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律師資
『壹』 找記者曝光要錢嗎
曝光違法事件,是記者應盡的義務和職責所在,找記者曝光是不收費的,凡是收錢做新聞報道的,一定是假記者或者非法出版物,一定要小心謹防上當受騙。
根據《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
新聞機構須履行對所屬新聞采編人員資格條件審核及新聞記者證申領、發放、使用和管理責任,對新聞記者的采訪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對有違法行為的新聞記者應及時調查處理。
新聞機構不得聘用存在搞虛假報道、有償新聞、利用新聞報道謀取不正當利益、違法使用新聞記者證等不良從業記錄的人員。
(1)郭光律師資擴展閱讀:
曝光時遇到收錢的記者或者媒體的解決辦法:
被采訪人以及社會公眾有權對新聞記者的新聞采訪活動予以監督,可以通過「全國新聞記者證管理及核驗網路系統」等途徑核驗新聞記者證、核實記者身份,並對新聞記者的違法行為予以舉報。
新聞記者涉嫌違法被有關部門立案調查的,新聞出版總署可以視其涉嫌違法的情形,通過「全國新聞記者證管理及核驗網路系統」中止其新聞記者證使用,並根據不同情形依法處理。
如果遇到伸手要錢的媒體,可以直接向主管部門舉報,電話號碼12390。用好這個號碼,是對自身權益的保護,也是對公眾秩序的維護。
人民網—假記者真敲詐
『貳』 20歲的男孩,郭光,想起個英文名,謝謝
推薦
男名 含義
Alan 艾倫 英俊的
David 戴維 可愛的人;朋友
Edward 愛德華 富有的
George 喬治 耕種者
Frank 弗蘭克 自由人
Bill 比爾 勇敢的衛士
Harry 哈里 家庭統治者
Henry 亨利 家長
Jim 吉姆 上帝的恩典
Mark 馬克 戰爭之神
Marlon 馬龍 獵鷹的人
Michael 邁克爾 酷似上帝的人
Owen 歐文 年輕的戰士
Paul 保羅 小傢伙
Philip 菲利普 戰士
Richard 理查德 勇敢的
Robert 羅伯特 盛名
Robin 羅賓 顯耀的聲譽
Roy 羅伊 國王
Thomas 托馬斯 太陽神
Victor 維克托 勝利者
Walter 沃爾特 統治
William 威廉 戰士;保衛者
『叄』 郭氏的來源是什麼
郭氏始祖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夏、商時期郭支與郭崇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郭氏始祖夏王朝時期有大夫郭
支,夏末商初有大夫郭崇(非後唐時期的應州騎軍都校郭崇),此二人皆為郭氏之始。
在古書中記載:「禹乘二龍,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馭手郭哀。」
郭支與郭哀是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最早的郭氏人。因此,中國上古歷史上建陽城(今河南登封)等古郭國的夏王朝人郭支與郭哀,都被後人認為是郭氏人的始祖。
郭氏一族顯然早有兩支,早在中國數千多年以前的夏、商王朝就有了。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弟姬虢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初大封建」時,周武王姬發封二叔姬仲於西虢(今陝西寶雞),三叔姬叔於東虢(今河南滎陽)。
西周王朝滅亡後,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新邑(洛邑,今河南洛陽),西虢部分族人隨之東遷,遷至上陽者稱南虢(今河南陝縣),亦稱成虢,而遷至下陽者稱北虢(今山西平陸),其宗廟社稷在下陽。
到周平王執政的東周初期,東虢國於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被鄭武公姬滑突所滅,在其地建立了著名的鄭國,都城設在今河南省新鄭市。事至如此,周平王也不得不認可,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
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國的不滿,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羋旅(熊侶)時起就不斷發動對周王朝的戰爭,兼並了周圍許多姬姓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姬序封於陽曲(今山西太原定襄)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
北虢國於周惠王姬閬十九年(晉獻公姬詭諸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南虢國則於周惠王二十二年(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分別被晉獻公所滅。晉獻公滅二虢後,北遷其民,築虢城、虞城以居之。虢城故址在今山西省孝義市北五公里處的大虢城村,虞城在今山西汾陽縣南九公里虞城村,虢、虞二城古屬汾陽之地。
西虢在東遷時,還有虢國的一個支族留居在原地(今陝西寶雞),史稱小虢,後被秦國所滅。
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這些虢國的王族子孫和一些國民子孫後來均以諧音字「郭」為姓氏,稱郭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古代城池的外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上的記載:「氏於居者,城、郭、圍、池是也。」
郭,亦稱廓,字義為古代主城池的外城部分,住民即因住在城池外郭而以為姓氏,稱郭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郭氏人數眾多,主要是平民百姓和駐守城郭軍隊的兵卒,姓源繁復,不可一論。
因這類以城池居地而成為姓氏者有許多,例如池氏、城氏、圍氏、東門氏、南門氏、北門氏、西門氏、南郭氏、東郭氏、北郭氏、西郭氏等等,世代沿傳。
第四個淵源:源於冒姓或改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歷史上有引各種原因改為郭氏者,例如後梁政權中有大臣郭戌納,本姓成,後冒姓郭氏。再有後周政權的太祖皇帝郭威本常氏之子,幼隨母改嫁到郭家,故改姓郭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突厥族,出自後晉時期突厥將領郭金海,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在五代時期,後晉政權中有一著名將領郭金海,本為突厥族人的後裔。
郭氏古人
郭金海在少年時期於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弟弟李克柔的養子、昭義節度使李嗣昭家為家奴,常跟從李嗣昭征伐
郭氏古人
各地,攻城破寨立功無數,因此被李嗣昭賜漢姓為郭氏。
這位郭金海十分好飲酒,喝醉了就胡亂不法,在率軍自潞州過山東時,甚至還乘酒勁偽裝成強盜,沖入邢洺界(今河北邢台洺州鎮)去搶劫一番,惹得地方怨聲載道。李嗣昭雖知其不法,但因喜愛其驍勇善戰,每次都寬容之,呵斥一頓了事。
後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907年),郭金海累官至至昭義節度使親騎指揮使。
後唐庄宗李存勖同光二年(924年),郭金海升遷為本道馬軍都指揮使。後唐天成初年(926年),郭金海入為捧聖指揮使。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郭金海又改任護聖都虞候。
到了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937年),郭金海從王師討伐范延光於魏州,因功升遷本軍都指揮使,領黃州刺史(今湖北黃岡黃州區)。後晉高祖幸鄴(今河北臨漳)之時,特別宣召郭金海領部兵巡檢東京。同年農歷11月,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謀犯闕(今山東汶上),郭金海當時為襄州道行營先鋒都指揮使,他與李建崇等同於唐州湖陽遭遇安從的先鋒軍萬餘人,郭金海膽子大到僅以一旅之眾(當時為兩千五百人)即突擊安從的一萬多精銳先鋒部隊,並大敗之,策勛授檢校太保、商州刺史(今陝西商州),俄移慶州(今甘肅慶城)。秩滿歸闕,途中染病而逝,終年六十一歲。
在郭金海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獲賜之漢姓為姓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稱郭氏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郭洛羅斯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豁羅剌思氏的後裔,以部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蒙古喀爾喀部的分支內扎薩克部中也有此姓,滿語為Gorlos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姓為郭氏、高氏。
⑵.蒙古族郭爾羅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l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郭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郭氏,早期見於元朝時期福建的泉州和惠安等地。
據1967年在泉州通淮門外法石鄉發現的「惠(惠安縣)白奇(白奇鄉)晉(晉江縣)坡庭(法石鄉內)郭氏世祖墳塋」中的波斯文所記,該墓的主人為:「伊本·庫斯·德廣貢·納姆」,即郭氏先祖郭廣德。今福建泉州和惠安白奇鄉萬余名回族和遷居在各地的郭氏回族,多為郭廣德之子郭子洪、郭仲遠的後裔。
郭氏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東、河南等地。
