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城鄉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均衡配置

城鄉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均衡配置

發布時間: 2022-09-29 15:52:21

⑴ 湖北省公共法律服務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范公共法律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推進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公共法律服務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基本法律需求而組織提供的法律服務、服務保障措施以及其他相關服務事項。

公共法律服務主要包括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法律查詢、法律便利、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村(居)法律顧問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事項。第四條公共法律服務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為目標,堅持公共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創新服務內容、形式和供給模式,整合優化服務資源,促進資源共建共享,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五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獲取、監督、評價公共法律服務和對公共法律服務提出建議的權利。第六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公共法律服務的宣傳,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第二章管理職責第七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全省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統籌指導,建立公共法律服務運行保障機制,推動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領導,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統籌協調機制,研究解決公共法律服務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管轄區域內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開展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八條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組織和協調推進,會同省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主管部門建立公共法律服務標准體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公共法律服務的管理和監督工作,依法履行以下職責:

(一)宣傳貫徹公共法律服務法律法規和政策,落實公共法律服務各項制度和措施;

(二)統籌城鄉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配置,加強公共法律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

(三)優化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流程;

(四)監督公共法律服務機構和服務人員;

(五)加強公共法律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六)與公共法律服務相關的其他工作。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民政、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市場監督管理等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同配合,做好立項審批、經費保障、服務運行、隊伍建設等公共法律服務相關工作。第十條人民團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共同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三章服務提供第十一條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包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置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設置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村(居)民委員會設置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等實體平台和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台以及網路平台。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熱線平台、網路平台建設情況,組織編制全省公共法律服務事項目錄清單和服務指南,明確各類各級平台提供的服務事項、承辦機構、辦事流程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全省公共法律服務事項目錄清單,編制本級公共法律服務事項目錄清單。

公共法律服務事項目錄清單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主要提供以下法律服務:

(一)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法律援助、調解等服務;

(二)公證、仲裁、司法鑒定、律師等法律服務指引;

(三)接待、解答司法行政其他相關業務咨詢,引導相關服務;

(四)具備條件的,提供監所遠程視頻探視等服務;

(五)其他法律服務。第十四條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主要提供以下法律服務:

(一)法律咨詢服務;

(二)引導法律援助、律師、公證、基層法律服務、司法鑒定等;

(三)組織開展人民調解和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告知社區矯正政策以及救助幫扶途徑等;

(四)組織協調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和村(居)法律顧問為村(居)民提供法律服務;

