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隊總法律顧問
❶ 卡斯帕·溫伯格的生平
溫伯格1917年8月18日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其父是一名律師。受家庭影響,溫伯格從小就對從政感興趣,而且酷愛文學。1938年,溫伯格以優等生資格畢業於哈佛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3年後,溫伯格畢業於哈佛法學院,並且是「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會員。
哈佛法學院畢業後,溫伯格投身軍旅,成為步兵團二等兵。1942年他在一艘橫渡太平洋的軍艦上認識了後來的妻子。「我愛下象棋,而簡是當時惟一會下象棋的護士」。後來他在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島及菲律賓的太平洋戰區服役,先在第41步兵師,而後成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情報部的成員。1945年8月,隨著二戰結束,溫伯格回到美國,退役時軍銜是上尉。
回國後的兩年間,溫伯格擔任了上訴法院威廉·奧爾法官的法庭書記員。1947年,他加盟舊金山的一家律師事務所,並在1959年至1969年間成為該事務所的合夥人。1952年11月,溫伯格被選入加州立法委員會。1956年,在加州報業通訊記者的一項民意調查中,溫伯格被評為最具成效的立法委員。同時,溫伯格於1959年至1968年間還為一些加州報紙的專欄撰稿,主持公共事務電視節目,同時還是舊金山某雜志社的正式書評人。 在加州期間,溫伯格開始結識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並逐漸成為其主要智囊之一。1967年,溫伯格被任命為加州政府組織與經濟委員會(即「小胡佛委員會」)主席,開始了仕途生涯。
1968年3月,溫伯格被時任加州州長的里根任命為加州財政部長。1970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總統任命他為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副局長,並於1972年6月升任該局局長。預算局工作期間,溫伯格大刀闊斧地削減政府財政預算,贏得了「大刀卡普」的綽號。
1973年2月,尼克松總統任命溫伯格擔任衛生、教育與福利部部長。福特總統任內,溫伯格繼續執掌該部,直至1975年辭職進入企業工作。出任里根時代國防部長前,溫伯格先後擔任紐約百事可樂公司董事、芝加哥桂格麥片公司董事等職。此外,他還擔任貝克特爾集團公司副總裁、董事兼總法律顧問。 1980年11月,在溫伯格等幕僚的幫助下,里根競選總統獲勝,這為溫伯格走到政壇前台提供了機遇。一個月後,羅納德·威爾遜·里根提名溫伯格出任國防部長。表面上看,溫伯格明顯缺乏國防和軍事戰略事務的經驗,因此,這一任命引來不少懷疑目光。
雖然只在軍隊呆過4年,但這絲毫不影響溫伯格成為一名立場強硬的國防部長。他骨子裡仇視蘇聯,主張以強硬姿態對抗蘇聯,反對美蘇緩和。溫伯格是里根「星球大戰」計劃的堅定支持者。在任期內,溫伯格推行了大規模軍事擴張計劃,大規模發展包括隱形轟炸機和導彈在內的戰略武裝力量以對抗蘇聯,使美國軍費在和平時期實現了最大幅度增長。他在任期間,美國軍事預算增長到每年3000億美元之巨。這一時期的軍費開支超過越南戰爭階段。以和平時期從事如此大規模的軍備擴張在美國歷史上前所未見。一直到2001年「911事件」之後,這一紀錄才被打破。
在溫伯格任上,里根政府啟動了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這一計劃的正式名稱為太空反彈道導彈系統——小布希政府本世紀重啟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算得上「星球大戰」計劃的一個具體而微的新版本。 20世紀90年代被民主黨柯林頓政府放棄之時「星球大戰」計劃耗費了數以百億美元計的軍費開支。卻沒有創造出任何具可用性的武器系統。但以「星球大戰」為代表的軍備競賽策略,卻成功地拖垮了冷戰大敵蘇聯。一般認為資源無法支持巨額的軍事開支是蘇聯不得不改弦更張、但經濟仍不免於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始至終,溫伯格是美方軍備擴張政策的象徵。他對蘇聯威脅的警惕,使他成為1987年裡根與戈爾巴喬夫達成的美蘇裁軍協議的最大反對派。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他抱怨道?「戈爾巴喬夫是不像赫魯曉夫那樣脫鞋敲桌子,可他也有爪子。」 因此,溫伯格獲得了「冷戰武士」的稱號。
