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的基本概念
民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這是二者最主要的區別。
1、概念上的區別。
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即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民事訴訟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關於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
2、保障權利方面。
民法通則保障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則是從訴訟程序上保障公民通過司法獲得救濟的權利。
3、所屬的法律分類不同。
民法通則屬於實體法,民事訴訟法則屬於程序法。
二者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4、規定的義務和全力不同。
民法是規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義務和權利,而民事訴訟法則是規定公民通過怎樣的手段、方法、程序去保障權利的實現、義務的履行。
比如關於合同的問題,《民法》規定什麼樣的合同是有效的,而《民事訴訟法》就是根據民法的相關規定通過法庭審理等手段,以判決等形式明確某一具體合同是否合法。
5、解決的問題不同。
民事訴訟法解決的是程序方面的問題,而實體法解決的是現實的生活中遇到問題我們怎麼去解決。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民事訴訟法發是調整訴訟活動的。
(1)民事訴訟法的基本概念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與民法是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它們以體現民眾的基本意志為立足點,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共同目標,以民事訴訟為集中表現方式,互相銜接、互相影響、互相作用。
法的分類,就是以一定的標准將法與法之間的界限廓清,法的分類問題解訣的就是法與法之間的一種界限和邏輯結構的問題,是法理的一個基本內容。
目前我國學界上法的分類范圍從形式或技術上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法的一般分類;二是法的特殊分類。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就是一種法的一般分類方法,是以法所規定的內容不同為標准進行的分類。
所謂的實體法就是一般規定主體的權利、義務或職權、職責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
而所謂的程序法就是通常以保證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得以實現或保證主體的職權和指責的履行所需的程序或手續為主要內容的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是基於他們的主要內容而成立的,這種分類並不是絕對的,一-方就不會設計另一方的內容,而是相對的。
同樣的道理,關於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關聯,民法和民事訴訟法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溝壑,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割開的內部聯系。
因此,正確把握二者這層關系對於正確認定他們的關系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網路_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Ⅱ 民事訴訟法解釋
民事訴訟法指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訴訟。
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得各種關系的總和,是國家的基本部門法之一。訴訟參與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等。
民事訴訟法是人民法院審判民事、經濟案件和訴訟參與人進行民事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我國目前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1991年4月9日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並開始施行的。這部民事訴訟法分4編、29章、270條。
Ⅲ 民訴法是公法還是私法
民訴法是公法,因為民訴法的主體是國家公權力機關和提起訴訟的當事人,兩者明顯是不平等的,所以民訴法是調整不平等主體間關系的法律,屬於公法。
所有程序法(訴訟法),都屬於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