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國美電器紛爭法律公司法

國美電器紛爭法律公司法

發布時間: 2022-05-18 06:13:15

㈠ 「國美電器」控股權之爭的公司法解讀

本次國美之爭的確是個歷史性的事件,但是我對事件本身沒有太大的興趣,而是對其雙方鬥法所依之法理根據和在中國公司法框架下之公司組織結構發生了濃厚興趣。這樣的事件我在山東也遇到過類似的一次,我為此特意購買了一本公司法,本詳細的閱讀以解答自己的內心中的一些疑惑。

1、國美電器是誰?

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港交所:0493)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綜合企業公司。公司在百慕大注冊。

首先將公司注冊在百慕大,說明國美是一家「離岸公司」。
離岸公司的定義: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多數為島國)近些年紛紛以法律手段制訂並培育出一些特別寬松的經濟區域,這些區域一般稱為離岸法區。而所謂離岸公司就是泛指在離岸法區內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當地政府對這類公司沒有任何稅收,只收取少量的年度管理費,同時,所有的國際大銀行都承認這類公司,為其設立銀行帳號及財務運作提供方便。具有高度的保密性、減免稅務負擔、無外匯管制三大特點。世界比較著名的離岸法區有英屬維京群島、百慕大、開曼群島等地。
2、何為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與控股有限公司之間的分別?

根據中國《公司法》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是指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資本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在中國《公司法》的框架內並沒有控股公司的定義和規定,所謂的控股公司實際是指「離岸控股公司」。離岸控股公司是指在離岸發去設立公司,然後通過反過來在其他「非避稅地區」設立實體分公司的方式進行經營的公司類別。

3、為何只有大股東黃光裕有權在香港召開股東大會?

因為國美是在百慕大注冊的離岸公司,所以它所依據的是百慕大公司法。其規定海外公司每一日歷年必須舉行一次股東大會。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規定,股東大會只有一人出席也可有效召開。股東年度大會或特別大會的通知至少應於會議開始前五天送達,少於五天的通知應得到股東的同意。公司章程可以規定更長的通知時間。在持有不少於 10% 的已付股本金的股東的要求下,董事應主持召開股東特別大會。股東大會可以不在百慕大舉行。

我們來看國美電器的股權結構:黃光裕家族32.47%,貝恩9.98%,大摩6.31%,摩根大通6%,永樂高管5%,富達4.37%,陳曉1.47%,其他34.4%。在這裡面只有黃光裕的股權超過了10%,有權隨時召開特別股東大會。

