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主體地位
『壹』 論辯護律師的訴訟地位
一、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
辯護律師的訴訟地位問題是刑事訴訟法學一個重大理論問題,辯護律師在訴訟的地位是指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其具體定位「關繫到訴訟模式的構建和辯護律師具體訴訟權利的設置如不能科學地對辯護律師的角色進行定位結果必然是辯護律師權利的限制。」(10)該問題的關鍵是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是否是訴訟主體,在我國,由於辯護人律師的訴訟地位在刑事訴訟法中規定得不明確,因此理論界對此問題認識存在著不同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辯護律師不屬於訴訟主體,其主要理由是,訴訟主體必須與訴訟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必須是刑事訴訟基本職能的主要承擔者,必須能決定刑事訴訟的進程。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訴訟主體是指偵查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和自訴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而辯護律師是經國家授權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他既不能代表國家,也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與訴訟結果沒有任何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具有對利益的無關性,律師作為辯護人參與刑事訴訟,是基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託或法院指定,因而從根本上看,辯護律師是被動輔助被控告人執行辯護職能的。他既沒有完整的主體權利,也不承擔特定的義務。故不符合訴訟主體的特徵,不成為訴訟主體,但辯護律師具有獨立訴訟地位的訴訟參與人。
對此,筆者認為,為了適應現代民主與法治的要求,促進我國律師制度和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將辯護律師定位為訴訟主體比較合適。首先,刑事訴訟是控訴、辯護、審判的三方結構。
刑事訴訟中的辯護主要是指律師參與刑事訴訟活動的辯護、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因本身法律知識的欠缺,或者因被羈押不能調查取證等諸多方面的限制。不能完全成為刑事訴訟法中所規定控、辯、審三結構中的辯方。只有律師作為辯護人才能成為完整的辯方。如果沒有辯護律師的參與或者參與了但沒有完整的權利,該刑事訴訟必然是不完整的、不健康的刑事訴訟。第二,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辯護律師是指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託或人民法院的指定參加訴訟活動,但是,一旦辯護律師參加了刑事訴訟,他就依據自己對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的認識開展辯護活動並不是根據被告人的意志進行辯護,由此可見,辯護律師並非單純為被告人服務的人員。第三,確立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訴訟主體地位,可以擴大辯護律師所享有的權利,促進其辯護職能的發揮。另外,從目前開展的訴訟機制改革和創新上看,審判方式改革就是要實現控辯雙方平衡,如果辯護律師不能成為獨立的訴訟主體就無法實現平衡。故,應盡快從立法上確立我國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訴訟主體地位。當然,雖然明確了辯護律師的訴訟主體地位,律師也不得違背保護被告人合法權益的宗旨進行辯護。「當被告人的意見與辯護律師不一致時,律師不應違背被告人的意志,如果律師要違背當事人的意見進行辯護,則必須徵得被告人的同意。」
『貳』 民事訴訟中原告與被告的主體資格分別是什麼
民事訴訟中的原告的主體資格是向法院提起訴訟的一方當事人或單位(法人),即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請求法院保護其權益,因而使訴訟成立的個人或單位(法人);
民事訴訟中的被告的主體資格是相對於原告來說的,即被指明侵犯原告利益,需要追究民事責任,並經法院通知其應訴的個人或單位(法人)。
當事人訴訟資格為正當當事人或者合格的當事人,是指對於特定的訴訟可以自己的名義成為當事人的資格;民事訴訟主體是參與民事訴訟活動的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訴訟主體是人民法院、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2)刑事訴訟法主體地位擴展閱讀:
適格當事人就具體的訴訟作為原告或者被告進行訴訟的權能,稱為訴訟實施權。具有訴訟實施權的人即是適格的當事人;
提起訴訟的當事人未必是適格的當事人,法院只有針對適格當事人作出的判決才有法律意義,也只有正當當事人才受法院判決的拘束;對於不適格的當事人,應裁定駁回起訴或者更換。因此,當事人是否適格是法院作出有效判決的前提。
在刑事自訴案件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原告是認為被告人犯罪行為侵犯其正當權益的人。原告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對其請求進行審判,人民法院就案件審理後作出的裁判,對原告有約束力;
原告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無訴訟行為能力的原告,其訴訟行為應由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在訴訟中,原告依法享有一系列訴訟權利,並承擔法律規定的訴訟義務
