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與信訪
Ⅰ 行政訴訟一審二審再審等法律途徑都走完了還不服法院判決可上訪嗎
再審為終審判決。法院不再受理上訴案件。但是不服方可向檢察院申請抗訴,只有最後一個途徑,最後檢察機關一錘定音。
Ⅱ 解決行政糾紛有哪些途徑
解決行政糾抄紛的途徑主要有三種:
【一】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適用本法。
【二】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三】信訪:
《信訪條例》第十四條信訪人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不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信訪事項:
(一)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
(三)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四)社會團體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派出的人員;
(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成員。
對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投訴請求,信訪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Ⅲ 哪些糾紛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
新修訂的《信訪條例》規定,「對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投訴請求,信訪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自訴案件由自訴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需要提起公訴的,由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
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發生民事糾紛的,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訴訟。
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或者在糾紛發生前或發生後以其他書面形式達成仲裁協議的,依據仲裁法申請仲裁。
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據行政復議法或者行政訴訟法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
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或者申請再審。
資料拓展
勞動糾紛是勞動關系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勞動關系當事人,一方為勞動者,另一方為用人單位。勞動者主要是指與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職工和與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職工。用人單位是指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及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與勞動者訂立了勞動合同的單位。
不具有勞動法律關系主體身份者之間所發生的爭議,不屬於勞動糾紛。如果爭議不是發生在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之間,即使爭議內容涉及勞動問題,也不構成勞動爭議。如,勞動者之間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爭議,用人單位之間因勞動力流動發生的爭議,勞動者者或用人單位與勞動行政管理中發生的爭議,勞動者或用人單位與勞動行政部門在勞動行政管理中發生的爭議,勞動者或用人單位與勞動服務主體在勞動服務過程中發生的爭議等,都不屬勞動糾紛。
Ⅳ 公共法有哪些
所謂公法就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的法,而私法是以個人利益為本位的法--如民法專(物權法,債權,屬侵權,婚姻繼承等)。公法主要有行政法方面的,如《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訴訟法》、《行政許可法》、《信訪條例》;刑法方面的有《刑法典》一個單行刑法及8個刑法修正案
Ⅳ 新的行政訴訟法能不能受理不服信訪結案報告
根據最高人民來法院關於不服信訪自工作機構依據《信訪條例》處理信訪事項的行為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復函 規定:
信訪工作機構是各級人民政府或政府工作部門授權負責信訪工作的專門機構,其依據《信訪條例》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承辦、協調處理、督促檢查、指導信訪事項等行為,對信訪人不具有強制力,對信訪人的實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質影響。信訪人對信訪工作機構依據《信訪條例》處理信訪事項的行為或者不履行《信訪條例》規定的職責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據《信訪條例》作出的處理意見、復查意見、復核意見和不再受理決定,信訪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