(五)其他法律服務。

⑵ 如何推進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國家財力分配要實行「三個傾斜」
財政與基本公共服務密切相關,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財力分配的政策安排。為此,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國家財政要從宏觀全局和戰略高度考慮,著力調整財力分配結構,實行「三個傾斜」政策。
(1)國家財政資金要向民生領域傾斜。民生涉及的面很寬,現階段最重要的民生包括教育、社保、醫療衛生等,這實際就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公共服務。加強民生領域的資金分配,這是公共財政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根據市場經濟要求和我國現實情況,未來我國財政支出結構應進行調整,基本方向是有保有壓,增量調整要與存量調整同時推進。一要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切實解決機制膨脹、財政供養人口過多、財政負擔沉重的狀況,使行政經費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同時要繼續採取措施,大力減少「三公」消費支出。二是完善財政投資政策。三是集中財力加大民生投入,特別是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
(2)國家財政的民生投入真正向農村傾斜。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長效保障機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標准、加強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和質量等作為投入重點。需強調的是,教師資源本身不僅是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而且還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水平」和「程度」。因此,應將教師保障放在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具體建議是,要提高教師地位,維護教師權益,改善教師待遇,加快推進和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在工資、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完善津貼補貼標准;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優化隊伍結構和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推進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完善代償機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艱苦邊遠地區當教師;建立縣域內教師定期流動機制。二是切實加強國家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路。切實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是政府投入的重點。針對農村衛生落後的狀況,首先應做好縣醫療衛生的能力建設,負責好區域的基本醫療服務。可以通過保險報銷比例的設置引導縣鄉大病患者在縣醫院治療。其次,按照輻射面積、人口密度和距離縣城遠近等指標,在適當位置建設鄉鎮醫院,承擔農村公共衛生職責,並能夠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做小型手術和急救處理。另外,鄉村衛生室建設也很重要,它接近農民,尤其需要政府予以補助,建設醫療場所,購置必要的小型醫療設備、並對村醫進行技術培訓。三是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支持。要根據國家財力可能,逐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准,不斷縮小城鄉低保水平。同時,要建立規范有效的社會補助和醫療補助制度。另外,目前農村新農保和城居保已經合並,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一體化制度取得歷史性突破。下一步要加快新農合和城市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並軌,允許農民醫療保險基金可異地轉移和報銷,這對於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服務的可行性,必將產生積極作用。
(3)中央的民生投入要向欠發達地區傾斜。今後中央的各項民生投入仍有必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傾斜力度,提高中央對欠發達地區諸如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補助、農村醫療衛生經費補助、新農合和新農保等的補助標准,不斷縮小區域間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
二、在推進相關重大制度與體制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著重在以下三方面的制度與體制創新方面取得突破。
(1)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事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規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提出了未來財政改革的任務。《決定》指出,要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這是我國下一步財政體制改革需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解決的重要體制問題。
一是關於科學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的總體設想。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是完善分稅制體制的關鍵,必須上升到法律層面予以解決。只有按照法律規定、受益范圍、成本效率、基層優先的原則,在合理劃分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基礎上,才能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政府間分配關系。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發展遠景,是逐漸形成減少層級後的中央、省、市縣三級架構,合理明確設定與各級事權相對應的財權、稅基,並建立自上而下的財力差異調控機制,形成合理的橫向、縱向財力分布格局,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當然,在現階段,受我國現行行政體制等諸因素以及對政府和市場關系處理等問題的影響,財政體制的改革措施難以一步到位,因此,必須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推進。具體來講,要在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實行「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的基礎上,按照中央、省、縣三級財政的架構來優化政府間的事權劃分,並以法律形式加以規范。屬於全國性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事務,應由中央政府決策、承擔和管理;屬於地方性的事務,應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統一政令許可范圍內決策和承擔,劃歸地方政府管理;其自有收入不能滿足支出需求的,中央財政原則上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給予補助;屬於中央委託事務,中央財政通過專項轉移支付足額安排資金。屬於中央地方共同事務,應區別情況,明確各自職權范圍和負擔比例。
二是關於中央與地方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事權劃分的具體設想。在現階段,應重點著眼於加快城鄉和地區間的協調發展,適當統一省以下主要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將部分適合更高一級政府承擔的事權和支出責任上移,力爭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明確界定各級政府的管理許可權和支出責任。
(2)加快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制度是實現縣級財政從過去的「兩保」(保工資、保運轉)向今後的「三保」(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邁進,這是我國下一步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縣鄉基層財政困難、促進省域范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創新。
