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當前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發布時間: 2021-11-27 14:49:02

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工作開展情況的總結報告

喂,律師可是吃文字飯的,怎麼割網上來吃方便麵了?不怕丟了名啊!

Ⅱ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法律援助工作

一、全面加強基層法律援助機構建設。新形勢下,應著眼於提高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效能,在加強規范化建設上下功夫,按照「硬體要硬、軟體不軟」的要求,狠抓法律援助機構的規范化建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突出工作重點,進一步健全工作體系,完善制度措施,強化運行機制,實現規范化。

二、全面提高基層法律援助工作人員隊伍素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為一名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與工作任務相適應效果。主要是要加強自學和實踐鍛煉。綜合素質的形成還要靠本人平時不斷地積累和培養,因此,作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員要加強自學,除了努力學習政治、法律和業務知識外,還要學習了解與法律援助工作密切相關的各方面科學文化知識,同時要結合工作在實踐中邊干邊學,掌握工作程序和方法,使自己成為一名新時期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員。

三、建立法律援助經費保障體系。在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之初,首先強調政府的責任非常重要。這是法律援助自身性質使然,也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但同時,考慮到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現狀,動員全社會力量都來參與這項施惠於弱勢群體的新興事業,建立以政府為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籌措資金的法律援助經費體系,將更加有利於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司法行政服務職能,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對於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國家對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切實保障;是訴訟當事人依法享有權利、實現司法公正的切實保障;它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體制改革決策的順利實施;它完善法制,保障法律規定的社會關系的實現。

