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2013對比

民事訴訟法2013對比

發布時間: 2021-01-28 23:57:43

❶ 民事訴訟法中,住所 和居所以及慣常居所,如何區分

住所是法律意義上的概念,一般是戶籍所在地的居所。
居所是實踐中的稱呼,就是指實際居住的場所。
慣常居所是指行為人有多個居所,而其經常居住的場所。

❷ 新民事訴訟法實施後,普通公民還能代理民事訴訟嗎

基本取消,但是有特例,新的民事訴訟法基本取消了一般公民的訴訟代理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八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拓展資料:

對於公民代理不能簡單的說限制或取消。

原因在於:

1、整個社會的法治水平還有待提高,專業律師在質量和數量上仍不能滿足整個法律服務行業的需求,而公民訴訟代理可以彌補一些法律服務的專業需求,能夠滿足基層群眾對社會法制、經濟生活的基本需要;

2、我國的經濟狀況還不是很好,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多數當事人的經濟狀況比較差,難以承擔律師代理費用,國家能夠提供的法律援助范圍和作用還非常有限;

3、公民代理一般都是當事人從自己周圍的人群中所選擇的比自己更適合參加訴訟的人選,對於案件的調解,社會矛盾的化解,法制的宣傳教育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4、我們不能否認,一些不好的公民代理的存在,但不應因為一些不好的公民代理行為而否定整個公民代理制度,公民代理制度本身是好的,只是被一些人惡用了,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加以完善。

❸ 求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的本質差異,請詳細點,不需要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二者最來根本的差異是解決的糾紛源等級不同。刑事訴訟是以解決作為犯罪嫌疑人的個人或者單位與國家之間關於該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如何確定這一糾紛為目的的訴訟;而民事訴訟是解決作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民事責任如何確定這一糾紛為目的的訴訟。其他的區別都是由這個本質區別派生出來的。例如刑事訴訟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公訴(即通常所稱的「國家公訴人」),就是因為糾紛一方當事人是國家這個原因所決定的。

❹ 訴訟和非訴訟的區別。

訴訟和非訴訟的區別:

一、含義不同

訴訟:訴訟,指糾紛當事人通過向具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另一方當事人解決糾紛的形式。是一種法律行動,分為民事和刑事兩類,前者原訴人是受害者當事人,因為有未可解決的爭議,所以訴諸法律。後者涉及刑事犯罪,由政府當局控告疑犯。

非訴訟:非訴訟就是法律事務。法律事務,就廣義而言,非訴訟法律事務是訴訟法律事務的對稱。從其性質和辦理方式理解,非訴訟法律事務具有兩種含義:

二、特徵不同

訴訟:中國大陸的訴訟程序一般實行兩審終審制度(注意用詞變化,兩審不等於二審),分為一審和二審,但部分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非訴訟:非訴訟必須是能夠產生民事法律後果的法律事實;必須是不通過訴訟方式辦理的法律事實。

三、使用情況不同

訴訟:訴訟是在自身受到侵害或者權利受到侵犯時使用,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訴訟」一詞是由「訴」和「訟」兩字組成的。「訴」為敘說、告訴、告發、控告之意,「訟」為爭辨是非、曲直之意。兩個字連用即為向法庭告訴,在法庭上辯冤、爭辯是非曲直。

非訴訟:非訴訟適用於不具備訴訟要件的法律事務,即無爭議的法律事務。通過非訴訟方式辦理法
律事務,必須包括三點含義:

(一)必須是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務;

(二)通過非訴訟方式進行;

(三)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向律師提出請求或委託。

(4)民事訴訟法2013對比擴展閱讀:

非訴訟就是法律事務。

法律事務,就廣義而言,非訴訟法律事務是訴訟法律事務的對稱。從其性質和辦理方式理解,非訴訟法律事務具有兩種含義:

一是不具備訴訟要件的法律事務,即無爭議的法律事務;

二是雖具備訴訟要件,亦即雖有爭議但不通過訴訟方式辦理的法律事務。

訴訟,指糾紛當事人通過向具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另一方當事人解決糾紛的形式。是一種法律行動,分為民事和刑事兩類,前者原訴人是受害者當事人,因為有未可解決的爭議,所以訴諸法律。後者涉及刑事犯罪,由政府當局控告疑犯。

中國大陸的訴訟程序一般實行兩審終審制度(注意用詞變化,兩審不等於二審),分為一審和二審,但部分案件實行一審終審。如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

訴訟在西方人的觀念中,是指法庭處理案件與糾紛的活動過程或程序;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訴訟」一詞是由「訴」和「訟」兩字組成的。「訴」為敘說、告訴、告發、控告之意,「訟」為爭辨是非、曲直之意。

兩個字連用即為向法庭告訴,在法庭上辯冤、爭辯是非曲直。如果就「訴訟」一詞從法律角度下定義,可以簡要地概括為:訴訟就是國家專門機關在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據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解決具體案件的活動。