黑水郭姓
第八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黑水郭姓1.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
旗姓》記載:
滿族郭琿氏,亦稱古勒琿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貴益昆部落,滿語為Gohun Hala,漢義「鉤子」,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郭氏。
滿族郭佳氏,滿語為Gogiya Hala,世居蘇完(今吉林雙陽雙陽河流域)、蓋州(今遼寧蓋州)、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郭氏。
滿族郭勒本氏,亦稱郭爾本氏,滿語為Golbon Hala,漢義「衣架」,世居黑龍江郭洛果多(今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郭氏。
滿族郭啰啰氏,滿語為Gorolo Hala,亦稱郭爾羅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以地為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俄國學者史祿國考察認為,這個姓是滿語「鉤」、「躬身」或「放縱」的意思。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郭氏、高氏、國氏等。
滿族郭齊里氏,亦稱柯齊禮氏、科奇哩氏,滿語為Keciri Hala,世居瓦爾喀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為郭氏。
滿族薩哈連氏,滿語為Sahalian Hala,漢義「黑色」,世居遼寧省新賓一帶,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郭氏、李氏等。
滿族托勒佳氏,滿語為Tolgiya Hala,世居齊齊哈爾,後多冠漢姓為郭氏、陶氏等。
2.據史籍《八旗通志》記載:
滿族郭武爾氏,滿語為Gour Hala,滿族姓氏,世居黑龍江流域,所冠漢姓為郭氏、武氏等。
第九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⑴.達斡爾族郭貝爾氏,亦稱郭布爾氏,郭博勒氏,以地為氏,屬於達斡爾族著姓之一,世居郭博勒阿彥(),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bei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姓為郭氏。
⑵.達斡爾族阿嚕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 Hala。請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郭氏、鄂氏等。
第十個淵源: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錫伯族果爾吉氏,亦稱郭爾吉氏,世居郭洛羅河(今黑龍江烏蘇里江諾羅河支流)、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gi Hala,漢義「鏟子」。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郭氏、高氏、葛氏等。
⑵.錫伯族郭爾佳氏,亦稱郭羅佳氏、固爾佳氏,世居安巴德普特布佔台(今遼寧鐵嶺三岔子南部)、嫩河(今黑龍江訥河)、長白山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giy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郭氏、顧氏、高氏等。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朝鮮族郭氏,出自宋朝時期的郭祥,在宋仁宗趙禎天聖二年(高麗玄宗執政時期,1024年),避遼、宋兩國之戰亂遷居朝鮮半島清州郡定居,即今韓國忠清北道的清州市,此後在韓國繁衍出另一支郭氏族人,稱清州本貫郭氏。
另外,還有一宋朝時期的郭鏡,他在宋真宗趙恆宣和四年~宋高宗趙構紹興十六年(高麗仁宗王楷執政時期,1122~1146年在位),避金、宋兩國之戰亂遷居到朝鮮半島玄風郡,即今朝鮮密陽市玄風縣,此後在朝鮮繁衍出一支郭氏族人,稱玄風本貫郭氏。
得姓始祖:郭支、姬仲、姬叔。
各支始祖
郭子儀:唐相國尚文尉中書今封汾陽王氏祈國公敬公子也生唐嗣聖十四年丁酉葬建中二年辛本二月 壽八十有五 中武陪葬建陵在今甘肅慶陽府合水縣至今墓存配享代宗皇帝廟。派妣:朝氏,封勁節夫人。生子八,女七。為汾陽郭氏始祖。
郭好智:遷湘始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縣地名白石明永樂無年癸未攜其子,宜宗公來湘屯居橫路橋下之老屋場又雲來自廬陵地名塘東查公所録,本宗源流明系安福白石而來葬上湘歸厚十二都橫踟橋下之大屋場屋後乙山辛向。為上湘石屋沖郭氏始祖。
遷徙分布
1.遷徒:⑴.春秋戰國時期:
郭姓石寨馬山郭氏源流考
從郭氏的起源來看,郭氏主要有兩個發源地:一個是夏商時的古郭國,另一個是周文王所封的「
郭姓石寨馬山郭氏源流考虢」國。它們
在春秋戰國時被滅亡後,其族人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遷徙。
位於山東博之聊城的古郭國,戰國時被齊所滅,其後人在國破家亡後四處飄流,最後遷移到今山東、河北交界的廣大地區。中山國是他們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廣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動。這些郭氏族人經過不斷地繁衍發展,漸漸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傳》記載:「齊有郭最、郭榮」,「魯有郭重」,「燕有郭隗(wěi)」。
起源於周王朝虢國的郭氏是郭氏中人數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廣、影響最遠的一支,可以說,目前90%的郭氏族人來源於這一支,但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遷情況也不盡相同。
各虢國相繼滅亡之後,虢氏裔孫作為亡國之民,或被迫強制遷徙,或逃亡到異國他鄉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西虢族人隨平王東遷到上陽,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滅,其族人被迫遷向西北邊遠地區,在那裡定居下來,從而形成後來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聲聞天下。
南、北二虢被晉獻公滅亡後,其族人匹散飄流,有被迫遷於晉國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國的,遷於晉國的虢國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現在山西的晉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陽縣境內,汾陽縣內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於此而得名,他們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時為鄭國所滅的東虢,同樣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絕大部分流散於今河南中部,從而成為潁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陝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被迫遷往崞山的一支。地點在雁門關南,即秦始皇所築內長城之崞山。這一「崞」字,由最早遷入郭氏始祖所自創,因失掉封邑,被迫遷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邊去邑,左邊加山,名其地為「崞山」。自立堂號「崞山堂」。
綜上所述,起源於周王朝虢國的郭氏,其遷徙與虢國的興亡相始終,無論是西虢還是東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個虢國的滅亡都導致了虢國族人的大逃亡和大遷移。在遷移的過程中,西虢成了魏晉時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東、北、南三虢則成了太原郭氏、河東郭氏和潁川郭氏的始祖。
⑵.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祖祖輩輩生活於中原地區的郭氏族人終於走出國破家亡的歷史陰影,人口不斷繁衍,宗族漸漸壯大。他們在飽嘗流亡遷徙的滋味後,更加珍惜穩定以後的安居生活。他們在各聚居地或躬耕農畝,或投身從戎,或致力政治,或窮經皓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顯示著自己的才能,給歷史留下了一筆筆絢麗圖畫。他們繼承祖先的優良品德,誠以事君,信以處友,在各聚居地獲得很高的威望。
先秦、兩漢時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陽曲的郭無家族影響最大。經過不斷繁衍,太原郭氏成為後來郭氏繁衍遷徙的主要來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為最大。至漢末,郭氏又成為渭河下游地區一帶的望族。漢有郭亭,子孫自太原徙馮翊。後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陽由,其裔孫遷居潁川郡(今河南許昌)。再有後漢郭泰,世居介休(今山西介休),其裔孫居魏州昌樂,可見昌樂郭無亦源於太原。郭氏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後,郭氏大批散居於今浙江、江蘇等處。遷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為最多。
