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連帶責任
1. 用工單位把我的工資發給勞務派遣可是勞務派遣不給我勞動法92條連帶責任包含么
勞動合同法92條的連帶責任不適用你這種情況,因為用工單位沒有什麼過錯,法律意義上回講,給答你發工資的是用人單位,而不是用工單位,這種情況可以去當地勞動監察大隊投訴,或者申請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仲裁結果可以直接要求法院執行,不需要開庭。
2. 勞動法有沒有規定加班造成車禍死亡單位有連帶責任
沒有這方面規定
加班與車禍死亡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對於加班或專者過勞死作出工傷認定的立法屬國家很少
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規定,職工在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本人承擔非主要責任的,可以視同工傷處理
不過,實踐中如果用人單位過度濫用用工管理權,強制加班,造成嚴重後果的,勞動法不提供救濟,職工可以通過民事侵權向法院起訴尋求保護,如什麼5+2、996、白加黑24小時等
希望可以幫到你
3. 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要承擔什麼責任
造成其它用人單位損失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一條規版定, 用人單位招用與其他用人單位尚未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給其他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按勞動部《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勞部發[1995]223號)第六條規定,用權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除該勞動者承擔直接賠償責任外,該用人單位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其連帶賠償的份額應不低於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總額的百分之七十。向原用人單位賠償下列損失:
一、對生產、經營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二、因獲取商業秘密給原用人單位造成的經濟損失。
賠償本條第(二)項規定的損失,按《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執行。
4. 發包方與承包方是否存在連帶關系承包工程一方不給工人支付工資,是否與發包方有連帶責任
承包方不支付工人工資,發包方不承擔責任。若承包方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則發包方有連帶責任關系。
勞社部(2005)12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2005年5月25日)文件第四條規定:建築施工、礦山 企業 等用人單位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
勞社部發(2005)12號《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第4條作出「建築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的規定後,審判實踐對「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的理解發生分歧。
一種意見認為,該「用工主體責任」應理解為發包方與勞動者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發包方應承擔《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的法律責任。另一種意見認為,根據《最高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11條第2款的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規定,發包方、分包方對雇員承擔的是侵權賠償責任,而非《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意義上的用人單位的責任。
(4)勞動法連帶責任擴展閱讀
承包工地注意事項:
1、工程承包內容方面要盡量寫詳細、全面:比如主體、內外抹灰、外牆貼磚、屋頂(保溫、防水。。。),假如有圖紙的話,要對承包的圖紙內容進行說明,以免落項造成後期費用方面的矛盾。
2、工程承包價格要寫明,如果是包死價要寫明此價格中包括的內容,不包含的內容,如果是建築面積單價承包要說明建築面積的計算原則。
3、工程工期要在合同中體現(如果有必要將獎罰條款列入合同中)
4、特殊說明的:例如有自行采購的材料要寫進合同中 。
總之,在簽定合同時要將承包內容及承包范圍內的價格寫清楚,當然簽定合同的價格要咨詢當時的市場價格了。
5. 連帶責任罰款合勞動法嗎
勞動合同法沒有連帶責任的規定。
無論什麼行業,勞動法里沒有連帶責任的規定
6. 勞動法有沒有規定有人受工傷,其他班的人要負連帶責任
對工傷者本人不能追究責任,必須要給予積極的治療和補償。但企業如果處罰對員工工傷負有責任的其他員工,那是另一回事。不服的可以去投訴,或打官司都行。。。
7. 勞動法甲方對第三方的連帶責任是什麼
勞動過程中造成第三人侵權的,
用工單位
承擔
替代責任
,因為是在勞動執行職務過程中嘛,事後用工單位再找甲方追償
8. 勞動法對企業職工連帶責任的處理 甲在井下發生傷工,其班長未在作業現場,該煤礦罰甲五千元並記大
第二十二條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回訓的,可以與該勞答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的,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在服務期期間的勞動報酬。
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五條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9. 勞動法有所謂的連帶責任嗎下屬工作的失責,造成損失,只連帶直接上司的責任!
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均沒有規定連帶。但是如果下屬工作失職,造成損失,上司負有監管不嚴的責任的話,用人單位可以按照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進行處罰;如果上司沒有責任,用人單位不應該處罰。
10. 公司招聘時的連帶責任保證書是否有法律效力
這個問題很簡單,無法律拘束力
其實根本不用從勞動法分析
保證作為債的保證方式,是一種從合同,從屬於主債權。主合同無效時,從合同也會無效--這叫從屬性。如果主債權根本尚未發生,那麼從合同的效力哪裡來呢?
現在你朋友公司對你朋友的主債權--對公司的損害尚未發生,那麼保證合同保證的是什麼主債權呢?
如果你朋友對公司造成損失了,此後再做的保證才是有效力和討論意義的。
我們國家對於是否會實際發生尚不確定的「或然債權」是不保護,這種連帶責任保證書沒有任何法律上的意義。
但如果損害發生後,公司把親友找來,說根據以前的這份連帶責任保證書你要做保證承諾了,此時如果簽下保證合同則是有效的,這點要小心。
回復 gongwaiyun:
我也不清楚你在說什麼,勞動法和民法確實不屬同一個部門,但並非無法放在一起討論,勞動法中的許多規定體現的是民法的一般原理。當勞動法有規定時適用勞動法的規定,沒有規定時適用民法一般原理及規定。
有效和生效確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我說的其實是在討論有效與否,是你自己沒搞清楚。債權擔保的效力當然是在債權不能實現之後發生的,但這個發生的前提是已經有了一個「確定」的「主債權」,然後去擔保這個早已「確定」的債權。對於還未發生的損害、或者說損害還不確定的債權進行擔保,因為主債權不存在或不確定所以這個擔保是自始無效的。我們國家對於未來是否會發生還不確定的「或然債權」是不能用任何擔保來保障的(保險是射悻跟擔保是兩個概念;這里的情況也不是最高額保證),對本身是無效的擔保當然不用討論是否生效的問題。
現在的情況是勞動法沒有規定人保的法條,那我適用民法的一般原理,特別是擔保法的理論和法律規定有什麼不妥?因為如果我說根據勞動法「立法精神」人保是禁止的,但這個「立法精神」是我根據文件來解釋的,這種解釋不是立法解釋、司法解釋,並不具有絕對的效力;對方同樣也可以解釋說「法無禁止即可以」,既然勞動法沒有禁止這種人保,那麼就是可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這樣會使問題更復雜。所以與其從勞動法禁止物保的角度「反推」人保也是禁止的,倒不如直接從主債權尚未發生、保證還沒有擔保基礎的角度來得乾脆,這是我的看法。當然,我也不是說二樓、三樓的看法一定是錯的,我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