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律師
1. 歐陽文的出版專著
出版專著1部:《大學課程的建構性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合作出版3部。
2. 歐陽文的工作經歷
1990年分配到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1990年7月至1996年1月在湘雅醫院麻醉科工作並接受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1996年2月起至今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麻醉科工作,2005年2月至4月赴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麻醉科訪問學習,並與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匹茲堡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及耶魯大學建立了友好的學術交流平台;1995年獲麻醉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麻醉學博士學位;先後主持開展了硬膜外腰麻聯合麻醉、手術後病人自控鎮痛、無痛分娩、無痛胃鏡、無痛腸鏡、圍術期血液保護及血液回收、麻醉深度監測、喉罩氣道管理、神經刺激器定位神經阻滯術、電子支氣管鏡用於困難氣道氣管插管及經食道心臟超聲多普勒血流動力學監測等新的麻醉技術,作為主要參與者之一的無痛苦性消化內鏡術臨床應用的系列研究獲2005年度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年被評為醫院優秀科主任;每年均為本科生及研究生雙語講授主幹課程,心肺腦復甦模擬教學改革項目獲學校及醫院資助,自2004年以來共指導碩士研究生21人,博士研究生7人,留學生1人,有多人被評為學校或醫院優秀研究生,3篇研究生畢業論文被評為全國或全省優秀學術論文;異氟烷對老年大鼠認知障礙的機制研究等10餘項課題分別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及湖南省衛生廳科學基金等各級科研基金的資助,先後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副主編專著2部。
3. 醉翁亭記的作者是歐陽修,他的文集為什麼叫歐陽文中公文集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陽修四歲喪父,隨叔父在現湖北隨州長大,幼年家貧無資,母親鄭氏用蘆葦在沙地上寫字、畫畫,還教他識字。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無以家貧子幼為念,此奇兒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門,他日必名重當世。」十歲時,歐陽修從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後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播下了種子。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現在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詞人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宋詞《踏莎行》。《醉翁亭記》。南宋羅泌編次。收入《歐陽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單行本。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編》六卷,多有《近體樂府》未收之詞。公集三代以來金石刻為一千卷。代表作有《醉翁亭記》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4. 歐陽文的邊干邊學 逐漸入門
歐陽文在解放軍報社工作的短短6年中,牢記毛主席關於「從戰爭學習戰爭」的教導,邊干邊學,邊學邊干,在干中逐漸熟悉業務;在學中逐漸得到提高,經歷了一個從生疏到入門,從望而生畏到漸入佳境的艱苦過程。
這一段時間的學習,一是學習理論和政策,包括革命導師、特別是毛主席有關搞好宣傳工作,做好新聞工作的教導和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以及有關領導對報紙工作的決定和指示,並組織報社全體同志,特別是骨幹同志學習。
二是向地方報紙學習,向地方「老報人」學習。歐陽文到報社不久,便到《人民日報》編輯部,拜訪鄧拓、吳冷西、王楫等同志,他們對辦好《解放軍報》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再就是通過實踐,通過不斷檢查、總結經驗教訓,開展內部評報活動,研究讀者的意見等等,使軍報越辦越好。1956年夏秋,為了了解部隊對軍報的意見和要求,歐陽文曾兩次到大連、青島、萊陽和保定等地的駐軍中,進行調查研究,聽取了許多有益的意見。
但是,更重要、更經常的學習,是向報社內部人員學習。初創時期,報社人才薈萃,能手如雲,可以說,集中了全軍最優秀的辦報人才。如趙易亞、李希庚、唐平鑄、邱崗、胡痴、呂梁、杜越凱、姚遠方、畢永暢、薛真、李傑、肖穎、和谷岩、徐逸人、林欣、曹曲水等同志,都長期從事部隊新聞工作,有的是大軍區或軍兵種報紙的主編、副主編、編輯、記者;有的是成名的記者或作家;有的是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政工幹部;有的是人民功臣、戰斗模範。他們都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文字寫作能力,有豐富的辦報經驗。他們既是歐陽文的助手,又是歐陽文的益友,更是歐陽文的良師。為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9月初,經報請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了以歐陽文和趙易亞、李希庚、唐平鑄、邱崗、胡痴等人組成的編委會。其任務是:研究和決定貫徹執行黨中央、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有關方針、政策和指示的具體方法;制定各個時期軍報的宣傳報道方針和實施計劃;決定報社內部機構的設置、人事的調動和獎懲,以及行政管理中的重大問題,等等。編委會的成立,對報社工作的開展和提高,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5. 歐陽文正公文集的作者原名
《歐陽文正公文集》此書是後人總結匯集歐陽修著作編訂的集書,並無作者署名,但因為所有作品都是歐陽修的,也可以稱作者就是歐陽修吧,只是如果你要知道編此書人無從考證了,謝謝。
6. 歐陽文的介紹
歐陽文,漢族,女(1964年-),湖南益陽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博士,長沙理工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7. 律師文&警察文.....強攻強受的!!