⑶.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各民族大融合、大遷徙時期。這一時期,戰亂頻仍,政權迭立,豪強群起。尤其是郭氏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區更是戰火連年,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對穩定,大批中原民眾,被迫離開故土,避亂江南。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遷徙是在晉永嘉之亂以後,西晉滅亡,東晉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時,隨晉室南渡的有數百家之多。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氏族人在內。如東晉著名的文學家郭璞,本是山西聞喜人,晉惠帝、懷帝之際,其家鄉受到匈奴騷擾,他聯合親戚朋友數十家,到江南避亂。這次過江的中原郭氏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後又經過江蘇、浙江等地進入福建、廣東等地。
⑷.隋、唐時期:隋唐年間,郭氏已成為今山西、山東省的第一大姓。唐初,陳光元開基漳州,即有郭氏隨同入閩。唐中期,因「安史之亂」,又有大批郭氏分遷於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此討,郭氏還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陽郭氏,其始祖為來自華陰的郭子儀。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封為汾陽王,其後裔便以『汾陽』為堂號。這→支郭氏後裔郭嵩,遷入福建,成為入閩郭氏的始祖。
公元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隨之逃到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其中也有不少郭氏人。
⑸.遷入香港:
位於香港新界的八鄉地區有一個村落叫蓮花地,約有五百人,由六個姓組成,其中以郭氏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約在明朝中後期,郭巨田率族人遷居於此。
郭子儀
據《蓮花地郭氏族譜》記載:他們的一世祖郭盛,生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居住在新安縣城的
郭子儀南頭
附近,傳至六世郭巨田(生於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遷蓮花地。其後郭氏族人逐漸繁衍壯大,遍布新界地區的八鄉周圍。
郭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著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居住在新界地區的郭氏族人特別看重墓地風水,蓮花地郭氏的族譜是手寫本,屬於一種較簡單的類型,但有關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風水內容的記載卻相當充實。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墓地風水投資規模也很大。
現在不僅香港新界有郭氏人居住,而香港其他地區也遍布郭氏人的足跡,香港經濟的起步與騰飛,被世人稱為奇跡,是香港民眾努力的結果,其中也有郭氏人的貢獻。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地產熱中殺出「三劍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勝。還有近年崛起的香港服裝界女強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
⑹.遷入台灣:
據《台灣省通志》對郭氏播遷入台的記載,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懷一,大約在明天啟年間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郭懷一早年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縱橫海上,為其得力部將。後鄭芝龍受明朝招撫,返回朝廷。郭懷一與另一部將何斌則留居台灣,與其部屬墾耕於離台不遠的二層行溪南岸,建立家園,人丁日旺。
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台灣,後散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後發展為台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台灣郭氏族人,還有許多是從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從廣東潮州、惠州嘉應去的。
福建漳州龍溪縣的郭由飽於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入墾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間,郭光傳入墾今台南縣;乾隆年間,郭其讀遷今澎湖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長等,先後入墾今台北萬里。
福建漳州南靖縣的郭錫餾在清康熙中葉入墾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墾今台北市,募資開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後人感念其恩,將此渠取名騮公圳。雍正五年,郭崇飽入墾今台北市內湖。乾隆年間,郭砒石、元記、純直兄弟入墾今台北金山。郭榮興入墾今萬里。
福建漳州平行縣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間入墾今萬里,郭阿葉入墾今台北瑞芳。
還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墾今桃園龜山;稍後,郭崇嘏、郭龍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後入墾今桃園大園、龜山。
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縣的郭順宜,於康熙末年入墾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榮入墾今新竹香山。
福建泉州同安縣的郭行足於乾隆十九年入墾今麻豆,長房下傳六房,是為郭六合。稍後,郭川入墾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墾今基隆市。嘉慶年間,郭盤衍入墾今苗栗苑裡。福建泉州南安縣的郭寬於乾隆初年入墾台南佳里,後遷台南市。郭卜入墾今台北樹林,郭雲山、雲河兄弟入墾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郭恭亭入墾今新竹市。
福建泉州安溪縣的郭暢於道光年間入墾今台北坪林。
福建泉州的郭百年於嘉慶年間率眾入墾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後入墾今台北石碇。
遷往台灣的還有廣東潮州饒平縣的郭德泉,於康熙中葉入墾今嘉義水上。廣東惠州海豐縣的郭青山於雍正八年入墾今新竹新豐;惠州陸豐縣的郭成萬於乾隆年間入墾今苗栗鎮。廣東嘉應鎮子縣的郭鴻成於乾隆二十八年入墾今台南市安平區;嘉應梅縣的郭有鳳於乾隆年間入墾今苗栗鎮。
⑺.遷徙海外:
郭氏最早遷徙海外大約是在明朝中後期,遷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遷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遷徙的途中非常艱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氏華裔、華僑最集中的地區在亞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柬埔寨、寮國等十幾個國家為最多。美國、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氏華裔。他們中有許多人為所居住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望。如大企業家郭琰、郭鶴年、郭芳楓;華人記者郭克明;華人建築師郭茂林;華人律師郭彪等等。
2.分布:
自夏商周以來,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郭氏漸漸地從山西、陝西、河南的開基地向外播遷發展,致使中國的大江南北,城市鄉村到處都有郭氏人活動的足跡。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一百個大姓中,郭氏名列第十八位,人口總數1760萬余,其中尚未包括海外僑胞。佔全國人口的1.1%。
如今,郭氏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氏約佔全國漢族郭氏人口的46%。
『肆』 郭字的來歷
1,由「虢」演變而來。
虢序,又作郭序,虢序是虢叔的裔孫。虢序做為虢叔後裔的代表者,東周初年被周平王封於夏陽。公元前658年晉滅北虢(序之封國),趙簡子開拓晉陽前後(即公元前497年前後),虢序後裔輾轉徙居晉陽及以北地區(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帶)。