下一步要加快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具體建議:一是明晰改革精神和政策取向。構建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制度應該是「明確目標,地方為主,中央獎補,分步實施」。所謂「明確目標」,就是確保縣級財政的基本財力能夠「三保」,促進縣級財力的均等化和縣域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所謂「地方為主」,就是適應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以地方財政為責任主體;所謂「中央獎補」,就是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給予資金補助,對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好的地區給予適當獎勵;所謂「分步實施」就是經過試點,取得經驗,逐步在全國推開。二是通過體制創新實現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的目標。改「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為「上不封頂、下要保底」,進一步從機制上鞏固和擴大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成果。目前的省管縣改革更多的是實現了省對縣資金的下撥上劃方式變化,而並沒有在事權、收支范圍及轉移支付方面有根本的突破。為此,下一步要構建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制度,則必須在省與縣的財政體制上進一步改革。要科學界定縣級財政「三保」的范圍、標准和財力需求,重新確定省與縣的收入劃分辦法,通過省級財力調控手段特別是轉移支付手段調節縣級財力的差異。
(3)構建中央對農民工流入地的轉移支付制度。2011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首次超過農村,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但是6.9億城鎮常住人口中至少有2億人是沒有當地戶籍的流動人口,這其中又以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為主。這部分人群能否獲得公平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是其在城市穩定就業的一個基本前提,也是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認為解決這么大一個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問題需要巨額財政投入,遠不是一兩年、一兩個專項就能徹底解決的,需要從財政體制層面深層次調整政府間財政關系。考慮到農民工主要來自中西部地區,中央財政向東部流入地區提供的財政轉移支持,實質上也是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支持,客觀上減輕了東部地區因人口流入而增加的財政負擔,既體現了財權與事權一致的原則,同時也有利於引導地方政府加大對本區域內的公共服務資金投入。
具體建議:一是結合城鄉居民戶籍制度改革安排,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市民化的部分納入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中央要通過規范的一般性轉移支付,按照農民工市民化人口規模、公共服務成本等因素,給予流入地必要的補助。按照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規劃,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我國要將1個億的農民工變為市民,農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服務需求成本巨大,需流入地政府財力和中央轉移支付共同合理承擔。二是對暫時不符合條件成為市民的農民工,也應享受城市的某些基本公共服務,如隨遷子女入學、社會保險、就業服務等,中央也應按照農民工流入地的常住人口情況,給予一定的專項轉移支付支持。三是形成正向服務機制。即流入地政府對農民工公共服務做的好的地方不僅拿到轉移支付,而且還可以獲得中央必要的獎勵。
三、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創新
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創新是轉換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確保貧困人口更公平收益的重要途徑。
(1)完善公共服務的提供策略,確保低收入人群和貧困人口能從基本公共服務項目中平等、充分地獲益。要注意降低甚至消除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的各類門檻,確保基本公共服務對於貧困人口的可及性。
(2)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機制,大力拓展社會扶貧。在堅持公益事業發展由政府主導的原則下,探索基本公共服務多元化、多樣化供給,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市場機制,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一些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包括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培訓等方面,都可以對傳統的預算撥款、政府直接舉辦並提供的方式進行大膽改革,探索、創新有效的供給機制。
(3)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和利益表達機制。建立和完善貧困地區公共物品需求和利益表達機制,使貧困地區需要什麼樣的公共物品、偏好如何、優先序如何、需要多少以及利益訴求等,均可通過恰當的機制充分表達出來,並通過一定的程序使這種需求轉變為政策決策的參考依據和行動目標。建立和完善貧困地區地方公共物品需求和利益表達機制對於保持地方公共物品供求關系的相對平衡、減少公共資源浪費、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村貧困人口合理權益、改善干群關系、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逐步建立政府行政承諾制度、聽證制度、信息查詢咨詢制度,確保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充分體現公眾需求。
四、注重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質是民生問題,與公共財政的關系非常緊密,對財政的需求很高。近十多年國家為了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已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國家財政僅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比重已達40%左右,為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提供了重要的財力基礎。今後中長期從宏觀戰略全局出發,國家財政無疑仍要加大民生支出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支出,但必須指出,未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新的制度、政策出台及支出增加一定要把握好范圍、時機、力度和節奏,注重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
這主要是因為:其一,我國財政收入已由過去的高增長變為常態增長,而且未來收入高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1994—2011年我國財政收入由5218億元增加到103874億元,增長了18.9倍,年均遞增19.37%。近兩年受經濟下行和國家減稅政策的影響,2012年和2013年財政收入增速已降為12.9%和9.8%。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中國經濟發展未來仍有很大潛力,但經濟增長速度已不可能維持過去的10%以上,7%左右的經濟增速將是未來長時期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未來財政發展必將步入一種常態增長趨勢。其二,未來中長期整個財政支出面臨新的增支壓力。除了基本公共服務如教育、社保、醫療衛生之外,未來還有四大增支壓力:即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城鎮化發展、產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這都是未來關系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戰略問題,需要財政從政策和財力給予支持。其三,政府債務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目前中央政府債務余額已達8.6萬億,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已接近20萬億元,政府債務負擔率已達50%左右。政府債務雖然尚在安全的范圍之內,但債務快速增長和不斷到來的償債高峰壓力需給予重視。
綜上,當前和未來的財政狀況已與過去有很大不同,在這一大背景下,必須考慮未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財政政策可持續性的均衡。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將是一個長期目標,是一個動態優化過程,這從根本上講是取決於國情和財力的制約。

