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公益訴訟原告

民事訴訟法公益訴訟原告

發布時間: 2021-01-17 05:59:26

A. 我國公益訴訟原告包括哪幾類

《新民事訴訟》第五十五條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具體哪些組織機關才可作為原告,靜待司法解釋的出台!

B. 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叫公益訴訟人嗎

公益訴訟包括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這是按照適用的訴訟法的性質或者回被訴對象(客體答)的不同劃分的。訴訟法理論認為,利益受到了損害,受害者就有權向法院起訴,請求司法救濟。
按照提起訴訟的主體公益訴訟可以劃分為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其他社會團體和個人提起的公益訴訟,前者稱為民事公訴或行政公訴,後者稱為一般公益訴訟。

C. 公益訴訟的原告制度

公益訴訟是相對於私益訴訟而言的,起源於羅馬法,成熟於日、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被稱為罰金訴訟、民眾訴訟,在此它指的是「與案件無利害關系的人,基於公益而提起的訴訟。」私益訴訟是為保護個人所有權利的訴訟,僅特定人才可提起:公益訴訟是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凡市民均可提起。義大利法學家彼得羅。彭梵得指出「人們稱那些為維護公共利益而設置的罰金訴訟為民眾訴訟,任何市民均有權提起的訴訟。」在這里公益訴制度是指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根據法律的授權,對違反法律、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法院起訴,由法院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的活動。在古羅馬法中,「人們稱那些為維護公共利益而設置的罰金訴訟為民眾訴訟,任何市民均有權提起它,受到非法行為侵害的人或被認為較適宜起訴的人具有優先權。」由此觀之,古羅馬的任何市民都可以代表集體直接起訴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而不限於直接利害關系人,直接利害關系人只具有優先起訴權。在英國,一般只有法務長官(檢察長)可以代表公眾提起訴訟以倡導公眾利益,阻止公共性不正當行為,但有以下例外:其一,在不正當行為已直接使自己的利益受損或可能受損,而法務長官(檢察長)又拒絕行使其起訴權時,經法務長官(檢察長)同意私人可以提起訴訟,但其目的不是為了其自身而是為了一般公眾的利益。美國法學家G。蓋茨稱之為「檢舉人訴訟」。其二,英國的《污染控製法》規定:「對於公害,任何人都可提起訴訟」。其三,某些組織經檢察長同意可以提起環境公共衛生群體訴訟。其四,英國法也賦予某些機構如英國的平等委員會及某些特別公職人員如公平交易局局長等以特別訴權,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但美國是現代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家之一,它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原告的多元主義思路。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謝爾曼法》,1914年《克萊頓法》均規定對反托拉斯法禁止的行為,除受害人有權起訴外,檢察官可提起衡平訴訟,其他任何個人及組織都可以起訴。1986年10月的《反欺騙政府法》第二次修正案規定,任何個人或公司發現有人欺騙政府,索取錢財後,有權以美國政府的名義控告違法的一方,並在勝訴以後分享一部分罰金(一般是從被告罰金中提取15-30%金額作為獎勵)。《美國區法院民事訴訟法規》第17條也規定:「在法定情況下,保護別人利益的案件也可以用合眾國的名義提起。」但美國法對公民提起公益訴訟作了限制性規定即只針對「主要的違法行為」以防止濫訴。
德國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對涉及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重大案件可提起民事訴訟。防止不正當競爭法、專利法、商標法等民事經濟法律都規定了有關公益團體(如消費者保護團體,促進工商業利益團體等)可以提起團體訴訟。大革命以後,法官的檢察官在民訴活動和民事活動中不再是國王利益的代表,而是社會公益的維護者。1804《拿破崙法典》規定,檢察官可以為了社會公益提起或參與訴訟。1806年《民事訴訟法典》及後來的《法國新民事訴訟法》也都有相應規范,如後者第422條規定「法律專門規定的案件中,檢察機關作為主要當事人提起訴訟。」第423條則更明確規定「在公法秩序受到損害時,它(檢察機關)可以為維護公法秩序而提起訴訟。」1913年,法國以判例方式確定了團體訴訟。1973年法國的羅艾依埃法律第46條正式給消費者團體以原告資格。
綜上所述,無論在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關於民事公益訴訟原告的具體制度規定上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在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上並未採取一元化即只能由直接利害關系人提起訴訟,而是多元化,除了直接利害關系人外,非直接利益關系人也可以充作原告。具體而言,檢察機關作為原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是一種通用形式,與案件無利害關系的一般民眾或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在很多國家也具有原告資格代表他人提起訴訟,並且在一些國家,對基於公共利益而提起的私人訴訟或民眾訴訟有一定的獎勵。這些共同點一方面說明了在民事公益訴訟領域中立法實行原告的多元化已成為近現代民事公益訴訟的基本趨勢;另一方面,也為中國關於民事公益訴訟原告制度的設計提供了藍本。