Ⅲ 論述: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國建立已經十年多了,法律援助工作已逐步邁入了法律化、規范化的軌道。但是,受經濟、社會、法治發展水平的限制,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尚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實施中出現了在宣傳、經費、援助案件結構、配合協調機制、人才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在現有條件下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概述
法律援助制度,也稱法律救助,其具體含義是:國家在司法制度運行的各個環節和各個層次上,對因經濟困難及其他因素而難以通過通常意義上的法律救濟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會權利的社會弱者,減免收費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它作為實現社會正義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行為,在一國的司法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在過去的十幾年發揮了良好的社會作用,法律援助工作已逐步邁入了法律化、規范化的軌道。但是,受經濟、社會、法治發展水平的限制和相關因素的制約,尚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法律援助制度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援助「刑重民輕」現象嚴重,影響著法律援助制度的社會作用。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刑事援助制度法律規定明確,指定辯護制度渠道通暢。而且是人民法院以審判機關的地位去要求配合工作,所以刑事援助一有法院要求,一般都會有法律援助機構的響應。而民事援助往往是受害人以個人的名義申請,且刑事被告有國家司法制度作保障,有公、檢、法三機關的執法程序和紀律要求為保證。而民事權益被侵害的弱勢群體,侵害往往使其生存都困難,如果沒有法律援助就難以有有效途徑主動向其提供保護,因此,他們的受援迫切性更大。而法律援助工作這種嚴重的「刑重民輕」現象,使法律援助制度的社會作用大打折扣。
(二)基層法律援助機構設置簡單,人才缺乏。因為經費和重視程度等種種原因,縣市基層法律援助機構很多沒有形成日常的工作制度。法律援助機構的人員絕大多數是採用司法行政機關內調的形式配備,這些人員很多不具備系統專業的法律知識和素養,不能滿足法律援助機構大量而且類型多樣的法律咨詢和訴訟服務。而且,我國律師等法律服務人員分布極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弱勢群體集中的貧困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分布很少。這些地方的法律援助工作十分困難。
(三)經費緊張而且沒有保障機制。當前的法律援助經費十分緊張,尤其是西部及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層,法律援助經費短缺更為嚴重。個別縣市甚至將法律援助機構設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完全背離了法律援助的宗旨。《法律援助條例》雖然規定了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但是,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按時撥付的為數不多,更不用說按實際需求撥付和隨經濟發展遞增了。法律援助機構很多都是年年申請打報告,然後是結果未知的等待。實際工作中要麼拖欠法律援助辦案補貼,要麼少批或不批援助案件。
(四)司法機關和勞動、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缺乏對法律援助工作的配合機制。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雖然規定了犯罪嫌疑人在被司法機關採取第一次強制措施之日起就可以獲得法律幫助,但是刑事法律援助在實際中僅限於出庭辯護。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這一重要的階段被人為省略了。偵察機關、檢查機關沒有與法律援助機構聯系的意識和機制,法律也無具體規定。很多關鍵證據的取得需要勞動和社會保障、工商、醫療衛生、鑒定等部門的支持,這些部門要麼不作為,要麼相關費用高昂,同樣缺乏與法律援助相對應的制度。
(五)宣傳工作不到位。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面政府及相關部門因為對法律援助工作缺乏深入了解而不能積極支持法律援助工作;另一方面弱勢群體對法律援助制度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法律援助的存在。宣傳工作和受眾脫節,致使真正最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往往沒有機會和途徑知曉法律援助制度,從而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通過法律援助制度得到維護。政府以及財政等相關部門對法律援助制度也只停留在概念階段,對於其社會作用、具體工作開展情況和條件、社會需求規模、經費開支和人員配置以及和相關部門的工作協調基本不知情。也就談不上有力的支持和幫助,導致法律援助工作只有司法行政機關一家支撐。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明確民事法律援助的范圍、條件和程序。增加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批准數量,緩解刑事援助案件嚴重擠占民事援助經費的現象。各地應盡快明確《法律援助條例》中的「法律援助范圍」、「經濟困難的標准」等授權規定事項,明示並公告民事法律援助的申請范圍、條件和程序。應當逐步建立起公安機關、檢察機關與法律援助機構的聯系制度,改善法律援助人員的執業環境,幫助和支持他們完成援助任務。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法律援助機構應會同人民法院、鑒定機構、仲裁機構等部門,制定出全部認可和統一的法律援助審批文書。工商、衛生等職能部門也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給予法律援助機構支持和幫助,建立經常性的聯系協調機制,從而真正暢通整個法律援助渠道。
(二)整頓落實基層法律援助機構的建設,建立律師業和法律援助制度之間和各地域之間的人才共享機制。基層法律援助機構設立、經費撥付、日常工作制度和責任機制應監督落實。在法律援助機構人員無法滿足工作要求的地方,可以通過律師協會或司法行政機關直接協調,利用和律師業之間的人才共享,緩解目前法律援助機構的人才瓶頸。同時,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從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人員中選任人才充實到法律援助機構中,逐步解決法律援助機構人才缺乏的狀況。再者,法律援助機構應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人員共享機制,建立較大區域范圍內的律師庫或法律援助人才庫並使之聯網,區域內的各法律援助機構都可以在未完成當年援助任務的律師或法律援助人員中選派人員進行援助,以實現區域內的人才共享。
(三)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政府投入與行業奉獻、社會贊助相結合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首先應爭取政府按《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撥付法律援助專項經費,用於扶持貧困地區法律援助工作。其次,對每個案件辦案補助標准與實際支出要一致,也就是要保證律師等援助人員工作的無償性。第三,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影響力,號召各種社會力量進行捐助,建立法律援助基金和管理組織,按各地實際需要解決一定法律援助經費的不足。
(四)加強對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讓社會各界和弱勢群體真正了解法律援助。首先,要結合當前以人為本和倡導社會公正的執政理念,加強對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宣傳,讓他們在法律援助經費撥付、工作開展、機構建立和人員編制、創造相關社會環境等方面給予重大支持,改變法律援助工作由司法行政機關一家維持的局面。同時,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要深入基層。最後,宣傳還要有意識地為法律援助經費的社會捐助打下基礎。
法律援助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它需要各方的努力,社會各種力量的支持,才能不斷完善和發展,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維護其合法權益,讓法律公正更廣泛地得到體現,為中國的法治化進程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Ⅳ 如今法律援助存在哪些問題

