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詢問被害人條款
❶ 刑事訴訟法中被害人和自訴人的區別是什麼
被害人一般是指公訴案件只有受害人,在公訴案件中沒有自訴人。
自內訴人在自訴案件才容有,同時在自訴案件,自訴人也就是受害人本人。
公訴案件的受害人與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受害人)在權利和地位上有很大不同:
一、被害人自訴人在訴訟中享有的訴訟權利:1、申請復議權。2、申訴權,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申訴。對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提出,請求人民檢察院責令公安機關向檢察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其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則必須立案。二是對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的申訴。對人民檢察院作出的不起訴決定不服的,有權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起申訴。三是對生效判決的申訴。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的,有權提出申訴。 3、委託訴訟代理人的權利。4、自訴權。5、申請抗訴權。
二、自訴人在訴訟中享有的訴訟權利,主要有:1、向自訴人在刑事案件中,有權申請撤銷案件,2、有權就損害賠償問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3、有權申請調取證據和傳喚證人,有權申請審判員、書記員、鑒定人發問,4、有權參加法庭辯論,5、對法院的判決、裁定不服時,有權上訴和申訴。
❷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被害人享有哪些權利
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的訴訟權利主要有:
1、有權用本民族語言、專文字進行訴訟。
2、有屬控告犯罪的權利。對不立案的決定有權申請復議;對檢察院不起訴決定有權申請復議;對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對有證據證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檢察院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時,有權直接向法院起訴。
3、有權參加法庭審理,行使陳述權、辯論權,有向證人、鑒定人、被告人發問的權利;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
4、有權對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書記員、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申請迴避。
5、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
6、如果不服第一審判決,有權請求檢察院提出抗訴;有權對生效判決提出申訴。
7、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❸ 16歲至18歲的受害人在接受詢問時要不要監護人
詢問未成年受害人應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六條訊問、審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到場。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應當保護被害人的名譽。
第五十五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並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
(3)刑事訴訟法詢問被害人條款擴展閱讀:
《治安管理處罰法》關於詢問未成年不滿16周歲的違法行為人的規定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八十四條詢問筆錄應當交被詢問人核對;對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其宣讀。記載有遺漏或者差錯的,被詢問人可以提出補充或者更正。被詢問人確認筆錄無誤後,應當簽名或者蓋章,詢問的人民警察也應當在筆錄上簽名。
被詢問人 要求就被詢問事項自行提供書面材料的,應當准許;必要時,人民警察也可以要求被詢問人自行書寫。
詢問不滿16周歲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應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到場。
❹ 多選:刑事訴訟法規定,律師向被害人調查取證,必須( )。
多選:刑事訴訟法規定,律師向被害人調查取證,必須(A、經被害人同意 B、經人民內檢察院或人民法容院許可 )。 A、B是對的。向被害人取證,要經過被害人同意,向被害人的近親屬取證,也要經近親屬同意,本題是說向被害人取證,所以不選C。
《刑訴法》第四十一條 辯護律師經證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同意,可以向他們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也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調取證據,或者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
辯護律師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許可,並且經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被害人提供的證人同意,可以向他們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
❺ 刑事訴訟法條文中有關於被害人知情權的保障嗎
來1、知情權是刑事源被害人的一項重要權利。知情權是否得到保障直接影響到被害人其他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實現。
2、《刑事訴訟法》在各個訴訟階段都規定了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權,同時也對公安司法機關的告知義務做了相應的規定。
3、《刑事訴訟法》第84條第3款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報案、控告、舉報,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又如《刑事訴訟法》第163、164條規定判決書應當送達被害人。判決書是被害人了解法院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以及審理本案件的人員和上訴有關事項的重要途徑。
❻ 詢問受害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多少條
刑事訴訟法第二章 偵 查
第三節 詢問證人
第一百二十二條 偵查回人員詢問證人答,可以在現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知證人到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提供證言。在現場詢問證人,應當出示工作證件,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詢問證人,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
詢問證人應當個別進行。
第一百二十三條 詢問證人,應當告知他應當如實地提供證據、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
第一百二十四條 本法第一百二十條的規定,也適用於詢問證人。
第一百二十五條 詢問被害人,適用本節各條規定。
❼ 《刑事訴訟法》及《程序規定》對訊問證人,被害人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一)《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製法》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對於不滿十八歲得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詢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
(二)第九十八條第二款:詢問不滿十八歲得證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第五十六條第一款: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詢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通知監護人到場。
❽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被害人享有哪些權利
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刑事被害人在公訴案件的訴訟活動中,其訴訟權利主要有:
1、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提出控告,要求立案。刑事訴訟法將單位和個人的報案、舉報的權利和義務與被害人特有的控告權加以區分;報案、舉報的權利義務主體是一般的單位和個人,而控告權的主體是被害人或其近親屬;報案和舉報的對象是針對國家、集體或他人合法權益的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而控告的對象是侵害其本人合法權益的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報案和舉報是單位和個人與犯罪作斗爭的一種形式,既是權利,也是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盡的社會義務,而控告是被害人的訴訟權利,是公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是被害人參與訴訟活動的第一步,對於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可以決定不控告、不起訴。
2、有權申請迴避。刑事訴訟法規定:被害人作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在法庭上對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有申請迴避的權利。
3、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隨著被害人訴訟地位的變化,被害人能否充分行使訴訟權利,直接關繫到被害人能否按照被害人的願望受到法律制裁,關繫到被害人自身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特別是當被害人對案件事實和處理意見與公訴意見不完全一致時,被害人及其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重要性就更為明顯。
4、有證據證明被害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作出不予追究被害人刑事責任的決定的案件,被害人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從而保證了被害人可以充分、獨立的行使控告權,避免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因有關機關懈於職守而受損害。
5、在法庭審理中,被害人可以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可以向被害人發問;可以對證人、鑒定人發問;公訴人、辯護人出示物證應當讓被害人辨認;宣讀未出庭的證言筆錄、鑒定結論等,應當聽取被害人的意見;被害人有權申請通知新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參加法庭辯論,對證據和案件情況發表意見。
6、不服第一審法院的判決,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不服生效判決、裁定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提出申訴,請求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