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法和民事訴訟法管轄的沖突
① 新民事訴訟法中關於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的問題
(1)《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適用於具有法人資格的集體回企業、聯營企業、私答人企業以及設在中國領域內的種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等。但聯營企業中的聯營各方均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該聯營企業的破產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而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
(2)破產還債程序從性質上講,是一種既具有綜合性,又具有獨立性的特殊程序。從破產還債程序並非由具體的債權債務爭議所引起來看,具有非訟性。但是,在破產還債程序中,存在著對立的雙方當事人,且還會產生一定的爭議(比如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債權可以提出異議),所以又具有一些爭議的因素,同時,從破產還債程序的直接目的在於還債這個角度來看,它又可以被視為一個債務清償程序,因而具有執行性。
② 破產法與民事訴訟法是什麼關系的咨詢
您好,破產程序與民事訴訟程序同屬民事糾紛解決程序。
破產程序,概括地說來,包括:當事人的申請、人民法院受理並進行初步調查、准予申請時對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公告或通知、申報破產債權、召開債權人會議、決定是否和解並整頓、宣告破產、指定破產清算人(組)、確定破產財產范圍、破產費用的充分償付和破產債權的清償、債務豁免、破產終結。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確知:其一,每一重要的破產程序行為都是由法院進行或在法院的直接控制、監督、指揮下進行的。在藉助於國家民事審判權的作用,從而實現對有關當事人民事實體權益的維護和保障這一點上,破產程序與民事訴訟有其共性。其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破產程序有其基本的指導作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若干基本原則,應適用於破產程序;而有關提起破產程序的要件、破產程序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證據的取得、使用規則,均應合於民事訴訟法的相應原理;我國《企業破產法》第6條規定:「破產案件的訴訟程序、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民事訴訟程序的法律規定」;另外還需指出,若干破產程序行為本身也涵有民事訴訟及強制執行的性質,正因有這種功能,所以破產過程中的各種糾紛,除法律定有明文或確有實際必要適用普通民事訴訟程序解決的情形外,均可由破產程序本身予以解決。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③ 國企破產債務債權能用民事訴訟法嗎
債務人在法院裁定破產期間,債權人可以起訴該債務人的另外個人資產,只能向受理破內產申請的人民容法院提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法》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只能向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提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
第四十七條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當事人提起的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案件,應當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由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管轄。
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管轄的有關債務人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由上級人民法院提審,或者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後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
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如對有關債務人的海事糾紛、專利糾紛、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糾紛等案件不能行使管轄權的,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④ 企業破產案件屬於民事訴訟么
屬於。
詳見《破產法》第三條 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四條 破產案件審理程序,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⑤ 中外合資企業破產,投資外商可以要求退回當初投資的資本金嗎
第一節 破產程序概說 -------------------------------------------------------------------------------- 一、破產程序和破產法 破產程序是指法院審理破產案件,終結債權債務關系的訴訟程序,也叫破產還債程序。它主要包括破產申請和受理、破產宣告、破產清算三大程序。 破產程序與通常的審判程序相比,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破產程序是清償債務的特殊手段。第二,破產程序的適用以法定事實存在為前提。第三,破產程序以債權人依法得到公平受償為目的。第四、破產程序實行一審終審。 破產法又叫破產還債法,它是指國家制定的處理破產案件的法律規范。簡而言之,所謂破產法,就是國家規定破產制度的法律。破產是一種特殊的法律制度,其內容既有民事實體性規范,如適用范圍、破產界限、破產財產的范圍、破產債權的范圍等等;也有民事程序性規范,如案件管轄、破產案件的申請和受理、破產宣告和破產財產的清算等等。此外,還涉及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條款,但它主要還是民事程序性規范,因此,破產法在性質上應屬於民事程序法的范疇。就破產法與破產程序的關系而言,兩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破產程序是破產法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破產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 破產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是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關系。民事訴訟法是一般法、基本法,破產法是特別法。民事訴訟法的一般規定適用於破產案件的審理,而破產法的特別規定則是對民事訴訟法的補充。根據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法律適用原則,法院審理破產案件,在訴訟程序方面,應當首先適用破產法的規定;破產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我國企業破產法第6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破產案件的訴訟程序,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民事訴訟程序的法律規定。」例如當事人資格的確定、訴訟代理、訴訟證據、期間、送達、強制措施等,破產法中均未作規定,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的上述規定。