溫伯格是意志堅強、爭論中決不後退的人;他崇尚武力,認為武力的作用遠比外交重要。因此,這種性格和立場,也導致國防部與國務院長期失和。 里根時代先後擔任國務卿的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主張對蘇緩和,實施溫和主義的外交,但這遭到溫伯格的反對。在溫伯格的極力唆使下,1983年10月25日,美軍入侵格瑞那達。這是自從越南戰爭以來美國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成為超級大國美國恃強凌弱的典型事件之一。此外,在溫伯格入主五角大樓期間,美國國防部定期進行戰爭模擬演習,以便更好地判斷美國面臨的威脅和美軍存在的缺陷。
1987年11月,溫伯格宣布辭去國防部長職務,在職7年之久。在美國歷史上,其在位時間僅次於越戰時期的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直到在任的最後一刻,溫伯格還不失時機地敦促里根加強美軍軍備,並指責以往多屆美國政府使美軍軍力廢弛。溫伯格聲稱:「軍備強則美國強」。 在里根舉行的辭職儀式上,里根贊許溫伯格是美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國防部長。溫伯格辭職背後,與他的失勢以及捲入伊朗門事件有關。美國媒體稱,捲入「伊朗門」事件是溫伯格的重大污點。 溫伯格最初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但對於里根政府的忠誠使他默認了這套秘密安排。
「伊朗門」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的政治丑聞。里根政府希望以出售武器,達到「一石三鳥」:一換回美方人質,二將軍售之款資助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三為提升伊朗對抗伊拉克的軍力,好讓兩伊戰爭繼續打下去。丑聞被揭露後,身為國防部長的溫伯格難逃其咎。這在兩個意義上是非法之舉——第一,不得與恐怖分子談判。第二,不得繞過國會資助中美洲反政府武裝。溫伯格最初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但對於里根政府的忠誠使他默認了這套秘密安排。
由於「伊朗門」遭受挫折,里根政府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鴿派」開始占據上風。里根本人開始聽從舒爾茨的建議,推行美蘇緩和。在這種形勢下,溫伯格1987年萌生退意。出於國家利益考慮,國會沒有彈劾里根。但溫伯格因涉嫌向國會撒謊、隱瞞數千頁手寫文件的罪名,而接受過審訊。1992年,老布希卸任前,宣布給予溫伯格赦免。據稱,溫伯格是和老布希走得最近的幾個智囊之一。 提到溫伯格,不能不提起一個人,他就是黑人國務卿科林·盧瑟·鮑威爾。溫伯格的提攜,在鮑威爾的仕途中起過重要作用。上世紀70年代,由於對管理有特殊興趣,鮑威爾報考了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當時任局長的正是溫伯格,他很欣賞鮑威爾的才能。
溫伯格擔任國防部長後,鮑威爾成為他的高級軍事助理。溫伯格在其回憶錄《在五角大樓關鍵的7年》中,對鮑威爾的評價很高。他說:「鮑威爾是我工作多年來所遇到的最優秀軍官之一。」 國防部長的信任和扶持,使鮑威爾的仕途一片平坦。他曾是「伊朗門」中的主要人物,早期給伊朗運送的導彈都是他經手操辦的。但事件敗露後,溫伯格將鮑威爾調往駐德國的第5軍任軍長,並晉升為中將,使他遠離風暴的中心,得以在軍界繼續平步青雲。
雖然溫伯格離開了國防部,但他的軍事戰略思想在很長時間內主宰了五角大樓,直到「9·11」事件發生之前。擴軍備戰的初期,溫伯格希望確定部署軍隊的原則,以避免重蹈越南戰爭的覆轍。不久後,做過律師的溫伯格,用他嚴謹的頭腦制定了適用於美軍任何軍事行動的六個原則。
這六個原則是:軍事行動必須關系美國或美國的盟友至關重要的利益;一旦動用軍隊,就使用所有必要的資源保證取勝;軍事行動必須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一旦政治目標不再存在,就應調整軍事計劃;動用武力必須獲得美國公眾和國會的支持;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後手段。由於後來鮑威爾對其進行了修正,美軍的這套作戰思想被稱為「溫伯格-鮑威爾原則」,也稱「壓倒優勢原則」。
自1993年5月以來,溫伯格一直擔任福布斯公司董事會主席。此前,他還擔任該雜志發行人。雖然從國防部卸任,但溫伯格沒有停止對國際事務的關注。1996年,溫伯格與人聯手推出了《下一場戰爭》,全面模擬未來二十年內全球最有可能爆發的五場戰爭。在溫伯格模擬的第二次太平洋戰爭中,讀者可以看到2007年日本是如何發動下一場戰爭,如何襲擊中國,如何攻打東南亞和美國,又是如何被中、美等國聯軍打敗的。
