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中的偵查主義如何理解

刑事訴訟法中的偵查主義如何理解

發布時間: 2025-08-18 19:47:25

⑴ 刑事訴訟法對事實清楚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法律主觀:在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立案標准為: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
法律客觀:一、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證明標準是什麼?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明標準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對此可以作以下理解:1. 據以定罪的證據均應查證屬實;2. 案件事實均有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3. 證據之間、證據與案件事實的矛盾得到合理的排除;4. 對案件事實的證明結論是唯一的,排除了其他可能性。
二、刑事證明標準的重構我們認為,刑事訴訟的根本任務是懲罰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因此,刑事訴訟證明標准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是此罪抑或彼罪。其次是訴訟程序是否合法、公正和有效率。基於此,我國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應逐步走向二元化,而不應僅是「客觀真實」或「法律真實」的一元化實體標准。二元化的訴訟證明標准應包括:1. 實體標准,即應以犯罪構成是否具備作為實體標准,我們稱之為要件說;2. 程序標准,即應以司法機關的訴訟證明活動是否嚴格按照程序法的規定進行,也就是說程序是否合法、公正和有效率。
犯罪構成是刑事法律規定的,決定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並為成立犯罪所必須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總和。行為人的行為具備主客觀要件符合刑事法律規定,並具有社會危害性,則行為構成犯罪,依法應予追究刑事責任;反之,行為不構成犯罪,應屬公民的自由行為。刑事訴訟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解決行為人罪與非罪,此罪抑或彼罪的問題,因此,我們提出以犯罪構成是否具備作為刑事訴訟證明的實體標準是科學的立法界定。
以犯罪構成是否具備作為刑事訴訟證明標准,還有以下理由可以作為明證:1. 犯罪構成要件是立法者在對每一罪名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的基礎之上,對人類行為客觀事實的法律化。即立法者制定法律規范即是對行為危害性充分認識後以法條的形式公布於眾。刑事犯罪構成要件就是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形成的科學認識,是一種客觀真實的法律化。因此,以是否具備犯罪構成作為刑事訴訟證明標准既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又與我國「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相一致。2. 以犯罪構成是否具備作為訴訟證明標准,符合刑法「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罪刑法定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高度概括。這一原則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在反對封建專制特權過程中確立的基本刑法觀,後來逐漸演化為世界刑法的基本原則。刑事訴訟的任務是「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在訴訟活動中,通過控辯雙方的舉證活動,揭示出行為人的行為是否符合某一罪名的構成要件,並決定是否科處刑罰。在法治文明日漸發達的今日,任何決定對行為科刑處罰的裁決都不得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只有符合特定罪名構成要件的行為才是刑事訴訟所要揭示的行為。3. 從司法實踐來看,任何司法活動都是一個三段論式的判斷活動。公安機關根據自己查明的事實,進行分析、綜合、判斷事實是否符合某一犯罪構成要件,如果不符合,這些查明的客觀事實並不具有法律意義;如果符合,則將案件材料移送給檢察機關。檢察機關依據查明的案件事實,進行審查判斷,如果實體上不符合某罪的構成要件,程序上不符合起訴條件,則做出不起訴決定或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如果實體上符合某一犯罪的構成要件,程序上不存在違法之處,則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審判機關更是注重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是否能證明行為人的犯罪事實是否符合某一犯罪的犯罪構成,符合則做出有罪判決,不符合則做出無罪判決。可見,公安司法機關的偵查、起訴、審判活動均是圍繞一個共同的基點即是否具備犯罪構成而展開,司法實踐中的活動表明,只有犯罪構成才是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而且這一標准也為證據的調查和運用指明了方向,具有簡明扼要、操作性強的特點。4. 從我國立法上看,《刑事訴訟法》第162條規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是我國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這是一種共識。但由於對該條理解的偏差,引發了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的大爭論。其中「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理解為通過訴訟活動,控辯雙方充分運用訴訟手段,根據法院確認的證據所證實的案件事實符合某一犯罪的構成要件。應著重在「清楚」的程度上必須達到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標准即是否具備某一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而不應糾纏於查清的事實是法律上的真實還是客觀的原本事實。簡單一點理解,其實刑事訴訟法當中的證明標准也就是要求案件的事實必須清楚,證據必須是確實充分的。也就是說,首先證據方面的收集都是合法的,而且對案件的證明結局是唯一的,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對犯罪嫌疑人進行量刑定罪的。

⑵ 11秋刑事訴訟法學形成性考核冊第一題是名詞解釋 暫予監外執行我要全部的答案很急 謝謝 !