世界上不少國家的破產立法,也都採取了類似的做法來處理破產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 三、我國實行企業破產制度的意義 我國企業破產法和民事訴訟法中「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所確立的企業破產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即:有利於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促進資產和勞動力由低效率市場轉向高效率市場,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有利於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激活企業活力,搞好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建立正常的經濟秩序,維護安定的社會環境。 四、人民法院審理破產案件的法律適用 人民法院審理破產案件的法律適用,是指人民法院審理破產案件,到底是適用我國企業破產法的規定,還是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關於「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的規定。它因破產的主體不同而不同。首先,全民所有制企業(有些司法解釋中也稱國有企業)破產案件,適用我國企業破產法的規定。我國企業破產法第2條規定:「本法適用於全民所有制企業。」《民事訴訟法》第206條第1款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破產還債程序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因此,人民法院審理全民所有制企業(包括聯營各方均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聯營企業)的破產案件適用我國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其次,具有法人資格的集體企業、聯營企業、私人企業以及設在中國領域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等企業的破產案件,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的規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240條第1款規定:「具有法人資格的集體企業、聯營企業、私人企業以及設在中國領域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等,適用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此外,根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的規定,人民法院在適用民事訴訟法審理破產還債案件時,除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十九章「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的規定外,並可參照企業破產法的有關規定。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是為了正確適用企業破產法和民事訴訟法,規范對企業破產案件的審理,結合人民法院審理企業破產案件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因此,法院無論是審理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破產案件還是審理具有法人資格的集體企業、聯營企業、私人企業以及設在中國領域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等企業的破產案件,均可適用。此外,納入國家計劃調整的企業的破產案件,還應當適用國家有關企業破產的相關規定。再次,不是法人的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不適用我國企業破產法和民事訴訟法第十九章的規定,它們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其全部債務時,依照《民法通則》和其他有關規定處理。 根據現行的企業破產法律制度的規定,只有全民所有制企業、具有法人資格的集體企業、聯營企業、私人企業以及設在中國領域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才能適用破產制度,其他企業和自然人並不適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對破產主體的限制規定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目前許多國家規定破產主體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我們認為我國也應當借鑒國外破產法律制度的立法經驗,規定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和自然人均可以破產,以擴大破產主體的范圍。
⑥ 如何辦理公司倒閉的相關流程工作
第一節 破產程序概說
--------------------------------------------------------------------------------
一、破產程序和破產法
破產程序是指法院審理破產案件,終結債權債務關系的訴訟程序,也叫破產還債程序。它主要包括破產申請和受理、破產宣告、破產清算三大程序。
破產程序與通常的審判程序相比,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破產程序是清償債務的特殊手段。第二,破產程序的適用以法定事實存在為前提。第三,破產程序以債權人依法得到公平受償為目的。第四、破產程序實行一審終審。
破產法又叫破產還債法,它是指國家制定的處理破產案件的法律規范。簡而言之,所謂破產法,就是國家規定破產制度的法律。破產是一種特殊的法律制度,其內容既有民事實體性規范,如適用范圍、破產界限、破產財產的范圍、破產債權的范圍等等;也有民事程序性規范,如案件管轄、破產案件的申請和受理、破產宣告和破產財產的清算等等。此外,還涉及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條款,但它主要還是民事程序性規范,因此,破產法在性質上應屬於民事程序法的范疇。就破產法與破產程序的關系而言,兩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破產程序是破產法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破產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
破產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是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關系。民事訴訟法是一般法、基本法,破產法是特別法。民事訴訟法的一般規定適用於破產案件的審理,而破產法的特別規定則是對民事訴訟法的補充。根據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法律適用原則,法院審理破產案件,在訴訟程序方面,應當首先適用破產法的規定;破產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我國企業破產法第6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破產案件的訴訟程序,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民事訴訟程序的法律規定。」例如當事人資格的確定、訴訟代理、訴訟證據、期間、送達、強制措施等,破產法中均未作規定,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的上述規定。世界上不少國家的破產立法,也都採取了類似的做法來處理破產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
三、我國實行企業破產制度的意義
我國企業破產法和民事訴訟法中「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所確立的企業破產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即:有利於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促進資產和勞動力由低效率市場轉向高效率市場,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有利於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激活企業活力,搞好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建立正常的經濟秩序,維護安定的社會環境。