❷ 沈峻的事件經過
1947年1月17日,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一師軍事法庭在北平開始審理沈崇案的伍長皮爾遜。在審判即將開始前夕和在審判中,「北平抗暴聯盟」 (the Beiping Anti-Brutality Alliance)極度活躍,發布聲明,譴責皮爾遜將由美國軍事法庭而不是由一個中美聯合法庭審判。
在審判中,沈崇上了法庭並作為證人作證。旁聽者限於沈崇的父親、她的法律顧問們、胡適、一群國民黨官員以及新聞記者們。皮爾遜面對五項指控:(1)攻擊,(2)在蓄謀強奸中的脅迫行為,(3)合奸,(4)不利於良好舉止與軍紀的行為,(5)傷風敗俗的犯法行為。
皮爾遜只承認合奸,否認了其他指控。27名中美證人在由7人組成的美國軍事法官團面前作了證。那位中國軍隊技工和警察作證說,他們聽過沈崇哭叫,並看到被告壓在沈的身上,但最初未能援救她,因為受到了那兩個陸戰隊員的威脅。在所謂(alleged)強奸發生的那晚找到那群人的美國憲兵也作證說,皮爾遜「喝醉了」。在所謂強奸發生後不久檢查了沈的中美醫生作證說,他們的檢查發現了她的私處有若干輕傷,表明她過去沒有多少、或可能從未有過性經驗,但那些輕傷和割傷也可能是合奸引起的。 皮爾遜的辯護律師約翰·馬斯特斯不能證明沈崇是個妓女,但他長時間地使勁爭辯說,沈同意和皮爾遜發生性交。馬斯特斯聲稱,所謂強奸發生的地方交通通常很繁忙。如果沈大聲呼救,就會有更多的人更早地前來援救她。馬斯特斯還說,如果沈像被強奸時那樣掙扎,其私處就會受到更多瘀傷和傷害,缺乏激烈的體力抵抗提示那是合奸。關於沈崇在警察局提出強奸指控一事,馬斯特斯聲稱,沈崇這么做只是因為她在合奸中被捉到了,因此覺得說那是強奸更有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皮爾遜的律師很可能沒有看過《大清律》中強奸罪的嚴格條文(其中的僵硬的證據要求給受害人施加了沉重的證明犯罪的負擔),他的辯護卻是按照類似的路線走的。根據《大清律》的強奸條,為了確立強奸犯罪,受害人必須提供證據,以證明她在那折磨中自始至終都在反抗,「此類證據須包括:甲、目擊犯罪或聽到受害人呼救的證人。乙、身有瘀傷或傷口。丙、撕破的衣服。」如果那女子在性攻擊的過程中停止反抗,則該案須斷為「非法合奸」。換言之,如某個學者所言,如果不是受害人的死亡,起碼必須是嚴重受傷,才能讓判案官員認定強奸指控的真實性。在沈崇案中,她實際上已經滿足了中國傳統的強奸罪的三條標准,但馬斯特斯還要爭辯說,為了強奸案得以確立,她應該受更多的瘀傷和叫喊得更響亮。
檢察官保爾·斐茨格若爾德中校指出了兩個陸戰隊員的強大的軀體(皮爾遜身高六英尺,手「又大又有力」)給一位只重125磅的18歲女大學生帶來的震懾效應。他進一步爭辯說,法律並不要求一個女孩去作超過「她的年齡,力氣,周圍的事實以及環境允許她做的事,來表示她的反對」。他最後說,很難解釋一位出身於良好家庭、受過出色教育的年輕姑娘(註:沈崇出身福建名門,清代名臣沈葆楨之曾孫女,林則徐之外玄孫女,為世家之女、名門大家閨秀),為何會願意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在一個空曠的操場上,與一個她剛剛偶然遇到的醉漢度過三小時。唯一的解釋就是她因為別無選擇不得不呆了下來。
審判於1月22日結束,馬斯特斯無力的辯護未能說服軍事法官們。皮爾遜被判為對所有的指控有罪,被降為列兵,判處15年監禁。普利查德隨後由另一軍事法庭在元月30日審判,他被判為犯了攻擊罪,以無良舉止被退役,並判10個月監禁。
3月5日,駐華美軍陸戰隊第一師師長塞繆爾·霍華德將軍批准了軍事法庭的判決,但該判決仍需華盛頓的海軍部長批准。1947年6月中旬,海軍軍法官以證據不足為由,建議釋放皮爾遜並恢復其伍長職務。 此前與沈崇案有關的反美示威已經冷卻了許多,學生們專注於反飢餓、反內戰運動。這則新聞再次激起輿論界的怒火,導致學生的請願和抗議聲明。在中國人眼中,皮爾遜犯了強奸罪是不容置疑的,華盛頓開脫他的滔天大罪進一步體現了美國人無視正義。一家有影響的報紙《大公報》在指出美軍中的「黑羊」敗壞了美軍在中國的名聲的同時,也指出「如果一個強奸了中國女孩的美國軍人可以被視為無罪,那麼在美國人眼中,中國人到底成了什麼樣的人?」關於皮爾遜案件處理的消息也引起了國民黨當局方面的注意,導致南京和北平之間又一輪瘋狂的電報來往。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也向南京美國大使館遞交了抗議信,要求維持對皮爾遜的原判。
胡適曾在此前做了許多努力,爭取一個能使得學生平靜下來的法律解決,此時卻痛苦地發現軍事法庭的判決被否決了。從當地一家報紙上得知此事後,他立即打電報給南京的司徒雷登,表示對那消息的嚴重關切與震駭。他警告司徒雷登,這將可能給學生們帶來政治上的震盪,因為這消息將「有力地煽起反美騷動」。他強烈呼籲司徒雷登嚴肅考慮此事。此後不久,胡適從美國報紙上讀到關於皮爾遜案更詳細的報道,意識到軍法官的建議尚待海軍部長的最後批准。他立即又發了一份標明了「緊急」的電報給司徒雷登,強烈敦促他讓美國政府認識到全中國正在「非常焦急地觀察」皮爾遜案件, 把它當成是對「美國司法的一個考驗」。他直截了當地拒絕了美國新聞報道關於皮爾遜是「在全國學生抗議中」被判決的聲稱,提醒司徒雷登,抗議發生在1946年12月30日,而軍法審判是在1947年1月17日開庭,皮爾遜則在1月22日被判決。
