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與民法的關系
區別調整對象不同,關系具有互補性。
1、調整對象不同: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刑法調整的是犯罪和刑罰。行政法調整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管理關系。
2、具有互補性: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刑法調整的是犯罪行為,行政法調整的是行政管理關系,三者相互銜接,共同維護社會秩序。
Ⅱ 民事法與行政法是基於憲法下的平行法嗎
是的,憲法是母法,然後是法律。
體系是以憲法(或根本法)為核心,由不同層次或等級的法律有機結合組成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憲法(或根本法)屬於第一層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等基本法律屬於第二層次
最高層次: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層次屬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為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層次為第三層次。
地方層次:地方立法主體制定的地方法規,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規和自治地方法規,特別行政區地方法規,其法律效力的層次為地方層次。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頁。
Ⅲ 民法刑法行政法的區別與關系
一、三者的基本區別:
1、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用以制約、規范和監督行政管理行為。
2、民法,是用以調整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
3、 刑法,是用來懲罰犯罪行為的法律。
二、三者的基本關系:
1、刑法與民法、行政法的關系按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不同,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刑法規定犯罪和刑罰;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但是刑事不法與民事不法的界限卻並未如刑法和民法一般「之間存在一條明顯的楚河漢界」。民法典是萬法之母,其他法律大多是從不同角度對民事法律關系進行保護、充實和發展,刑事、行政法律也不例外。
2、面對刑法理論上存在的一些疑惑:是刑事不法,還是民事不法?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總的來說是實務界的一個難點。無論是司法制度的構建,刑事政策的選擇,還是具體問題的解決,都迴避不了民、刑關系交叉纏繞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法律體系中,法律之間的邏輯關系不盡相同。一個部門法是以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為標准進行劃分的,刑法可以分解為各個部門法的制裁規范,因而違反民法的犯罪可以歸入民法,違反婚姻法的犯罪可以歸入婚姻法,或者侵犯林木的犯罪可以歸入森林法。但如此下去,刑法會被分解而喪失獨立存在的意義。目前,世界各國通行做法是,承認刑法是獨立的部門法。除了刑法與附屬刑法,有的國家還有大量散布在各個部門法中的刑事規范。刑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不完整性與不周延性,只有在民法及其他部門法的配合下,刑法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由此可見,刑法是民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門法的後置法,彼此之間屬於前置法與後置法的關系。
3、事實上,法秩序統一不僅是一項立法原理,也應是一項司法原則。司法實踐中出現過這樣的案例:一個民事糾紛被一個法院認定為民事案件,但是同樣性質的案件,在其他法院可能被認定為合同詐騙罪,最終被判處刑罰,這種做法明顯破壞了法秩序統一原理。法秩序統一原理在刑法適用中的體現是,犯罪認定中排除了前置法中的合法行為。刑法和其他部門法存在後置法與前置法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了後置法對前置法有一定從屬性,因此刑法對民法典也有從屬性。然而,這種從屬性又是相對的。所以從此意義上講,刑民關系有雙重性,即刑法有對前置法的從屬性,也有其獨立性。
刑法對民法的從屬性決定了民法規范對刑法的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定罪量刑應以明文規定為依據。在某些情況下,刑法對部分罪狀進行兜底式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藉助於民法規定對這些空白進行填補,這正體現了民法對於刑法定罪的指導意義。新頒布的民法典,會對刑法中犯罪認定等產生一定影響,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掌握刑法知識,也要掌握民法、行政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Ⅳ 為什麼民法只要求消極的遵守法律就行了,行政法還要進一步要求積極的法律保留
民法的基本理念就是,尊重民事主體的自由
法無禁止即自由。行政法進一步要求法律保留是為了充分保障公民的權利。行政法要對公權力進行規范
民法對行政法的基礎性作用。民法的制度、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行政法的制度、原理。我在近年研究中深切感受到,行政行為效力理論、行政法基本原則等在很大。行政法對於民法保障性作用。對此我主要想強調五點。第一,民事主體在法律上得到認可,通常取決於一個行政行為。
Ⅳ 行政法民法刑法各是什麼意思
行政法、民法、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三大支柱,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任務。以下是這三者的基本解釋和概述:
一、行政法:
行政法是調整國家機關與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之間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包括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的設定、行使、程序以及監督等方面的法律。行政法主要由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構成。其核心目的是對行政權進行有效控制,保障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
二、民法:
民法是調整私人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體系。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民法既包括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即成文的民法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也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涵蓋各種具有民法性質的法律、法規、判例法和習慣法。民法通則明確了民法調整的范圍:即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三、刑法:
刑法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由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為了維護自身政治和經濟利益,通過法律形式規定哪些行為構成犯罪,應當承擔何種刑事責任,並確定相應的刑事處罰。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包含所有刑事法律規范,而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Ⅵ 行政法與民法和刑法有什麼聯系與區別
行政法、民法、刑法是構成我國整體法律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是分別用以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民事行為權利和懲罰犯罪的三個平等法律體系。
一【三者的基本區別】
所謂行政法,簡單理解就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用以制約、規范和監督行政管理行為。
民法是用以調整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刑法就是用來懲罰犯罪行為的。
二【三者基本概述】
(1)行政法:
簡單理解就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2)民法: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根據不同的角度,人們在使用「民法」這一概念時,賦予其不同的含義:
首先,民法可分為形式意義上的民法與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所謂形式意義上的民法,指編纂成文的民法法典(即民法典);所謂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指包括具有一切具有民法性質的法律、法規及判例法、習慣法等。比如,在我國,在民法典尚未制訂的情況下,《民法通則》是基本的民事立法文件。此外,《合同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繼承法》等是民事單行法規。而在我國《憲法》以及其他部門法或者法規中,凡是涉及民事問題的法律規定,都是民法的組成部分;
其次,民法可分為狹義的民法與廣義的民法。狹義的民法指部門意義上的民法,不包括商法典及商事特別法;廣義的民法的范圍相當於傳統的私法的范圍,即商法典以及商事特別法(如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破產法等)均是民法的組成部分。
《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3)刑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Ⅶ 行政法與民法的區別
法律分析:行政法是關於國家與國家權力的法律,民法是關於市場和人的法律.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其文化基礎是自由主義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國家主義,其文化基礎是國家統治的理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Ⅷ 民法和行政法的區別
法律分析:民法與行政法的區別:1、含義不同:行政法是關於國家與國家權力的法律,民法是關於市場和人的法律2、理念不同: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其文化基礎是自由主義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國家主義,其文化基礎是國家統治的理論。自由與統治永遠是一對矛盾。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行政法的價值目標之一是防止國家權力的膨脹並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3、功能不同:民法的功能是保護私權並對抗公權。行政法的功能是規范與限制行政權的擴張。然而,民法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張揚私權,但它又容易導致私權的泛濫。行政法是以國家本位主義為基礎,它可以保護私權行使,但是它的某些行政偏好又可能助長不適當的行政擴權。個人本位與國家本位都是社會利益兩種極端的表現,在許多情況下,很難達致對立的統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七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