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辯護詞
A. 刑事法律援助辯護的適用情形有哪些
根據《刑抄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襲定,必須指定辯護適用的情形包括以下三種情形:
第一,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B. 法律援助盜竊罪辯護詞是怎樣的
尊敬的審判長:
湖北朋來律師事務所接受江漢區司法局委託,指派我為被告人徐某某提供法律援助。本人接受指派後查閱了相關案卷,現結合法庭調查及公訴人提供的有關證據,依據事實和法律發表如下辯護意見:
一、起訴書指控被告人徐某某構成盜竊罪沒有異議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關於盜竊罪的規定以及本案相關證據來看,被告人已經涉嫌盜竊犯罪。因此,對指控的罪名沒有異議。
二、被告人具有法定、酌定的從輕處罰情節
(一)被告人屬於聾啞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八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二)被告人自願認罪,具有悔罪表現,願意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今天的庭審中,被告人認罪態度良好。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關於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干意見》第九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對自願認罪的被告人,酌情予以從輕處罰。
綜上所述,辯護人認為犯罪行為固然為法律難容,理應懲罰,但被告人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自主控制能力較弱,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且其家人也表示日後會加強對被告人的看管和治療,盜取金額也比較少,能夠自願認罪,積極悔改,具有多項法定或酌定的從輕、減輕處罰的情節。因此,本人建議合議庭按照我國刑罰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方針,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對被告人寬大處理,給予管制、或者緩刑的處罰,以達到感化教育的功效,促使被告人迷途知返,浪子回頭,重新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以上辯護意見懇請法庭參考並採納。
辯護人:於XX
湖北XX律師事務所律師
2014年5月28日
C. 應當法律援助辯護的法定情形有哪些
《法律援助條例》於2003年7月16日經國務院第15次常務會議通過,已於2003年7月21日公布,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條例明確法律援助是政府責任,公民可以按照條例的規定獲得法律咨詢、代書、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
根據該條例第二章第十條和第十一條的規定,公民有下列事項,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七)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八)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九)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十)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十一)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第一到第六項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D. 搶劫法律援助辯護詞應該需要有哪些內容,格式是怎樣的
尊敬的審判長、審判員:
廣東卓凡(仲愷)律師事務所接受某某市某某區法律援助處的指派,由我擔任涉嫌故意傷害罪一案的辯護人。開庭前辯護人認真研讀了起訴書,詳細地查閱了本案全部卷宗材料,並依法會見了被告人,對本案有了比較全面、客觀的了解,結合今天的庭審事實,辯護人認為對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吳某某構成搶劫罪的定性沒有異議。根據本案事實,從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出發,對被告人吳某某應當判處緩刑或免於刑事處罰。理由如下。
一、被告人吳某某涉嫌搶劫罪,但有立功表現。
公訴機關提交的材料中,某某市公安局某某派出所出具的葉某興《到案經過》顯示「犯罪嫌疑人吳某某向我們公安機關提供線索知道在逃嫌疑犯葉某某(葉某興筆誤——辯護人)的住所,能帶公安機關去抓獲在逃的葉某某,2015年7月16日吳某某帶著偵查員前往某某某某村葉某某住所將在逃的葉某某抓獲。我所偵查員將葉某某帶回派出所審訊,葉某興供述夥同阿志、吳某某搶劫的犯罪事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法發〔2010〕60號)「五、關於「協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具體認定」規定「犯罪分子具有下列行為之一,使司法機關抓獲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屬於《解釋》第五條規定的「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 3.帶領偵查人員抓獲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被告人吳某某協助公安機關抓獲同案犯葉某興,根據本司法解釋應當認定為立功。
二、被告人吳某某有從輕或減輕情節,可以判處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1、被告人屬於未成年人,依法應當減輕處罰
被告人吳某某出生於1998年4月30日,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根據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實施細則(粵高法發〔2014〕14號)「三、常見量刑情節的適用」的規定「1.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應當綜合考慮未成年人對犯罪的認識能力、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犯、偶犯、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情況,予以從寬處罰。(2)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減少基準刑的10%-50%;」,這說明被告人可以減少基準刑10-50%。