㈡ 國美控制權之爭後,各方利益分配情況分析。在線等,高分求。

國美控制權之爭,始於8月4日,黃光裕一封要求召開股東大會罷免陳曉等職位的信函。國美董事局次日隨即在香港起訴黃光裕,並要求索賠;之後國美電器定於9月28日召開特別股東大會,由股東投票表決黃光裕關於罷免陳曉職位等五項決議。 這場爭奪戰的實質是大股東與職業經理人之間對公司控制權的爭奪。現代企業具有股權分散化的趨勢,股權分散雖然有利於防止「一股獨大」問題的出現,但也為經理人階層「造反」提供了可能。從公司發展的歷史來看,公司創始人被職業經理人奪取控制權的案例還不在少數。 在國美的股權結構中,黃光裕間接持有約3成的股份,是國美持股最大的股東,也遠遠超過法律規定「持股5%的主要股東」的規定,雖未絕對控股,但對公司的影響力十分巨大。此外,黃光裕是國美的創始人,公司先後經歷兼並重組、股份制改造、發行上市等階段,雖然逐步稀釋了黃光裕的持股比例,但黃光裕一直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直到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控制權才逐漸旁落給以陳曉等職業經理人為首的董事會。 我國目前的公司法,在立法理念和技術上都足夠先進,不輸給任何一部國外的公司法。但是,在現實中,公司法的理念卻並沒有深入人心。在律師接觸到的案例中,發現我國目前的股東們普遍缺乏現代公司法的知識,不懂得利用現代公司法的理念來管理公司,這些表現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 公司設立之初,不懂得利用出資協議書和公司章程來分配股東權益,規范公司管理制度。律師發現,很多投資者在決定設立一家公司時,往往只盯著經濟利益,只想著如何把公司盡快做大,讓公司賺錢,卻忽視了從一開始就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公司章程,用來規范股東之間、股東和公司管理層之間、股東和職工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就是出資協議書簡單、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公司章程很多都是用的工商登記機關提供的樣本,沒有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添加內容,缺乏糾紛解決機制和風險管理意識,一旦股東之間出現糾紛,往往找不到解決的依據和辦法,最後只能看著好好的公司斷送掉。 二、 在律師的辦案過程中,已經遇到不只一個這樣的案例:公司成立之初,股東齊心協 力做業務,公司迅速發展壯大,等公司贏利巨大,牽扯到利益分配時,股東之間卻出現糾紛,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股東之間在公司的發展方向、管理理念上發生爭執,導致股東之間互相爭斗,但是由於公司章程沒有對糾紛解決機製做出明確約定,糾紛無法得到及時解決,對公司的發展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有的甚至導致公司解散。 二、公司運營過程中,不是靠制度管理公司,而是靠負責人的個人能力 不可否認,公司負責人的個人能力對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當公司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時,更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來保證公司的健康發展。現實中,很多企業在規模較小時,發展的順風順水,效益節節攀升,可是等到了一定規模時,卻問題頻出,公司效益一日不如一日。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公司規模較小時,公司負責人通過個人的努力,很容易把公司管理的井井有條,但當公司到了一定規模時,單靠個人,就無法做到了,正所謂「渾身是鐵能碾幾根釘」。這個時候,公司就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很多公司的負責人卻想不到這一點,仍然沿用老辦法來管理公司,什麼事都靠自己點頭,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公司的管理沒有制度,個人隨意做決定,導致下面的員工無所適從,對公司的前途沒有預期,從而導致人員流失、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 而國美的這次股權之爭,提醒我們的企業,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糾紛解決機制的建設。當然,國美做為一家上市的股份公司,法律有很多特別的監管要求,因此,糾紛解決必須走一定的法律程序,較為復雜。對於有限責任公司,則可以採用更為靈活的糾紛解決機制,因為我國的公司法,允許有限責任公司對很多事項做出約定,股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簡化程序,靈活地對公司進行管理,處理股東之間的糾紛。 國美控制權之爭在我們這個急劇轉型的社會中持續發酵,對於大到市場經濟、法治社會、契約精神,小到資本市場、公司治理、股東權益、職業經理人委託責任、品牌建設等等,都具有難以估量的啟蒙價值。因為相關的各利益主體都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行事,政府監管部門也牢牢地守住了自己作為一個中立的裁判員的邊界。因而,「國美之爭」理應成為中國現代商業社會的一個經典案例,它對於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資本市場和公司治理具有不可比擬的非凡意義。或許輸的只是一家上市公司,贏的卻是現代商業文明。

㈢ 用公司法的知識評析國美股權之爭

首先要說的是,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是在英屬百慕大注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不能依據中國公司法進行評析。當然,我們可以假設該公司是中國公司,再進行相關分析。如果你是後面的想法,可以補充問題,我可以繼續回答你。

㈣ 國美控股權之爭的啟示有哪些

國美股權之爭的看法與啟示;因為涉嫌經濟犯罪而陷身牢獄的中國前第一首富,前國;那麼針對黃光裕這封公開信,國美董事局也發出了致國;這個事件相當的引人注目,因為國美是中國最大的電器;黃光裕在1987年創辦的國美目前已發展成中國最大;沖突是來自對2009年資金極度渴望的國美電器引入;那麼如今這家企業實際上到了一個爭奪控制權的問題了。
國美控股權之爭:國美電器2010年8月5日宣布對公司間接持股股東及前任執行董事黃光裕進行法律起訴,針對其於2008年1月及2月前後回購公司股份中被指稱的違反公司董事的信託責任及信任的行為尋求賠償。而黃光裕方面則呼籲投資者支持重組董事局。2011年3月9日,國美電器宣布陳曉辭去公司主席、執行董事職務,大中電器創辦人張大中出任公司主席及非執行董事。

㈤ 誰了解國美真正的爭端來源及事件的過程

最佳答案黃光裕對決陳曉!家族控制人對決職業經理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利益糾葛,勝利的天平又將會傾向哪一方?