D. 哪些主體具有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

修改後的《民事來訴訟法》自第五十五條確立了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但對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並未明確規定,僅規定了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提起。所以學術認為公民、社會組織、檢察機關均應有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E. 公益訴訟,現行民事訴訟法有沒有規定有的話,是怎麼規定的

根據民法原理分析的話:我國是實行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人民所享受的社會公共利益在內容和范圍上都是空前廣闊的,遠非資本主義國家能比。但十分遺憾的是,我國當前公益訴訟立法較發達國家相差甚遠。我國民事、行政兩大訴訟法均規定原告必須是和案件有關的直接利害關系人,從而排除了公民、法人、社會團體、國家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資格。不僅沒有規定公民和社會團體公益訴訟,甚至連國家提起公益訴訟也未規定。由於缺乏公益訴訟的渠道,使得大量侵犯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得不到懲治。所以說我國這方面的法律很欠缺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F. 公益訴訟中原告需要具備什麼資格

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及環境保護法均對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進行了規定。


一、國家機關原告資格的認定

民事訴訟法將具有原告資格的國家機關限定為「法律規定的機關」,而環境保護法對此則未予規定。

1.關於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是否具備原告資格問題。

民事訴訟法已明確規定只有在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國家機關才有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而環境保護法也未賦予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原告資格,因此,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缺少法律依據。

2.關於檢察機關是否具備原告資格問題。

檢察機關既具有國家公訴的職權,又是法律監督機關。目前,國家已經授權檢察機關可以提起公益訴訟,並已經開始實踐。

3.關於支持起訴的問題。

雖然環境保護法未賦予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以原告資格,但其可依據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支持社會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人民法院在訴訟中可將其列為支持起訴人。從已有的實踐情況看,國家機關支持起訴的具體方式包括提交書面意見、提供法律咨詢、代交訴訟費用、協助社會組織進行調查取證及在庭審中發表支持起訴意見等。當然,支持起訴還涉及原被告平等訴訟地位的維持,被告合法權益的保障以及支持起訴人的地位、權利、義務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二、社會組織原告資格的認定

環保社會組織本身具有的公益性、中立性、專業性、參與性等特徵決定了其是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主力軍。

1.社會組織的類型。

民事訴訟法賦予「有關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環境保護法中則採用了「社會組織」的概念,且要求該社會組織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根據我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的規定,在民政部門登記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基金會三種類型,三類組織均有資格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國務院民政部登記的還包括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但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該代表機構僅依據境外基金會的授權開展活動,不具有法人資格,且不得在中國境內組織募捐、接受捐贈,不應作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提起訴訟。

2.「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的范圍。

環境保護法將社會組織的登記級別框定為「設區的市級以上」,因此,只要在行政區劃的等級上與設區的市相當,即符合法定要求。具體而言,「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除國務院民政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民政廳或民政局,以及設區的市、自治州、盟、地區(如西藏的阿里地區)和不設區的地級市(如廣東的東莞等)的民政部門之外,還包括四個直轄市的區、縣民政部門。