在獲知皮爾遜案的消息後,沈崇的父親沈紹給胡適發了一封措詞激烈的信,譴責美國人無視正義。他指出,已經得到確鑿證明的皮爾遜的犯罪行為被撤銷,必將使得中國人對美國堅持法治的傾慕心理煙消雲散。他請求胡適敦促中國政府代表他的女兒加以干預,以期正義得到伸張。美國海軍部隨即宣布案件仍在調查中,其目的是為了平息再度激起的興奮。但在八月中旬,海軍部長蘇利文宣布因為缺乏證據而撤銷原判決,國防部長傑姆斯·佛理斯托爾簽署了最後的命令。
❸ 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職能怎麼劃分,有什麼區別
美國眾議院為美國國會兩院之一,另一院為參議院。美國每一州以人口為基準在眾議院中行使代表權,但各州至少有一名議員。院內議員總數經法律定額為435名。眾議員一任兩年。眾議院主席(the Speaker)直譯為[眾議院議長]。
兩院制國會的起源是因為國家的創建者希望擁有一個貼近且跟隨民意公論的「人民議院」;以及與一個較為慎重且具貴族氣派的參議院,以防護集體情緒的狂亂。憲法規定法律之通過須經兩院允許。
眾議院一般被認為較參議院更具黨派色彩。憲法制定者中有很多人企圖讓參議院(一開始是由州議會選舉)成為公民直選的眾議院的制衡機構。於是「建議與同意」權(如批准條約的權力)授權僅由參議院單獨行使。眾議院也有其獨有的權力:倡議歲入法案之權、彈劾政府官員、以及在選舉人團僵持不下時選舉總統。然而,所有這些權力都可由參議院反制(counter-check)。參議院一般較眾議院及眾議員更具威望。參議員任期較長、人數較少、且(多數情況下)較眾議員代表更多的選民。
立法職能
大多數法案會送入國會兩院其中之一。憲法規定『所有將增加歲入的法案應由眾議院首議』。所以參議院無權提案征稅。參議院所無權首議的撥款法案或授權開支聯邦資金的法案,眾議院可自行提出。歷史上,參議院曾論爭此一有利於眾議院的解釋。然而,對參議院所提出的撥款法案,眾議院就是拒絕審理,因此實際上奠定了這項論爭的結果。憲法阻攔參議院討論歲入相關法案是基於英國國會的運作方式,在英國只有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可行提出該種議案。
雖然不能自行提出歲入法案,參議院仍有權對之修訂或駁回。正如伍德羅·威爾遜所寫道:參議員(對歲入案)的修訂權已達到所能容許的最寬松范圍。上議院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條文,可以完全與初始提案無關且插入全新的條款,調整開支數目甚至其目的。就從眾望所歸的會議廳所送來的資料而言,他們立下的是全新的法條。
包含歲入法案在內,任何法案都須經參眾兩院認可才能成為法律。兩院必須通過完完全全相同一致的法案版本。若有不同,可召開兩院議員聯席的協商委員會(conference committee)解決。法案通過參議院的流程,請見國會行為(Act of Congress)。
分權與制衡
憲法規定總統僅可在得到參議院『建議與認可』後任命人事與簽訂條約。眾議院在這兩項程序中並無憲法上的作用。所以參議院的權力較眾議院為廣泛。
憲法授權眾議院因『叛亂、貪污或其他輕重罪行』而彈劾聯邦官員,並授權參議院作同樣的嘗試。眾議院可經簡單多數表決通過彈劾案,而參議院須三分之二多數表決通過定案。經判決確定的政府官員自動解職,參議院可進一步禁制被告將來再任公職。在彈劾過程中不準有其他的懲處。然而,被彈劾者有可能在一般法庭上面對罪行懲罰。
在美國歷史上,眾議院曾十六次彈劾政府官員,其中七位官員遭判決解職(其中一人在參議院完成審判前辭職)。只有兩名總統曾遭彈劾:1868年的安德魯·傑克遜與1999年的比爾·柯林頓。兩椿彈劾案都以失敗告終。在傑克遜一案中,參議院僅以一票之差未達判決成立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
在美國憲法第十二修正案中,眾議院有權在沒有總統候選人取得選舉人團多數支持的情況下,推選總統。第十二修正案要求眾議院自選舉人團得票數最高的兩名候選人中選出一名。憲法規定『選舉須由州府舉行,各州的代表各有一票』選舉人團中的平手僵局非常罕見。在美國歷史上,眾議院僅有兩次須打破此種僵局。在1800年眾議院選出托瑪斯·傑弗遜擠下阿倫·伯爾(Aaron Burr)。在1824年眾議院選出約翰·昆西·亞當斯擠下安德魯·傑克遜。打破僵局以選出副總統的權力屬於參議院。
❹ 美國是怎麼陞官的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
政權組織形式
