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

發布時間: 2025-07-09 19:18:32

行政法中 行政主體和行政關系主體概念是什麼有什麼具體區別

在中國行政法學領域,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版權並獨權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是指享有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做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主體,或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它是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組織或個人。

Ⅱ 行政法主體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區別是什麼

簡要概括: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

一、行政的概念

指國家行政機關和其他公共行政組織對國家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組織、管理和調控。

二、行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1、行政法是國家重要的部門法之一,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兩層含義:

(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2、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三、行政法關系概念和分類

(一)行政法關系:指經過行政法(實體、程序)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二)主要有兩類法律關系:

1、行政法律關系:指經過行政法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人)。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四、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和行政法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一)行政主體享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力,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

(二)行政相對方也是行政法上權力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另一主體。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特徵:

第一、一種多重、復雜的法律關系。

第二、包含著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第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非對等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多的權利,承擔較少義務,而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少權利,承擔較多義務

Ⅲ 請簡述經濟法主體權利義務的特點

是經濟法律關系構成的基本要素,是經濟法律關系的直接參與者,既是經濟權利(權力)的享有者,又是經濟義務的承擔者,是經濟法律關系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
特點具體如下:
經濟法主體亦稱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享受權利(權力)和承擔義務的社會實體。它是經濟法律關系構成的基本要素,是經濟法律關系的直接參與者,既是經濟權利(權力)的享有者,又是經濟義務的承擔者,是經濟法律關系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基本特徵范圍的廣泛性地位的層級性角色的變動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九條 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第二十六條 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
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十八條 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以貨幣出資的,應當將貨幣出資足額存入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開設的賬戶;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

Ⅳ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法律主觀:

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法律主體包含有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行政主體一般指享有行政職權、行使職權的組織如行政機關;行政相對方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所指向的對象。

法律客觀: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指狹義的行政法律關系,廣義的行政法律關系含行政關系與監督行政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行政主體從形式上分,包慎困洞括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具體如下:一、國家行政機關國家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行政主體,行政機關是指依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設置的,行使國家行政職權,負責對國家各項行政事務進行組織、管理、監督和指揮的國家機關。行政機關屬於國家機關(包括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軍事機關等)。根據職權管轄范圍,可將行政機關分為中央行政機關和地方行政機關。中央行政機關包括國務院、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辦事機構。地方行政機關包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要注意的是派出機關包括行政公署、區公所、街道辦事處。此外,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的管理委員會也屬於派出機關。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並不是一級人民政府,但實際上卻履行著一級人民政府的職能,在一定區域內依法行使對所有行政事務的組織和管理權,能以自己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對其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因而它們具有行政主體資格。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具體可分為:1、行政機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因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設置的,具體處理和承辦各項行政事務的內部組織、派出組織和臨時組織。(1)內部機構:行政機關的某些內部機構在得到法律、法規授權情況下,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如工商總局內設的商標局(《商標法》授權)、國家專利局內設的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法》授權)等。(2)派出機構:是指政府職能部門根據行政管理的需要,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置的,代表該職能部門管理某項行政事務的派出工作機構。如審計署駐各地辦事處、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稅務所、財政所等。(3)臨時機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設立的,協助其處理某項臨時性行政工作的組織。如國務院就曾設有國家防汛救災指揮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辦公室等。2、企業組織:在特定情況下,通過法律、法規授權,企業組織也成為行政主體。如我國的公用企業(郵電部門、鐵路運輸部門、煤氣公司、自來水公司等)、金融企業、行政性專業公司(如國家電網公司)等。3、事業單位:教學科研單位和從事某種專門技術檢驗或鑒定的事業單位等,經尺凳行政法律、法規的授權,可成為行政主體。如《高等教育法》授予高等院校學位授予權等。4、社會團體:它們之中被授權成為行政主體的多為公益性社會團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授權的消費者協會。5、其他組織:一些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如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等經授權,也可從事一定行政職能活動,成為行政主體。行政主體以權力來源為標准,可分為:職權行政主體,即地域性行政主體,主要賦予行政機關;授權行政主體,即公務性行政主體,主要授予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行政主體的概念、構成與分類告訴我們,某一社會組織成為行政主體必須具備:享有行政權力(先決條件)、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主要標准)、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關鍵條件,這里指行政責任,還有民事、刑事責任)。總之,國家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行政主體,但並非所有的行政機關都能成為行政主體,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為行政主體;成為行政主體(還有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也不一定都是行政機關。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或者成為行政主體)的社會組織(含國家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也不一定在任何場合都以行政主體的身份(在民事活動中是民事主體)出現。只有在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寬枯,並能獨立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責任時才是行政主體。

Ⅳ 行政訴訟的被告是行政主體該行政主體不是什麼

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行政訴訟的被告是行政主體,該行政主體不是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在行政訴訟中,被告應當是具有獨立「人格」和地位的行政主體,例如人民政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事業單位。如果行政行為是由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或派出機構作出的,那麼該行政機關本身才是被告。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指狹義的行政法律關系,廣義的行政法律關系含行政關系與監督行政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熱點內容
韓國新刑法 發布:2025-07-10 02:31:45 瀏覽:82
如何理解民事判決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0 02:21:33 瀏覽:660
法律效力和指導效力 發布:2025-07-10 02:13:15 瀏覽:445
青少年活動中心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10 02:12:23 瀏覽:206
蘇州市勞動法關於病假工資 發布:2025-07-10 01:48:50 瀏覽:846
司法行政機關信訪工作辦法 發布:2025-07-10 01:47:50 瀏覽:478
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劃分經濟法 發布:2025-07-10 01:44:05 瀏覽:591
廊坊刑事律師 發布:2025-07-10 01:39:04 瀏覽:207
船員規章制度執行力的總結 發布:2025-07-10 01:37:27 瀏覽:911
中國注冊會計師有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0 01:31:17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