3.「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的界定。

社會組織在起訴前成立已滿五年,排除那些專門為提起某項公益訴訟而臨時成立的社會組織。該社會組織的宗旨和主要業務范圍應包括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事項,而且應實際從事了環境保護公益活動,排除那些雖然宗旨包含維護環境公共利益,但實際並未從事過該類活動的社會組織。人民法院可依據該社會組織的章程、登記證書以及起訴前連續五年的年度工作報告書或年檢報告書判斷其是否符合該項條件。

4.「無違法記錄」的認定。

從實質上講,違法記錄應限定為社會組織從事業務活動過程中因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而受到刑事或行政處罰的情形,不應包括情節輕微的違規行為和社會組織成員的違法行為。從形式上講,可以考慮由社會組織自身出具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簽字並加蓋公章的無違法記錄聲明自證其清白,而被告可舉證證明該社會組織存在違法記錄,由法院予以審查並認定。這樣既降低了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難度,也符合舉證責任的分配規則。


5.相關性的要求。

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所涉及的環境公共利益,應與其宗旨與業務范圍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相關法規均明確規定社會組織不得超出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業務范圍進行活動,而且進行合理限制也有利於社會組織更好地利用其經驗和專業技能推動環境公益訴訟有效開展。另外,鑒於相關法規對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並未作出活動地域的限制,環境污染或破壞生態行為也往往具有跨區域的特點,故不宜對社會組織提起訴訟的地域范圍作出限制。

G. 到目前為止,檢察機關作為原告提起的環境公益民事訴訟有多少起

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及環境保護法均對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進行了規定。
一、國家機關原告資格的認定
民事訴訟法將具有原告資格的國家機關限定為「法律規定的機關」,而環境保護法對此則未予規定。
1.關於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是否具備原告資格問題。
民事訴訟法已明確規定只有在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國家機關才有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而環境保護法也未賦予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原告資格,因此,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缺少法律依據。
2.關於檢察機關是否具備原告資格問題。
檢察機關既具有國家公訴的職權,又是法律監督機關。目前,國家已經授權檢察機關可以提起公益訴訟,並已經開始實踐。
3.關於支持起訴的問題。
雖然環境保護法未賦予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以原告資格,但其可依據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支持社會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人民法院在訴訟中可將其列為支持起訴人。從已有的實踐情況看,國家機關支持起訴的具體方式包括提交書面意見、提供法律咨詢、代交訴訟費用、協助社會組織進行調查取證及在庭審中發表支持起訴意見等。當然,支持起訴還涉及原被告平等訴訟地位的維持,被告合法權益的保障以及支持起訴人的地位、權利、義務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H. 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是什麼意思

1、立法上的確立

2013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是我國法律第一
次明確環境公益訴訟的地位,從此法院受理環境公益訴訟有了立法依據。

不管如何,環保是大事,沒人告也要查。

I. 民事訴訟法關於公益訴訟是哪一條

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五十五條。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第五十八條

熱點內容
法學院姜峰 發布:2025-10-05 12:38:10 瀏覽:605
李洪英律師 發布:2025-10-05 12:37:34 瀏覽:818
哈爾濱市南崗區法律援助中心交通 發布:2025-10-05 12:37:30 瀏覽:58
什麼是衛生立法 發布:2025-10-05 12:36:49 瀏覽:570
民法法理公平 發布:2025-10-05 12:36:01 瀏覽:35
民事訴訟法修改亮點 發布:2025-10-05 12:36:01 瀏覽:426
法治文化是現代文化國家 發布:2025-10-05 12:33:56 瀏覽:628
法律服務工作者名片 發布:2025-10-05 12:29:25 瀏覽:5
香港大法官華人 發布:2025-10-05 12:28:49 瀏覽:829
道德經偽學說 發布:2025-10-05 12:15:14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