郭序後裔,尤以晉陽一地郭氏家族最出名,秦漢以來發展成為太原著姓。虢序號稱「郭公」,是「虢聲轉為郭」最關鍵的代表人物。
2,源於地名。
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牆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居於外城的遂以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後代多改姓單姓郭氏。這類郭姓主要發生在先秦時期的北方地區,也無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屬。
3,源自少數民族
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庫斯·德廣貢·納姆,漢名叫做郭廣德。「庫斯」與「郭氏」諧音,這就是回族人漢字姓的由來。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遷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為郭廣德的後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郭爾羅斯氏、郭爾羅特氏、郭齊里氏,其漢化姓氏均為郭氏。
源於滿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郭琿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貴益昆部落,漢義「鉤子」,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郭氏。其他還有滿族郭佳氏、郭勒本氏、托勒佳氏、郭齊里氏等。
4,源於姬姓。
西周時期,武王封其叔虢仲於陝西寶雞,稱西虢國(虢通「郭」)。周平王東遷時,西虢遷於河南,改稱南虢,春秋時滅於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為秦所滅。周武王封其叔虢叔於東虢,在今河南滎陽北。
周平王東遷後,把東虢之地給予東遷有功的鄭國,東虢後裔虢序北遷山西平陸,史稱北虢,後滅於晉。趙簡子開拓晉陽前後(即公元前497年前後),虢序後裔輾轉徙居晉陽及以北地區(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帶)。
西虢、東虢、南虢等三國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後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後的郭姓是中華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4)郭光律師資擴展閱讀:
詳細解釋
【名詞】
1,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即外城。內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
又如:郭圍(外城邊沿);郭術(城牆和道路);郭郛(外城)
2,泛指城市〖city〗
又如:郭邑(城邑);郭外(城外)
3,通「廓」。外部,外周〖outerframeorsheath〗
又如:輪郭(輪廓。物體的外周、邊框)
4,春秋國名〖Guostate〗。在今山東省北部
5,皮〖skin〗
又如:津液充郭(津液使外皮充實、潤澤)
『伍』 郭氏來源於
郭氏來源有五:
一、「禹乘二龍,郭支之馭」,相傳大禹有兩個護衛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們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郭姓人。《姓氏考略》:"夏有郭支,見《抱朴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這么說來,郭姓是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的。
二、出自姜姓。以居處為氏。拒《風俗通義》上記載:"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郭,字義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齊國公族有東郭氏,西郭氏,南郭氏,郭氏等。現在郭氏的大宗都是這一支。
三、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一說虢仲)於西虢,虢仲(一說虢叔)於東虢。周平王時,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此時平王也不得不認可,並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時起不斷發動對周的戰爭,兼並了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稱成虢,在西周滅亡之後,也向東遷移,建都上陽,史稱南虢。後被晉國所滅。西虢東遷時,還有虢國支族留居原地,史稱小虢。後被秦所滅。這些虢國的後代,均以郭為姓。在虢國故地今三門峽市區,有一自然村名叫「郭氏源頭村」,據《陝縣志》記載郭氏源頭村是郭姓的發源地。
四、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成納,後冒姓郭氏;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故改姓郭。
五、出自古郭國。
六、朝鮮族郭氏,韓國朝鮮族郭姓來源,屬於漢姓夷化為氏。朝鮮族郭氏,出自宋朝時期的郭祥,另外,還有一宋朝時期的郭鏡,韓國郭氏,現在有七個本貫:鳳山郭氏、善山郭氏、清州郭氏、海美郭氏、玄風郭氏、苞山郭氏、永川郭氏;著名人物有著名電影導演:郭在容 韓國郭姓也屬於中國東渡朝鮮半島歸化姓氏,源於中國。
『陸』 求浙江寧波郭氏起源
郭姓淵源
古今分布
從上述郭姓悠長的姓氏源流和歷史演變中,可以看出自夏商周以來,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郭姓漸漸地從山西、陝西、河南的開基地向外播遷發展,致使中國的大江南北,城市鄉村到處都有郭姓人活動的足跡。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 100個大姓中,郭姓名列第十八位,人口總數一千萬左右,其中尚未包括海外僑胞。
河南省 河南省是郭姓人最原始的開基地,也是郭姓人廣泛分布的主要地區。早在夏商周時代,郭姓人就在河南登封、滎陽一帶居住和繁衍生息。東漢以後,郭姓人遷居到了光州固始。自漢至今河南省有以郭命名的村落二十多個,這些村落都是郭姓族人聚居的地方。
郭連,今禹州市郭連鄉人民政府駐地,是東漢曹操謀士郭嘉的故里。郭村鎮,今商丘市轄鎮,唐代郭氏在此建村,後漸成集鎮,故名郭村鎮。郭店,今夏邑縣郭店鄉人民政府駐地,唐稱郭家店,1927年更名郭店集,後簡稱今名。郭村,禹州市梁北鄉人民政府駐地,明代以後郭姓遷居於此,故名郭村。郭屯,在寧陵縣城關回族鎮西南8公里的洮河南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有郭氏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分別建三村,稱三官屯,清咸豐三年(1853年)三村合並築寨,改今名。郭全屯,在衛輝市區西 7.5公里處,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遷民碑載:山西澤州移民110戶遷此,里長郭全,村以郭全之名命之。郭庄,今夏邑縣郭庄鄉人民政府駐地,因明洪武年間郭城自山西洪洞縣遷此,故名。郭老家,在虞城縣城關鎮東南18公里處,明永樂十三年 (1415年)建村,名郭庄,正德年間人郭臣被招為駙馬,得封地,更名宗祿村,清代村民外遷,此村遂名郭老家。郭庄,今原陽縣郭庄鄉人民政府駐地,明永樂年間,郭輅遷此建村,名郭輅庄,簡稱今名。郭灘,今唐河縣郭灘鄉人民政府駐地,明末郭姓在水潭邊建村,取名郭家潭,後演變為郭灘。郭家河,今新縣郭家河鄉人民政府駐地。此地的店鋪處於河灣,原名拐彎店,後改陳家圍。清初郭姓遷此,並成大族,遂改今名。郭崗,在鎮平縣城關鎮西北24公里外,郭姓始居此,蓋有樓房,故名。另外,又有郭庄 (屬滑縣)、郭里(屬安陽市郊區)、郭亮屯 (屬輝縣市)等村落,亦都是郭姓人的居住地。
山西省 山西省是郭姓人比較早的一個開基地,也是郭姓人分布比較廣泛的一個地區。山西太原、陽曲、汾陽一帶的郭姓發展很快,並且形成望族,長盛不衰。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陽曲有姓氏333個,超過兩千人以上的姓氏有11個,占總人口的 55.92%,其中郭姓有4875人,按數量占第六位。在山西境內,既有以郭字命名的縣、鎮,又有因郭姓人聚居而命名的郭氏村落。高村鄉北社村的郭家堡雖然經數百年的風雨,仍然屹立,郭家堡堡名的碑石仍嵌在堡門的上方,這里現在仍居住著許多郭姓後人。泥屯鎮的白空社有郭郡馬(夫人為寧化王第四女)祠堂留下的《明誥封巫鄉君郭門朱氏墓誌銘》,從碑記可看到郭郡馬與夫人的生活片斷與業績。此村原有6個郭姓神軸,後四個被燒,從現存的兩個也可以看出郭氏家族幾十代的變化。今汾陽縣有金代設置的郭柵鎮,以及山西壽陽縣南壽水濱的郭村,在山西平陸縣東北百餘里瀕臨黃河的地方有郭原村,在山西靈石縣南 25里有郭家溝。
陝西省 陝西省是郭姓人的又一個比較早的開基地和主要分布地區。早在周代,郭姓人就在陝西馮翊繁衍生息。秦漢至魏晉隋唐時期,郭姓人除在馮翊發展之外,又分布到華陰等地,唐時一代功臣郭子儀出生在華州,他有八子七婿七十二孫,家人數千,其後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陝西省也有因郭姓得名的州治記載,例如隋唐宋時代的郭州,就在陝西的西寧鎮。郭家塔,在陝西宜君縣。