美國採用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美國實行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掌管,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平衡。國會有立法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權否決,國會又有權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但須經國會認可,國會有權依法彈勁總統和高級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並經國會認可,最高法院又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憲為由宣布無效。
國家結構形式
1776-1787年的美國為邦聯制國家。1787年制定的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改國家結構形式為聯邦制。在建立統一的聯邦政權的基礎上,各州仍保有相當廣泛的自主權。
聯邦設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但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是國際交往的主體;各州有自己的憲法、法律和政府機構;若各州的憲法和法律與聯邦憲法和法律發生沖突,聯邦憲法和法律優於州的憲法和法律。美國憲法列舉了聯邦政府享有的權力,如征稅、舉債、鑄幣、維持軍隊、主持外交、管理州際和國際貿易等。不經《憲法》列舉的其他權力,除非《憲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為州政府保留。
州的權力主要是處理本州范圍內的事務,如以地方名義征稅,管理州內工商業和勞工,組織警衛力量和維持治安,等等。聯邦中央和地方的具體許可權,200年來不斷有所變化。
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
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員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證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政黨制度
美國採用兩黨制。美國憲法雖然沒有規定政黨地位,但政黨是美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滲透於其他各種政治制度。兩黨制在美國成立聯邦初期就已萌芽,到南北戰爭後,兩黨制正式形成。
兩黨的主要職能是操縱和包辦選舉,特別是總統選舉。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長期輪流執政。美國政黨除兩大黨外,還有其他一些政黨,但它們都無法影響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地位。
公民權利制度
美國憲法和法律條文規定: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最終屬於人民;政府的權力不是絕對的,而是受憲法和法律限制的。
聯邦憲法和法律一方面規定公民享有人身保護、言論、出版、集會、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財產權和選舉權等權利;另一方面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公民的言論、出版、和平集會和請願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此外,各州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也有規定。實際上公民的權利受制於個人擁有的財產,享有充分自由權利的只能是資產階級。
聯邦立法機構--國會
美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
委員會分為:
①常設委員會,其數目各屆國會不盡相同,任期與每屆國會任期同為2年。影響較大的有:眾議院的議事規則、賦稅、撥款、軍事、司法、外交等委員會,參議院的外交、撥款、財政、司法、軍事等委員會。
②特別調查委員會,為處理臨時或專門性問題而設立。
③聯席委員會,需要作出與兩院共同有關的決定時成立。
④調解委員會,其任務是擬定一個能為兩黨接受的議案。國會還設有總審計室、國會圖書館等附屬機構。
參議院