⑶ 如何解決欠發達地區法律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

欠發達來地區法律服務資源自不足的情況確實普遍存在,一方面政府應當引導法律人在該區域從業,現也有一些具體措施,如律師執業證的入門考試司法考試,欠發達地區的通過線比較低,取得資格後也只能在該區域執業,限制人員流動。另一方面,現在網路發達,具體的事務可以用互聯網方式在網上咨詢,或者一些手機APP,如口袋律師等,在客戶端一對一的與律師溝通。

⑷ 如何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是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目標,是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的逐步深入,各級政府和部門不斷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切實增強城鄉一體化發展主動性和積極性,各項支農、惠農的政策日益增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但客觀分析,目前工作進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與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還有一些差距。一是項目投入還不夠集中,各部門在實施項目時自成體系、分散實施,導致農村公共服務項目集中建設、互利共享、集聚放大的作用還不明顯。二是服務網路還不健全,大部分服務網路集中在區縣和鄉鎮,直接面對群眾、服務群眾的村級服務機構,由於受資金、人員編制等影響還不健全,加之強農惠農政策宣傳不夠,基層群眾接受服務的方便性、及時性和普惠性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三是服務水平和內涵還有待提高。由於受人員、技術和運行保障經費等方面的制約,其服務水平、規范管理、服務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還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四是城鄉政策制度分割沒有很好解決。在養老保險方面,還是城市居民、農村新農保和城鄉一體的3種制度並存,且標准不一。在醫療保險方面,形成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存在兩個體系和標准,相互接續轉移困難。同時,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籌資標准和補償標准還存在差距。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方面,如路、電、水等設施在建設中,由於採用中省、市、縣、村分級承擔的模式,村級承擔了很大壓力,與城市居民免費享用存在不平等現象。

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立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重心下移、面向群眾、提升品質的原則,不斷加大投入切實推進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最大限度地增強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公共財政陽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一)整合各方資源,實現項目集中投放。圍繞繞城沿線、城市出入口、旅遊景點周邊的改造提升等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統一規劃,整合資金項目,集中投入,整體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項目集聚放大效應。特別要發揮區縣政府和開發區整合資源的優勢和經驗,出台相關獎勵政策、鼓勵項目集中打包申報實施,提高資金項目的使用效率。

(二)健全服務網路,實現公共服務可及性。村級(新型農村社區)是農村最基層的單位,也是公共服務最薄弱的地方。因此,公共服務應當以村級(新型農村社區)為落腳點,向農村傾斜,制定完善村級(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標准,將農村社會保障、就業培訓教育、醫療服務、科技服務、救助幫困、養老服務、治安和民事調解等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統一納入村級公共服務平台,通過完善相關制度、加強日常管理,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村級公共服務的綜合配套,集聚供給,有效降低服務成本。

(三)鼓勵服務創新,加速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和大量投入的工作,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可以有效節約資金並縮短這一進程。應積極發揮統籌城鄉發展項目對機制體制創新支持的引導作用,鼓勵各級各部門創新公共服務模式,豐富工作內涵,提升工作標准。在現階段,可重點鼓勵支持鄉鎮和村級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建設,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便利性;鼓勵支持人社部門在鄉鎮和村級建立人力資源市場和培訓網路,提升農村居民創業致富和轉移就業的能力;鼓勵衛生部門開展縣鎮(鄉)衛生管理城鄉一體化試點和村級標准衛生室建設,提升農村醫療服務質量。鼓勵支持教育部門加快農村學前教育機構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提高農村教育水平;鼓勵支持科技部門和涉農科研院所到農村,開展科技支農活動,並引導其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明確各方責任和權利,實現互利共贏,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科技水平。

(四)建立一體化政策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以往公共服務供給的非均等化及其在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根本原因是制度分割和缺乏統一標准造成的。只有各級各部門在制定政策、資金項目安排與服務標准做到城鄉一體化,才能確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城鄉公共服務方面保持相對均衡。因此,在推進城鄉的公共服務均等化中,要採取政策鼓勵、項目支持、考評檢查等方式,積極協調鼓勵各級各部門加快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並在資金項目安排、服務機構建設、服務人員保障、服務標准制定等方面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破除城鄉之間的制度壁壘,確保城鄉居民機會平等、權利均等、服務同等,從根本上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公共服務權利。