『叄』 結合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試述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及其享有的訴訟權利
一、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
辯護律師的訴訟地位問題是刑事訴訟法學一個重大理論問題,辯護律師在訴訟的地位是指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其具體定位「關繫到訴訟模式的構建和辯護律師具體訴訟權利的設置如不能科學地對辯護律師的角色進行定位結果必然是辯護律師權利的限制。」(10)該問題的關鍵是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是否是訴訟主體,在我國,由於辯護人律師的訴訟地位在刑事訴訟法中規定得不明確,因此理論界對此問題認識存在著不同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辯護律師不屬於訴訟主體,其主要理由是,訴訟主體必須與訴訟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必須是刑事訴訟基本職能的主要承擔者,必須能決定刑事訴訟的進程。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訴訟主體是指偵查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和自訴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而辯護律師是經國家授權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他既不能代表國家,也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與訴訟結果沒有任何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具有對利益的無關性,律師作為辯護人參與刑事訴訟,是基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託或法院指定,因而從根本上看,辯護律師是被動輔助被控告人執行辯護職能的。他既沒有完整的主體權利,也不承擔特定的義務。故不符合訴訟主體的特徵,不成為訴訟主體,但辯護律師具有獨立訴訟地位的訴訟參與人。
對此,筆者認為,為了適應現代民主與法治的要求,促進我國律師制度和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將辯護律師定位為訴訟主體比較合適。首先,刑事訴訟是控訴、辯護、審判的三方結構。
刑事訴訟中的辯護主要是指律師參與刑事訴訟活動的辯護、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因本身法律知識的欠缺,或者因被羈押不能調查取證等諸多方面的限制。不能完全成為刑事訴訟法中所規定控、辯、審三結構中的辯方。只有律師作為辯護人才能成為完整的辯方。如果沒有辯護律師的參與或者參與了但沒有完整的權利,該刑事訴訟必然是不完整的、不健康的刑事訴訟。第二,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辯護律師是指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託或人民法院的指定參加訴訟活動,但是,一旦辯護律師參加了刑事訴訟,他就依據自己對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的認識開展辯護活動並不是根據被告人的意志進行辯護,由此可見,辯護律師並非單純為被告人服務的人員。第三,確立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訴訟主體地位,可以擴大辯護律師所享有的權利,促進其辯護職能的發揮。另外,從目前開展的訴訟機制改革和創新上看,審判方式改革就是要實現控辯雙方平衡,如果辯護律師不能成為獨立的訴訟主體就無法實現平衡。故,應盡快從立法上確立我國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訴訟主體地位。當然,雖然明確了辯護律師的訴訟主體地位,律師也不得違背保護被告人合法權益的宗旨進行辯護。「當被告人的意見與辯護律師不一致時,律師不應違背被告人的意志,如果律師要違背當事人的意見進行辯護,則必須徵得被告人的同意。」
『肆』 法律有哪些種類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專律責任。屬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管制。管制是刑法規定的一種相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罰中最輕的一種。2、拘役。拘役是一種短時間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由法院根據刑法對犯罪情節與危害後果較輕的人判處的刑罰判決,公安機關就近執行,一般為拘役所執行。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刑法規定的一種對大部分犯罪人普遍適用的、高度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期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也即沒有期限的徒刑,是對罪行較重的人終身監禁的刑罰。5、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對罪行特別嚴重犯罪人的罪行依法判處了死刑,但又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宣告緩期兩年執行的刑罰。6、死刑。對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犯罪判處剝奪生命的極刑;一般採取注射、電擊、槍斃的方法執行,家屬可以收屍。死刑的執行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