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中律師網
弟弟一定不能在法官哥哥所在的法院擔任代理人代理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判人員在訴訟活動中執行迴避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九條規定: 審判人員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員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不得擔任其所任職法院審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
㈡ 律師配偶是法院工作人員,該律師可否代理該法院案件
不可以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判人員嚴格執行迴避制度的若干規定
法發〔2000〕5號
為確保司法公正,鄭山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民遲謹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現就審判人員執行迴避制度及有關問題規定如下:
第五條 審判人員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員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擔任其所在法院審喊旦中
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㈢ 存款丟失破案快嗎一般多久結案
多地發生銀行存款憑空消失案 儲戶索賠幾無可能?
多地頻頻出現銀行儲戶存款「失蹤」案件:浙江杭州42位銀行儲戶發現,自己的數百萬元存款僅剩少許甚至被「清零」;瀘州老窖(000568,股吧)等知名企業存款也出現「異常」,近3個月就有存在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的5億元不知去向。存款怎麼會丟失?能找回來嗎?該由誰來負責?
2014年初,浙江杭州某城市商業銀行的儲戶張先生查詢賬戶時發現,自己戶頭上的200餘萬元存款竟然只剩幾塊錢。他隨即向銀行方面投訴,報案後,經杭州市西湖區警方查明,該案件共涉及多家商業銀行的42位儲戶,總計9505萬元存款「不翼而飛」。
據警方及銀監部門通報,近期,類似的存款「失蹤」案件在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屢屢發生:2014年10月,上市酒企瀘州老窖在中國農業銀行長沙迎新支行的1.5億元存款失蹤;今年1月10日,瀘州老窖又發布公告稱,在工商銀行河南南陽中州支行等處的3.5億元存款出現「異常」。
記者調查發現,儲戶的存款往往被不法分子乃至銀行內部人員通過各種手段盜取:
1.「存款大盜」與銀行「內鬼」合夥冒領
據杭州市多位受害儲戶回憶,自己存錢時均曾遇到銀行櫃台人員推銷,承諾可將資金以某種高利息的形式存入。「經調查,這就是犯罪團伙和銀行內部人員勾結,打著高利息旗號騙取存款。」杭州西湖區警方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存款大盜」專門針對各大銀行存款下手。銀行內部人員被買通後,儲戶在櫃台存錢時,資金被存入後立即被轉到其他賬戶上。目前,案件嫌疑人邱某已被杭州警方抓獲,另一嫌疑人何某也於今年1月4日在出逃期間被上海鐵路警方抓獲。
2.遭遇「忽悠」銷售,部分存款變「保單」
據某國有銀行知情人士透露,櫃面人員以各種方式變相銷售保險、基金等產品,也是存款「失蹤」的原因之一。
「存錢回來才發現,拿到的不是存款單而是保險單。」安徽蕪湖市民宋先生告訴記者,1月6日上午,從北京打工回鄉的他將攢下的5萬元存入郵儲銀行南陵支行某營業部,出具的「存單」卻是中國人壽(601628,股吧)保險投保單,還標注為「銀行、郵政代理專用」。
「保險或理財銷售人員往往和銀行櫃台人員串通,"忽悠"銷售產品以分享提成。」安徽一家小額貸款公司信貸負責人透露,有些高息存款其實就是非法集資,即櫃員違規將儲戶存款直接轉賬給缺錢的企業,從中賺取「中介費」。
3.系統缺陷、信息泄露,存款被盜取
存款丟失還與銀行票證系統有缺陷,或存款人信息泄露有關。」廣東勝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劉繼承說。
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網顯示,1月8日,四川瀘州市人民檢察院對涉嫌騙取瀘州老窖存款的四人批准逮捕。嫌疑人僅通過偽造的銀行票證,就成功從銀行騙取瀘州老窖公司上億元存款。
4.部分銀行儲戶存款失蹤與違規貼息有關
事實上,一些儲戶的存款不翼而飛,與「貼息存款」緊密相關。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貼息存款分為兩種:一種是陽光貼息,在銀行貸款額度不足的情況下,某些符合銀行貸款資質要求的企業為獲得貸款,貼息為銀行拉存款,這種情況下,儲戶的錢還是在個人銀行賬戶上;另一種是非陽光的貼息存款,即不符合銀行貸款資質的企業進行貼息拉存款,這時,貼息存款在存進銀行後就會被轉到企業賬戶上,如果到期企業還不出錢來,儲戶才會發現賬戶上的錢沒了。
通過陽光貼息,大型企業的實際貸款利率約為9.5%~10%,小微企業要高一些;而非陽光貼息的實際貸款利率在10%~15%之間。
多地發生銀行存款憑空消失案 儲戶索賠幾無可能?
