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事法律援助工作期間
㈠ 劉小華的業績榮譽
自1998年從事法律援助工作以來,至2006年,她盡最大努力為受援人提供優質法律服務———接待解答4000多人次的法律咨詢;親自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261件,改判、發回重審率達24%,其中辦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改判率達50%;免費為貧弱公民代寫各類法律文書兩百多份。承辦了在全國和貴州省有重大影響的安順盜搶、拐賣兒童案,普定搶劫教師工資案件,經其援助的兩名被告人的刑期由死緩分別改判為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十五年。
她還發揮主動性,積極協助領導起草《貴州省法律援助試行辦法》、《貴州省法律援助中心工作規則》、《貴州省法律援助工作者執業證管理辦法》、《認真履行援助職責確保援助案件質量》等規范性文件,讓法律援助工作有了具體方向、工作目標、方式方法及衡量標准。
她於2002年被貴州省司法廳評為貴州省首屆法律援助先進個人,2004年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法律援助先進個人,2005年被貴州省婦女聯合會授予「貴州省三八紅旗手」,2006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 。2006年12月被司法部評為首屆全國十佳法律援助工作者 。
㈡ 律師為人民服務的事例
女律師投身西部法律援助
46歲的馬蘭律師,放棄北京舒適優越的生活,主動來到貧困的西部,投身法律援助事業,猶如一朵盛開的馬蘭花,用淡雅的姿容裝扮著雪域高原。昨天上午,市司法局召開首都律師先進事跡宣講會,榮獲「十大優秀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稱號的馬蘭律師和其他4名受到表彰的律師一起進行了宣講。
為普法走訪全縣
2010年4月,馬蘭報名參加了司法部、團中央發起的「1+1」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後來到甘肅省山丹縣當志願者。山丹是個偏僻落後的小縣城,生活條件很差。馬蘭住在檢察院一座廢棄的辦公樓里,一張床和一張桌子是全部家當,整座樓只有她一個人。
山丹縣只有一名執業律師,為提高老百姓的法治意識,也為了廣泛了解群眾的需求,馬蘭走訪了縣里每一所學校和鄉鎮,對當地的基本狀況以及百姓的生活習俗有了一定的了解。
幫留守兒童辯護
馬蘭曾代理過一個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6個少年為籌集出門打工的費用,將一個13歲的男孩活活打死。馬蘭為年紀最小的嫌疑人小亮辯護,小亮的父母因長期在外打工,疏於管教,小亮開始逃學放縱,直到走上犯罪的道路。馬蘭很同情這些留守兒童,也盡最大的努力依法為其爭取改過自新的機會,最終小亮因為不到14歲,不是主犯,也沒造成致命傷而被決定不起訴。
這個案件深深觸動了馬蘭。甘肅很多鄉鎮都有大量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有效監管、缺少教育和關愛是導致他們犯罪的重要原因。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她覺得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為改善這種狀況做些什麼。一年裡,她的足跡踏遍了山丹縣所有鄉鎮的中小學校園,給他們講這個案例,講法律常識,講遇到危險時應該怎麼處理。
再申請做志願律師
馬蘭說,她以前在北京做律師都是和有錢人打交道,可做了志願律師,接觸到眾多弱勢群體後,她才真正體會到法律援助的價值和意義。在山丹的一年快結束時,2011年7月,馬蘭又主動申請到西藏繼續法援之旅。
來到藏區,馬蘭先從培訓司法助理員和鄉鎮幹部入手,舉辦法律援助專題講座。隨著法律援助工作的逐步深入,案件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最忙的時候,一天要受理30多起案件。一個工人受雇他人幹活的第一天從梯子上摔下成了植物人,老闆為躲避賠償反而要起訴他。由於這個工人是經老鄉介紹受雇於老闆,家屬連老闆是誰都不知道,收集證據非常困難。馬蘭多次跑工地,找介紹人和工友取證,找相關單位,最終促使雙方達成和解。在這個工人去世6天後,家屬拿到了36萬元賠償金。
全身心投入援助工作
西部的經歷給馬蘭的身體也帶來一些傷害,但她並不後悔。她說,到西部從事法律援助志願服務並不容易,單靠熱情和沖動很難堅持。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看到努力一點點地呈現在那些被援助者欣慰和感激的臉上時,才會有辛勤耕耘後期盼收獲的渴望和愜意。
晨報記者 顏斐
首都律師先進事跡宣講會召開2013-03-01 03:04來源:北京日報
本報訊(記者 王維維)昨日,市司法局召開首都律師先進事跡宣講會。副市長張延昆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上受邀進行宣講的律師有:在國際貿易爭端解決領域為維護民族產業權益堅守多年的蒲凌塵律師;放棄舒適生活,到雪域高原投身法律援助事業的馬蘭律師;為婦女兒童撐起一片維權天空的王芳律師;致力於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發展的朱振武律師;將普法班車開進社區的李海珠律師。
