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中對電子證據的認定
⑴ 通話記錄可以作為外遇證據嗎
通話記錄可以作為外遇證據。法律已經賦予電子證據作為法定證據類型之內一。而通話記容錄屬於電子證據的范疇,因而通話記錄可以作為訴訟證據。但只有通話記錄的話證據力不強,需要與其他證據一起進行作證。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1)民事訴訟法中對電子證據的認定擴展閱讀:
《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電子證據可以作為訴訟證據,電子證據是存儲於磁性介質之中,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在的訴訟證據。反對電子證據作為訴訟證據的人認為,電子證據可能由於人為因素以及網路環境和技術限制等原因無法反映客觀真實情況。
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依據
《民事訴訟法》規定:一切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成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行政訴訟法》規定:一切證據必須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成為定案的根據。這些規定表明任何證據都有其脆弱性,因此需要「查證屬實」。
依此邏輯,電子證據只要「查證屬實」,就可以與其他證據一樣成為訴訟證據。
參考資料:網路-電子證據
⑵ 電子證據在民事訴訟中的運用
電子證據是習慣上的稱呼,而法律上的名稱為電子數據,是指基於計算機應用、通信和現代管理技術等電子化技術手段形成包括文字、圖形符號、數字、字母等的客觀資料,包括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
《新<刑事訴訟法>解釋》第九十三條 對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電子數據,應當著重審查以下內容:
(一)是否隨原始存儲介質移送;在原始存儲介質無法封存、不便移動或者依法應當由有關部門保管、處理、返還時,提取、復制電子數據是否由二人以上進行,是否足以保證電子數據的完整性,有無提取、復制過程及原始存儲介質存放地點的文字說明和簽名;
(二)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關技術規范;經勘驗、檢查、搜查等偵查活動收集的電子數據,是否附有筆錄、清單,並經偵查人員、電子數據持有人、見證人簽名;沒有持有人簽名的,是否註明原因;遠程調取境外或者異地的電子數據的,是否註明相關情況;對電子數據的規格、類別、文件格式等註明是否清楚;
(三)電子數據內容是否真實,有無刪除、修改、增加等情形;
(四)電子數據與案件事實有無關聯;
(五)與案件事實有關聯的電子數據是否全面收集。
對電子數據有疑問的,應當進行鑒定或者檢驗。
第九十四條 視聽資料、電子數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一)經審查無法確定真偽的;
(二)製作、取得的時間、地點、方式等有疑問,不能提供必要證明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
⑶ QQ聊天記錄可以作為法律證據嗎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包括: 電子數據。證據必須查回證屬實,才能作答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綜上,聊天記錄屬於電子數據一種。微信作為證據想讓法院得到認可並支持,必須要完成以下的舉證(一)必須確認微信的使用主體就是當事人雙方。如果當事人一方向法院提交了微信證據,但是卻不能證明使用微信的當事人為案件的當事人,這在原則上就不符合主體的條件。(二)保證獲取微信聊天記錄的方式方法的合法性。通過非法的方式獲得證據是得不到法院的支持的,比如非法搜查、非法扣押等方式。(三)必須提供真實和完整的微信證據,必須保證微信證據和其他證據之間存有關聯性,並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在訴訟案件中,若想得到法官對證據的認可和支持,必須保證證據具有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
⑷ 我國法律規定哪些電子數據可以作為法律證據
所謂電子證據: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電子數據」,在學術與實踐中常稱為「電子證據」,兩者所指外延大致相同。
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規定,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一般來說,電子證據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數據電文作為訴訟證據的統稱。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提出,質證時,當事人應當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針對證據證明能力有誤以及證明力大小進行質疑、說明與辯駁。這也是司法審判人員審查和核實電子證據的標准。
法規條文規范限制:依據《電子簽名法》第八條,審查數據電文作為證據的真實性應當考慮一下因素:
1、生成、儲存或者傳遞數據電文方法的可靠性;
2、保持內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
3、用以鑒別發件人方法的可靠性;
4、經司法鑒定未經篡改的電子證據;
「經具有電子數據司法鑒定資質的司法鑒定機構通過標準的鑒定程序鑒定的電子證據,應被認定具有真實性。」
構建電子證據鏈閉環:由於電子數據實時產生、易滅失等特性,契約鎖針對電子合同每一步操作全程留痕、實時記錄存證。將電子證據存證、取證貫穿在電子合同每一次操作過程中,構建電子證據閉環,確保電子合同的證據證明能力。
⑸ 電子回單能作為法院判決賠償金的依據嗎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明確規定,證據包括電子數據。因此查證屬實的電子回單,可以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確認電子證據的客觀真實性,是法庭能否採納的關鍵。
一、電子合同與原件同等法律效力
如果合同簽署主體進行了實名認證,並且具有防篡改、防抵賴的功能。則簽署的電子合同為真實有效,具有與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
二、微信往來都可作「電子證據」
如果雙方沒有正式簽訂書面合同,而協商、轉賬等均在微信上完成的。則微信截圖、網上銀行電子回單、物流單和網上查詢單等都可以作為證據。
三、確認電子證據的客觀真實性是關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六條 :
1、 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
2、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
3、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電子數據的規定。
