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虛假宣傳
1. 被投訴虛假宣傳一般怎麼處理
2. 律師、律所不能打廣告宣傳嗎
可以。
依據律師執業行為規范
第十七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可以依法以廣告方回式宣傳律答師和律師事務所以及自己的業務領域和專業特長。
第二十二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為推廣業務,可以發布使社會公眾了解律師個人和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業務信息的廣告。
第二十七條 律師個人廣告的內容,應當限於律師的姓名、肖像、年齡、性別,學歷、學位、專業、律師執業許可日期、所任職律師事務所名稱、在所任職律師事務所的執業期限;收費標准、聯系方法;依法能夠向社會提供的法律服務業務范圍;執業業績。
第二十八條 律師事務所廣告的內容應當限於律師事務所名稱、住所、電話號碼、傳真號碼、郵政編碼、電子信箱、網址;所屬律師協會;所內執業律師及依法能夠向社會提供的法律服務業務范圍簡介;執業業績。
第二十九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以有悖律師使命、有損律師形象的方式製作廣告,不得採用一般商業廣告的藝術誇張手段製作廣告。
第三十條 律師廣告中不得出現違反所屬律師協會有關律師廣告管理規定的內容。
3. 新廣告法虛假宣傳如何處罰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進行虛假宣傳行為,不僅需要負擔行政處罰的後果,還要對消費者進行相應的賠償責任。但是,2018年實施了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做出了修改。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以及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八條規定對其商品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或者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一百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一條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八條規定對其商品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或者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一百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
4. 律師在線問答做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怎麼處罰,消費者應該怎麼維權呢
虛假宣傳如果對消費者沒有實質性損失或者損失輕微,一般消費者不會有什麼賠償,或者退還購物款而已,管理部門的處罰也是根據這種行為造成的實際損失來定的
5. 律師稱薇婭帶貨產品涉虛假宣傳,直播是否需要擔責
任何事情的出現其實都是有著兩面性的,能夠促進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必然會存在一些弊端,所以在度過野蠻生長的階段以後,相應的法律法規必須要完善才行。直播行業也是如此,近些年來直播行業都處於一個如火如荼的階段,同樣也進入了野蠻生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們承認直播帶貨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便利,同時商品的質量也成為了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
很明顯在此次事件當中,薇婭及其團隊並沒有對這些商品進行嚴格的篩選。所以才造成了此次虛假宣傳,並且虛標的時間發生。消費者正是由於相信直播團隊,所以才對商品進行購買,很顯然如今主播以及直播團隊辜負了消費者的信任。
6. 律師在拼多多砍價未成功而對其起訴,拼多多砍價算不算虛假宣傳
律師在拼多多砍價未成功而對其起訴拼多多砍價不算是虛假宣傳,因為確實有很多的人砍價成功,而且拿到了免費的商品,否則的話也不會有很多的人去參與其中。但其實在很多的一些砍價當中,可能會存在一些虛假性的,確實看不到的商品。因為我們都知道拼多多一直以來是這樣的印度營銷方式來獲得我們很多消費者的注意,而且確實有很多的一部分消費者拿到了免費砍價獲得的商品。
所以對於這樣的方式,大家好像似乎沒有這樣想過。因為畢竟是免費的產品,所以大家可能再獲得的過程當中也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但是我們在本身邀請身邊的人去幫我們砍價的時候,就是一種付出,甚至有可能影響到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交往。
7. 律師咨詢欺詐的構成有哪些呢
你好,可以的,這些是我在他們那邊為你整理的解釋:
第一, 欺詐的故意。
構成欺詐必需要有欺詐的故意。所謂故意,是指經營者主觀上明確意識到其行為可能會對消費者造成不利的後果,並且追求此種後果的發生。將故意作為欺詐構成的首要條件,與消法的立法目的是一致的。消法的目的是要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同時消法也鼓勵經營者誠實合法的經營。如果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盡管存在質量或者數量及其他方面的瑕疵,但是,此種瑕疵的發生或者存在的確能夠被證明是由於經營者的過失造成的,那麼,就不應當認定經營者存在欺詐,因此也不應當適用消法第49條。
將故意作為消法上欺詐的構成要件,在訴訟中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對故意的證明,即故意的舉證責任應當由消費者還是由經營者來承擔。舉證責任的配置往往會決定訴訟的勝負。那麼,證明經營者存在主觀上欺詐故意的舉證責任,應當由誰來承擔呢?
筆者認為,在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存在著舉證能力的不對稱,以及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往往無法證明經營者存在著欺詐故意,經營者宣傳材料所記載的內容與消費者購買到的商品不一致只能夠證明某種行為的存在,而這種不一致並不必然表明經營者是故意為之。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消費者可能無法證明經營者的故意是否存在。將證明欺詐故意存在的責任置於消費者一方,在許多情況下實際上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必然的敗訴。因此,需要由經營者來證明自己不存在主觀上的欺詐故意。同時,由於故意是一種主觀狀態,因此,故意存在與否只能夠通過間接證據證明。如果經營者能夠證明自己不存在欺詐的故意,其行為則不應當構成欺詐。
第二,欺詐的行為。
構成欺詐需要有經營者的欺詐行為。構成欺詐的行為可以表現為作為與不作為,需要視經營者所承擔的義務而定。比如,消法第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導的虛假宣傳。如果經營者在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保持沉默,沒有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行為則表現為不作為;如果經營者向消費者主動作了足以引人誤導的虛假宣傳,比如,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了嚴重失實地美化其商品或者服務的宣傳資料或者說明,行為則表現為作為。欺詐行為實際上就是經營者未適當履行其所應承擔的合同義務或者法定義務。在訴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由哪方來舉證證明經營者未適當履行其義務的事實的存在。信息不對稱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存在。因此,應當堅持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法基本原則。
第三、消費者受有損失。
第四、消費者的損失與經營者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損失與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意味著損失是由該行為造成的。
在消法上,要認定為經營者的行為構成欺詐,必須同時具備該四個要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