張延昆說,五位宣講律師的服務對象不同,從事的專業領域也不同,但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首都特色,展示了首都律師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懷。
張延昆要求,全市律師要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首都意識,進一步提供更加優質、更加便利的法律服務,進一步提高法律服務質量和覆蓋面,不斷滿足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人民群眾對法律服務的新期待,在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王維維
㈢ 宋薇律師
宋薇,1960年3月出生於哈爾濱,中國政法大學在職研究生學歷,民革黨員。1979年2月投身工作,先後擔任過計量檢定員與教師。1988年,通過全國律師資格統一考試,獲得律師資格,晉升為高級律師。曾領導哈爾濱江濱律師事務所,自2004年5月起,擔任道外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至今。
2002年,宋薇當選為哈爾濱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同時亦擔任道外區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及常委。她在政治和社會領域的貢獻得到認可,體現了她深厚的法律知識和對社會的貢獻。
宋薇以其在法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道外區的法律援助工作帶來了新的活力。作為民革黨員,她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為推動社會公正與法制建設做出了貢獻。通過擔任哈爾濱市人大代表,她有機會在更大的平台上表達對法律和公共政策的觀點,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宋薇致力於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服務,幫助他們解決法律難題,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她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專業能力,贏得了廣泛的認可與尊敬。
綜上所述,宋薇不僅在法律職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在政治和社會活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她為法律服務的普及、社會公正的推動以及法制建設的完善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㈣ 孫淑芹個人履歷
孫淑芹的個人履歷如下:
1996年12月至2006年1月:在公主嶺市法律援助中心擔任律師。在此期間,她專注於提供法律援助,維護公民的法律權益。
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轉任公主嶺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在此職位上,她負責監督法律執行和公訴工作,對維護司法公正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兼任公主嶺市朝陽坡鎮科技副鎮長。她積極參與地方治理,推動農業科技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
政界活動:
- 2006年12月當選為公主嶺市政協常委。
- 2007年12月當選為四平市政協委員。這些職務使她能夠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地方政治決策。
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擔任公主嶺市公安局副局長。在此期間,她負責公安工作的管理和協調,對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做出了貢獻。
培訓經歷:參加了四平市委組織部舉辦的「十一五」第三期副縣級後備幹部培訓班。這次培訓提升了她的領導能力和管理水平。
2011年4月至7月:轉任公主嶺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室副主任,並在同年7月升任主任。在此職位上,她負責法制室的管理工作,推動地方法制建設。
2011年7月至今:擔任公主嶺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她負責市政府的重要決策和管理工作,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㈤ 2018年度法治人物馬蘭先進事跡材料
2018年度法治人物馬蘭先進事跡材料
律師服務不是少數有錢人的『奢侈品』,而應該成為百姓可以享用的『必需品』。」馬蘭一直這么堅定地認為。春節期間,馬蘭利用難得的假期接受了方圓律政雜志采訪。為了這一堅定的信仰,她將自己的足跡深深地留在了高原,留在了邊疆,留在了貧困山區的村村寨寨。
偶然開啟法援之門
