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不可以行政復議
① 《行政復議法》規定對地方政府規章合法性審查不屬行政復議審查范圍,依照什麼行政法規審查
《行政復議法》第七條第二款規定: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
這里所說「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是指依據制定規章的上位法和《立法法》進行審查,如果該規章違反上位法的規定,則根據《立法法》第97條規定的許可權予以改變或者撤銷該規章。
《行政復議法》第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下列規定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一)國務院部門的規定;
(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
(三)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
前款所列規定不含國務院部、委員會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
《立法法》第九十六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機關依照本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的許可權予以改變或者撤銷:
(一)超越許可權的;
(二)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規定的;
(三)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經裁決應當改變或者撤銷一方的規定的;
(四)規章的規定被認為不適當,應當予以改變或者撤銷的;
(五)違背法定程序的。
第九十七條 改變或者撤銷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許可權是: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不適當的法律,有權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三)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四)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和批準的不適當的地方性法規;
(五)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六)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七)授權機關有權撤銷被授權機關制定的超越授權范圍或者違背授權目的的法規,必要時可以撤銷授權。
② 行政復議法和行政復議實施條例有什麼不同
1.行政復議法抄是上位法,行政復襲議實施條例是下位法。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制定的。
2.行政復議法是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而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是行政法規,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是由國院院為了實施行政復議法而制定的規范實施過程行為的具體法條。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於1999年4月29日通過,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行政復議實施條例於2007年5月23日國務院第177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③ 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行政復議實行什麼制度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
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行政復議基本制度包括一級復議制度、合議制度、書面審查制度、迴避制度、聽證制度和法律責任追究制度。
一級復議
一級復議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只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不得再向復議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制度。即不服從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法定的復議機關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機關作出的復議決定是行政終級決定,行政相對人不服不能再向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制度。一級復議制度是中國《行政復議法》確立的基本制度,主要是考慮到中國行政復議決定在多數情況下並非最後救濟手段,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仍可以得到人民法院兩級審判的救濟,這樣就沒有必要在行政系統內實行兩極或多級復議制度,以免行政爭議在行政系統內遲遲不能解決,對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影響行政效率的提高。
合議庭制度適用於較為復雜的案件,特別程序中的選民資格案件、公示催告中的除權判決、破產案件的受理情況等。在一審、二審中都可能用到。
薩爾茨堡法庭
陪審團制度,是英美法系的特有制度,創始於英國。但中國的法律基本上屬於大陸法系,除了香港特別行政區仍為英美法系保留其法律傳統外,其他地域並不適用。陪審團只對事實做出判斷,而法律的適用由法官裁判。
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聽證制度
行政聽證是行政機關在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合法權益的決定以前,由行政機關告知決定理由和聽證權利,由相對人或者利害關系人陳述意見、提供證據、進行質辯以及行政機關聽取意見、接納證據並作出相應決定等程序構成的一項法律制度。行政聽證是保障行政相對人申辯權利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現代行政程序法的一項核心制度。
委員會模式
根據實踐需要,2008年國務院法制辦正式啟動了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工作。截至到2011年11月,試點單位已經擴大到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5個單位。另外,還有7個省區市的13個單位雖然沒有納入試點范圍,但也自行組織開展了試點工作。
在試點工作中,形成了三種主要的行政復議委員會模式:將分散於政府各部門的行政復議權,全部集中到政府設立的行政復議委員會統一行使的全部集中模式;對部分政府部門的受理、審理許可權進行集中的部分集中模式;保持現行行政復議體制不變,通過吸收外部人士組成行政復議委員會的合議委員會模式杜。
調解制度
權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復議機關可以按照自願、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
1、涉及行政賠償和行政補償的
2、涉及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爭議
http://ke..com/link?url=_aWy1dMxip-ve54cfdz3q_pheG-D9FOH8lLIox0QVTG6hnx-msqicpdJOyxzf
④ 下列在行政復議中可以作為法律依據,在行政訴訟中卻只能參照使用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是_____
C規章
行政復議條例規定,復議機關審理復議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版為依據。民族權自治地方的復議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所謂「參照」,是指法院需對規章進行審查,當規章符合法律法規時,則適用規章,使其成為定案依據,反之,則不適用。
⑤ 國務院部門的規定是否包括行政法規(結合《行政復議法》第七條第一款)
《行政復議法》規定,當事人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有關規定不合法,內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容請行政復議的同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其中規定可以對國務院部門的規定申請行政復議.