刑事訴訟法學作業1
一、名詞解釋
1.暫予監外執行:指法院對具有某種法定原因(如患有嚴重疾病,懷孕或正在哺乳自己的嬰兒)的犯人暫不羈押,而交付一定機關監管。
2.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公安司 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 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由被 告人的犯罪行為對被害人或國家、集體造成物質損失的賠償問題而進行的訴訟活動。
3.立案管轄:又稱職能管轄或部門 管轄,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 公安機關受理刑事案件的職權范圍。
4.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 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依照法律進行 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 施。 過程中,遇到有法律規定的情形導致 審判不應當或者不需要繼續進行時 候終結案件的訴訟活動。
5.死刑復核程序:是指對經過普通 程序一審、二審審結後判處死刑的案 件,包括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案件和 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案件進行 審查核準的一種特別程序。
二、簡答題
1.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迴避的理由有哪些?
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的案件的
5、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的請客送禮,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託人的。
2.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條件有哪些?
(1)原告人必須是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即法律中所說的被害人,所謂被害人是指其實體權利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經營組織。
(2)有明確的被告人,有賠償的具體請求和事實理由。被告人是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人。主要包括下面幾種情形:刑事被告人及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加害人;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審結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的繼承人;已被執行死刑的罪犯的遺產繼承人;其他對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單位或個人。
(3)被害人的損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造成的,即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3.試述刑事審判的主要特徵。
1、審判程序的被動性。這主要表現在審判程序的發生必須基於國家公訴機關或者公民個人合法有效的起訴,刑事審判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無告訴即無法官。這是司法權與行政權力運作的重要區別,也有別於偵查、檢察部門依職權主動追究犯罪。正如國外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從性質上來所,司法權自身不是主動的。要想使它行動,就得推動它。向它告發一個犯罪案件,它就懲罰犯罪的人;請它糾正一個非法行為,它就加以糾正;讓它審查一項法案,它就予以解釋。」 審判程序的被動性,還表現在上級法院要對下級法院初審案件進行復審,必須基於被告或控訴一方的申請;法庭在審理過程中要對某項程序問題作出裁定,通常也須根據訴訟各方提出的申請進行。
2、審判人員的中立性。參照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法官中立是現代審判的基本要求,其含義包括:(1)與案件有牽連的人不得成為該案的法官,也就是任何人不能成為自己的法官;(2)法官不得與案件結果或爭議各方有任何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關系;(3)法官不應存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訴訟參與者的偏見,應當平等對待當事人。這是實現公正審判的基礎。
3、裁判的終局性和權威性。「終局性」表現在刑事案件一旦被提交法院審判,法院必須對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問題作出裁判,而且法院對被告人刑事責任的裁判具有最終的效力。判決一旦生效,控辯雙方不得就同一案件再向法院提出重新審判的請求,任何其他機關也不得再受理此案件。「權威性」表現在法院的裁判對訴訟當事人乃至整個社會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控辯雙方對生效的裁判都必須遵守和服從,並由國家強制力予以保證實施。所謂「司法最終解決」,是現代法治的重要原則,對於防止出現訴訟拖延的現象意義重大。
4、訴訟的民主性和公開性。審判是對刑事案件從實體上作出最終處理的關鍵階段。為了保證裁判正確和程序公正,反映現代訴訟民主的各項原則或制度在審判階段得到集中體現。控辯雙方共同參與法庭審理,就本方指控主張或辯解理由進行充分論證和辯論,首次有機會真正在訴訟過程中形成對抗。審判公開地直接以言詞的方式進行。陪審、辯護、迴避等各項制度都在審判階段得到充分貫徹,被告人獲得一切辯護上所需的幫助,從而為正確處理案件、實現訴訟民主提供了保障。