律師文強強的只看過納娜森《庭上風雲》。
看我樓上寫的那個簡介,版就是受不惜毀壞自己名聲權,為黑幫的攻打官司,應該就是《庭上風雲》,這文的確很好看,尤其是打官司的那個過程,作者寫的時候真沒少查資料。
警察文強強的就多了去了,我喜歡:
天空《飛鷹》,攻是個卧底的警察,受是殺手
紅之葉《愛在斯德哥爾摩》,受是個心理學警察,攻是劫匪
沈夜焰《困流》,受是個卧底的警察,攻是黑幫的
徹夜流香《葉加》,受是個緝毒警,攻說起來太麻煩,懶得說了
以上四個都和黑幫有關。
綠角馬《神經派出所》,這個純搞笑的
風夜昕《藍調華爾茲》,一般故事
地址下面那個網站自己搜,都有,這個網站隨便點開一章,右上交就有全文閱讀,很容易製作txt,也不用注冊。
2樓那位復制黨,下次請手下留德,別浪費版面。
8. 歐陽文的艱苦創業任重道遠
報社初創時期,人員來自各大軍區。從西南軍區、華北軍區調來的較多。共約120多人。其中,師級以上幹部15人,團營級幹部60人,連排幹部25人,此處,還有行政幹部20人。他們大多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三八式」的就有30多個。他們仍保持著革命戰爭年代那種吃苦耐勞、團結友愛、奮勇向前、朝氣蓬勃精神。
這個時期,報社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非常差,和他們在大軍區時相比,相去很遠。有同志說:到北京工作,「汽車是越坐越大,房子是越住越小,擔子卻越挑越重。」當時,大家都散住在前門外一些胡同里的客棧、「雞毛小店」中。有一個同志原來是大軍區政治部的一名正團職幹部,全家5口人,只能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副總編輯趙易亞是正師職幹部,全家人口不少,也只能分給兩間卧室。呂梁住的也是大雜院里的一間低矮小屋。一般幹部的住宿條件就更差了,大都是幾個人擠在一間小屋裡。至於這些客棧、「雞毛小店」的內部設施,簡陋得就無法評說了。
每天清晨,大家從那些鴿子籠似的房間里走出來,穿過大街小巷,精神飽滿地趕到編輯部的所在地——前門外打磨廠「鄉村餐廳」,開始了一天緊張的工作。這個「鄉村餐廳」十分簡陋,中間是一個40-50平方米的天井,四周是兩層的木質樓房。樓房上下布滿了象鴿子籠一樣的小小辦公室。當時,8個編輯室(組)都擠在這里,甚至沒有一張象樣的辦公桌椅。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副總編輯趙易亞夜以繼日審改稿件的辦公桌,是一塊放在馬桶蓋上的木板。類似的事情還有許多,至今仍在報社中流為美談。條件非常艱苦,但同志們的工作態度卻非常認真,為了修改一篇稿件、排好一個版面,都要細細致致商量,認認真真推敲,直到滿意為止。「不行,推倒重來」,已是常事。白天,緊緊張張地過去了,夜間還有窗戶透出亮光,那是有些同志在挑燈夜戰,繼續完成一天應完成的任務。當時的排字車間在西城,每天送取小樣4-5次,到新華社取通稿兩三次,而僅有的交通工具只是一輛摩托車、一輛只有一個門的破汽車(還是借來的)。如果任務急,或者跟不上趟,有的同志只有騎自行車,或坐公共汽(電)車,來回地跑。後來在「鄉村餐廳」架起一個排字架,情況稍好一點。當時,由於人員沒有按計劃調齊,有不少缺額,大家都是一個人要干兩三個人的工作,其緊張程度可想而知。盡管當時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如此之差,但是大家都沒有把它當為一回事。什麼名呀!利呀!什麼我這個編輯、這個記者相當什麼級呀!享受什麼級呀!從沒有人問過,叫干什麼就干什麼。什麼個人興趣呀!什麼生活不方便呀!