2、被告人有立功情節與坦白情節,理應從輕處罰。
根據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實施細則「三、常見量刑情節的適用」的規定「14.對於立功情節,綜合考慮立功的大小、次數、內容、來源、效果以及罪行輕重等情節,確定從寬的幅度。(1)一般立功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O%以下;」,「15.對於坦白情節,綜合考慮如實供述罪行的階段、程度、罪行輕重以及悔罪程度等情況,確定從寬的幅度。(1)如實供述自已罪行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以下;」。被告人既有立功情節,也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被告人應當減少基準刑40%以下。
3、被告人屬於初犯,且系共同犯罪中搶劫親屬財產可以從輕處罰。
被告人屬於初犯,沒有犯罪前科,可以從輕處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05]8號)「七、關於搶劫特定財物行為的定性」規定「為個人使用,以暴力、脅迫等手段取得家庭成員或近親屬財產的,一般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相關規定處理;教唆或者夥同他人採取暴力、脅迫等手段劫取家庭成員或近親屬財產的,可以搶劫罪定罪處罰。」被告人屬於曾金權夥同他人搶劫自己奶奶財產的同案犯,雖然可以定性為搶劫罪,但社會危害程度顯然與普通搶劫罪要輕,請求法院酌情予以從輕處罰。
我國《刑法》對搶劫罪的量刑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被告人屬於未成年人且具有立功、坦白、當庭認罪、初犯、搶劫親屬財產的共同犯罪等從輕情節,因此完全可以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圍量刑。
三、被告人吳某某應當判處緩刑或免於刑事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法釋〔2006〕1號)第十一條規定「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充分考慮是否有利於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矯正。對未成年罪犯量刑應當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並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後的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因素。對符合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適用條件的未成年罪犯,應當依法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這說明對於少年犯罪以判處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為一般原則,以判處實際徒刑為例外。
《解釋》第十六條規定「對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宣告緩刑。如果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對其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宣告緩刑:(一)初次犯罪;(三)具備監護、幫教條件。」本案中被告人系初犯,而且其父母在某某工作居住,具備監護、幫教條件,應當宣告緩刑。
我國《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二)有悔罪表現;(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本案中被告人犯罪情節較輕,自願悔罪認罪,而且不具有再犯危險,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又系誤入歧途的少年,請求法院判處緩刑。
《解釋》第十七條規定「未成年罪犯根據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現好,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免予刑事處罰:(五)犯罪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鑒於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具有立功表現,應當免於刑事處罰。
綜上所述,被告人吳某某對構成搶劫罪,當庭自願認罪,且系初犯、偶犯,沒有犯罪前科,又有立功情節,建議法庭對被告人作出從輕處理。法理無外乎人情,建議貴院從對被告人的改造與幫助出發,判處被告人緩刑或免於刑事處罰。
E. 法律援助案件辯護詞需要被告人簽字嗎
對於律師提交的刑事上訴狀是否需要被告人簽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核實確定。由專於上訴權由屬被告人擁有,所以上訴狀的簽名應由當事人進行簽字。但如果被告人已經授權委託律師進行上訴,並有簽名的權利的,律師可以按授權委託合同簽名,並提交上訴狀。具體情況,請當事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確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一十六條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中的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提出上訴。
對被告人的上訴權,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剝奪。
F. 如果法庭開庭了,被告人家庭經濟困難沒錢請律師,他們能向法律援助處申請律師到法庭去幫助辯護嗎
可以的。
法律援助是指國家通過律師、公證員等法律服務人員,對某些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給予減、免費用提供法律幫助,以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此舉解決了部分公民「請不起律師、打不起官司」的司法不公問題,保護了弱者的平等權利。那麼,公民如何才能依法申請並獲得法律援助呢?