2010年4月的一天,馬蘭在網上看到一則招收援助律師的新聞。當得知全國還有兩百多個縣沒有一名律師時,她心裡產生了不小的震動,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埋在心中已久的志願者夢被喚醒了。」馬蘭笑著說。
2010年7月21日,馬蘭與其他來自全國不同省份的法援律師們一起踏上了開往甘肅的火車,毅然加入了司法部、團中央聯合組織發起的「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活動這個隊伍。這一次她告別家人,背起行囊,踏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志願者之旅,服務期限一年,目的地是甘肅省山丹縣,屬於傳統的塞北大漠地區。這12個人當中,只有她一名女性。她的這一決定,根源於自己由來已久的樸素夙願——做點公益或做幾次志願者。她認為,「動上萬次偉大的善念,不如一個渺小的善舉。」
馬蘭的到來,填補了這里沒有法律援助律師的空白。在當地群眾看來,馬蘭就是維護他們合法權益的「救星」。這種尊崇多少讓馬蘭有點不適,但她也深刻感受到了當地人們對法律服務尤其是法律援助的巨大需求和強烈渴望。到甘肅山丹後不久,她接手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案。六名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將一名不滿14周歲的初一學生活活打死,並焚屍掩埋。馬蘭為其中一名叫小強的14歲被告人辯護。「翻看卷宗材料,心情像過山車。」她沒想到六名年輕被告人的手段是如此殘忍。看到被害人被燒得黑黢黢的屍體無力向上張著的樣子,柔弱又無助,馬蘭心疼不已。
第一次去看守所會見小強,馬蘭發現小強有著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臉龐,怎麼也無法將他和「故意傷害」、「暴力犯罪」這樣的字眼聯系在一起。小強的一席話,更是讓馬蘭難以釋懷。「馬阿姨,我知道您是北京來的.志願律師,您回去後,能不能轉告我的父母,讓他們花上大價錢請您,讓您好好給我辯辯嗎?」馬蘭的心像是被什麼東西捅了一下,頓時生疼。為了不讓小強看見自己眼角滲出的淚水,她趕緊走出門外,假裝抬頭看天。那一刻,馬蘭意識到,在律師資源缺乏的西部,一名律師對被告人意味著什麼。正是那一刻,馬蘭對自己來西部做志願律師這一決定,感到由衷地欣慰和自豪。
馬蘭的辦公和生活條件都非常簡陋。她工作的山丹縣法律援助中心,只有一台電腦,屬於大家共用。由於辦公經費緊張,甚至連裝卷宗材料的文件袋都沒有。山丹縣司法局很難給她提供像樣的住處,幾經周折,才把她安排到當地檢察院的單身宿舍樓。這是一座廢棄的辦公樓,平時大部分時間全樓都只有馬蘭一個人。馬蘭住在一間外面用玻璃封死的房間,裡面密不透風,即使白天進去,也是黑咕隆咚的。房間里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山丹的冬天異常寒冷,北風凜冽,水管里流出來的水冰冷刺骨。一到周末,全縣城經常停電停水,她只好買來礦泉水解渴;周末沒有地方吃飯的時候,只好靠餅子和拉麵打發。
對馬蘭而言,外部的困難都不算什麼,在山丹的這一年時間,就像喝了一壺陳年老酒,滋味綿長。
樂在法援之路
甘肅山丹一年志願服務期快要結束時,馬蘭毫不猶豫地報名去了西藏,理由很簡單:「甘肅都這么缺律師,西藏一定更缺。」
2011年7月,馬蘭來到了西藏拉薩市城關區法律援助中心。在這個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考驗她的,不止是高寒缺氧的氣候,還有服務地沒有法律援助中心的尷尬。馬蘭並沒有心灰意冷,找辦公室、掛牌、工作,一切都在有條不紊中展開並開始走上正軌。
馬蘭對前來求援的藏族同胞總是視同親人,見他們捨不得在外吃飯,馬蘭總把自己的飯菜、干糧食品拿出來分給大家吃。一些老人,一遍又一遍前來重復地跟馬蘭訴說案情。雖然馬蘭已經聽了很多遍,可每次聽,馬蘭都像第一次聽到一樣頗具耐心。她知道這些老人擔心的不只是怕她沒聽清,還從心裡把馬蘭當成了自己的「救星」。
西藏一年志願服務期過去一大半時,拉薩城關區司法局局長孟祥斌專程來到馬蘭的辦公室,請求她留下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法援中心,我不忍心看到你走後再次關門。」局長情真意切的話語,頓時,讓馬蘭腦海里浮現出了多少次百姓尋求法律援助的場景,一切似乎讓馬蘭別無選擇,留下來一干又是一年。
馬蘭在日記中寫道:「我在西藏一干就是兩年。要不是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的領導考慮到我的身體,強行將我調整到雲南,我還不願意離開呢。西藏是個神奇的地方。兩年的志願經歷,讓我對西藏產生了很深的感情。我常常想,藏族為什麼那麼篤信宗教?因為那裡的大自然太過神奇,與之相比,人類又顯得太過渺小。」
西藏兩年的志願經歷,讓馬蘭對幸福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會。「物質生活可以平淡,精神生活一定要豐滿。」
馬蘭繼續奔走在法援之路上:2013年7月,雲南西盟;2014年7月,貴州省黔西南州。
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理事長岳宣義說馬蘭從山丹花變成格桑花,又從格桑花變成山茶花,而現在的她則從山茶花變成杜鵑花。岳宣義甚至即興為馬蘭賦詩:正義公平夢欲圓,拋家舍業赴邊關。民心大廈磚一塊,綻放三花看馬蘭。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現在就開花……」每當吟誦起電影《馬蘭花》中的歌謠時,眼前不由浮現出那朵美麗而神奇的馬蘭花,而馬蘭就是這樣一朵能夠幫助善良、勤勞、勇敢的人們實現願望、給大家帶來幸福的花。