國務院部門的規定不含國務院部、委員會規章(行政法規)。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部門規定不屬於規章,而是行政機關的一般抽象行政行為,可以在行政復議程序中提出對其的合法性加以審查的請求。
⑥ 對抽象行政行為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嗎
對抽象行政行為 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嗎 答:抽象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針對非特定人制定頒布的,發生法律效力並具有反復適用性和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抽象行政行為包括行政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三類。對行政法規、規章不服的,不能申請行政復議,認為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在對 具體行政行為 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 行政復議機關 提出對該規定的復議申請。這些抽象行政行為包括國務院部門的規定;縣級以上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什麼是抽象行政行為?答: 抽象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包括行政主體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行為,也包括行政主體制定行政措施,發布行政命令,通知,通告,決議,決定的行為等。抽象行政行為通常具有普遍性。[更多]關於申請人對行政機關制定的有關文件等抽象行政行為提出審查申請 第二十六條 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一並提出對本法第七條所列有關規定的審查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對該規范性文件有權處理的,應當在三十日內依法處理;無權處理的,應當在七日內按照法定程序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法處理,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應當在六[更多]政府抽象行政行為應構成不可抗力 政府抽象行政行為應構成不可抗力 --上海歌城餐飲娛樂有限公司與上海同鵬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房屋租賃合同 抽象行政行為的復議范圍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下列規定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一)國務院部門的規定; (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更多]論我國抽象行政行為的可訴性 論我國抽象行政行為的可訴性 摘 要 我國行政訴訟法立法之時,把抽象行政行為排除於 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之外。隨著我國經濟、政治領域改革的深刻變化,我國法制建設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同時,公民法律意識日漸增強,政府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更多]抽象行政行為的概念 抽象行政行為,是指 國家行政機關 制定法規、規章和 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等行政規則的行為。抽象行政行為本身是一個相對於具體行政行為的理論概念。行政訴訟法提出了具體行政行為後,理論上就更多地將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作為對行政行為的基本分類[更多]
⑦ 哪些情況不能提起行政復議
不可申請復議的事項有:
1,行政法規和規章
行政主體的抽象內行政行為包括行政主體制定和發布的行政法規、規章容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行政相對人對抽象行政行為中的行政規章不服的,可以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由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處理。
2,內部行政行為
行政主體對其所屬國家公務員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屬內部行政行為,被處分或被處理的人不服,不能申請復議,但可依照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
3,居間行為。
行政主體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的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仲裁等行為,對雙方當事人的約束力取決於其自願接受,因此,一方當事人如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但不能申請行政復議。
⑧ 不可申請行政復議的事項有哪些
不可申請復議的事項有:
1,行政法規和規章
行政主體的抽象行政行為包括行版政主體制定權和發布的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行政相對人對抽象行政行為中的行政規章不服的,可以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由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處理。
2,內部行政行為
行政主體對其所屬國家公務員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屬內部行政行為,被處分或被處理的人不服,不能申請復議,但可依照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
3,居間行為。
行政主體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的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仲裁等行為,對雙方當事人的約束力取決於其自願接受,因此,一方當事人如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但不能申請行政復議。
⑨ 行政復議可以提出對規定的審查,但在行政訴訟過程中可不可以對不合法的行政規定提
不可以提出合法性審查,但是可以對法律依據的適用提出異議。
《行政訴訟法內》第52、容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不對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法規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當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與其他法律法規出現沖突時,應根據《行政訴訟法》、《立法法》等的有關規定處理。《行政訴訟法》第53條第二款規定,規章之間的規定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與法律和行政法規不一致的應當執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的復函》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與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執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也就是說,當下位法與上位法的規定不一致的,就直接適用上位法的有關規定,而不對下位法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⑩ 地方性法規可以行政復議嗎
你好,地方性法規不可以申請行政復議。行政相對人可以在提出行政復議回時,要求行政機答關一並審查行政機關據以做出行政行為的行政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屬於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的產物,行政復議機關是無權審查的。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