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解釋第十五條

刑事訴訟法解釋第十五條

發布時間: 2021-01-23 16:30:04

❶ 刑事訴訟法第15條第一款詳細解釋一下

這個案件我分析著應當是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的,應當認定為情節顯著輕內微、危害不大,不容認為是犯罪。
左手第四掌骨骨折,是輕傷,既可以公訴,也可以自訴。現起訴到法院不知是公訴還是自訴。由於被告人無前科,這次只是偶犯、初犯,且受害方有過錯,致使被告方反擊過度造成了受害方的傷害,這種情況自訴比較合適,且只要被告方給予了適當的賠償,應當雙方能夠達成合解,就不用追究刑事責任了。受害方應當看到,這個案件的引起有自己的過錯,應當充分理解被告方的反應,不能由於自己受了傷就必須追究被告方的刑事責任,雙方還是以和為貴。如果是公訴,那麼檢察院是可以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案件進行調解的,只要雙方達成諒解,被告方適當賠償受害方一定損失,案件是可以決定不起訴的。現在把案件起訴到法院,法院也可以對案件進行調解的,只要雙方達成一致,賠償款到位,也是可以判無罪的。

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155條,在實踐中應如何理解和適用

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五十五條

對附帶民事訴訟作出判決,應當根據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確定被告人應當賠償的數額。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駕駛機動車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確定賠償責任。

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就民事賠償問題達成調解、和解協議的,賠償范圍、數額不受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限制。

二、最高人民法院刑訴法解釋 第155條第二款規定之理解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上述規定,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給出了一個可予支持的范圍。

從其羅列的各種項目看,參照民法通則(1986年)第119條、侵權責任法(2009年)第16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第17條等法條的表述形式與順序看,該款規定徹底排除了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和被撫養人生活費(「三項賠償」)。

司法實踐中,法官在辦理案件時也是明確告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及其代理人「最好與被告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法院不會判決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和被扶養人生活費」、「與刑事案件一並判決時不會判,單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也不會判」。按照上述規定,辦案法官這種告知是正確的。

三、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二款之規定,值得商榷

立法目的、法律體系、價值取向、社會效果上看,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二款之規定均屬於最高法有意放棄「三項賠償」形成的「盲區」,而不是有意或無意遺漏形成的「法律漏洞」。但這與現行刑法、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與任務,與立法者於立法當時確立的價值取向以及所要追求的社會效果是不相符合的。

如果對於普通的民事侵權案件,可以請求「三項賠償」並能獲得法院裁判的支持,而在侵犯生命、健康權的刑事案件中卻無權請求「三項賠償」,即使提出請求,也得不到法院裁判的支持。

這不僅凸現了公民生命健康權在不同形式的侵權案件中遭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也顯露了我國刑事法律體系的缺陷。如果對「三項賠償」不依法予以支持,則會對刑事被害人造成「第二次傷害」。

事實上,對於法律適用產生的社會效果,既需要從當事人利益紛爭的平衡與妥當方面去考量,更需要從個案裁判結果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去考量,如果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就是符合法律所要追求的價值取向,就是合法、公正、妥當的裁判;反之則會產生負面的和消極的影響,就是不公正的判決。

從任何方面講,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都不應當排除「三項賠償」。因為,我國尚無對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制度,如果不能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被告處獲得賠償,無異於 「死了白死」、「傷了白傷」。

所以,建議立法機關對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有關刑事犯罪的民事賠償責任以及刑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或者作出立法解釋。

將「三項賠償」納入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犯罪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范圍,在刑法、刑事訴訟法修正或者作出立法解釋前,最高法院可以對刑訴法解釋第155條進行修改,將「三項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和判決支持的范圍。

(2)刑事訴訟法解釋第十五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一條 秘密偵查的適用原則

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第一百五十二條 技術偵查措施取得證據的適用原則

依照本節規定採取偵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如果使用該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採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

第一百五十三條 通緝的條件及程序

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機關可以發布通緝令,採取有效措施,追捕歸案。 各級公安機關在自己管轄的地區以內,可以直接發布通緝令;超出自己管轄的地區,應當報請有權決定的上級機關發布。

第一百五十四條 一般偵查羈押期限

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二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

第一百五十五條 特殊偵查羈押期限

因為特殊原因,在較長時間內不宜交付審判的特別重大復雜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延期審理。

第一百五十六條 重大復雜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的期限屆滿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的重大復雜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團案件;

(三)流竄作案的重大復雜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廣,取證困難的重大復雜案件。

第一百五十七條 重刑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

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延長期限屆滿,仍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二個月。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❸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訴訟法解釋的第21條

第二十一條 【緊急抄避險】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釋義

根據本條規定,刑事案件只要存在六種情形中的任何一種,就不能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對於刑事訴訟開始前已經發現的,不應立案受理。在偵查階段發現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發現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在審判階段發現的,對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應當作出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告訴才處理,被害人撤回告訴的,用准許撤訴的裁定結案;對具有其他情形的案件,一律裁定終止審理。