1987年1月1日,《解放軍報》開始向國內外公開發行。隊呀!等等,等等,都置之腦後。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為早日印出領導滿意、全軍滿意、高質量的《解放軍報》,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並以此而感到自豪。
經過報社全體同志的努力,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的機關報《解放軍報》試版第一期,於10月1日和全軍讀者見面了。到12月底,試版共出了26期。在軍報試版的過程中,歐陽文深深感到要辦好一張報紙實在不易。從組稿、催稿、選稿到修改稿件;送印刷車間排字、印出清樣、校對;到總編輯室設計、調整版面;特別是一定要在晚上12時前,送值班領導審查大樣,通過後於凌晨1時開始印刷;次日上午8時前送郵局發行;等等。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1956年1月1日,《解放軍報》終於正式出版。
9. 歐陽文公忠集文言文翻譯
<歐陽文忠公文集>中的<相州晝錦堂記>
做官做到將相,富貴之後返回故鄉,這從人情上說是光榮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時候,困居鄉里,那些平庸之輩甚至小孩,都能夠輕視欺侮他。就像蘇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禮遇,朱買臣被他的妻子嫌棄一樣。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馬拉的高大車子,旗幟在前面導引,而騎兵在後面簇擁,街道兩旁的人們,一齊並肩接踵,一邊瞻望一邊稱羨,而那些庸夫愚婦,恐懼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對車輪馬足揚起的灰塵,十分後悔,暗自認罪。這么個小小的士人,在當世得志,那意氣的壯盛,以前的人們就將他比作穿著錦綉衣裳的榮耀。
只有大丞相魏國公卻不是如此,魏國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官。魏國公年輕時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當了大官。全國的士人們,聽聞他傳下的風貌,仰望他餘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謂出將入相,富貴榮耀,都是魏國公平素就應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著僥幸得志於一時一事,出乎庸夫愚婦的意料之外,為了使他們害怕而誇耀自己。如此說來,高大的旗幟,不足以顯示魏國公的光榮,玉圭官服,也不足以顯示魏國公的富貴。只有用恩德施於百姓,使功勛延及國家,讓這些都鐫刻在金石之上,贊美的詩歌傳播在四面八方,使榮耀傳於後世而無窮無盡,這才是魏國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們也把這些寄希望於他。難道只是為了誇耀一時,榮耀一鄉嗎?
魏國公在至和年間,曾經以武康節度使的身份來治理過相州,便在官府的後園建造了一座「晝錦堂」。後來又在石碑上刻詩,贈送給相州百姓。詩中認為,那種以計較恩仇為快事,以沽名釣譽而自豪的行為是可恥的。不把前人所誇耀的東西當作光榮,卻以此為鑒戒。從中可見魏國公是怎樣來看待富貴的,而他的志向難道能輕易地衡量嗎?因此能夠出將入相,辛勤勞苦地為皇家辦事,而不論平安艱險氣節始終如一。至於面臨重大事件,決定重大問題,都能衣帶齊整,執笏端正,不動聲色,把天下國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穩,真可稱得上是國家的重臣啊。他的豐功偉績,因此而被銘刻在鼎彝之上,流傳於弦歌之中,這是國家的光榮,而不是一鄉一里的光榮啊。
我雖然沒有獲得登上晝錦堂的機會,卻榮幸地曾經私下誦讀了他的詩歌,為他的大志實現而高興,並且樂於向天下宣傳敘述,於是寫了這篇文章。
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歐陽修記.
10. 當歐陽震華遇到真正的能文能武又能講能寫的律師會怎麼樣
放心吧,不存在這種律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