❺ 訴訟法和實體法的區別

法理學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現象的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標准,將法律分為不同的種類。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劃分,就是其中的一種分類。一般而言,根據法律規定內容的不同來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權利和義務以及職權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早期的法理學中,沒有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概念區分。但實踐中,程序卻被法庭廣泛用於解決糾紛。18世紀以後,隨著程序法概念的產生,才形成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法。據《牛津法律大辭典》解釋,程序法是英國功利主義法學家邊沁(1748-1832)創造的類概念,用來表示不同於實體法的法律原則和規則的體系。
應當指出,在概念的分類理解上,不能把程序法與訴訟法相等同,因為程序法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和選舉規則、議事規則等,也包括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
同時,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劃分是為了認識、分析和研究法律現象而進行的法理概括,在認識上和實踐中,這種劃分都不是絕對的,不能機械地、形而上學地理解兩者的劃分關系。法律規范體系的實際情況是,實體法中往往有某些程序性規定。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一部實體法,但其中有一些條文卻對有關程序作了規定。如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備案不影響該法律的生效。」又如第四十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如認為立法會通過的法案不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整體利益,可在三個月內將法案發回立法會重議,立法會如以不少於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原案,行政長官必須在一個月內簽署公布或按本法第五十條的規定處理。」而程序法中往往也規定有關國家機關和程序參與人的職權、權利和責任、義務。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是一部程序法,但該法的一些條款卻規定了實體權利。如第九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又如第十一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第十四條規定:「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察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由於現代立法往往在同一部法律中兼顧實體權利\職權和義務\責任與程序規則,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在現實法律體系中實體法與程序法已經出現了相互兼容的特點。
實體法和程序法作為法律的整體功能是一致的,但在具體劃分的意義上,兩者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特點和內容。

❻ 民事訴訟中傳來證據與傳聞證據之比較

1 傳來證據與傳聞證據的區別(重在理解)
傳來證據是與原始證據相對應的概念,與西方同家的傳聞證據不同。傳聞證據是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國家的證據種類。在證據法上,傳聞證據是指證人以他人的陳述為內容所作的陳述,或者法庭以外所製作的書面證人證言或證人證言筆錄。傳聞證據是庭審中心主義的產物,基於直接、言詞原則,凡親自感受了案件事實的人都應當以言詞的形式當庭提供證言,以傳聞,即以轉述他人的證言或者以書面的陳述代替當庭陳述,除具備法定例外條件,一般是不具有證據能力的。
可見,我國證據法上傳來證據包容的證據面比較大,不僅適用於言詞證據,而且適用於實物證據;而傳聞證據僅適用於言詞證據。另一方面,直接感知案件情況的證人在法庭外形成的書面證人證言或證人證言筆錄,在西方國家屬於傳聞證據,在我國,卻屬於原始證據。最重要的是,在西方國家,傳聞證據除非具備法定的例外情形,不得作為證據使用,而我國關於傳來證據的分類,目的重在揭示此類證據在證據力方面的特點,並不是重在排除傳來證據的證據能力。相反,我國訴訟法還明確肯定了相應傳來證據的證據能力。例如,(民事訴訟法)第68條就規定:「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刑事訴訟法)第157條甚至規定:「,…??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從法律上承認了證人證言筆錄的證據能力。當然,在這里應當指出的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將是否允許提交書面證人證言的權力賦予了法官,並且是作為「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的例外予以規定的。(民事訴訟法)第17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在刑事審判中,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於l994年3月雙日第五百九十三次會議討論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基本上沿襲了前述精神。該規定要求,對於公訴第一審案件,「除因死亡、重病或者其他經人民法院認可的特殊原因,證人應當出庭作證。」1999年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第157條仍舊沒有明確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的條件,而只是籠統地允許宣讀未出庭證人的證人證言筆錄,結果導致在司法實踐中,證人證言筆錄大肆泛濫,證人出庭作證的很少。為了規范刑事訴訟法的實踐,且998年6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41條規定:「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符合下列情形,經人民法院准許的,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一)未成年人;(二)庭審期間身患嚴重疾病或者行動不便的;(三)其證言對案件的審判不起直接作用的;(四)有其他原因的。
2 傳聞證據與傳來證據造兩個概念來自於不同的話語系統。兩者在外延、訴訟證明活動中所處之地位以及各自所被關注的證據屬性方面存在極大的差別。差別的背後是當事人主義訴訟構造與職權主義訴訟構造的分野。具體而言,這種差別與封法庭審判的重視程度、裁判者的身份以及訴訟證明的真實觀有關,語詞上的區別只是表象。當前的證據立法中,可以考慮引入這些特定的法律用語,但更重要的是在立法中把握語詞背後的法律精神

❼ 關於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自新民訴法實施以來,為保障新法各項規定的落實,2013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啟動新民訴法司法解釋起草工作,對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28次會議通過的法發92(22號)民訴意見進行修訂,廢止與新法沖突的內容,對民訴法修改決定中修改完善的制度作出解釋。為民事訴訟法新增加和修改的重要制度的落地明確適用提供標准,細化具體程序。現本文通過新舊法條對比的方式,僅從管轄制度部分的修改作解讀。
舊法條: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的涉外案件。
新法條: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等具有重大影響的涉外案件。
新法解讀:這一條在重大涉外案件的標准上作了修改,把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去掉了,增加了「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和具有重大影響。
舊法條:2.專利糾紛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新法條:2.專利糾紛的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管轄。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新法解讀:近年來突顯出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多、類型廣等多方面態勢。專利糾紛的案件在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解釋中可以到基層法院來審理了。修改了滯後的法律規定,廢止了與新法沖突的規定,統一了關於專利糾紛管轄法院的規定。且增加了知識產權法院可以確定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來管轄專利糾紛案件。

熱點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中最主要的是 發布:2025-10-01 19:18:09 瀏覽:908
校園學生打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1 19:07:35 瀏覽:917
美國勞動法怎麼辭職 發布:2025-10-01 19:05:23 瀏覽:513
天津法律服務所收費嗎 發布:2025-10-01 19:01:01 瀏覽:734
家庭財產糾紛律師 發布:2025-10-01 18:59:25 瀏覽:747
刑法新增 發布:2025-10-01 18:58:50 瀏覽:111
廣東法官乳 發布:2025-10-01 18:58:35 瀏覽:559
雙休日上班勞動法如何規定 發布:2025-10-01 18:57:27 瀏覽:416
確定你的企業的法律責任和保險需要 發布:2025-10-01 18:50:22 瀏覽:511
司法部出台公證五不準 發布:2025-10-01 18:37:04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