法律援助的形來式有好多種自類,從你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來是屬於家庭內部矛盾的。因而這是屬於民事法律調整的范圍,具體而言應該是婚姻法的范疇。解決你的問題,應該有民事法律訴訟形式的代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關於孩子撫養權的問題,應該是屬於確認之訴。而你的情況,根據上訴條款,不屬於以上情況。不能夠找法律援助。

Ⅳ 法律援助的相關問題

海南省法律援助中心

時間:2002-2-9

工作職責
一、制定全省法律援助工作的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

Ⅵ 當前基層法律援助存在問題及幾點建議

存在問題:
宣傳力度不夠。群眾對法律援助的知曉程度還不是很高,還有不少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困難群眾因為不知道法律援助而沒有從這一惠民工程中受益。
服務水平不高。由於受司法工作人員少,業務能力限制,法律援助工作與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法律援助服務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經費保障不足。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經費保障,但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經費不足。

幾點建議:
加大法律援助宣傳力度。廣泛深入宣傳法律援助制度,積極拓寬宣傳渠道,不斷創新宣傳形式,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貧弱群眾了解並運用法律援助的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斷增強法律援助實效。
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設。按照法律援助工作要求,完善鎮鄉街法律援助工作站相關設備,方便困難群眾就地申請法律援助。
突出法律援助工作重點。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重點加強對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切實解決基層困難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根據特定困難群體的特定需求,組織開展對農民工、殘疾人、未成年人等群體的專項服務活動,總結經驗,提高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和社會效果。
強化保障措施。健全完善政府對法律援助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法律援助的資金投入,把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建立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捐助為輔的資金保障機制,保證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Ⅶ 目前基層法律工作者參與法律援助工作有何問題與困難

司法助理是現在的司法所所長,公務員,有的地方還是高配的,比如副科級,專是實職副科。基層法律屬工作者是司法所內部的一個所,叫基層法律服務所里邊的法律工作者,工作是在司法所的招牌下攬點生意,打打官司弄個訴訟啥的,本身並不一定有司法考試證,大多數都沒有。。每年還有固定的指標給司法所的上級司法局做一定數量的法律援助工作。。。。我現在是司法所科員,內蒙古的,不知道你那邊是啥樣子,我這是這樣的。

Ⅷ 法律援助的困境是什麼

首先是經費困難。這是困擾法律援助制度的最大難題。來自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國家每年撥付的法律援助經費平均每人不足6分錢,遠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每年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約為74萬件,而實際得到援助的不足四分之一。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援助經費嚴重短缺。經費短缺已經直接制約了法律援助制度的進一步發展。現在,《法律援助條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這無疑是法律援助制度的福音。當然,在現有的條件下,法律援助的經費應該主要來源於政府的財政撥款,但是法律援助事業不能僅僅依靠財政撥撥款,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廣開財源",取得社會力量的支持,法律援助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實,包括法律援助在內的很多關乎社會福祉的公益事業都應當充分發動社會力量來積極參與,而不能僅僅是政府一家在跳獨角舞。如果一項事業只是被視為政府的職責而沒有讓全社會認識到它同時更是一項社會事業,民眾沒有熱情去關注,沒有耐心去理解,沒有興趣去參與,那麼這項事業便難以為繼。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不少的教訓。法律援助事業經費短缺是事實,但這只是暫時的表象,經費短缺的背後是社會參與的短缺。有些貧困地區的人們再窮也要修廟拜佛(且不要武斷地斥之為"封建迷信"),正是社會參與的力量在發揮作用。如何使法律援助喚起全社會的普遍認可和廣泛參與,是維系法律援助制度持久生命力的關鍵。

