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法律援助決定法院不在再審查

法律援助決定法院不在再審查

發布時間: 2021-12-21 15:19:27

Ⅰ 請問法律援助律師是不是幫完一審,就不再繼續幫二審了謝謝!

無論是自己申請的,還是法院指定的法援律師都是負責一審審理終結,二審就要重新申請會或者委託律師。

Ⅱ 哪些案件申請法律援助免於審查經濟困難標准

各國有關法律援助條件的規定基本相同,即其一:申請援助的事項具有合法性;其二,申請人確無經濟能力支付或不能完全支付法律服務費用。根據中國刑事訴訟法第34條和律師法第六章的規定精神,中國在法律援助條件的掌握上,既借鑒了各國法律援助條件中反映一般規律的做法,又充分考慮了各地經濟的不同發展程度和公民收入水平的差異。我們所規定的法律援助條件有一般性條件和特殊性條件兩種情況。
一般性條件是:
l、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這里所謂"合法權益",是指所申請援助的事項符合法律的規定,是法律所應予保護的權利或法律允許行使的權利。如公民的請求贍養、工傷索賠、因被侵權請求國家賠償,都是法律明文規定予以保護的權利;公民的刑事辯護權,是法律允許行使的權利,都具有法律援助條件所要求的合法性。所謂"有充分理由",是指申請人能夠提供證明自己所主張利益請求的事實依據。所謂"需要法律幫助"是指,當事人自己不懂得法律,沒有參與庭審的訴訟技巧,不藉助法律援助人員的法律幫助就不能有效地保障自身合法權益。如果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本身就是法律工作者,則無需向其提供法律援助。此條件亦稱為"合法性"條件。
2,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衡量申請人是否符合此標准,主要是根據各地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的水平,參照當地政府所確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標准和勞動部門制定的"失業救濟標准"來確定。對於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標准和"失業救濟標准"的,應予以全部免收法律服務費用;對於家庭人均收入雖然高於以上兩個標准,但全部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確有困難的,則應酌情減收法律服務費用。
特殊條件是指,符合法律(包括司法解釋)明文規定的當事人,無需審查其是否具備以上一般條件,即可經過法院指定獲得法律援助。例如,《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的盲聾啞、未成年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在刑事審判中如果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應當為其指定法律援助。對於法院的這類指定,我們應該優先保證。此外,對於《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的"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司法部與最高人民法院的聯合發文中作了具體規定,把"經濟困難和特殊案件"具體化為六種情況。其中,"經濟困難"的情況具體化為兩條,即:"①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庭經濟狀況無法查明的:②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屬經多次勸說仍不願為其承擔辯護律師費用的。

Ⅲ 向法院申請法律援助緩交訴訟費且被認可,審判長在未開庭且又再調查落實案情,突然告知未交訴訟費算自動撤訴

首先,根據《抄訴訟費交納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原告自接到人民法院交納訴訟費用通知次日起7日內交納案件受理費;反訴案件由提起反訴的當事人自提起反訴次日起7日內交納案件受理費。
上訴案件的案件受理費由上訴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上訴狀時預交。雙方當事人都提起上訴的,分別預交。上訴人在上訴期內未預交訴訟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在7日內預交。
申請費由申請人在提出申請時或者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預交。
當事人逾期不交納訴訟費用又未提出司法救助申請,或者申請司法救助未獲批准,在人民法院指定期限內仍未交納訴訟費用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有關規定處理。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財產案件除交納案件受理費外,並按照規定交納其他訴訟費用。
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用確有困難的,可以按照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緩交、減交或者免交。
收取訴訟費用的辦法另行制定。
就該問題而言,如果當事人能夠證明,法院已經同意其的緩交請求,且法院反悔的。那麼,法院的行為屬於違規。當事人可以向本院,或者當地政法委進行舉報維權。

Ⅳ 如何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與有關社會救助,司法救助制度的銜接

我國法律援助制度是指政府依據《法律援助條例》設立法律援助機構對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當事人,為其指派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司法制度。我國司法救助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對於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行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或免交。這兩種制度均是國家為了保障公民平等的實現法律所賦予的權利而建立的一種司法保障制度。

一、二者的主要區別:

1、產生的社會背景不同。

法治國方略的確立,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健全完善是法律援助制度產生的社會基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完善,提出了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客觀要求;審判方式的改革是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現實需要;律師制度的不斷深化改革,是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契機。司法救濟制度的產生是伴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進度而隨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2、實施的主體不同。

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是各級政府依據《法律援助條例》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而司法救助的實施主體是人民法院。

3、實施的具體內容不同。

司法救助僅是訴訟立案許可的程序性行為。而法律援助是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是全過程的幫助、支持。無論是訴前大量調查取證,還是訴訟進行的舉證、質證等抗辯行為,都是要讓弱勢群體實現權益的最終兌現,這些都離不開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努力。

