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傷人法律咨詢
『壹』 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誰承擔責任
隨著飼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寵物傷人、擾民、影響環境衛生,甚至引發交通事故等問題也逐漸增多。
網友咨詢:
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誰承擔責任
律師解答:
民法典飼養動物致人損害責任由動物的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承擔。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的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律師補充:
寵物致人損害,其損害後果往往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單純的財產損害,如財產被動物撞擊導致損壞,造成單純財產損害的,只需就其直接損失進行賠償;
2、對人身造成暫時損害,如被動物追趕導致腳扭傷,被動物咬傷肌肉等,對人身造成暫時損害的,受害人需一定時間恢復,除賠償直接損失外,還應支付醫療護理費用、失去的誤工工資或其他收入等;
3、對人身造成永久性損傷,如致殘或在顯著部位留下永久性的疤痕等,對人身造成永久性損傷的,應根據具體的傷殘程度,賠償醫療護理費用、失去的誤工工資或其他收入、殘疾生活補助金等;
4、致人死亡。還會涉及到救治費用、喪葬費、撫慰金、以及受害人生前撫養者(如喪失勞動能力的父母、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費用等。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
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條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貳』 被鄰居家的寵物狗咬傷,要求對方賠償多少合適
近年來,隨著飼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寵物「闖禍」傷人事件屢有發生,因寵物侵權引起的民事糾紛也隨之增多 。被鄰居家的寵物狗咬傷,要求對方賠償多少合適?
網友咨詢:
被鄰居家的寵物狗咬傷,要求對方賠償多少合適?
廣東威法律師事務所陶雄利律師解答: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八條規定,飼養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由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所以說,被鄰居家的寵物狗咬傷,可以要求對方承擔人損害賠償責任。
陶雄利律師解析:
動物致人損害行為屬特殊侵權行為,實行的歸責原則是無過錯原則,只要發生傷人事件,對損害結果有法律上因果關系的行為人,不論是否具有過錯,都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但也存在免責事由。致害動物飼養、管理人的兩種免責事由則包括:因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比如故意挑逗致害動物被咬傷,動物飼養、管理人可免責;因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比如甲人挑逗乙人的寵物犬致丙人被咬傷,則應當由甲人承擔賠償責任。
人身損害賠償的標準是:
醫葯治療費的賠償,一般應以所在地治療醫院的診斷證明和醫葯費、治療費、住院費的單據或病歷、處方認定。必要時,可以委託法醫予以鑒定。
經法醫鑒定或治療醫院證明,受害人傷情嚴重,確需補充營養食品作為輔助治療的,其費用可以酌情賠償。
營養費的賠償,可以按照當地居民平均生活費標準的百分之四十至六十的比例計算。應賠償的期限,可以委託法醫鑒定,也可以在徵求治療醫院的意見後酌定。
住宿費的賠償,可以按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標准計算,以住宿費的收據為憑。
交通費的賠償,一般應以公共電(汽)車、火車的硬座、輪船三等以下艙位等的收費標准計算。但傷情危急,交通不便或當地無上述車(船)的除外。
陶雄利律師,廣東威法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主任律師。知名合同、交通事故、勞動、婚姻、刑辯律師,目前擔任多家知名企業的法律顧問。廣州市「百名公益專家律師「,廣州市中立法律服務社專家律師,一村一社區專家律師。
『叄』 請教寵物傷人的賠償
根據你的描述,你父親和對方在老太太受傷事件中都有責任。我認為雙方的責任相當,各承擔一半。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八條,飼養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除非能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減輕責任。第七十九條還指出,如果違反管理規定,未對動物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飼養人或管理人也應承擔侵權責任。
你父親作為犬的管理者,對狗疏於管理,導致其行為威脅他人人身安全,即使老人可以不理會狗的叫聲,但由於踢狗行為導致自身失去平衡,車子摔倒,造成老太太受傷,這也使他應負一部分責任。另外,根據小區規定,禁止自行車帶人,而你父親明知此規定仍違反,這也應承擔一部分責任。
關於醫療保險方面,我不太了解具體規定。以深圳為例,因他人造成傷害產生的醫療費用,醫保是不予支付的。因此,你應該向你們當地的社會保險機構咨詢具體政策。
鑒於此,建議你與對方協商解決賠償事宜,或尋求法律援助,確保你的權益得到合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