問責難 索賠「幾乎不可能」
「存款丟失後,大家最關心的是能否索賠追回。」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徐玉平說,現實情況是,「幾乎不可能」。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執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定中明確表示,「國家憲法保護個人合法儲蓄存款的所有權不受侵犯。」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目前出具的存單內容中,也對銀行對存款的保管責任有明文規定。但對存款冒領、丟失應如何處理均沒有具體規定。
面對存款冒領、丟失等質疑,多數商業銀行往往將責任推到員工個人甚至是「臨時工」身上。「確定是銀行、儲戶還是員工個人的責任十分困難。」劉繼承說。安徽一些遭遇「存款變保單」的郵儲銀行儲戶向記者反映,誤導銷售多發生在偏遠地區,櫃台人員甚至折疊存單只露出簽名欄,直接讓警惕性不高的儲戶簽名。
有些銀行聲稱冒領人提供了儲戶姓名、開戶時間、賬號及住址等信息,因此責任在於儲戶泄露了個人信息。「但從因果關系來看,信息泄露不能說明儲戶一定存在過錯,銀行方面同樣可能造成儲戶信息泄露,直接導致存款丟失。」徐玉平說。
例如,根據湖南省公安廳通報,2005年,湖南衡陽市民胡某將1500萬元存入工行湖南衡陽市白沙洲支行,不久後卻只剩下600元。經公安機關調查,該詐騙案件3名犯罪嫌疑人中包括該支行行長的弟弟,嫌疑人偽造了存款人留存在銀行的公司印鑒,並在銀行順利掉包印鑒,取走上千萬存款。
存款丟失後,獲賠更是艱難,扯皮數年的情況司空見慣。2008年,儲戶張某將900萬元存入工商銀行江蘇揚中支行。存款到期後,卻發現已被銀行營業部主任何衛華轉走,用於償還個人債務。經過6年訴訟後,2014年,二審法院認定銀行無過失。
在湖南、浙江等地發生的存款丟失案件中,儲戶索賠同樣經過多年也沒有說法。一些「丟錢」的上市公司也屢屢與銀行對簿公堂。例如,上市公司酒鬼酒(000799,股吧)2013年曾宣布在中國農業銀行杭州分行1億元存款被盜。事後盡管嫌疑人被捕、部分失款被追回,仍導致上市公司在當年虧損3668萬元。這意味著大部分損失依然由股東承擔。
多地發生銀行存款憑空消失案 儲戶索賠幾無可能?
「銀行拿他們沒辦法」?
據杭州警方知情人士介紹,「存款大盜」往往在一地或一家銀行得手後,才會展開大規模作案。以本次在杭州作案被抓獲的團伙為例,他們不僅在浙江省內作案,還曾在鄰近多省得手,涉及的銀行包括國有大中銀行和地方小型農信社。「盡管手法高度雷同,銀行卻拿他們沒辦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郭華等專家表示,存款丟失越來越頻繁,從中小銀行到國有大行,一定程度上表明銀行對違法違規的警惕意識低下,技術升級遲緩。理論上來說,除了系統顯示錯誤外,丟錢現象完全能夠杜絕。
根據《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銀行銷售人員不得將保險產品與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等混淆,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但是,對於銷售人員的違規行為,對機構沒有明確的處罰規定。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教授張宗新認為,儲戶與銀行間構成的是儲蓄合同關系。儲戶存在銀行的錢,如果被犯罪分子通過系統漏洞冒領,除非儲戶參與其中,否則銀行至少要承擔部分責任。
然而在實際中,商業銀行卻頻頻要求消費者自己取證,否則對「丟錢」不負責。「存錢時說國有大行最可靠,還有監測系統等"高科技"保護,丟了錢又來找儲戶要證據、要錄音。」廣東一家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表示,對類似案件應採取舉證責任倒置,由銀行自證沒有過失。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坦言,在沒有書面證據和錄音的情況下,銷售人員往往不承認存在誤導,因此也需要督促銀行完善合同監管,建全可疑交易監測系統。「現在一些基層員工甚至私下和保險公司等第三方展開"合作",並享受提成,銀行方面至少應當為監管不力承擔責任。」
㈣ 判決書可否寫入合議庭或審委會不同意見(否定說)