三、案例分析
1.(1)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此案是錯誤的。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1 5 2條規定, 14歲以上不滿 1 6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 審理。 1 6歲以上不滿 1 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秦某犯罪時 1 5歲,屬於法律規定的一律不公開審理范圍。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此案,違反了公開審理的法律規定,是錯誤的。(2) 區 人 民 法 院 以 故 意 傷 害 罪 判 處 秦某 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是不正確。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2 0條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區人民法院對刑事案件只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下刑罰,元權以故意傷害罪判處秦某元期徒 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如果被告人秦某必須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本案就應該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2.1.張某父親向法院提起自訴.人民法院的自訴案件包括三種:(1)告訴才處理,(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一般會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檢察院已經做出不予追究的書面決定的案件. 因此,在這里張某父親不應向法院自訴.2.王某的胞姐作為其翻譯翻譯人員不能為當事人的近親屬,違背了刑事訴訟法有關迴避的規定3.法院中止此案的審理辯護人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對於下次開庭期明確的,應為延期審理,而非中止審理.

⑶ 如何理解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39條

《刑事訴訟法》第條和第140條規定了:刑事證據的偵查扣押,它是指偵查人員在勘查、搜查的過程中,對於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物品和文件,依法予以提取、留置、封存的一項偵查措施。提問中的扣押決定書以及扣押清單,二者關系是:任何一次扣押必須持有有效的法律文書,即扣押決定書;任何一次扣押行為,必須列明所扣押的物品,即扣押清單。扣押清單不能替代扣押決定書。可以這樣說:沒有扣押決定書的扣押,是非法的;沒有扣押清單的扣押,是有瑕疵的。
扣押物證、書證和視聽資料的目的是為了提取和保全證據,以求准確認定案情。刑事證據的偵查扣押是一種強制性的證據收集行為,一般是建立在證據持有人拒絕交出相關證據的前提下。在司法實踐中,應當注意刑事證據的偵查扣押與搜查和刑事證據偵查調取的區別與聯系。
一、扣押與搜查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第一,它們都是強制性的偵查措施。搜查是指偵查人員為了發現犯罪人和犯罪證據對有關的場所、物品和人身進行搜索、檢查的一種偵查行為,而扣押是指偵查機關發現與案件有關的物品(包括物證、書證、視聽資料)依法留置和控制的偵查行為。
第二,扣押通常發生在搜查的過程中,扣押是搜查的目的。
二、扣押也不同於調取。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調取是偵查機關已經了解到某個單位或者某個公民持有與案件有關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通過簽發《調取證據通知書》,使其協助偵查機關「主動」交出證據。扣押則缺乏這種特點,大部分在勘查、搜查中偵查人員依法取得。但持有人拒絕交出應當扣押的物品、文件時,偵查機關可以強行扣押。因此,扣押的強制性比調取更為明顯

熱點內容
條例的簽發 發布:2025-08-18 21:24:25 瀏覽:693
勞動法哺乳室 發布:2025-08-18 21:12:42 瀏覽:943
司法考試張翔 發布:2025-08-18 21:07:37 瀏覽:276
華工法律碩士近期活動 發布:2025-08-18 21:06:11 瀏覽:552
法律碩士考研一定要聽課嗎 發布:2025-08-18 20:52:41 瀏覽:122
深圳勞動法考勤 發布:2025-08-18 20:48:30 瀏覽:680
等民法典 發布:2025-08-18 20:42:50 瀏覽:720
社區法律知識培訓計劃 發布:2025-08-18 20:31:03 瀏覽:395
校園法律顧問考核 發布:2025-08-18 20:26:56 瀏覽:847
怎麼寫刑政訴訟法 發布:2025-08-18 20:09:19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