4、援助對象范圍不同。

司法救助的對象和范圍僅限於民事、行政案件經濟確有困難的原告當事人。而法律援助對象不但包括上述案件原告當事人,而且包括經濟確已困難的民事被告當事人,同時,還包括刑事案件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中確因困難無錢請律師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法定應為其指定辯護的被告人。另一方面,在各類非訴訟領域、公證事項中的經濟困難者因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均可申請法律援助。

5、執行的法律制度體系不同。

司法救助的依據是《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有關訴訟收費的規定,以及《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屬程序方面的法律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而法律援助執行依據是《法律援助條例》、《刑事訴訟法》《律師法》及地方人大的和各級政府規章,以及司法部行業主管部門規章。因此,法律援助執行的法律制度體系不但有程序法上的規定,而且有實體法的依據,不但有國家立法規范,而且有地方立法規范保障,不但有行業部門規章,而且有地方政府規章,其依據更全面更詳細。

6、援助隊伍數量和機構網路不同。

司法救助因為是立案收費減、免、緩審查許可,無須投入人力、物力,因此,司法救助沒有亦不需要有專職機構和專職隊伍,只是告知法院立案室(庭)照章執行司法援助的規定即可。而法律援助不但有國家至省、市、縣、及一些鄉鎮的專職援助隊伍和機構,而且有廣大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社區,以及工會、青年團、婦聯、殘聯等社團組織法律援助分支機構的人員參與,同時還有高等院校社團法律援助組織自願參與。法律援助覆蓋面廣,機構網路延伸到社會各個方面。

二、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1、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未能達到互免審查。

我國《法律援助條例》第五條規定,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安排人員為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而司法救助的審批權在受訴法院。2005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合下發了《關於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明確規定當事人以法律援助機構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為依據,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不再審查其是否符合經濟困難標准,應當直接做出給予司法救助的決定。

人民法院依據法律援助機構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准許受援的當事人司法救助的請求的,應當先行對當事人作出緩交訴訟費用的決定,待案件審結後再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訴訟費用的負擔。這個規定建立了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互免審查機制。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受地方財政體制限制,法院的通常做法是為援助對象緩交訴訟費用,大部分當事人得到了法律援助,卻因交不起訴訟費而無法進入訴訟程序,使法律援助陷入尷尬的境地。

2、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的范圍不能滿足當事人的需要。

從受案范圍來看,法律援助受案范圍比司法救助的范圍廣得多。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法律援助的范圍不僅包括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還包括非訴訟案件,例如因勞動

報酬、工傷賠償引起的仲裁糾紛,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救助規定》,法院實施司法救助的范圍僅限於民事糾紛和一小部分行政案件。根據《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規定訴訟費用除包括案件受理費外,還包括勘驗、鑒定、公告、翻譯費,採取訴訟保全措施的申請費和申請執行費用等。實踐中,法院對當事人的司法救助申請,只對受理費緩交、減交、免交申請進行審批,而對其它訴訟費用申請,因這些費用並非由法院收取,因此也無法實施司法救助。通過近幾年來的工作實踐,大部分需要援助的對象是因為突發性事件,使家庭陷入經濟困難而需援助,如工傷,交通事故、醫療事故賠償等,當事人在承擔了高昂的醫療費用情況下,往往已無力承擔律師費、訴訟費及傷殘鑒定費用,使這一矛盾更加突出。

三、解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建議:

1、建議將法律援助制度與司法救助制度合二為一(包括勞動仲裁),制定全國統一的司法救助法。

2、明確政府是實施司法救助的責任主體。

3、建議將司法救助的范圍重新做出科學的規定。

4、建立司法救助經費保障機制,保障司法救助事業不斷發展。

Ⅳ 高院批准再審。法律援助應該在哪裡辦

要看再審機關在哪,再審的機關在哪,就到哪申請。例:再審機關是初級人民法院,初級人民法院在A區,就到A區申請法律援助。如果是中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在B區,那就到B區申請法律援助。

Ⅵ 法律援助,法院調解後,被告沒履行怎麼辦

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生效的民事調解書中確定的內容。

1、向原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調節書經雙方簽字後生效和判決書一樣具有強制執行力,如果不履行調解書內容,具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對方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在自願合法的情況下簽訂的調解書,生效後不得起訴或上訴。

2、申請強制執行的程序:應當在調解書或判決書下達一年內申請執行。向法院遞交申請書、找承辦法官確認該調解書已經生效的材料、調解書原件、被執行人可供執行的財產情況、申請人身份證復印件等。

3、具體什麼時間能夠執行,要看被執行人是否有財產。如果知道對方財產情況應向執行法官說明,執行期限一般為6個月。

(6)法律援助決定法院不在再審查擴展閱讀:

2018年11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喀什墾區人民法院對被告人艾某犯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緩刑二年。

張某因艾某借款50萬余元到期未歸還而訴諸法院,經人民法院調解雙方達成調解協議:艾某於2015年4月28日之前付清張某50萬余元。

2015年6月,因艾某未履行調解協議,張某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2015年7月,法院作出執行通知書並送達艾某。2015年9月艾某收取租金7.42萬元。