判決書可否寫入合議庭或審委會不同意見 (部分讀者討論意見——否定說) 甘肅省民勤縣人民法院:劉文基 筆者認為,判決書的法律地位、法定格式及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的性質,不允許在民事判決書中寫入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的不同意見。 首先,民事判決書的法律地位不允許在民事判決書中寫入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的不同意見。民事判決書是人民法院通過對民事案件的審理,按照法定程序對案件事實進行全面審查的基礎上,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實體問題所作的結論性的判定。民事判決書雖然是合議庭、審判委員會這些審判組織代表人民法院作出的,但它並不是合議庭、審判委員會這些審判組織自身的產物,更不是其中持不同意見的某個合議庭組成人員或者審判委員會委員的個人意見,而是人民法院代表國家法律對民事案件所作的判定。 其次,民事判決書的法定格式不允許民事判決書中寫入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的不同意見。如上所述,民事判決書是審判組織代表人民法院作出的,代表國家法律的權威,其內容、形式都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判決書應當寫明:(一)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二)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三)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四)上訴期間和上訴的法院。」而該條並未規定應寫入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的不同爭議意見。判決書要以理服人,依法斷案,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的不同意見只能削弱而不能強化判決的理由。當然,這並非排斥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中的不同意見,其應該在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記錄中記得一清二楚。 再次,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的性質不允許在民事判決書中寫入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的不同意見。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是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決議,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判決書的,只有多數意見才是形成判決結果的意見,在判決結果中未被採納的不同意見不是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的討論結論,自然不能寫入民事判決書。從保守審判秘密的角度看,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的不同意見也不應該寫入民事判決書。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的討論是保密的,在卷宗裝訂中也應訂入副卷,不允許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包括律師查閱,這是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的。而民事判決書則是公開的,許多法院的民事判決書已經上網公布,因此將理應保密的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的不同意見公布於眾,顯屬不當。 北京市自然律師事務所:墨帥 對於判決書能否公開合議庭不同意見,筆者認為,司法裁決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講,都應當力求保持統一性和權威性。公開不同意見,雖然並無多少「技術」上的難度,但終歸有些「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效果」,從長遠來看,它對當事人乃至公眾在司法心理上的影響恐怕是復雜的、難以估測的。 首先,法官的中立地位決定其司法言行應當盡量避免與當事人及其代理律師發生角色上的交叉甚至錯位。法官作為居中裁判者,在當事人眼中是一個獨立整體,代表著法院形象和司法權威,法官的中立性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唯一性」,即其地位唯一、結論唯一。即便在推導過程中有不同意見,也屬內部或前期論證問題,當其面向公眾發布最終結論時,無論是論證過程還是結論本身,都無法再自行分裂為「兩派」陣勢。事實上,任何案件中都可能產生爭辯,但這種辯論能否簡單地視同「對立」,或有必要公之於眾,都是值得商榷的。