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機構非營利組織
㈠ 法律援助中心屬不屬於非營利組織
從經營和營利角度來說,其是非營利性質的單位。但從單位性質來說,法律援助中心是司法行政機關成立的從事法律服務機構,隸屬於當地司法行政機關,屬行政編制,所指派律師不收取當事的任何費用,所有費用均有國家支付。
㈡ 法律援助機構有哪些
四級組織的架構:
1、在國家一級,建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統一對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1997年5月26日,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負責對法律援助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制定全國性的法律援助規章制度,中長期發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協調全國法律援助工作事宜,開展與國外法律援助團體及人士的交流活動等等工作。
同日,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成立。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募集、管理和使用法律援助基金,宣傳國家的法律援助制度,促進司法公正。其基金來源主要包括國內社團、企業、商社及個人的捐贈和贊助;基金存入金融機構收取的利息;購買債券和企業股票等有價證券的收益等。
法律援助機構有哪些?
2、在省級地方,建立XX省(自治區)法律援助中心,對所轄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3、在地、市(含副省級)地方,建立XX地區(市)法律援助中心,行使對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組織實施的雙重職能。
4、在具備條件的縣、區級地方,建立XX縣(區)法律援助中心,具體組織實施本地的法律援助工作。不具備建立法律援助機構條件的地方,由縣(區)司法局具體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
㈢ 有哪些法律援助機構
這還要結合當地情況.一般有司法部門提供的法律援助,也有其他機構提供的法律援助.
㈣ 什麼是非營利性機構
非營利性組織是指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個人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非營利性組織的認定標准應是:經有權機關登記,按上級有關規定收取一定的規費或有償提供服務收取費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單位。
一、非營利組織
非營利組織是一種不以市場化的營利目的為目的的組織。非營利組織有很多種,大致可以分為:公益組織,如基金會、社會志願者協會、慈善機構等。宗教組織,如宗教協會、教堂、民間宗教機構等。學校、研究所、教育部門、文藝團體等文化教育組織;環保組織,如綠色組織、動物保護者協會等機構;消費者保護組織,如消協,法律援助中心、社區業主管委會,等。非營利組織要利用傳播手段,將患者的宗旨、目標及相關信息告知公眾,不斷提升社會組織影響力,獲得廣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組織發展營造「風調雨順、位置好、人好」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完善對策
1.要樹立正確的營銷理念,非營利組織必須樹立正確的營銷理念,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特點,著眼於滿足社會需求,爭取更多公眾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
2.通過科學的市場調研和預測,深入分析環境以及各種環境因素對非營利組織市場運作的影響,是非營利組織了解市場、了解客戶需求發展趨勢的重要手段。通過環境分析,可以找出對組織有利的市場機會,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和策略,為非營利組織制定戰略、確定經營目標、計劃和營銷策略提供重要依據。
非營利組織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它的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注或公眾關注的問題或事件。非營利組織涵蓋的領域廣泛,非營利組織的運作不是為了產生利益,這通常被認為是這類組織的主要特徵。
㈤ 法律援助中心對哪些案件和事項不予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條例規定了,哪些事情可以提供法律援助。
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
第十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第十一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第十二條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第十三條本條例所稱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
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㈥ 去哪些機構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我國訴訟法規定辯護原則等確定當事人在發生權益爭議時,由於沒有經濟上的條件無法聘請有專業知識的律師進行辯護等,符合一定條件的可以去找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尋求幫助。那麼,想要申請法律援助的,要去哪個機構申請呢?
㈦ 法律援助機構設在哪個部門
法律援助機構從中央到地方共分四級: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省級地方、地(市)級和縣(區)級地方法律援助中心。中央和省級地方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行使管理職能;地(市)級和縣(區)級地方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負責組織實施所轄區的法律援助工作。
社會法律援助機構是指司法行政系統以外的,具有行業特點和社會群體特點的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團體所成立的法律援助工作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