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勞動法沒人執行
㈠ 為什麼很多企業都不執行勞動法呢
因為嚴格執行勞動法對於一些用人單位來說壓力太大,但這並不可以成為回違反勞動法的合法理由答。存在違反勞動法的情形,勞動者可以依法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投訴,或者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維權。
法律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第四條
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第五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㈡ 勞動法出台了好多年可是有的老闆根本就不執行人力資源也拿她們沒辦法
根據《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如果用人單位不執行勞動合同法,由當地勞動監察部門進行監督檢查。具體條款如下:
第七十三條 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負責全國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在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工作中,應當聽取工會、企業方面代表以及有關行業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七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依法對下列實施勞動合同制度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一)用人單位制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及其執行的情況;
(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和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
(三)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遵守勞務派遣有關規定的情況;
(四)用人單位遵守國家關於勞動者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五)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報酬和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
(六)用人單位參加各項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監察事項。
第七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實施監督檢查時,有權查閱與勞動合同、集體合同有關的材料,有權對勞動場所進行實地檢查,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都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材料。
勞動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監督檢查,應當出示證件,依法行使職權,文明執法。
第七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衛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用人單位執行勞動合同制度的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第七十七條 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第七十八條 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履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情況進行監督。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工會有權提出意見或者要求糾正;勞動者申請仲裁、提起訴訟的,工會依法給予支持和幫助。
第七十九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都有權舉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及時核實、處理,並對舉報有功人員給予獎勵。
㈢ 為什麼勞動法規定必須簽合同交保險,但還是很多企業不執行
企業不執行法律規定,或不履行法定義務與責任的,屬於違法行為,勞動者可以向勞動保障監察機關投訴。因此產生糾紛的,用人單位將承擔不利法律後果。
㈣ 為什麼國家不嚴格執行勞動法
國家為何在執行勞動法上顯得較為寬松?資源與市場視角下的深層考量當我們探討為何國家在執行勞動法上可能有所松動,答案並不簡單,而是與國家的資源分配、市場依賴以及經濟策略密切相關。首先,從資源匱乏和市場依賴的角度看,工人成為了不可避免的利益犧牲者。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對煤炭、成品油和糧食的進口量分別增長顯著,顯示出我國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煤炭作為火電的主要原料,國家人口眾多,糧食自給不足,這些都使得企業面臨高昂的生產成本。曹德旺曾提及,中國在生產玻璃時,稅收和能源成本遠高於美國,藍領工資較低,使得利潤空間被壓縮。
在國內企業技術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嚴格執行勞動法會進一步抬高人力成本,而政策上長期傾向於「讓利於資」,以保持競爭優勢。這種做法導致了對外部市場的高度依賴,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外資製造業,它們享受著廉價勞動力和便捷的出口條件,利潤卻大量外流。
然而,這種依賴性帶來的後果是雙面的。國內消費市場的形成受限,因為工人的收入不足以形成穩定的消費循環,而外資的利潤又不足以投資研發。政府在稅收上又必須保持平衡,以吸引外資。因此,政府通過土地和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犧牲了未來的經濟發展,來支撐當前的建設。
這種政策導向使得企業地租成本上升,工人生活成本隨之上漲,外資企業選擇成本更低的地區,導致國內生產價格上升,國際市場可能選擇抵制,國內消費者則不得不面對緊縮的消費選擇。這進一步導致企業業務下滑,就業壓力增大,消費市場陷入惡性循環。
面對這樣的困境,社會上出現了對年輕人「吃苦耐勞」的強調和鼓勵消費的言論,其背後的目的是維持經濟體系的運轉。然而,忽視了執行《勞動法》給予工人權益的長遠意義——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實際上是在間接保護經濟中的大戶利益。
因此,國家在執行勞動法上的選擇,背後是復雜的經濟考量和利益平衡。只有真正理解並實現勞動者的權益,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而非持續犧牲工人以維持表面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