法官的中立地位決定其公眾角色不宜分化。如果法官也像雙方律師那樣各執己見,似有代行律師職責之嫌。雖然公眾從不同意見中看到了不同法官的斷案思維,但也從中瞥見了司法內部意見的分化,這可能會給公眾帶來更大的不限於個案而關乎整個法治的迷茫和困惑,從而影響到對判決的認同和接受。在他們眼裡,正義應當是具有唯一表現形式的,他們真正關心的是最終決定其命運的確定性結果,他們甚至寧可相信最終的判決是多數法官「說服」少數法官的結果,也不願坦然接受原本建立在較大爭議基礎上的判決結果。如果上訴人在上訴狀中直接援引異議法官觀點,也難免會讓司法者尷尬。 其次,法庭的三維格局要求每一方的人格立場都應當保持「對外一致」,至少應當是「存內異而求外同」。法庭之上,原告、被告和法官三方各自處於一個特定方位,秉持各自的職責底線和基本訴求,將內部分歧流露於形色乃參與審判之大忌。法庭各方「人格」的統一和立場的堅定是促成其特定訴求或職責實現的基礎。這種審判格局模式是千百年來司法理論和實踐總結出的成果。從哲學和法學的角度來看,對於統一性中所蘊含的沖突性應當盡量內部消解,確實無法彌合裂痕時,則依據表決規則或權能大小,最終服從占據上風者(此時它將被視為正確者)。而法官的意見分化並公開,等於率先打破了法庭「三足鼎立」式的既定格局和均衡狀態,無形中使當事人找到了各自的「外援」,使最為穩定的「三角框架」演變成「四方較量」甚至「兩軍對壘」的模式,這是非常不妥的。 此外,司法的公權性質決定法官的職務行為是代表法院的,法官的意見分化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是個人問題。雖然案件是由法官進行審理判斷的,但其實質上還是在代表法院行使審判職責,將法官個人意見公開,固然有助於強化法官個性色彩,但多少淡化了司法活動的整體性和國家意志性。法官個人意見的爭鋒畢露,對於司法權威和法院形象的樹立恐怕是有負面影響的。 也許有人認為,現代司法審判實踐已證實很難達到「唯一正解」的效果,因而公開不同意見當屬自然。但這里更應當注意到的一個問題是,法官的不同意見,實質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原、被告雙方的對立意見。那麼,更適宜的辦法可能是,法官在裁決書中應當更多體現當事人及其代理律師的意見,加強對有關意見予以採納或不予支持的說理和分析,這樣更具說服力,更能使當事人服判息訟。 山東省青州市人民法院:王學堂 從兩大法系的傳統看,基於兩大法系傳統文化上的差異,在對待判決書是否應列舉不同的判決意見方面做法不一。在英美法系國家,歷來強調在判決中列舉各種不同的裁判意見,特別是反對意見,但目前已有所保留和回歸。這一做法與其實行的法官獨立審判制度是分不開的。而大陸法系國家一般規定合議庭成員的少數意見或者分歧應當保密,不得對外泄露,不得在判決中註明。如德國和日本則作出嚴格限定,只有憲法法院或最高法院的判決書要列出不同的意見,其他法院則未採取此種做法。筆者認可判決書要公開、要說理的觀點。其實,仔細分析北京市一中院公開的合議庭不同意見,筆者認為這更是一個判決書的說理過程。根據我國目前的司法體制和法律制度等國情因素,雖然在判決書中不宜列舉法官的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但如果在說理過程中,將對立意見進行剖析(分析和論證),並結合法理和法律適用,最終得出判決意見,可能比單純公開兩種不同意見更易讓人接受。這也是在當前司法社會公信力不高的情形下,對法官的一種保護措施和法官自我保護的一種措施。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人民法院:陳黎筍 筆者認為,合議庭評議公開不符合我國實際。理由是:1.法官個人意見的保密是司法獨立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於目前我國法官總體素質不高,公開評議容易使得他們不敢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而變得附和多數法官的意見,由此影響法官獨立。2.在我國行政色彩過於濃厚,還未能真正實現「法律至上」原則的社會背景下,審委會和合議庭在某種程序上還承擔了緩沖案件社會壓力的功能,一旦將評議意見公開則辦案壓力過大。3.公開評議的不同意見,會成為一些拒不執行判決和裁定的當事人的借口,從而削弱裁判的權威性,給執行增加難度。4.法律保障機制還有待完善,少數當事人會對持反對意見的法官特別是少數意見的法官懷恨在心,認為是該法官固執己見,導致自己敗訴,因而為法官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騷擾和傷害。 江西省上高縣人民法院:鄒小院 對於在判決書公布了合議庭的兩種不同觀點的做法,筆者並不贊成。理由如下: 一是這種做法妨礙了判決書作為一個整體的一致性。一份好的判決書應該是論據充分,論證有力,邏輯嚴密,從而順理成章地得出明確判決結果,使當事人信服。如果在判決書中出現了兩種甚至更多的處理意見,毫無疑問會損害判決書的邏輯結構和整體協調,甚至給人自相矛盾的感覺。 二是這種做法容易導致案件當事人對判決結果產生合理懷疑。