(五)加大轉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轉移支付制度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調節收入再分配和實現政府目標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調節和保障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就必須強化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對於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在當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應重點向縣鄉級傾斜,向農村居民養老醫療保障、困難群眾救濟和低保等傾斜,切實增強城鄉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六)多元化供給,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需求。構建多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引入民間資本,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形成以公共財政為主體、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尤其要針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足夠的資金保障的現狀,按照農村公共產品的不同屬性,實施多主體、多渠道和多方式的供給模式,努力拓寬農村公共產品的融資渠道。政府可以利用各種政策安排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農村公共產品服務,補充政府供給的不足,實現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政府可採用財政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私人資本進入。

(七)健全測評體系,促進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合理。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要有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檢測和考評體系,及時反映和監測工作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工作中可在現有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許可權、分工、考核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外部公共服務監測評估機構,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績效測評指標體系,准確反映城鄉公共服務數量、質量、分布、差異和群眾需求等方面情況,及時調整階段性工作重點和出台對策措施,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⑸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哪些

公共法律服來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源:
一是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均衡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加強欠發達地區公共法律服務建設,保障特殊群體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權益。
二是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多元化專業化,積極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黨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促進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國家重大經貿活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提供法律服務。
三是創新公共法律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健全管理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評價機制。
四是加大保障力度,推進制度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強化經費保障,加強科技保障。
五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擔當,加強督查指導,注重宣傳引導。

⑹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包含的內容

法律分析: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一是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均衡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加強欠發達地區公共法律服務建設,保障特殊群體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權益。二是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多元化專業化,積極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黨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促進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國家重大經貿活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提供法律服務。三是創新公共法律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健全管理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四是加大保障力度,推進制度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強化經費保障,加強科技保障。五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擔當,加強督查指導,注重宣傳引導。

法律依據:《山東省公共法律服務條例》第一條 為了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推進全面依法治省進程,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山東省公共法律服務條例》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法律服務活動,適用本條例。本條例所稱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為滿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基本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

⑺ 如何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決定》提出,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這是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舉措。
第一,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保障農民在勞動、土地、資金等要素交換上獲得平等權益。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重點。基本要求是「三個保障」,即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現行體制機制下,農民生產要素權益沒有得到有效維護。勞動要素方面,進城務工農民沒有實現同城鎮職工的同工同酬,相同勞動崗位農民工所得收入只相當於城鎮職工的一半左右。土地要素方面,城鄉土地交換農民得到的補償較少。資金要素方面,農村存款資金大量流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農民長期面臨「貸款難」。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必須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就是要改革城鄉不平等的就業和勞動報酬制度,使農民工享有同城鎮職工同等的勞動報酬權益;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就是要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改革征地制度,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就是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渠道和體系,使金融機構從農村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發展。
第二,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方面。由於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市場需求彈性和收入彈性不足,與工業品等其他產品相比缺乏市場價格優勢,相同數量的土地和資金從事糧食等農業生產所能獲得的收益要遠遠少於其他產業。這種狀況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和國家糧食安全,影響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必須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就是要進一步從資金投入、價格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完善政策機制,加大支持保護力度,形成支持保護農業的長效機制。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就是要充分發揮農業補貼對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的促進作用,調整補貼方式,改變實踐中存在的不管種不種糧食以及種多少糧食,農業補貼都按承包地面積平均發放的簡單做法。糧食生產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補貼資金的使用要向種糧農民等糧食生產者集中,特別是新增補貼資金要向糧食主產區、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傾斜,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讓農業補貼真正發揮支持糧食生產的作用,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同時,積極探索新增農業補貼資金集中使用、集中用於改善糧食生產條件等農業基礎設施的有效途徑,發揮補貼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就是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稻穀、小麥等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彌補糧食生產在經濟上的弱勢,使糧食主產區人均公共財力和收入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確保種糧農民和產糧大縣在經濟上不吃虧,從根本上保護農民種糧和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第三,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的重要形式和途徑。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有利於彌補農村儲蓄資金、勞動、土地等生產要素外流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有利於彌補公共資源配置的城鄉不均衡對農村發展的影響。各行各業都要積極支持農村建設,企業和社會組織要採取投資籌資、捐款捐助、人才和技術支持等方式在農村興辦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社會福利、社會服務、文化旅遊、體育等各類事業,以多種投資方式建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積極支持農村發展。
第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目標。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大力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加大公共財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覆蓋力度,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農村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體系,加快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⑻ 公共服務有哪些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社會公共服務。
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按照大的專業屬性,還可以如下分類:國防建設、國內與國際公共救助與災害援助、法律法規政策規范、文化經濟產業開發建設、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信息化建設、標准化建設、工業化建設、城鎮化建設、特色產業建設、金融保險與消費建設、職業化和專業化建設發展等。
按照工程專業屬性還可以分為:國防工程、公用設施工程、民生工程、安居工程、法治工程等。