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及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須經參議院,參議院還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副總統。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每州2名,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現有議員100名。當選參議員必須年滿30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任期6年,每2年改選l/3,連選得連任。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
眾議院
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總統。 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1名。按1929年《議席分配法》,將眾議員總數固定為435名,並根據聯邦商務部統計局每10年提供的各州人口變動情況,重新調整各州之間的議席分配。眾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必須年滿25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任期2年,可連選連任。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
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
聯邦行政機構
聯邦行政機構,又稱行政各部、內閣各部。國務院居內閣各部之首,首腦國務卿為總統的主要外交顧問,負責全面指導、協調和管理美國對外事務,也是內閣頭號成員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
內閣部實行部長負責制。部下面設司(局)、處。部內機構一般分屬兩類:業務管理機構和機關管理機構。由於各部的歷史發展和職責許可權不同,各部業務管理機構的設置差別較大。各部機關管理機構的設置大致相同,一般設有機關事務管理;人事、預算、財務和公共關系等機構,以及法律總顧問辦公室、監察長辦公室、受理與本部規章內事務的地方派出機構。部內的司(局)由助理部長(局長)領導、各處由助理部長幫辦領導。
國務院
國務院是聯邦政府主管外交並兼管部分內政事務的行政部門。1789年9月由外交部改組而成。它是美國政府中成立最早的部級機關,在政府各部中居首席地位。國務院的行政首長是國務卿,由總統任命 (經參議院同意)並對總統負責,是僅次於正、副總統的高級行政官員。他還是總統外交事務的主要顧問,內閣會議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首席委員。國務院設有副國務卿、 政治事務副國務卿、協調安全援助計劃副國務卿,以及副國務卿幫辦,助理國務卿等官員。國務院機構龐大,設有國務卿辦公室, 主管非洲、歐洲、遠東與太平洋、拉丁美洲、近東和南亞地區事務的地區司,主管經濟與商務、情報與研究、法律顧問、公共事務的專業司;在世界各地設有許多大使館、代表團、總領事館、領事館以及駐聯合國代表團。
國務院的具體職責是:主管美國在全世界的大使和領事網以及涉外官員的工作,協助總統同外國簽訂條約和協定,安排總統接見外國使節,就承認新國家或新政府向總統提供意見等。
美國法院組織
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美國司法制度的主要特點有:貫徹三權分立的原則,實行司法獨立;法院組織分為聯邦和地方兩大系統;聯邦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權等等。司法組織法院組織復雜,分為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系統,適用各自的憲法和法律,管轄不同的案件和地域。此外,還有國會根據需要通過有關法令建立的特別法院,如聯邦權利申訴法院等。法官實行不可更換制、專職制、高薪制、退休制。美國沒有統一的行政法院;行政糾紛案件除由普通法院審理外,各獨立機構也有權受理和裁決。