曾經,黃光裕是國美電器真正的當家人、前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中國首富;曾經,陳曉是永樂電器創始人、國美電器的職業經理人、黃光裕口中「我的接班人」;曾經,他們合作過、幫扶過,甚至親密過。但一切都已經成為過眼雲煙,現在,黃光裕一心想要從陳曉手中重新奪過對國美電器絕對控制權,陳曉則想讓國美電器打上真正的陳氏烙印。所以,只有決裂,才能顯示出雙方目前最真實的想法。

關於這場紛爭,最新的口水仗來自於18日黃光裕的一封公開信《為了我們國美更好的明天》。黃光裕稱,陳曉作為董事局主席,「存在個人野心,實施陰謀,挑戰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對此,國美電器一位高管對媒體回應稱:從一審罪名來看,黃光裕是不是也傷害了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而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認為,不管這場爭斗的過程和結果如何,這都給我國不少的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上了一課」,甚至是「難得一見」的公司治理等各方面的「典型教材」。更有媒體點評認為,這是中國私營公司治理史上,家族控制人與職業經理人、創始人股東與財務投資者對決的驚心動魄一幕。

蜜月——

黃光裕收購由陳曉創辦的永樂電器,也曾有合作蜜月期。「再也找不到比陳曉更合適的總裁人選。」黃光裕曾給陳曉下過這樣的「定義」

在這場紛爭的「史前時代」,黃光裕曾和陳曉在市場上競爭過,也合作過。但在2006年,他們徹底從市場層面的競爭變成了全面的合作,因為黃光裕收購了由陳曉創辦的永樂電器。

「再也找不到比陳曉更合適的總裁人選。」在並購之後,黃光裕曾給陳曉下過這樣的「定義」。而從當時的市場評價中,這個「定義」其實並不為過,因為陳曉是「有能力」的代表——雖然進入家電行業比黃光裕、張近東(蘇寧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和張大中(曾經的大中電器創始人,後同樣為國美電器所收購)等人晚,但陳曉卻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讓永樂電器成為了「上海灘」上的家電業霸主。還有一個側面的佐證是,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時,永樂電器成功集資12億港元,成為僅次於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排行第三的家電連鎖巨頭。

但根據當時媒體的報道,在國美收購永樂之後,還是有人懷疑:陳曉可能會不適應從「老闆」到職業經理人的轉變,他也根本不會躋身國美電器的核心決策層。而當時,「架空」陳曉的說法不禁在坊間流傳開來。但陳曉一直未對相關傳聞作正面回應,只是承認當時決策層的結構是黃光裕的體系。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曾是黃光裕體系中的國美高層管理人員孫一丁、王俊洲和魏秋立等人,目前都已投向了陳曉的「懷抱」。

不過,就當時來說,黃光裕還是給足了陳曉面子。歷數每次國美電器的相關會議,往往走在前台的都是陳曉,黃光裕卻似乎刻意躲在幕後出謀劃策。這個「史前時代」,在分析人士看來,是雙方合作最黃金的時間段。

分裂——

引入貝恩資本,改變狼性擴張的競爭方式,對管理層進行大規模的股權激勵。陳曉接過帥印後,開始了自己的市場運營手法和資本操作路徑

然而,一場變故徹底打破了黃光裕和陳曉之間某種心照不宣的平衡。2008年11月底,黃光裕因多項指控被相關部門刑拘,「接班人」陳曉真的接過了黃光裕丟下的國美帥印,成為國美電器總裁兼任董事會代理主席,並真正走上了國美電器舞台的正中央。雖然這是黃光裕首肯的一項任命,但這恰恰也是雙方走向決裂的「導火索」。