法律依據
《關於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
第二條 均衡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熱線平台、網路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服務條件。加強基層普法陣地、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健全服務網路。充分發揮司法所統籌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宣傳、基層法律服務、法律咨詢等功能,發揮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作用,健全村(居)法律顧問制度,加快推進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大力發展縣域公證法律服務,組織公證人員採取巡迴辦證、網上辦證、蹲點辦證等多種形式,深入基層開展公證咨詢和業務辦理。

⑼ 山東省公共法律服務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推進全面依法治省進程,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法律服務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為滿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基本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第三條公共法律服務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循公共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以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為目標,逐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的內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領導,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職責許可權做好本行政區域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其做好本村、居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統籌協調機制,研究和部署公共法律服務重大事宜,推進公共法律服務規劃編制、政策銜接、財政保障、平台建設、標准制定、服務運行等工作,實現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高效配置。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統籌和布局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負責本行政區域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七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法學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和消費者協會等團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共同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二章公共法律服務設施建設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結構、環境條件以及公共法律服務發展的需要,加強公共法律服務設施建設,合理設置公共法律服務設施的數量、種類、規模以及布局。第九條公共法律服務設施建設應當符合城鄉規劃,優先利用現有資源,遵循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臨街設置的原則。

公共法律服務設施應當符合實用、安全、科學、美觀和標識統一的要求,完善無障礙設施,方便殘疾人和老年人使用。第十條省、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集中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場所,統一命名為公共法律服務中心。

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可以獨立設置,也可以依託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公證機構等單位的場所或者其他場所設置。

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可以依託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設置分中心,也可以通過流動服務、上門服務等方式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第十一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建立集中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場所,統一命名為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

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可以獨立設置,也可以依託鄉鎮、街道司法所或者其他場所設置。第十二條縣(市、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

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可以獨立設置,也可以依託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辦公場所設置。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統籌建設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推動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台與政府政務服務、緊急求助、訴訟服務、檢察服務等公共服務熱線平台的銜接聯動機制。第十四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納入一體化政務平台統籌建設,積極推動與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和其他省級公共服務平台實現互聯互通。

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統籌建設和管理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逐步完善門戶網站、移動客戶端等功能,為公眾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網路法律服務。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可以依託省級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結合當地實際,拓展服務內容,豐富服務方式,提供符合個性化需求的網路法律服務。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組織協調,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共同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和網路平台融合發展,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效能。

熱點內容
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 發布:2024-05-03 21:08:14 瀏覽:170
借條找人家代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5-03 19:39:46 瀏覽:547
法律援助咨詢中心慈溪 發布:2024-05-03 18:14:56 瀏覽:610
厚大黃韋博行政法講義 發布:2024-05-03 17:24:45 瀏覽:832
作文道德與義務 發布:2024-05-03 16:16:03 瀏覽:946
訴訟法各大學排名 發布:2024-05-03 15:24:27 瀏覽:985
公司經理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3 15:03:24 瀏覽:507
道德經推導 發布:2024-05-03 14:05:12 瀏覽:677
道德層面 發布:2024-05-03 13:49:19 瀏覽:226
對於中標通知書的法律效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發布:2024-05-03 11:49:42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