談到五年來奔走在法律援助志願者工作第一線,她說自己終於理解了「助人為樂」這個詞的真正含義。「五年的法律援助志願者的工作經歷,讓我收獲的不僅僅是責任、付出和愛,還有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悟在法援之外
一個優秀的人永遠是充實的,在非常艱苦的環境里,也是自得其樂的,這是對在山丹的馬蘭的最好寫照。馬蘭把自己當作一個陀螺,不斷鞭策它保持旋轉和站立,保持奮進的狀態。
在五年的法律援助工作過程中,難免有孤獨的時刻,馬蘭經常寫日記跟自己對話。在甘肅和西藏的兩年,她寫下了870多篇日記,記錄下了所辦的案件與心路歷程。「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跟自己對話如此之多。這是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而那些放棄的收入,又算得了什麼?」在馬蘭看來,法律援助不僅僅是辦案、普法那麼簡單,而是在法律援助的過程中去塑造人、改變人。
幾年的法律援助工作經歷,讓馬蘭深知,事故發生後再幫助受援人維權,總讓人感覺不那麼酣暢淋漓和徹底。如何避免發生事故,如何將事後幫助變為事先預防,是馬蘭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為此,馬蘭一到黔西南,就主動聯系學校,給同學們上法制課,還多次到州委宣傳部、州司法局等多家單位聯合創辦的大型廣播節目《金州法制時空》,做客節目現場,進行法制宣傳,截至2014年底,馬蘭已經做了十期節目的嘉賓。有一次馬蘭打車,沒說幾句話,司機就說:「我認識您。」馬蘭感到很奇怪,一問才知道,這位司機聽過馬蘭做客的《金州法治時空》節目。司機的一句「您講的案例讓人印象深刻,刻骨銘心」,更是讓馬蘭欣慰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責任和壓力。
馬蘭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格,除了在法律服務專業上的技能提升外,她還要求自己在心理輔導方面也多多學習,「因為我經常面對的都是弱勢群體,比如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因為一次事故癱在了床上,女朋友也離他而去,他甚至都想到了自殺,我能做的除了法律援助之外,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疏導。」
「馬律師,您越來越像是人民的律師了。」這是采訪之前中國法援基金會的一位朋友見到馬蘭時的調侃,馬蘭笑著回應:「你是說我變土了嗎?」在著裝方面,馬蘭越來越接地氣,因為她明白樸實的著裝才能真正地在心理上讓大家覺得沒有距離。「細節很重要。」她補充道。
「人生得失,絕不只是計算器加減乘除得出的簡單算術,更是精神的富有和高貴。我是個普通律師,一輩子也不可能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能在有生之年,深入基層,深入百姓,能夠為西部貧困地區的百姓做點事,我感到心裡很充實。」馬蘭在日誌里這么寫道。談到未來,馬蘭說,如果可以,她想一直奔走在法律援助最前線。
如果有人會問:「你為什麼樂此不疲地在此紮根工作?」可以相信,因為她長年累月工作和奔走在那塊土地上,所以馬蘭也完全可以毫不虛偽地這樣回答:「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無論如何,因為專業技能和竭誠服務而被需要、被認同、被感激,是一個人很高層次的人生需求和自我實現。從第一次接觸到村民渴望的眼神和他們淳樸的生活狀態時起,馬蘭覺得自己沒有白來,「到哪兒就應該將自己的光發到哪兒。」
「這一切經歷,在喧囂的大都市是永遠難以體驗、難以擁有的。我才發現,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似乎才剛剛開始。」這些難忘的經歷,像電影膠片一樣在馬蘭頭腦里回放著,她重新思考著律師的價值和意義。
㈥ 孫淑芹個人履歷
孫淑芹的職業生涯始於1996年12月,她在此期間在公主嶺市法律援助中心擔任律師,直到2006年1月。隨後,她轉任公主嶺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這一職位她一直保持到2008年11月。
在擔任副檢察長期間,孫淑芹的職責擴展到了地方治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她在「吉林省人才服務現代農業發展項目」中兼任公主嶺市朝陽坡鎮科技副鎮長,同時她還活躍在政界,於2006年12月當選為公主嶺市政協常委,並在2007年12月當選為四平市政協委員。
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孫淑芹的職務進一步提升,成為公主嶺市公安局副局長。在此期間,她還參加了四平市委組織部舉辦的「十一五」第三期副縣級後備幹部培訓班,以提升自身的領導能力。
2011年4月,她轉任公主嶺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室副主任,並在同年7月升任主任。最後,孫淑芹在2011年7月至今,擔任公主嶺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負責市政府的重要決策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