四、人民法院審理破產案件的法律適用
人民法院審理破產案件的法律適用,是指人民法院審理破產案件,到底是適用我國企業破產法的規定,還是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關於「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的規定。它因破產的主體不同而不同。首先,全民所有制企業(有些司法解釋中也稱國有企業)破產案件,適用我國企業破產法的規定。我國企業破產法第2條規定:「本法適用於全民所有制企業。」《民事訴訟法》第206條第1款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破產還債程序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因此,人民法院審理全民所有制企業(包括聯營各方均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聯營企業)的破產案件適用我國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其次,具有法人資格的集體企業、聯營企業、私人企業以及設在中國領域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等企業的破產案件,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的規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240條第1款規定:「具有法人資格的集體企業、聯營企業、私人企業以及設在中國領域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等,適用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此外,根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的規定,人民法院在適用民事訴訟法審理破產還債案件時,除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十九章「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的規定外,並可參照企業破產法的有關規定。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是為了正確適用企業破產法和民事訴訟法,規范對企業破產案件的審理,結合人民法院審理企業破產案件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因此,法院無論是審理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破產案件還是審理具有法人資格的集體企業、聯營企業、私人企業以及設在中國領域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等企業的破產案件,均可適用。此外,納入國家計劃調整的企業的破產案件,還應當適用國家有關企業破產的相關規定。再次,不是法人的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不適用我國企業破產法和民事訴訟法第十九章的規定,它們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其全部債務時,依照《民法通則》和其他有關規定處理。
根據現行的企業破產法律制度的規定,只有全民所有制企業、具有法人資格的集體企業、聯營企業、私人企業以及設在中國領域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才能適用破產制度,其他企業和自然人並不適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對破產主體的限制規定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目前許多國家規定破產主體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我們認為我國也應當借鑒國外破產法律制度的立法經驗,規定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和自然人均可以破產,以擴大破產主體的范圍。
⑦ 民事訴訟法中企業宣告破產的條件是什麼
一般來說,企業被宣告破產的原因和條件是資不抵債。具體法律程序:可以由破產公司自己即債務人申請破產,也可以由破產公司企業的債權人申請破產,法院受理後給予作出受理裁定,制定管理人(過去叫清算組),清產核資,確定債權債務,進行分配等破產程序。具體規定在破產法。
附《破產法》部分條文:
第二條 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
企業法人有前款規定情形,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進行重整。
第三條 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七條 債務人有本法第二條規定的情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產清算申請。
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債務人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
企業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畢,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依法負有清算責任的人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第十條 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五日內通知債務人。債務人對申請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人民法院的通知之日起七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應當自異議期滿之日起十日內裁定是否受理。
除前款規定的情形外,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破產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裁定是否受理。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前兩款規定的裁定受理期限的,經上一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十五日。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應當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內送達申請人。
債權人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內送達債務人。債務人應當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財產狀況說明、債務清冊、債權清冊、有關財務會計報告以及職工工資的支付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裁定不受理破產申請的,應當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內送達申請人並說明理由。申請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至破產宣告前,經審查發現債務人不符合本法第二條規定情形的,可以裁定駁回申請。申請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的,應當同時指定管理人。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應當自裁定受理破產申請之日起二十五日內通知已知債權人,並予以公告。
你可研讀一下《破產法》:
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6-08/28/content_371296.htm
⑧ 宣布公司破產需要什麼條件和手續呢
一、申請的提出
我國實行的是絕對的破產申請主義,即破產程序只能由法定破產申請權人提出申請而開始,法院不得依職權主動開始破產程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條,以下簡稱《破產意見》)。根據《破產法》及《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債權人和債務人均可依法提出破產申請。由於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特殊性,債務人的破產申請權受到嚴格限制。國發[1994]59號文指出,試點城市實施企業破產,必須首先安置好破產企業職工。如從反面解釋,沒有安置好破產企業職工的,就不能實施破產。又據國發[1997]10號文補充通知的精神,未列入兼並破產和解困企業名單的企業也不能申請破產。人民法院可按[1997]2號文的規定,以其不符合受理條件而不予受理。《破產法》第8條第1款規定:「債務人經其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後,可以申請宣告破產」。可見,沒有上級主管部門的同意,作為債務人的企業即使達到破產界限,也不得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這樣看來,債務人的破產申請權能否行使完全取決於其上級主管部門的意願,從而使債務人的破產申請權流於形式。
二、破產申請的受理
(一)嚴格審查破產企業是否具備破產資格
根據我國《破產法》、《公司法》、《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只要申請或被申請的破產企業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非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 比如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聯營企業、私營企業等,被認為其具備了破產主體資格的,予以受理;但對於以下兩種情形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原則上不予受理:一是公用企業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企業,政府有關部門給予資助或採取其他措施幫助清償債務的;二是取得還債擔保,並能夠從破產申請之日起6個月內清償債務的。對那些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分支機構、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等申請破產的,因其不具備法定的主體資格,則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二)審查破產企業是否達到破產界限
破產界限,即破產原因、破產條件,是指法院在何種情況下可宣告債務人破產的狀態,也是法院判斷是否宣告債務人破產的標准和理由。《破產法》第3 條規定的破產條件是「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民事訴訟法》第19章規定為「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有的債務人尚未達到破產界限,通過人為因素,造成達到破產界限的假象,目的是為了破產逃債。根據《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1條的有關規定,可從以下三方面審查是否已達到破產界限:一是不能清償的債務必須是期限已屆滿,並經債權人請求清償;二是不能清償的債務必須是到期的全部債務而非某項債務不能清償;三是債務人對現有的債務在客觀上毫無辦法,而非主觀上不能。以上三方面的審查,無論是債務人申請,。
還是債權人申請,均應提供相應的證據,以確認債務人是否達到破產界限,如果債務人停止支付到期債務並呈連續狀態,如無相反證據證明,則可推定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
三、破產的和解與整頓
在1986年我國制定企業破產法的時候,起草者就曾經提出這樣的設想:「對達到破產界限而有可能挽救的企業,通過與債權人達成延期減免還債的協議,並經人民法院裁定認可後進行整頓(簡稱法定整頓),力爭使其恢復生機和活力」。按照當時的草案規定,達到破產界限的企業,可以請求調解整頓;調解整頓方案經債權人會議通過,並經監管會審查後,由法院作出裁定;監管會由法院任命,負責監督整頓,並向法院報告工作。遺憾的是,在草案的審議過程中,由於遷就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依賴行政權力的思維定式,這一設想被否定了,並且被代之以包辦主義的、現已被實踐證明是行之無效的行政整頓制度。
我國破產規范中設立了和解與整頓制度作為破產開始後宣告破產前,可由當事人選擇的一種程序,而不是破產的必經程序。然而,這一制度僅在《破產法》中得以體現,顯然只能適用於國有企業,對非國有企業法人尚無法適用,且《民事訴訟法》中也未作具體規定。非國有企業在瀕臨破產時,如果有整頓復興的希望,我們認為,債務人可與債權人達成和解協議,也可以根據和解協議進行整頓。根據有關司法解釋,其整頓程序可以參照適用《破產法》的有關規定。但是,非國有企業由於在性質上以及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上具有不同於國有企業的特點,因此,對這類企業的破產整頓時,不能完全適用企業破產法中整頓制度的所有規定,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在不損害債務人和各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靈活地處理那些不宜直接援用的事項。如在對私營企業或無主管部門的企業整頓時,整頓的申請可由企業提出,整頓的主持人可由人民法院或債權人會議選任。
和解協議一旦公告即具有法律效力。對企業進行整頓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且期間不得發生以下幾種情形:不執行和解協議的;財務狀況繼續惡化,債權人會議提出終結的;在法院受理案件前6個月至破產宣告之日的期間內,企業有隱匿、私分或者無償轉讓財產;非正常壓價出售財產;對原來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放棄自己的債權等行為。經過整頓 (和解),企業能夠清償債務的,人民法院應當終結該企業的破產程序並予以公告。
四、破產清算
(一)清算組的組成
破產清算組,這一機構有的國家稱破產財產管理人,有的國家稱受託人,我國《破產法》稱之為清算組,《民事訴訟法》中稱之為清算組織,這就表明, 我國現行有關破產的法律規定中,不允許一個人成為破產清算者。《破產法》第24條第2款規定:「清算組成員由人民法院從企業上級主管部門、政府財政部門等有關部門和專業人員中指定。清算組可以聘任必要的工作人員。」我國公司法第189條的規定:「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被依法宣告破產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組織股東、有關機關及有關專業人員成立清算組,對公司進行破產清算。」
(二)破產財產
破產財產,是依照破產法的規定宣告破產時,為了滿足所有破產債權人的共同需要而組織管理起來的破產企業的全部財產。根據《破產法》第28條的規定,破產財產由下列財產構成:宣告破產時破產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部財產;破產企業在破產宣告後至破產程序終結前取得的財產; 應當由破產企業行使的其他財產權利。
(三)破產清償
根據《破產法》第37條第2款的規定,破產財產優先撥付破產費用後,按照下列順序清償: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目前還包括法律、法規規定應付職工的其他費用);破產企業所欠的稅款;破產債權。破產財產不足以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只有清償完第一順序後,才能清償第二順序,依法類推。
⑨ 民事訴訟法與破產法誰大
從法律位階上看,民事訴訟法是基本法律,破產法是法律;
從制定機關看,民事訴訟法是全國人大制定,破產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
綜上,民事訴訟法比破產法的位階高。但不是大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