符合法律要求的電子證據才具有強有力的法律效力。證據要被法院支持,要滿足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以及與待證事實的關聯性。法院對電子證據的採信相對比較謹慎,主要原因是電子證據容易被篡改。要收集到被法院認可的電子證據難度也是非常大。電子證據很容易由於生成、收集環節侵犯他人合法權益而導致不合法,進而被法院排除。目前來說以公證形式對電子數據進行直觀和形式固定是相對保險的做法,一旦需要訴至法院或仲裁,也容易得到法院和仲裁的認可。
⑹ 微信上的聊天記錄截圖,可以作為法律證嗎
可以。
為了統一司法實踐中互聯網電子證據舉證、認定標准,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法院(廣東自由貿易區南沙片區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出台《互聯網電子數據證據舉證、認證規程》(下稱規程),讓一直困擾法院審理的電子證據認定難題有了新解決路徑。
電子證據類型大幅度擴張,從電話錄音、視頻錄像向互聯網電子數據證據類型擴展,逐步成為主要電子證據類型。據南沙法院統計,電子證據中最主要的證據形式是微信證據。
占所有涉電子證據案件的65%,其次是電子郵件和簡訊,分別佔14%,支付寶和QQ共占約7%。在涉及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金融類糾紛中,也出現電子合同這一新的證據類型。
規程參考已經頒布施行的電子簽名法以及尚在審議過程中的「電子商務法」,結合實踐中出現較多的證據類型,將互聯網電子數據證據限定為簡訊、電子郵件、QQ、微信、支付寶或其他具備通訊、支付功能的互聯網軟體所產生的,能夠有形的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信息。
(6)民事訴訟法中對電子證據的認定擴展閱讀:
對於微信中的聊天記錄,規程要求,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要素包括幾個方面:
1、使用終端設備登錄本方微信賬戶的過程演示,用於證明其持有微信聊天記錄的合法性和本人身份的真實性。
2、聊天雙方的個人信息界面,藉助微信號不可更改的特點,並結合個人信息界面中顯示的手機號碼、頭像等信息固定雙方當事人的真實身份。
3、完整的聊天記錄,根據微信聊天記錄在使用終端中只能刪除不能添加的特點,根據雙方各自微信客戶端中完整聊天信息進行對比,以驗證相關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法院在採信微信相關的證據時,由於微信並未強制進行實名認證,但根據當事人提供的對方微信號、綁定的手機號碼以及聊天中透露的相關信息內容,法官可以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綜合相關信息,適用高度蓋然性原則分析認定微信使用者的身份。
對於微信聊天記錄的真實性問題,則可以通過雙方各自所持有的微信聊天記錄,對比分析是否存在刪除篡改關鍵內容的情況,據此作出事實認定。
⑺ QQ聊天記錄可不可以在法庭上當作證據
QQ聊天記錄可以在法庭上當作證據
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已成為人們生內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容一部分,與此同時因網路引起的民事糾紛和計算機犯罪也不斷增加。電子證據這一以高科技電子介質為載體的證據形式也隨之進入司法領域,對我國原有的證據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
電子證據與傳統證據的區別
電子證據是指以電子形式表現出來的、可以證明案件事實的一切材料。目前司法實踐中,經常碰到的電子證據主要有手機簡訊、電子郵件
⑻ 關於我國電子證據的規定
根據《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審查判斷電子數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電子數據是案件發生過程中形成的,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數據。
電子證據主要包括如下:
1、網頁、博客、微博客、朋友圈、貼吧、網盤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息。
2、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3、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4、文檔、圖片、音視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例外:以數字化形式記載的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等證據,不屬於電子數據。
(8)民事訴訟法中對電子證據的認定擴展閱讀
為規范電子數據的收集提取和審查判斷,提高刑事案件辦理質量,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出台了《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審查判斷電子數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規定》明確,電子數據是案件發生過程中形成的,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數據,包括:網頁、博客、朋友圈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息,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等信息,文檔、圖片、音視頻等電子文件。
《規定》要求,收集、提取電子數據,應當由二名以上偵查人員進行,取證方法應當符合相關技術標准。收集、提取過程中,如能夠扣押電子數據原始存儲介質的,應當扣押、封存原始存儲介質,並製作筆錄,如無法扣押原始存儲介質的,可以提取電子數據,但應當註明原因、存放地點或電子數據的來源等情況。
《規定》明確,如存在數據量大無法或不便提取,或者提取時間長可能造成電子數據被篡改或者滅失的等情形,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或者檢察長批准,可以對電子數據進行凍結。凍結電子數據,應當採取計算電子數據的完整性校驗值、鎖定網路應用賬號等方法。
《規定》要求,收集、提取的原始存儲介質或者電子數據,應當以封存狀態隨案移送,並製作電子數據的備份一並移送,對網頁、文檔、圖片等可以直接展示的電子數據,可以不隨案移送列印件。對凍結的電子數據,應當移送被凍結電子數據的清單,註明類別、文件格式、凍結主體、證據要點、相關網路應用賬號,並附查看工具和方法的說明。
《規定》明確,電子數據是否真實,應當著重審查移送的是否是原始存儲介質、電子數據是否具有數字簽名或證書等特殊標識等內容,對電子數據是否完整,應當採取審查原始存儲介質的扣押、封存狀態等方法進行驗證, 對收集、提取電子數據是否合法,應當著重審查收集、提取電子數據是否由二名以上偵查人員進行以及取證方法是否符合相關技術標准等內容。
《規定》明確,如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電子數據鑒定意見有異議,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出庭作證。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意見提出意見。
《規定》要求,在電子數據的收集、提取程序中,如存在未以封存狀態移送等瑕疵的,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如電子數據系篡改、偽造或者無法確定真偽的,以及電子數據有增加、刪除、修改等情形,影響電子數據真實性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