一、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依據法律規定,我國法律援助的對象主要適用於經濟困難和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據此,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請獲得法律援助:1、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需要得到法律幫助,但又確因經濟困難(以當地政府部門提供的最低生活標准來衡量),無力或不能完全承擔法律服務費用的;2、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為盲、聾、啞或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律師的;3、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為老年人、其它殘疾人,因經濟困難沒有能力聘請辯護律師的;4、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的;5、刑事案件中,外國籍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師辯護的。
二、申請法律援助的范圍。當事人申請法律援助可以是刑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民事案件。申請援助的范圍主要包括: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的法律事項;請求發給憮恤金、救濟金的法律事項;請求國家賠償的訴訟案件;因公受傷請求賠償的法律事項(除責任事故外);無能力為自己辯護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犯罪案件及其追索侵權賠償的法律事項;法律規定當事人有權獲得法律援助的其他法律事項。
公民要求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包括: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民事、行政訴訟代理;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公證證明及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
三、申辦法律援助的程序。當事人請求法律援助必須以書面形式提交申請,按規定格式和內容填寫,並注意遞交下列材料:自己的身份證、戶籍證或暫住證,有關單位出具的申請人經濟狀況證明,申請援助的基本情況,法律援助機構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申請人確實由於客觀原因無法填寫申請表格、提供書面材料的,可以請求工作人員予以配合填寫、記錄。
對於一般的申請,法律援助機構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0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作出同意提供法律援助的書面決定並通知受授人,由法律援助機構與法律援助承辦人員、受授人三方共同簽訂「法律援助協議」;不符合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將作出不予援助的決定,如果申請人對此持有異議,可在接到通知10日內向其主管的司法行政部門申請復查,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申請30日內作出最終決定。對於人民法院發出指定辯護的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機構一般不作審查,即發出緊急法律援助通知書,指派律師提供服務。
G. 有哪些情形下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1、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經委託辯專護人;
2、有屬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
3、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
4、被告人的行為可能不構成犯罪;
5、有必要指派律師提供辯護的其他情形。
H. 淺談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
一、刑事法律援助概述 所謂刑事法律援助「就是在刑事訴訟領域中保持控訴平衡、保障社會弱者平等訴訟機會的一種實現司法正義的制度設計。簡言之,就是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援助。具體的說,是指在刑事訴訟中為貧窮的、無力支付法律費用或其他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免費提供辯護或代理的制度。」[1]刑事法律援助是伴隨著社會民主和法制的發展而體現出的對人的主體性權利的尊重的一種制度設計,在專制社會和人治社會是無從存在的。法律援助的目的是使司法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司法公正不受影響,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從現實上得到體現,從而堅定公民對政府及社會公正的信念。[2] 二、刑事法律援助的理論基礎 (一)訴訟正義的要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原則之一。在我國刑事訴訟中,法律規定人人都有委託或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的權利。作為一種商業性非常強的職業,律師為委託方提供法律服務,委託方支付相應的費用,這是律師維持其生活的一大來源。然而,刑事訴訟中並非所有的當事人都有能力聘請律師,這就有可能導致因為財產狀況的不同而在法律面前享有的權利不同,從而使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成為水中月、霧中花。「相對於裁判職能而言,控辯雙方訴訟權利在形式上的平等,是維護訴訟構造平衡,保證訴訟公正所必需的。」[3]為實現最低限度的公正原則,避免當事人因自己囊中羞澀而在法庭審判中受到可能的不公正待遇,也為了實現「看得見的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正義」,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應運而生。 (二)實現「控辯平衡、平等武裝」。 在狹義刑事訴訟中,[4]由於行使追訴權的一方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並掌握各種必需手段的國家機關,而被追訴方往往處於被指控的地位,其地位顯然與行使追訴權的國家機關不可同日而語。