美國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構不分,聯邦總檢察長即司法部長,為總統和政府的法律顧問,監督司法行政管理,在聯邦最高法院審理重大案件時,代表政府出庭,參加訴訟。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採用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判決。刑事訴訟程序的特點是:聯邦和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罪起訴的制度;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廣泛使用審判前的「答辯交易」;辯護時,民事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律師,刑事案件中的公訴人和被告律師相互對抗爭辯,法官不主動調查,僅起「消極仲裁人」的作用。司法審查制度作為聯邦原則正式確定,始於1803年聯邦最高法院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首席法官J·馬歇爾代表法院認為,「違憲的法律不是法律」,「憲法取締一切與之相抵觸的法律」,明確宣布國會1789年頒布的《司法條例》第13條違憲,從而確立了法院擁有審查國會通過的法令的職權,逐步形成司法審查制度。這一制度成為維護統治秩序,實行權力制衡的一種政治手段,以後為許多國家所仿效。美國的司法審查權由普通法院,主要由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其方式是審理具體案件所適用的法律是否違憲,審查對象除國會制定的法律外,還包括總統的行政措施。
美國法院組織劃分為聯邦和各州兩大系統,名稱和審級不盡相同,管轄許可權錯綜復雜。法院一般是民事、刑事兼理。除某些基層法院外,均不採取陪審制。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
(一) 聯邦系統的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為:涉及聯邦憲法、法律或國際條約的案件,一方當事人為聯邦政府的案件,涉及外國政府代理人的案件,公海上或國境內供對外貿易和州際貿易之用的通航水域案件,不同州之間、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爭議以及州政府向他州公民提起的訴訟。聯邦系統的法院包括:
1 聯邦地方法院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設在各州的聯邦地方法院只審理屬於聯邦管轄的案件,設在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和領地的聯邦地方法院,則兼理聯邦管轄和地方管轄的案件。一般為獨任審理,重大案件由3名法官組成合議庭並召集陪審團進行審理;聯邦上訴法院分設在全國11個司法巡迴區,受理本巡迴區內對聯邦地方法院判決不服的上訴案件,以及對聯邦系統的專門法院的判決和某些具有部分司法權的行政機構的裁決不服而上訴的案件。案件一般由3名法官合議審理。
2 聯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
是全國最高審級,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它是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審級和最高審判機關。1790年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成立,設於首都華盛頓 。最初由首席法官l人和法官5人組成,後來人數幾經增減。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法官均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歷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的案件。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1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判決以法官投票的簡單多數為准,判決書寫下各方意見。1882年開始發行官方匯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3專門法院
聯邦系統還設有各種專門法院。與上訴法院同級的有:受理向政府要求損害賠償的案件的索賠法院,受理關稅上訴案件和專利權案件的關稅和專利權上訴法院。與地方法院同級的有關稅法院和征稅法院。另外,某些聯邦行政機構具有部分司法權,可以裁決其職權范圍內的爭議。這些行政機構有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國家勞工關系局等。
(二) 州系統的法院名稱各州不一,一般分3級,其下還設有各種不列為審級的小型法院。
1 基層法院