《刑事訴訟法》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4)刑事訴訟法解釋第十五條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刑和附加刑兩刑事責任包括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它只能獨立使用,不能相互附加適用。

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附加刑分為罰金、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對於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具體說來,在立案階段,人民法院發現自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受理。公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應作出不立案的決定。

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對於上述第一種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以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其他幾種情形,一般應以裁定終止審理。不過,根據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認定的證據材料,能夠確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❺ 刑事訴訟法解釋15和181條矛盾嗎

不知所雲。你有看過司法解釋嗎?兩個是不同情形的處理,哪裡有矛盾?!
第十五條 基層版人民權法院對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應當移送中級人民法院審判。
第一百八十一條人民法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審查後,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二)不屬於本院管轄或者被告人不在案的,應當退回人民檢察院;

(五)依照本解釋第二百四十二條規定裁定準許撤訴的案件,沒有新的事實、證據,重新起訴的,應當退回人民檢察院;

(六)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二項至第六項規定情形的,應當裁定終止審理或者退回人民檢察院;

❻ 如何理解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4條

《刑事訴訟法》第14條 【保障訴訟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回應當保障訴訟參與人依答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對於不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條文注釋】
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訴訟權利原則具有以下含義:
(1)訴訟參與人所享有的訴訟權利,是訴訟參與人參加刑事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必要條件,作為國家專門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時,應當尊重和維護訴訟參與人的各種訴訟權利,不得以任何借口予以限制或剝奪。
(2)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訴訟參與人有權提出控告。
(3)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尤其應當重視保護特殊主體的訴訟權利。

❼ 人民法院刑事訴訟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81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專第一百八十一條 人民法屬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審查後,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屬於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應當退回人民檢察院,並告知被害人有權提起自訴;
(二)不屬於本院管轄或者被告人不在案的,應當退回人民檢察院;
(三)不符合前條第二項至第八項規定之一,需要補充材料的,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在三日內補送;
(四)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三項規定宣告被告人無罪後,人民檢察院根據新的事實、證據重新起訴的,應當依法受理;
(五)依照本解釋第二百四十二條規定裁定準許撤訴的案件,沒有新的事實、證據,重新起訴的,應當退回人民檢察院;
(六)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二項至第六項規定情形的,應當裁定終止審理或者退回人民檢察院;
(七)被告人真實身份不明,但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的,應當依法受理。
對公訴案件是否受理,應當在七日內審查完畢。

❽ 刑訴法第十五條第一款項的解釋

這個現在學理上爭議很大,沒有定論。有的贊成國家賠償,有的觀點相反。

贊成國家賠償的人認為,盡管刑事訴訟法和刑法的表述略有不同,但實質上都是無罪的結論,或者說均指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既然不構成犯罪,就至少有以下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是,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僅規定被不起訴人對人民檢察院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即「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罰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作出的酌定不起訴決定不服的,被不起訴人享有申訴權,卻沒有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款及第十五條第(一)項的規定作出的法定不起訴決定,被不起訴人有申訴權。其實,被不起訴人完全可能認為自己根本就沒有實施任何違法行為,而不是所謂「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的情形。因此,從完善立法考慮,應當賦予上述情形下的被不起訴人的申訴權。
二是,由於現行刑事賠償堅持的是無罪賠償的原則,如果偵查機關、起訴機關、審判機關依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一)項之規定,即認為行為人的行為只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因而分別作出撤銷案件、不起訴和終止審理的決定,進而解除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羈押,對這種情形國家不予賠償是當然的結論。應該說,上述行為人的行為,即使最終經過法院的審理,根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第(二)項的規定,法院也只能作出無罪判決。既如此,前面的羈押就屬錯誤羈押,國家就應賠償。因此,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將上述情形也規定為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是欠妥當的,應當在將來修改國家賠償法時予以完善。

熱點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的基礎性法律 發布:2025-10-03 11:02:30 瀏覽:186
良法學院 發布:2025-10-03 11:00:56 瀏覽:74
最高人民法院故意殺人搶劫 發布:2025-10-03 10:40:37 瀏覽:694
2015全國道德模範人物 發布:2025-10-03 10:24:03 瀏覽:114
昌平法院法官 發布:2025-10-03 10:17:21 瀏覽:823
廣西前法院 發布:2025-10-03 10:17:14 瀏覽:148
民法典19條 發布:2025-10-03 09:57:52 瀏覽:483
08年後新勞動法 發布:2025-10-03 09:53:37 瀏覽:69
政策法律法規的區別與聯系 發布:2025-10-03 09:31:35 瀏覽:985
2015合同法司法考試真題 發布:2025-10-03 09:07:25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