本案法官的本意也許是想使當事人更加了解判決結果形成的原因和根據,增加裁判文書的公開透明度,增強判決書的公信力。但是,實踐中很可能會事與願違,起到相反的效果。因為,相對案件當事人而言,合議庭、審判委員會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整體,即案件的裁判者。現在連裁判者內部都出現了不同的意見(相對而言,總有一種意見對某方當事人更加有利),說明一方沒有得到支持的某些要求還是有根據的,有些法官是支持的。當事人很自然地就會聯想,為什麼最後的判決不支持我的請求?由此可能導致一些不必要的上訴、申訴甚至上訪。 三是這種做法與法律文書改革的方向並不相符。法律文書改革的方向是增強法律文書的說理性,使人們可以從判決書明確地知道案件處理結果的由來,做到「贏得堂堂正正,輸得明明白白」。這就更加要求法官在法律文書中加強說理論述,而不是在形式上一味求新。筆者以為,以法律為業者對待法律實務問題應該選擇保守,在沒有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光靠法官一時的創意就對法律文書進行個性化的創作是很不妥當的。法律職業重在理性思考,並不鼓勵創作。 江西省豐城市人民法院:胡鄉榮 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的不同意見不宜一律強調應該在判決書中公開。理由是:首先,因當事人受法律水平、法律素質的局限,容易招惹當事人的不當質疑,甚至懷疑法官徇私枉法、錯誤裁判,從而引發上訴率提高,涉訴上訪案件增多,甚至對主審法官打擊報復。其次,公開不同意見,如闡述不清,會造成判決意見難以駁倒不同意見,甚至判決意見反而顯得牽強,容易使社會公眾對法律標准產生迷惑,引起局部社會秩序和法律秩序的混亂。再次,因法官素質參差不齊,有個別不同意見顯然是錯誤的,而將顯然錯誤的不同意見公開,有損法官整體形象和內部團結。但筆者也不反對在復雜疑難案件中將不同意見在判決書中公開,做得好能起到辨法析理,贏得當事人理解和信任。而前提是:1.必須限於復雜疑難案件;2.必須是主審法官的綜合素質強、法律水平高,對案件有清晰明確的認識,判決理由有較強的說服力。否則弊大於利,不如不公開的好。 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法院:房赤敏 判決書是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所反映的案件爭議事實並提供的相關證據,結合法律規定所做出的唯一的法律上的評價。當事人通過訴訟途徑無非想得到一個非此既彼的法律評價,而法院所做的工作也不外乎給當事人一個支持與否的最終結論並說明相應的法律理由。在司法裁判文書中反映合議庭乃至審判委員會的不同意見,筆者認為不妥:其一,影響法院判決權威性。裁判文書的判決意見基於少數服從多數而形成。依據訴訟法的合議原則,判決結論系多數人形成的意見,而此多數意見由特定審判人員組成的合議庭所形成。如在裁判文書中反映不同意見,即使多數人形成之意見系確信無疑之結論,但當事人及社會公眾仍有可能形成「如更換合議庭成員,可能會得出不同的審判結論」的假設,由此而導致對法院判決結果的不信服。其二,易導致裁判文書冗長拖沓。我國司法制度追求公正、高效的效果,裁判書應在簡明中體現充分的說理過程。如果在裁判文書中反映不同意見,必然會陳述不同意見及其相關的證據,在論證多數意見的時候必然會駁斥不同意見,並以相關的證據來證明多數意見的正確性、合理和合法性。這除了增加裁判文書的理解難度外,還要耗費一定的訴訟成本。其三,將合議庭乃至審判委員會的不同意見寫入判決書違反我國現有的審判制度。我國現行的訴訟法要求審判公開,但是法律要求合議庭的評議秘密進行。在裁判文書中反映合議庭乃至審委會的不同意見,無異於把合議過程和審判委員會討論過程變相公開,這種做法從一個層面上突破了現有的法律規定。 江蘇省揚中市人民法院:楊雲 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法院並不具備在裁判文書中標明個人意見或列明不同意見的條件,亦不宜取消裁判文書的格式化。理由是:其一,不在裁判文書中公開不同意見不代表不允許存在不同意見。評議秘密原則包括評議過程不公開和每一位參與評議的法官應就評議與表決結果保密,這是建立在合議的基礎上充分討論的結果,只是不將過程公開而已。該過程公開與否與司法腐敗並不存在必然聯系。其二,目前我國司法在公眾心目中的權威性較低,許多公正的裁判面臨著「執行難」的問題。如果其中列出法官的不同意見,則會削弱裁判的權威性,並有可能會為拒不執行判決和裁定的當事人提供借口。其三,當前審判任務繁重,特別是在基層法院人少案多的矛盾很突出,很多合議庭審理的案件實際上多是由承辦人自己操作,其他合議庭成員很少發表意見。而對爭議標的不大、分歧不大、事實較清楚的案件簡化裁判文書的體裁,統一制定格式化裁判文書樣式,顯得尤其重要。因該方式操作成本低、效率高、簡潔易行且便於老百姓看懂,對基層法院和法庭仍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