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艾某實際使用的銀行卡進賬近90萬元,艾某將部分財產轉移至其子名下,仍有11.7萬元案款未向張某清償。艾某在執行階段變換聯系方式,隱匿行蹤,致使裁定無法執行。

2018年3月,艾某被公安機關上網追逃,於2018年5月被抓獲。艾某在一審宣判前已經將全部執行款交到法院執行局,張某向艾某出具了收條及諒解書。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艾某有能力執行裁定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其行為已經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依法應予懲處。被告人艾某到案後能如實供述犯罪事實,並主動履行了全部執行義務,且此次犯罪系初犯,申請執行人亦諒解,具有一定悔罪表現,故對其可從輕處罰,並適用緩刑。

Ⅶ 陝西省法律援助條例的第三章

法律援助的申請、受理和實施
第十四條申請法律援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由申請人向爭議處理機關所在地或者申請人戶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申請人向兩個以上有權受理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由最初收到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第十五條法律援助機構之間因受理申請發生爭議的,由共同的上一級司法行政部門決定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司法行政部門可以指定一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同一法律援助事項。
第十六條法律援助機構之間根據需要可以委託、移送法律援助事項,也可以聯合辦理同一法律援助事項。
第十七條法律援助機構根據辦理法律援助事項的需要,可以委託異地法律援助機構代為調查取證、送達法律文書,被委託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辦理。
第十八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應當提交下列證明及材料:
(一)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
(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或者所在工作單位、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出具的申請人及家庭經濟狀況的證明;
(三)申請法律援助事項的相關證據材料。
申請人應當填寫《法律援助申請表》,填寫有困難的,由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代為填寫。
《法律援助申請表》由省司法行政部門統一印製。
第十九條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的工作人員與法律援助事項或者當事人有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法律援助公正實施的,應當迴避。
第二十條法律援助機構收到法律援助申請後,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不齊全的,應當向申請人一次性告知需要補齊的材料或者要求申請人說明情況。申請人未按要求作出補充、說明或者自行聘請律師、其他法律服務人員的,視為放棄申請。法律援助機構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需要查證的,可以向有關單位查證。
第二十一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決定不予法律援助的,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予法律援助決定有異議的,應當在收到不予援助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主管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復核申請。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復核申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作出復核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二十二條法律援助機構決定給予法律援助的,應當向法律服務機構發出指派函,由法律服務機構安排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或者直接安排法律援助機構的人員辦理,同時書面通知受援人。
第二十三條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於法定時效即將屆滿、必須立即採取財產保全措施或者有其他緊急情況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決定先行給予法律援助。
第二十四條民事案件當事人依據人民法院的司法救助決定申請法律援助,符合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和本條例第十條規定情形的,法律援助機構不再審查其是否符合經濟困難標准,直接作出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
民事案件當事人依據法律援助機構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不再審查其是否符合經濟困難標准,直接作出給予司法救助的決定。
第二十五條法律援助人員憑法律援助機構的證明調查取證時,有關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相關組織應當免收咨詢服務費、檔案資料保護費、證明費等行政事業性收費,減收或者免收原件復印、縮微膠片復印、翻拍、掃描等相關材料復制費,減收後費用不得超出原材料成本費。
公證機構對法律援助的受援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減免公證費。
第二十六條需要申請司法鑒定的法律援助案件,應當緩收受援人的鑒定費。受援人敗訴的,財政撥款的鑒定機構應當減免鑒定費用,其他鑒定機構的鑒定費用,由法律援助機構承擔。
第二十七條受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或者其他法律援助人員,應當在法律援助事項辦結後十五日內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結案報告,並附辦結的法律文書副本或者復印件等材料,由法律援助機構驗收存檔。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在結案報告驗收後三十日內,向受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或者其他法律援助人員,支付法律援助辦案補貼。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准,由省司法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核定。
第二十八條縣級以上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對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實施監督,有權撤換不能履行法律援助責任的人員,並定期對辦案質量進行評估。辦案情況應當作為律師注冊登記和有關工作考評的依據。

Ⅷ 求法律援助,我正在打一官司,我證據齊全,對方沒有任何證據,法院判對方勝訴,我該怎麼辦

不服一審判決的可以在接到判決書後15天內上訴,不服二審判決的可以在接到判決書後六個月內申請再審。

熱點內容
遼大經濟法研究生課表 發布:2025-05-01 20:53:54 瀏覽:738
勞動法實施案例 發布:2025-05-01 20:52:32 瀏覽:88
內蒙集寧律師 發布:2025-05-01 20:45:08 瀏覽:260
深圳新三板律師 發布:2025-05-01 20:45:08 瀏覽:695
2016行政法學年會 發布:2025-05-01 20:40:56 瀏覽:147
道德經以靈 發布:2025-05-01 20:30:10 瀏覽:770
道德風險低 發布:2025-05-01 20:25:21 瀏覽:479
記條例的方法 發布:2025-05-01 20:18:52 瀏覽:948
公司沒收宿舍東西觸犯了哪條法律 發布:2025-05-01 20:13:55 瀏覽:946
護士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1 20:04:19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