山東省 山東省是郭姓分布較多的地區之一。山東自古至今,以郭姓得名的村莊 19個,這些村落中至今仍以郭姓人居多。郭城,在山東聊城縣東北,春秋時亡國郭氏的棲息之地。單縣的郭村鎮,是明洪武年間郭氏自山西洪武縣遷此定居而立,初名郭村,後成集鎮。郭太平,今臨沂市太平鄉人民政府駐地,位於市區東北17公里,沂河南岸,明洪武年間郭姓在此建村,取吉祥之意,故名。郭庄,今淄博市山區郭庄鄉人民政府駐地,明初建村,因郭姓僧人在此建塔寺,故名。郭屯鎮,屬鄆城縣轄境,原為明永樂年間王氏建村,村名王文光屯,宣德年間因郭氏為屯長,更名郭官屯,後簡稱郭屯。濰坊市寒亭區的郭家官莊鎮,明代郭姓在此建村,故名。郭家店鎮,屬萊州市轄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郭姓在此建村,並開設飯店,故名。郭庄,今鄆城縣郭庄鄉人民政府駐地,清光緒初年郭氏建村。郭庄鎮,濟南市歷城區轄鎮,郭姓最早在此開店,得名。郭寨,今夏津縣郭寨鄉人民政府駐地,明末由李蠻屯、賈家坊、姜家莊合為一村,因郭姓居多,定村名郭寨。此外,還有郭倉、郭樓、郭家寨、郭店屯、郭里集等都是以郭姓聚居而得名的。
河北省 河北省郭姓人的歷史淵源,與山東一樣都是在春秋時代播遷繁衍下來的。中山鼓城、館陶、曲沃、魏郡貴鄉(今河北省大名東北)等地,是隋唐時代郭姓人居住的主要地區之一,且形成為大族。以郭氏命名的村落有:郭家莊,在撫寧縣北;郭家屯,在隆化縣西北;郭磊庄,在萬全縣西南;郭疃鎮,在滄縣東;郭蘇鎮,在乎西縣西北 40里;郭庄鎮,有兩個,一在獻縣東,一在無極縣西20里。
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省 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五省的郭姓人,是魏晉南北朝及其後的山西、陝西、河南境內的郭姓移民及其後代,他們與中原地區的郭姓血脈相承。以郭命名的郭姓人的居聚地主要有:湖北省的郭河鎮,又名郭家河,屬仙桃市轄;秭歸縣的郭家壩鎮;郭家莊,今丹江口市茯苓鄉人民政府駐地;郭家沖,在廣濟縣;郭峪,今谷城縣郭峪鄉人民政府駐地。江蘇省的泰邑、潤東、京江(今鎮江市)等縣市都有郭姓人居住。江都縣郭村鎮、今銅山縣郭集蒼鄉人民政府駐地、今濱海縣陳濤鄉人民政府駐地、今寶應縣郭橋鄉人民政府駐地、今吳縣郭蒼鄉人民政府駐地、今如皋縣郭園鄉人民政府駐地、今句容縣郭庄鄉人民政府駐地等,都是以郭作為地名的。又有郭家寨,在泰興縣泰興鎮北,相傳宋代岳飛部將郭某曾在此紮寨,故名。浙江省的寧波、鄞縣、蕭山、龍泉,安徽省的亳州以及今蒙城縣郭店鄉人民政府駐地、今蒙城縣郭集鄉人民政府駐地、今五河縣郭府鄉人民政府駐地、今黃山市黃山區郭村鄉人民政府駐地等,都是古今郭姓族人聚居、分布的主要地區。
福建廣東省 福建、廣東兩省的郭姓人是魏晉南北朝及其後的山西、陝西、河南郭姓族人移民及後代,與中原地區的郭姓族人血脈相承。此後福建、廣東兩省的郭姓人又有人成為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五省一些郭姓人的始遷祖。今福州市侯官、福建省東部的長樂、泉州、漳州、龍溪、魏塘、在平和縣小溪鎮西南的郭坑,是福建郭姓人的主要分布地區。肇慶以及潮州大埔、大麻、潮州市南的郭隴、廣州市北的白雲山區的郭塘,是廣東郭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
台灣省 台灣省的郭姓族人主要是從沿海的福建、廣東省播遷去的。並在台灣各地得到很大的發展,是台灣的十大姓之一。郭姓人在台灣主要分布地區有新竹、新化、彰化、淡水、嘉義、台南、台北等縣以及台南台北等市。
郭姓來源
一、為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相傳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於西虢,虢仲於東虢。西虢地處虞、鄭之間,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西虢在今陝西寶雞東。東、西虢開國君主都是周文王之弟。周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與鄭武公,諸侯不滿,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周平王滅虢,於是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以郭為氏,虢叔為郭姓的受姓始祖。
二、為以居處為氏。 『郭』字原意為外城,即因居住在城外,而以居處為氏。
三、為夏、商時代郭支、郭崇的後裔,可見郭氏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已存在。
四、為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戌納,本姓成,後冒姓郭氏。又如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再如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故改姓郭。
郭姓遷徒史
春秋戰國時期
從郭姓的起源來看,郭姓主要有兩個發源地:一個是夏商時的古郭國,另一個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國。它們在春秋戰國時被滅亡後,其族人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遷徙。
位於山東博之聊城的古郭國,戰國時被齊所滅,其後人在國破家亡後四處飄流,最後遷移到今山東、河北交界的廣大地區。中山國是他們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廣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動。這些郭氏族人經過不斷地繁衍發展,漸漸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傳》記載:「齊有郭最、郭榮」,「魯有郭重」,「燕有郭隗」。
起源於周王朝虢國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數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廣、影響最遠的一支,可以說,目前90咒的郭姓族人來源於這一支,但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遷情況也不盡相同。
各虢國相繼滅亡之後,虢氏裔孫作為亡國之民,或被迫強制遷徙,或逃亡到異國他鄉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
西虢族人隨平王東遷到上陽,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滅,其族人被迫遷向西北邊遠地區,在那裡定居下來,從而形成後來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聲聞天下。
南、北二虢被晉獻公滅亡後,其族人匹散飄流,有被迫遷於晉國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國的,遷於晉國的虢國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現在山西的晉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陽縣境內,汾陽縣內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於此而得名,他們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時為鄭國所滅的東虢,同樣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絕大部分流散於今河南中部,從而成為潁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陝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被迫遷往崞山的一支。地點在雁門關南,即秦始皇所築內長城之崞山。這一「崞」字,由最早遷入郭氏始祖所自創,因失掉封邑,被迫遷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邊去邑,左邊加山,名其地為「崞山」。自立堂號「崞山堂」。
綜上所述,起源於周王朝虢國的郭姓,其遷徙與虢國的興亡相始終,無論是西虢還是東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個虢國的滅亡都導致』了虢國族人的大逃亡和大遷移。在遷移的過程中,西虢成了魏晉時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東、北、南三虢則成了太原郭氏、河東郭氏和潁川郭氏的始祖。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祖祖輩輩生活於中原地區的郭氏族人終於走出國破家亡的歷史陰影,人口不斷繁衍,宗族漸漸壯大。他們在飽嘗流亡遷徙的滋味後,更加珍惜穩定以後的安居生活。他們在各聚居地或躬耕農畝,或投身從戎,或致力政治,或窮經皓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顯示著自己的才能,給歷史留下了一筆筆絢麗圖畫。他們繼承祖先的優良品德,誠以事君,信以處友,在各聚居地獲得很高的威望。
先秦、兩漢時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陽曲的郭無家族影響最大。經過不斷繁衍,太原郭氏成為後來郭姓繁衍遷徙的主要來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為最大。至漢末,郭氏又成為渭河下游地區一帶的望族。漢有郭亭,子孫自太原徙馮翊。後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陽由,其裔孫遷居(穎-禾+水)川(治今河南許昌)。再有後漢郭泰,世居介休(今屬山西),其裔孫居魏州昌樂,可見昌樂郭無亦出自太原。郭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後,郭氏大批散居於今浙江、江蘇等處。遷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為最多。