短暫的喘息之後,陳曉就撇開曾經的上司黃光裕,開始了自己的市場運營手法和資本操作路徑。

首先,2009年6月,被認為「對資金極度渴望」的國美電器引入了貝恩資本,後來,分析人士指出,這其實是雙方走向決裂的開始。根據公開顯示的貝恩資本注資國美電器的協議,其將擁有國美電器15.9億元可轉債,同時有權將其轉換為10.8%的國美電器股權。一旦進行相關操作,這將稀釋現在黃光裕手中33.98%的股權(黃光裕目前是國美電器最大單一股東,這也是黃光裕對抗陳曉目前最大的「底牌」)。與此同時,陳曉放棄了黃光裕一直以來在市場上狼性擴張的競爭方式,轉而走效益優先的相對細化道路,關閉了不少門店。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上述資本操作,日前媒體援引黃氏家族代表成員的話稱,「黃光裕也是通過媒體才得知該消息的」。目前,在黃光裕多次造勢,包括上述《為了我們國美更好的明天》中,都在拿陳曉的這項操作說事——「自己的民族品牌為外資所把持」、「國美電器」變成了「美國電器」等。但陳曉也有自己的理由,保住國美電器的股價及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們的利益。

其次,2009年7月7日,僅僅履新半年後,陳曉就進行了大規模的股權激勵。資料顯示,該方案涉及總計3.83億股股份,總金額近7.3億港元。相關報道稱,陳曉與另外10位公司董事及附屬公司董事共獲授購股權為1.255億股,其中陳曉獲2200萬購股權,股權激勵覆蓋了副總監以上級別,共惠及105人。此舉更是將管理層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

「股權一直是黃光裕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多名高管一直沒有得到的,而陳曉僅僅推出一份股權激勵計劃,就收買了幾乎黃光裕的所有老臣。」一位原國美高層稱。對比黃光裕的吝嗇,陳曉的大度,更讓黃光裕的老部下感到溫暖和實惠。

當然,黃光裕是不會容忍自己的「孩子」改名換姓的。為了對抗陳曉和貝恩資本,黃光裕通過增持,保持了33.98%的持股比例。隨後在今年5月11日,黃光裕夫婦利用手中掌控的表決權,於國美電器召開的股東周年大會上,在12項決議中連續投了5項否決票,導致委任貝恩投資董事總經理竺稼等3名前任董事為非執行董事的議案未能通過。而根據此前簽署的協議,如果貝恩投資在國美董事會中失去董事席位,將造成公司違約並須作出賠償,相關賠償額高達24億元。這也就是陳曉日前所說「黃光裕不顧國美死活」的由來。

僵局——

是雙方經營理念的較量,更是資本間的較量,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究竟會站在哪一邊?

上述的決裂行動其實都是在半公開狀態下進行的。8月5日,國美電器就正式宣布起訴黃光裕,罪名基於香港證監會在去年8月向香港高等法院作出的指控:黃光裕及其妻杜鵑策劃國美電器在2008年1月22日至2008年2月5日期間,回購1.298億股份,目的是以國美的資金購買本來由黃光裕持有的國美電器股份,並將售股所得款項向一家財務機構償還一筆24億港元的私人貸款。這讓矛盾正式對外公開,雙方也徹底走向了決裂。

其實在8月4日,黃光裕就已經率先向陳曉宣戰,指責近一年來國美電器業績下滑是陳曉領導的董事局「管理不當」,並意欲重組董事局,讓陳曉淡出國美決策層。

至此之後,雙方就諸多問題打起了口水仗,並一直對峙至今。8月12日,國美5位黃光裕時代的元老倒戈,公開表示與陳曉共進退。

同時,陳曉和黃光裕陣營還積極利用媒體為自己造勢,以期最終贏得勝利。「雙方本輪的對峙,乃至一直以來的爭斗既是陳曉和黃光裕雙方在經營理念上存在差異的體現——家族經營VS陳氏新思維,更是資本間的較量。」一位長期跟蹤國美電器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而且幾乎可以肯定,最終的決勝者將是資本力量更強大的一方。這也凸顯了資本在公司決策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根據雙方的持股比例,黃光裕只要再拉攏16.02%的股權就能占據董事會話語權的半壁江山。而陳曉則需要拉攏更多的資源。但在不少媒體看來,陳曉也有自己的優勢:國美電器管理層、中小股東及貝恩資本的絕對支持,或者說是「民心」。但目前,雙方都已經宣稱獲得了包括機構投資者在內眾多投資者的支持。

