機關監督職能前提下,保證爭議真正得到解決,解釋明確了復議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概念,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的法定性、舉證責任和裁判規則。

九、是細化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既要依法維護合法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效力,又要防止不合法條款進入實施過程。司法機關在行政訴訟中有權對規范性文件進行附帶審查,是新行政訴訟法的制度創新。

對於合法的規范性文件,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行政行為的執法依據;對於不合法的規范性文件,不得作為行政行為合法性的依據。為此,解釋明確了規范性文件制定機關的權利、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具體方式、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處理方式,以及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審判監督程序。

(2)行政訴訟法修改亮點2017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修改的十大亮點:

一、立法目的作變化,刪去維護行政機關行使職權。

二、明確行政首長出庭制度,告別「告官不見官」的歷史。

三、破除地方行政干預司法審判,實行跨區域審判。

四、復議維持共同告,督促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

五、起訴期限延長至六個月,更好地保護原告訴權。

六、訴訟審查范圍擴大,可附帶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七、部分行政案件可調解,服務社會穩定大局。

八、明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徹底做到定紛止爭。

九、建立公告制度,促使行政機關履行相關職責。

十、建立簡易審判程序,高效便民解決爭議。

C. 民事訴訟法2017年 改了哪些部分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作出修改第五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版二款:「人民檢察院權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或者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規定的機關或者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起訴。」

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3)行政訴訟法修改亮點2017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修訂過程

根據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目前版本為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D.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第(一),(二)項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第(一),(二)項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內律、法規錯容誤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89年4月4日通過,自1990年10月1日實施。現行版本為2017年6月2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4)行政訴訟法修改亮點2017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詳細內容為: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濫用職權的;

6、明顯不當的。

E. 201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背景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增加一款。
根據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F.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

最新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17年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通過列舉的形式規定了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行為,包括仲裁行為、行政指導行為等。對國家行為、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有了進一步的解釋,並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對管轄的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可以報請中級人民法院決定。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三)行政指導行為;(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六)行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G. 最新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八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第十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八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熱點內容
法律養老人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06 20:45:50 瀏覽:500
高碑店法院電話 發布:2025-05-06 20:33:01 瀏覽:260
公司職員曠工法律解決辦法 發布:2025-05-06 20:32:53 瀏覽:450
民法典38 發布:2025-05-06 20:19:19 瀏覽:422
法律法規及其要求符合性評價表 發布:2025-05-06 20:19:18 瀏覽:990
合同法五十九條 發布:2025-05-06 20:17:47 瀏覽:890
山陰法院起訴 發布:2025-05-06 20:17:37 瀏覽:578
經濟法增值電信 發布:2025-05-06 20:14:15 瀏覽:787
非訟律師 發布:2025-05-06 20:08:18 瀏覽:383
勞動法3638條規定 發布:2025-05-06 19:51:10 瀏覽: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