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各民族大融合、大遷徙時期。這一時期,戰亂頻仍,政權迭立,豪強群起。尤其是郭姓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區更是戰火連年,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對穩定,大批中原民眾,被迫離開故土,避亂江南。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遷徙是在晉永嘉之亂以後,西晉滅亡,東晉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時,隨晉室南渡的有數百家之多。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姓族人在內。如東晉著名的文學家郭璞,本是山西聞喜人,晉惠帝、懷帝之際,其家鄉受到匈奴騷擾,他聯合親戚朋友數十家,到江南避亂。這次過江的中原郭姓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後又經過江蘇、浙江等地進入福建、廣東等地。
隋唐時期
隋唐年間,郭姓已成為今山西、山東省的第一大姓。唐初,陳光元開基漳州,即有郭姓隨同入閩。唐中期,因「安史之亂」,又有大批郭氏分遷於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此討,郭姓還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陽郭氏,其始祖為來自華陰的郭子儀。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封為汾陽王,其後裔便以『汾陽』為堂號。這—支郭氏後裔郭嵩,遷入福建,成為入閩郭姓的始祖。
遷入香港
位於香港新界的八鄉地區有一個村落叫蓮花地,約有五百人,由六個姓組成,其中以郭姓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約在明代中後期,郭巨田率族人遷居於此。
據《蓮花地郭氏族譜》記載:他們的一世祖郭盛,生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居住在新安縣城的南頭附近,傳至六世郭巨田(生於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遷蓮花地。其後郭氏族人逐漸繁衍壯大,遍布新界地區的八鄉周圍。
郭 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著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居住在新界地區的郭氏族人特別看重墓地風水,蓮花地郭氏的族譜是手寫本,屬於一種較簡單的類型,但有關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風水內容的記載卻相當充實。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墓地風水投資規模也很大。
現在不僅香港新界有郭姓人居住,而香港其他地區也遍布郭姓人的足跡,香港經濟的起步與騰飛,被世人稱為奇跡,是香港民眾努力的結果,其中也有郭姓人的貢獻。60年代中期的地產熱中殺出 「三劍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勝。還有近年崛起的香港服裝界女強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
遷入台灣
據《台灣省通志》對郭氏播遷入台的記載,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懷一,大約在明天啟年間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郭懷一早年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縱橫海上,為其得力部將。後鄭芝龍受明朝招撫,返回朝廷。郭懷一與另一部將何斌則留居台灣,與其部屬墾耕於離台不遠的二層行溪南岸,建立家園,人丁日旺。
台灣郭氏族人,還有許多是從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從廣東潮州、惠州嘉應去的。
福建漳州龍溪縣的郭由飽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入墾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間,郭光傳入墾今台南縣;乾隆年間,郭其讀遷今澎湖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長等,先後入墾今台北萬里。
福建漳州南靖縣的郭錫餾在清康熙中葉入墾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墾今台北市,募資開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後人感念其恩,將此渠取名騮公圳。雍正五年,郭崇飽入墾今台北市內湖。乾隆年間,郭砒石、元記、純直兄弟入墾今台北金山。郭榮興入墾今萬里。
福建漳州平行縣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間入墾今萬里,郭阿葉入墾今台北瑞芳。
還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墾今桃園龜山;稍後,郭崇嘏、郭龍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後入墾今桃園大園、龜山。
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縣的郭順宜,於康熙末年入墾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榮入墾今新竹香山。
福建泉州同安縣的郭行足於乾隆十九年入墾今麻豆,長房下傳六房,是為郭六合。稍後,郭川入墾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墾今基隆市。嘉慶年間,郭盤衍入墾今苗栗苑裡。
福建泉州南安縣的郭寬於乾隆初年入墾台南佳里,後遷台南市。郭卜入墾今台北樹林,郭雲山、雲河兄弟入墾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郭恭亭入墾今新竹市。
福建泉州安溪縣的郭暢於道光年間入墾今台北坪林。
福建泉州的郭百年於嘉慶年間率眾入墾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後入墾今台北石碇。
遷往台灣的還有廣東潮州饒平縣的郭德泉,於康熙中葉入墾今嘉義水上。廣東惠州海豐縣的郭青山於雍正八年入墾今新竹新豐; 惠州陸豐縣的郭成萬於乾隆年間入墾今苗栗鎮。廣東嘉應鎮子縣的郭鴻成於乾隆二十八年入墾今台南市安平區;嘉應梅縣的郭有鳳於乾隆年間入墾今苗栗鎮。
遷徙海外
郭氏最早遷徙海外大約是在明代中後期,遷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遷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遷徙的途中非常艱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姓華裔、華僑最集中的地區在亞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柬埔寨、寮國等十幾個國家為最多。美國、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姓華裔。他們中有許多人為所居住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望。如大企業家郭琰、郭鶴年、郭芳楓;華人記者郭克明;華人建築師郭茂林;華人律師郭彪等等。
『柒』 王氏族譜,郡望: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洪洞縣一帶) 堂號:三槐堂 字輩為:從、家、士、守、敬、寶、如、田
郭姓淵源
古今分布
從上述郭姓悠長的姓氏源流和歷史演變中,可以看出自夏商周以來,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郭姓漸漸地從山西、陝西、河南的開基地向外播遷發展,致使中國的大江南北,城市鄉村到處都有郭姓人活動的足跡。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 100個大姓中,郭姓名列第十八位,人口總數一千萬左右,其中尚未包括海外僑胞。
河南省 河南省是郭姓人最原始的開基地,也是郭姓人廣泛分布的主要地區。早在夏商周時代,郭姓人就在河南登封、滎陽一帶居住和繁衍生息。東漢以後,郭姓人遷居到了光州固始。自漢至今河南省有以郭命名的村落二十多個,這些村落都是郭姓族人聚居的地方。
郭連,今禹州市郭連鄉人民政府駐地,是東漢曹操謀士郭嘉的故里。郭村鎮,今商丘市轄鎮,唐代郭氏在此建村,後漸成集鎮,故名郭村鎮。郭店,今夏邑縣郭店鄉人民政府駐地,唐稱郭家店,1927年更名郭店集,後簡稱今名。郭村,禹州市梁北鄉人民政府駐地,明代以後郭姓遷居於此,故名郭村。郭屯,在寧陵縣城關回族鎮西南8公里的洮河南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有郭氏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分別建三村,稱三官屯,清咸豐三年(1853年)三村合並築寨,改今名。郭全屯,在衛輝市區西 7.5公里處,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遷民碑載:山西澤州移民110戶遷此,里長郭全,村以郭全之名命之。郭庄,今夏邑縣郭庄鄉人民政府駐地,因明洪武年間郭城自山西洪洞縣遷此,故名。郭老家,在虞城縣城關鎮東南18公里處,明永樂十三年 (1415年)建村,名郭庄,正德年間人郭臣被招為駙馬,得封地,更名宗祿村,清代村民外遷,此村遂名郭老家。郭庄,今原陽縣郭庄鄉人民政府駐地,明永樂年間,郭輅遷此建村,名郭輅庄,簡稱今名。郭灘,今唐河縣郭灘鄉人民政府駐地,明末郭姓在水潭邊建村,取名郭家潭,後演變為郭灘。郭家河,今新縣郭家河鄉人民政府駐地。此地的店鋪處於河灣,原名拐彎店,後改陳家圍。清初郭姓遷此,並成大族,遂改今名。郭崗,在鎮平縣城關鎮西北24公里外,郭姓始居此,蓋有樓房,故名。另外,又有郭庄 (屬滑縣)、郭里(屬安陽市郊區)、郭亮屯 (屬輝縣市)等村落,亦都是郭姓人的居住地。