事實上,資本在市場上目前已經出現了異動。比如在8月6日,富達基金在二級市場減持國美電器1.792億股,持股比例由5.57%降至4.37%。湯森路透的統計顯示,國美電器目前有180個投資機構股東,持股合計佔44.84%,前50個機構持有超過40%的股權。同時,國美2009年年報顯示,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富達基金3家總計持股20.6%。

「除了貝恩資本基本上明確會站在陳曉一邊外,目前沒有人能真正知道資本到底會支持誰。甚至,包括黃光裕和陳曉在內。」曾經管理過國美電器決策委員會發展戰略研究室、經營管理研究室和總裁辦公室,現任某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胡剛則認為,「總之,他們會選擇給其帶來利益最大化的一方」。

啟示——

資本市場的罕見現象和典型案例

「姑且不論誰對誰錯、過程如何、具體結果怎樣,這場爭斗在資本市場中確實都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和很好的案例。」東南大學法學院張馬林教授告訴記者。

首先,按照慣常思維,決策層或管理層作為公司的行政機構,應聽命於最大股東,但黃陳之爭已經打破了這樣的規律;其次,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外資機構像往常一樣,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看似是我們自己人內部爭斗的最終結果,外資機構的力量對中國資本市場,甚至民族品牌公司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對於本次黃陳之爭中所顯示的公司董事會相對的「決策獨立性」,張馬林特別指出,「站在保證股東收益角度上,董事會(局)的這種決策更加民主,更能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但站在大股東的角度上,這就違背了其對公司的絕對控制,甚至可能影響到其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決策。」

㈥ 為什麼國美索賠4900萬

近日朝陽區法院受理一案件,國美狀告原國美電器高管陳曉,認為陳曉的行為給原告的經營以及「國美電器」品牌的形象聲譽造成極大傷害,直接導致其商品銷售受到影響。原告要求陳曉在《21世紀經濟報道》和《商界》上公開道歉三次,並賠償經濟損失4900萬元。

兩原告認為,陳曉的行為給原告的經營以及「國美電器」品牌的形象聲譽造成極大傷害,直接導致其商品銷售受到影響。兩原告要求陳曉在《21世紀經濟報道》和《商界》上公開道歉三次,並賠償經濟損失4900萬元。

公司高管負有保密義務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有擅自披露公司秘密的行為,明確規定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保密義務,這是一種法定義務、無償義務,僅適用於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法定義務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一旦違反可能要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而約定義務則只需承擔一定的違約責任。

㈦ 國美訴前董事會主席陳曉名譽侵權案終審敗訴嗎

被媒體廣泛關注的國美訴陳曉名譽侵權索賠4900萬元一案,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日前作出終審判決。

國美稱前董事會主席陳曉離職後向媒體發布有損國美品牌形象的不實言論,在以合同違約為由起訴討回了1000萬元後,國美電器有限公司和北京國美電器有限公司再訴陳曉,索賠經濟損失4900萬元,並要求陳曉通過媒體道歉三次。

2017年12月20日,法院最終駁回了國美的訴求。

國美:

陳曉不實言論損品牌形象

國美兩公司訴稱,2011年5月至6月,《21世紀經濟報》和《商界》雜志分別發表了《國美事件再露面 陳曉大爆國美財務漏洞》及《陳曉是與非》的報道,其中陳曉披露了大量有損國美品牌形象的不實甚至誹謗言論,嚴重損害了公司聲譽,給公司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此外,據公開報道,陳曉在離職時曾與國美簽訂了一份《協議》,承諾不會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發表或公開其他國美電器股東董事及高管沒有公開的資料,包括集團任何成員經營策略資料等,不對任何人發表任何不利於其他董事、公司高管及公司的不利言論和評論等。

為此,國美向陳曉支付了1000萬元稅後對價款。

2016年12月30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稱陳曉違反了《協議》的承諾,向他人披露了國美的相關資料,依據《協議》約定,陳曉應向國美全額退還1000萬元。

焦點圍繞倆文章是否侵權

北京市三中院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在兩篇文章是否侵害北京國美公司、國美電器公司名譽權問題。