在廣義上的刑事訴訟之審前階段,被指控者往往處於被羈押狀態,控辯雙方地位、力量上的差異之懸殊顯而易見。因此,為了保護人權,保證訴訟參與原則的充分實現,無論在審判階段,還是在審前階段,都需要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三)維護被害人權利。 以往談及刑事法律援助時,我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其對象屬於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似乎遠離了該范疇。有學者在對刑事法律援助下定義時認為:「刑事法律援助是指法律規定對那些經濟困難無力支付訴訟費用,或者特定案件中的刑事被告人由法院指定執業律師義務承擔刑事辯護和幫助的法律制度。」[5]筆者以為,出於公平與正義的理念,從道義上為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也具有正當性基礎,因此,維護被害人的權利理應成為刑事法律援助的理論基礎之一。 三、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現狀 (一)立法現狀。 我國於1994年開始提出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在1996年頒布的刑事訴訟法中得以體現,其第34條規定:「(1)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2)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3)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採用的是指定辯護的方式。該條第一款實際上是一種「任意的指定辯護」,法院對於指定辯護人的選任問題具有自由裁量權。第二、第三款規定的指定辯護則是法院的義務,如果法院不履行這一義務,則其所進行的訴訟行為在程序上就失去了正當性,所作出的裁判就有可能因被當事人提出上訴、檢察院的抗訴而被上級法院裁判無效。[6]這種辯護即所謂的「必要的指定辯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7條規定:「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為其指定辯護人:(一)符合當地政府規定的經濟困難標準的;(二)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庭經濟狀況無法查明的;(三)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屬經多次勸說仍不願為其承擔辯護律師費用的;(四)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委託辯護人的;(五)具有外國國籍的;(六)案件有重大社會影響的;(七)人民法院認為起訴意見和移送的案件證據材料可能影響正確定罪量刑的。」 我國律師法第41條規定公民在贍養、工傷、刑事訴訟、請求國家賠償和請求依法發給撫恤金等方面需要獲得律師幫助但是無力支付律師費用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獲得法律援助。第42條規定,律師必須按照國家規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盡職盡責,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 國務院於2003年7月21日頒布、9月1日施行的《法律援助條例》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一部專門規定法律援助制度的行政法規。其第11條規定:「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第12條規定:「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二)實踐中的做法及不足。 自1992年我國首家法律援助組織——武漢大學弱者權益保護中心成立以來,現代意義上的刑事法律援助逐漸在中國開展了起來。隨著一系列法律、規定的出台,在全國按照行政體系迅速展開了法律援助機構的建設,初步形成了以法院指定為主,法律援助中心或律師事務所自主決定為輔;律師義務援助為主,政府財政適當補償為輔;審判階段為主,其他訴訟階段為輔的刑事法律援助體系。但是由於各項工作起步較晚,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突出體現在: 1、法律援助方式單一。 通觀我國目前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援助方式有法院指定辯護律師援助和應當事人的申請而提供的援助。而且,應當事人的申請提供援助時一般還需要進行審查。對審前階段和審判階段的法律援助沒有區分情況,只是籠統地規定了可以對受援對象提供援助。 2、法律援助實施人員范圍限於律師。 在實踐中,刑事法律援助的主體往往限於律師,而且,我國《律師法》認為律師實施法律援助工作是其義務,對律師不履行義務的後果規定的相當嚴厲。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案件的質量。但不可忽視的是,這極大地影響了律師從事法律援助工作的積極性。實際上,按照《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律師是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此外,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律師分布也不平衡,一些地方律師在執行法律援助工作時往往疲於奔命,費力不討好。 3、援助對象范圍較窄。 雖然我國《刑事訴訟法》、《律師法》、《法律援助條例》對刑事法律援助對象做了具體的規定,援助對象由過去限於被告人擴大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訴人、被害人。但是,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的規定,我國將援助對象嚴格限於「經濟困難」以及幾類特殊的群體,顯然援助對象范圍有過於狹窄之虞。 4、重視對審判階段刑事被告人的援助,忽視對審前階段犯罪嫌疑人的幫助。 《法律援助條例》第11條規定了在審前階段犯罪嫌疑人有取得律師幫助的權利。但是在實踐中,人們往往重視對審判階段刑事被告人的援助,法院對符合指定辯護條件的,會主動為被告人指定辯護。但處於審前階段的犯罪嫌疑人則似乎沒有那麼幸運了。按照現行法律的規定,偵查機關、審查起訴機關沒有義務為犯罪嫌疑人請求法律援助,而且,實踐中往往會以偵查涉及偵查秘密為由為犯罪嫌疑人請求法律援助設置重重障礙,援助者也忽視或不願意為其提供援助,犯罪嫌疑人要想獲得有力的法律援助何其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