山西省 山西省是郭姓人比較早的一個開基地,也是郭姓人分布比較廣泛的一個地區。山西太原、陽曲、汾陽一帶的郭姓發展很快,並且形成望族,長盛不衰。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陽曲有姓氏333個,超過兩千人以上的姓氏有11個,占總人口的 55.92%,其中郭姓有4875人,按數量占第六位。在山西境內,既有以郭字命名的縣、鎮,又有因郭姓人聚居而命名的郭氏村落。高村鄉北社村的郭家堡雖然經數百年的風雨,仍然屹立,郭家堡堡名的碑石仍嵌在堡門的上方,這里現在仍居住著許多郭姓後人。泥屯鎮的白空社有郭郡馬(夫人為寧化王第四女)祠堂留下的《明誥封巫鄉君郭門朱氏墓誌銘》,從碑記可看到郭郡馬與夫人的生活片斷與業績。此村原有6個郭姓神軸,後四個被燒,從現存的兩個也可以看出郭氏家族幾十代的變化。今汾陽縣有金代設置的郭柵鎮,以及山西壽陽縣南壽水濱的郭村,在山西平陸縣東北百餘里瀕臨黃河的地方有郭原村,在山西靈石縣南 25里有郭家溝。
陝西省 陝西省是郭姓人的又一個比較早的開基地和主要分布地區。早在周代,郭姓人就在陝西馮翊繁衍生息。秦漢至魏晉隋唐時期,郭姓人除在馮翊發展之外,又分布到華陰等地,唐時一代功臣郭子儀出生在華州,他有八子七婿七十二孫,家人數千,其後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陝西省也有因郭姓得名的州治記載,例如隋唐宋時代的郭州,就在陝西的西寧鎮。郭家塔,在陝西宜君縣。
山東省 山東省是郭姓分布較多的地區之一。山東自古至今,以郭姓得名的村莊 19個,這些村落中至今仍以郭姓人居多。郭城,在山東聊城縣東北,春秋時亡國郭氏的棲息之地。單縣的郭村鎮,是明洪武年間郭氏自山西洪武縣遷此定居而立,初名郭村,後成集鎮。郭太平,今臨沂市太平鄉人民政府駐地,位於市區東北17公里,沂河南岸,明洪武年間郭姓在此建村,取吉祥之意,故名。郭庄,今淄博市山區郭庄鄉人民政府駐地,明初建村,因郭姓僧人在此建塔寺,故名。郭屯鎮,屬鄆城縣轄境,原為明永樂年間王氏建村,村名王文光屯,宣德年間因郭氏為屯長,更名郭官屯,後簡稱郭屯。濰坊市寒亭區的郭家官莊鎮,明代郭姓在此建村,故名。郭家店鎮,屬萊州市轄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郭姓在此建村,並開設飯店,故名。郭庄,今鄆城縣郭庄鄉人民政府駐地,清光緒初年郭氏建村。郭庄鎮,濟南市歷城區轄鎮,郭姓最早在此開店,得名。郭寨,今夏津縣郭寨鄉人民政府駐地,明末由李蠻屯、賈家坊、姜家莊合為一村,因郭姓居多,定村名郭寨。此外,還有郭倉、郭樓、郭家寨、郭店屯、郭里集等都是以郭姓聚居而得名的。
河北省 河北省郭姓人的歷史淵源,與山東一樣都是在春秋時代播遷繁衍下來的。中山鼓城、館陶、曲沃、魏郡貴鄉(今河北省大名東北)等地,是隋唐時代郭姓人居住的主要地區之一,且形成為大族。以郭氏命名的村落有:郭家莊,在撫寧縣北;郭家屯,在隆化縣西北;郭磊庄,在萬全縣西南;郭疃鎮,在滄縣東;郭蘇鎮,在乎西縣西北 40里;郭庄鎮,有兩個,一在獻縣東,一在無極縣西20里。
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省 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五省的郭姓人,是魏晉南北朝及其後的山西、陝西、河南境內的郭姓移民及其後代,他們與中原地區的郭姓血脈相承。以郭命名的郭姓人的居聚地主要有:湖北省的郭河鎮,又名郭家河,屬仙桃市轄;秭歸縣的郭家壩鎮;郭家莊,今丹江口市茯苓鄉人民政府駐地;郭家沖,在廣濟縣;郭峪,今谷城縣郭峪鄉人民政府駐地。江蘇省的泰邑、潤東、京江(今鎮江市)等縣市都有郭姓人居住。江都縣郭村鎮、今銅山縣郭集蒼鄉人民政府駐地、今濱海縣陳濤鄉人民政府駐地、今寶應縣郭橋鄉人民政府駐地、今吳縣郭蒼鄉人民政府駐地、今如皋縣郭園鄉人民政府駐地、今句容縣郭庄鄉人民政府駐地等,都是以郭作為地名的。又有郭家寨,在泰興縣泰興鎮北,相傳宋代岳飛部將郭某曾在此紮寨,故名。浙江省的寧波、鄞縣、蕭山、龍泉,安徽省的亳州以及今蒙城縣郭店鄉人民政府駐地、今蒙城縣郭集鄉人民政府駐地、今五河縣郭府鄉人民政府駐地、今黃山市黃山區郭村鄉人民政府駐地等,都是古今郭姓族人聚居、分布的主要地區。
福建廣東省 福建、廣東兩省的郭姓人是魏晉南北朝及其後的山西、陝西、河南郭姓族人移民及後代,與中原地區的郭姓族人血脈相承。此後福建、廣東兩省的郭姓人又有人成為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五省一些郭姓人的始遷祖。今福州市侯官、福建省東部的長樂、泉州、漳州、龍溪、魏塘、在平和縣小溪鎮西南的郭坑,是福建郭姓人的主要分布地區。肇慶以及潮州大埔、大麻、潮州市南的郭隴、廣州市北的白雲山區的郭塘,是廣東郭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
台灣省 台灣省的郭姓族人主要是從沿海的福建、廣東省播遷去的。並在台灣各地得到很大的發展,是台灣的十大姓之一。郭姓人在台灣主要分布地區有新竹、新化、彰化、淡水、嘉義、台南、台北等縣以及台南台北等市。
郭姓來源
一、為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相傳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於西虢,虢仲於東虢。西虢地處虞、鄭之間,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西虢在今陝西寶雞東。東、西虢開國君主都是周文王之弟。周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與鄭武公,諸侯不滿,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周平王滅虢,於是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以郭為氏,虢叔為郭姓的受姓始祖。
二、為以居處為氏。 『郭』字原意為外城,即因居住在城外,而以居處為氏。
三、為夏、商時代郭支、郭崇的後裔,可見郭氏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已存在。
四、為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戌納,本姓成,後冒姓郭氏。又如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再如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故改姓郭。
郭姓遷徒史
春秋戰國時期
從郭姓的起源來看,郭姓主要有兩個發源地:一個是夏商時的古郭國,另一個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國。它們在春秋戰國時被滅亡後,其族人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遷徙。
位於山東博之聊城的古郭國,戰國時被齊所滅,其後人在國破家亡後四處飄流,最後遷移到今山東、河北交界的廣大地區。中山國是他們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廣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動。這些郭氏族人經過不斷地繁衍發展,漸漸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傳》記載:「齊有郭最、郭榮」,「魯有郭重」,「燕有郭隗」。
起源於周王朝虢國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數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廣、影響最遠的一支,可以說,目前90咒的郭姓族人來源於這一支,但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遷情況也不盡相同。
各虢國相繼滅亡之後,虢氏裔孫作為亡國之民,或被迫強制遷徙,或逃亡到異國他鄉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
西虢族人隨平王東遷到上陽,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滅,其族人被迫遷向西北邊遠地區,在那裡定居下來,從而形成後來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聲聞天下。
南、北二虢被晉獻公滅亡後,其族人匹散飄流,有被迫遷於晉國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國的,遷於晉國的虢國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現在山西的晉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陽縣境內,汾陽縣內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於此而得名,他們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時為鄭國所滅的東虢,同樣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絕大部分流散於今河南中部,從而成為潁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陝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被迫遷往崞山的一支。地點在雁門關南,即秦始皇所築內長城之崞山。這一「崞」字,由最早遷入郭氏始祖所自創,因失掉封邑,被迫遷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邊去邑,左邊加山,名其地為「崞山」。自立堂號「崞山堂」。