對於《21世紀經濟報道》的文章《國美事件再露面 陳曉大爆國美財務漏洞》是否構成侵犯名譽權的問題,法院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因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單位擅自發表,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提供者一般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那麼,陳曉是否屬於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源?這個問題成為本案的焦點。

據悉,是否構成被動采訪應考慮被動采訪提供新聞材料和未經提供者同意而擅自公開兩個因素。而現有證據材料上能夠認定,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記者郎某在與陳曉面談過程中談論過涉及國美內容的客觀事實,但北京國美公司、國美電器公司未能提供證據證明面談內容的發表系徵求陳曉本人意見,且陳曉對此予以否認。

此外,根據郎某在微博記述的內容,陳曉在報道的當晚通過網路所發表的否認接受采訪的聲明及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將電子版撤稿的事實,能夠認定陳曉所提出文章中的內容未經其同意發表的主張具有較高的蓋然性。

終審法院因此認為,一審法院根據現有證據不支持北京國美公司、國美電器公司的主張並無不當。

而對於《商界》雜志的文章《陳曉是與非》是否構成侵犯名譽權的問題,法院則認為,法律並不禁止某人對其他人的人格、品行、思想、道德、作風等有所評價,但評價人的言論必須在合理的限度內,不得使用侮辱、誹謗的方式造成他人的人格貶損。

對於國美方提出的《陳曉是與非》一文中存在捏造事實的侵權行為的主張,法院經審理認為,文章中確實存在對櫃長等工作人員收取灰色利益的描述,但結合整段文字的文義分析,文章所表達的意思應是整個行業現象而非有針對性地指向北京國美公司、國美電器公司這兩家公司。

終審法院認為,文章內容本身也並非為貶低特定人,不具有侵害他人名譽權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且相關描述均系個人觀點的闡述,屬於個人觀點、態度和評論的范疇,且用語未超出正常評論的界限,亦不屬於貶損人格的侮辱性用詞,並不足以影響他人對北京國美公司、國美電器公司的自我判斷。

2017年12月20日,北京市三中院判決駁回北京國美公司、國美電器公司的上訴請求,維持原判。

㈧ 國美股權與控制權之爭的矛盾演變

國美股東會之亂 大股東否決貝恩董事
在貝恩投資入股國美電器8個多月後,在國美電器正在走出危機恢復正增長的情況下,擁有31.6%股權的國美電器大股東在2010年5月11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突然發難,向貝恩投資提出的三位非執行董事投出了反對票。 黃光裕要求罷免陳曉 國美大戰升級
現任董事局主席陳曉2010年8月4日晚間7時30分收到黃光裕代表公司的要求信函,要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撤銷陳曉董事局主席職務、撤銷國美現任副總裁孫一丁執行董事職務。至此,黃光裕與國美電器現任管理層的矛盾大白天下。 國美宣戰黃光裕
2010年8月5日晚間,國美電器(00493)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宣布將對公司間接持股股東及前任執行董事黃光裕進行法律起訴,針對其於2008年1月及2月前後回購公司股份中被指稱的違反公司董事的信託責任及信任的行為尋求賠償。

㈨ 國美電器無視勞動法,嚴重違反勞動法有關規定請有關部門予以調查!

這種情況 應該去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監察部門舉報,或者申請勞動仲裁

熱點內容
移民法國需要多少錢 發布:2024-05-20 00:37:09 瀏覽:979
婚姻法繼承法作廢 發布:2024-05-19 23:44:48 瀏覽:663
美國法律法規大全 發布:2024-05-19 21:51:29 瀏覽:365
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發布:2024-05-19 21:50:45 瀏覽:753
法治的信仰中國夢 發布:2024-05-19 21:32:17 瀏覽:309
關愛成長法治護航徵文 發布:2024-05-19 19:44:11 瀏覽:725
經濟法總論試題課後 發布:2024-05-19 19:44:10 瀏覽:978
上海政法學院教務網路管理系統 發布:2024-05-19 18:16:11 瀏覽:97
大理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4-05-19 17:41:50 瀏覽:101
衡陽司法強拆 發布:2024-05-19 17:40:26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