第二,法律援助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在廣東、浙江、山東等17個省(市、自治區),不僅法律援助的實踐比較活躍,而且有了相關的地方立法。而在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法律援助的開展,一些地方甚至看不見法律援助中心的牌子。毫無疑問,較之於這些經濟發達的地區,中西部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要遠遠多於東部沿海地區,其貧困程度也遠遠比東部嚴重。法律援助的目的本來就是服務於那些因貧窮而打不起官司的人,而這些更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們卻因為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不高而得不到法律援助。因而在中西部地區便出現了這樣的矛盾現象:一方面是大量的貧困人口需要法律援助,另一方面卻是法律援助距離他們卻很遙遠--既由於當地的法律援助因種種原因而步履維艱,也由於這項新生的制度在他們的生活中還沒有生根,很多人壓根兒就不知道還有個幫助窮人無償打官司的法律援助制度。因而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一件要緊的事情就是要提高它的"知名度",從而刺激民眾對它的需求,這種需求會反過來促進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在中西部地區,這項工作就顯得更加迫切。從表面來看,法律援助是為貧弱者提供法律服務,然而它背後的法理則是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平等權的實現,不能讓人們由於貧窮而失去法律的保護和救濟。然而現實是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將造成內地居民獲得法律援助的機會大大少於沿海居民。然而,內地和沿海的經濟差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繼續存在,因而將法律援助"送法下鄉",及早使之深入人心,則是更可行的辦法。

第三,法律援助的從業力量還很薄弱。"從業力量"主要指從事法律援助的機構和人員。盡管截至2003年6月底,全國已經建立法律援助機構2642個,縣區級地方已成立2139個,占應建總數的83%。全國有法律援助專職人員8899人,近50%有律師資格。然而在全國每年74萬需要援助的案件面前,畢竟顯得勢單力薄。當然,從事法律援助不像獻血,只要志願者願意就可以做到,它需要一定的專業水平和辦案技能。我國目前法律援助機構的基本設置是:司法部、省、市、縣司法行政機構均設立司法援助中心。最高一級專司管理和監督職責,省級主要負責管理工作,市、縣兩級專門辦案。它們在法律援助中發揮了龍頭的作用。《法律援助條例》規定律師有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義務,同時《律師法》規定每名職業律師每年應承辦1-3件法律援助案件。如果以每個律師每年辦理3件法律援助案件來算,也只能辦理36萬件左右,只能滿足將近一半的需求。況且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律師都能辦案。2002年全國實際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為18萬件,可見"律師是靠不住的",應當充分發掘律師以外的其他社會資源。筆者認為,法律院校、研究機構應當成為法律援助?quot;富礦"。我國各類高校中,僅在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法學本科就有360餘家,沒有備案的院校以及其他各類司法學校、政法幹部院校、各種培訓中心等加起來應當不少於500家。如果以400家常年招生、每年招100人計算,在校的法科學生應當在16萬人左右。然而這些院校的師生卻游離於法律援助的從業力量之外。如果利用社會實踐或實習的機會讓他們從事一些法律援助案件,既可以為法律援助的從業力量補充新鮮血液,又可使師生增強技能,培養作為法律人的正義品格和高尚胸懷。這一"富礦"如何利用?值得我們的決策者認真思考。

熱點內容
什麼不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5-05-21 03:58:16 瀏覽:578
司法拍賣房交付 發布:2025-05-21 03:45:17 瀏覽:93
勞動法10年工齡保險 發布:2025-05-21 03:44:35 瀏覽:405
法院胸針 發布:2025-05-21 03:38:49 瀏覽:438
和解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1 03:21:31 瀏覽:729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鍾育周 發布:2025-05-21 03:12:18 瀏覽:277
司法認知范圍 發布:2025-05-21 03:03:15 瀏覽:912
法律援助中心財務管理制度 發布:2025-05-21 03:01:47 瀏覽:868
離職多久不可以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1 02:52:06 瀏覽:84
交通認定書沒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1 02:40:03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