綜上所述,起源於周王朝虢國的郭姓,其遷徙與虢國的興亡相始終,無論是西虢還是東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個虢國的滅亡都導致』了虢國族人的大逃亡和大遷移。在遷移的過程中,西虢成了魏晉時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東、北、南三虢則成了太原郭氏、河東郭氏和潁川郭氏的始祖。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祖祖輩輩生活於中原地區的郭氏族人終於走出國破家亡的歷史陰影,人口不斷繁衍,宗族漸漸壯大。他們在飽嘗流亡遷徙的滋味後,更加珍惜穩定以後的安居生活。他們在各聚居地或躬耕農畝,或投身從戎,或致力政治,或窮經皓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顯示著自己的才能,給歷史留下了一筆筆絢麗圖畫。他們繼承祖先的優良品德,誠以事君,信以處友,在各聚居地獲得很高的威望。
先秦、兩漢時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陽曲的郭無家族影響最大。經過不斷繁衍,太原郭氏成為後來郭姓繁衍遷徙的主要來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為最大。至漢末,郭氏又成為渭河下游地區一帶的望族。漢有郭亭,子孫自太原徙馮翊。後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陽由,其裔孫遷居(穎-禾 水)川(治今河南許昌)。再有後漢郭泰,世居介休(今屬山西),其裔孫居魏州昌樂,可見昌樂郭無亦出自太原。郭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後,郭氏大批散居於今浙江、江蘇等處。遷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為最多。
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各民族大融合、大遷徙時期。這一時期,戰亂頻仍,政權迭立,豪強群起。尤其是郭姓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區更是戰火連年,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對穩定,大批中原民眾,被迫離開故土,避亂江南。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遷徙是在晉永嘉之亂以後,西晉滅亡,東晉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時,隨晉室南渡的有數百家之多。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姓族人在內。如東晉著名的文學家郭璞,本是山西聞喜人,晉惠帝、懷帝之際,其家鄉受到匈奴騷擾,他聯合親戚朋友數十家,到江南避亂。這次過江的中原郭姓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後又經過江蘇、浙江等地進入福建、廣東等地。
隋唐時期
隋唐年間,郭姓已成為今山西、山東省的第一大姓。唐初,陳光元開基漳州,即有郭姓隨同入閩。唐中期,因「安史之亂」,又有大批郭氏分遷於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此討,郭姓還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陽郭氏,其始祖為來自華陰的郭子儀。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封為汾陽王,其後裔便以『汾陽』為堂號。這—支郭氏後裔郭嵩,遷入福建,成為入閩郭姓的始祖。
遷入香港
位於香港新界的八鄉地區有一個村落叫蓮花地,約有五百人,由六個姓組成,其中以郭姓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約在明代中後期,郭巨田率族人遷居於此。
據《蓮花地郭氏族譜》記載:他們的一世祖郭盛,生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居住在新安縣城的南頭附近,傳至六世郭巨田(生於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遷蓮花地。其後郭氏族人逐漸繁衍壯大,遍布新界地區的八鄉周圍。
郭 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著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居住在新界地區的郭氏族人特別看重墓地風水,蓮花地郭氏的族譜是手寫本,屬於一種較簡單的類型,但有關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風水內容的記載卻相當充實。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墓地風水投資規模也很大。
現在不僅香港新界有郭姓人居住,而香港其他地區也遍布郭姓人的足跡,香港經濟的起步與騰飛,被世人稱為奇跡,是香港民眾努力的結果,其中也有郭姓人的貢獻。60年代中期的地產熱中殺出 「三劍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勝。還有近年崛起的香港服裝界女強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
遷入台灣
據《台灣省通志》對郭氏播遷入台的記載,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懷一,大約在明天啟年間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郭懷一早年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縱橫海上,為其得力部將。後鄭芝龍受明朝招撫,返回朝廷。郭懷一與另一部將何斌則留居台灣,與其部屬墾耕於離台不遠的二層行溪南岸,建立家園,人丁日旺。
台灣郭氏族人,還有許多是從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從廣東潮州、惠州嘉應去的。
福建漳州龍溪縣的郭由飽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入墾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間,郭光傳入墾今台南縣;乾隆年間,郭其讀遷今澎湖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長等,先後入墾今台北萬里。
福建漳州南靖縣的郭錫餾在清康熙中葉入墾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墾今台北市,募資開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後人感念其恩,將此渠取名騮公圳。雍正五年,郭崇飽入墾今台北市內湖。乾隆年間,郭砒石、元記、純直兄弟入墾今台北金山。郭榮興入墾今萬里。
福建漳州平行縣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間入墾今萬里,郭阿葉入墾今台北瑞芳。
還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墾今桃園龜山;稍後,郭崇嘏、郭龍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後入墾今桃園大園、龜山。
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縣的郭順宜,於康熙末年入墾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榮入墾今新竹香山。
福建泉州同安縣的郭行足於乾隆十九年入墾今麻豆,長房下傳六房,是為郭六合。稍後,郭川入墾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墾今基隆市。嘉慶年間,郭盤衍入墾今苗栗苑裡。
福建泉州南安縣的郭寬於乾隆初年入墾台南佳里,後遷台南市。郭卜入墾今台北樹林,郭雲山、雲河兄弟入墾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郭恭亭入墾今新竹市。
福建泉州安溪縣的郭暢於道光年間入墾今台北坪林。
福建泉州的郭百年於嘉慶年間率眾入墾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後入墾今台北石碇。
遷往台灣的還有廣東潮州饒平縣的郭德泉,於康熙中葉入墾今嘉義水上。廣東惠州海豐縣的郭青山於雍正八年入墾今新竹新豐; 惠州陸豐縣的郭成萬於乾隆年間入墾今苗栗鎮。廣東嘉應鎮子縣的郭鴻成於乾隆二十八年入墾今台南市安平區;嘉應梅縣的郭有鳳於乾隆年間入墾今苗栗鎮。
遷徙海外
郭氏最早遷徙海外大約是在明代中後期,遷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遷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遷徙的途中非常艱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姓華裔、華僑最集中的地區在亞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柬埔寨、寮國等十幾個國家為最多。美國、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姓華裔。他們中有許多人為所居住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望。如大企業家郭琰、郭鶴年、郭芳楓;華人記者郭克明;華人建築師郭茂林;華人律師郭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