一般稱州地方法院、州巡迴法院、州高等法院或州普通訴訟法院,為屬州管轄的一般民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多數州規定須召集陪審團審理。有的州在基層法院之下設有縣法院、市法院和警察法院。也有在基層法院內設各種專門法庭或者另設專門法院,不作為審級;對其判決不服,可申請基層法院重審,以後仍可上訴。這類專門法院包括家事法院、遺囑驗證法院、遺囑處理法院、交通法院和小額索賠法院。
2 州上訴法院
大部分州設有州上訴法院,作為中級上訴法院。
3 州最高法院
州的最高審級是州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最高審判法院、違法行為處理法院。也有的州分設民事最高法院和刑事最高法院。紐約州的法院組織比較特殊,其初審法院稱為州最高法院,內分家事庭和遺囑驗證庭等。上訴級為上述法院的上訴庭,不另設法院。最高審級稱州上訴法院。
共和黨(Republic Party)
共和黨是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在美國實行的兩黨制中與民主黨輪流執政。又名「老大黨」。以象為徽。
[黨史]: 19世紀50年代,北部工業家與南部種植園主的政治斗爭白熱化。1854年民主黨政府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取消對奴隸制擴展的地域限制,導致1854-1856年堪薩斯內戰,促成共和黨於1854年7月成立。它由北方民主黨中的激進派、自由土地黨人和前輝格黨的大部分黨員組成。主要代表工業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工人和西部小農的利益。反對在美國擴展奴隸制。至此,美國兩黨制確立。
共和黨創立後在北部深得人心,富有生氣。1860年其候選人A·林肯以「言論自由、土地自由、勞動自由、人身自由」為綱領當選第16屆總統 (1861-1865)。南北戰爭中,共和黨領導北方人民,戰勝南部同盟,在全國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戰後,共和黨連續執政20年,以「拯救聯邦」和「 解放黑人」的「老大黨」自稱,並與南部白人至上主義者妥協。19世紀80-90年代美國進入壟斷階段。這一時期,共和黨長期執政,為東北部和中部財團利益服務。1898年總統W·麥金利(1843-1901)發動爭奪海外殖民地的美西戰爭。翌年提出對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20世紀20-30年代,連續執政的3位共和黨總統對大企業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經濟嚴重失調,造成商品積壓、金融混亂和大批失業,導致1929-1933年經濟危機。共和黨在1932年總統競選中慘敗,從此一蹶不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黨開始得到南部財團支持,1953年其候選人D·D·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 。任內提出侵略中東的「艾森豪威爾主義」。1969-1976年,R·M·尼克松、G·R·福特相繼擔任總統。1981年E·W·里根上台,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對外提出「恢復經濟和軍事實力、重振國威」的口號,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同時在加強實力的基礎上,謀求同蘇聯談判。1984年連任總統。1989-1993年 ,G·布希出任總統。
該黨以大選年競選總統的綱領為全黨政綱。無固定成員,黨員人數以每次大選前選民登記為准。只有少數人是經過一定關系和手續加入黨的基層組織的黨員。最高權力機關為全國代表大會 。每4年於選舉年夏季召開一次,提名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制定綱領。常設機構為全國委員會,任期4年,設正、副主席、秘書、司庫等,負責籌備全國代表大會,主持總統競選活動。各州設州委員會,主持本州競選活動。競選經費由壟斷財團資助。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在美國實行的兩黨制中與共和黨輪流執政。以驢為徽。
[黨史] :1791年建黨時稱共和黨,1794年改稱民主共和黨。又稱反聯邦黨。後該黨分裂。傑克遜派於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全國第3次代表大會正式定名為民主黨。主要代表西南部新興的植棉奴隸主和舊南部奴隸主、小農、邊疆居民和工匠等階級的利益。
1828年A·傑克遜當選總統(1829-1837在任),他為維護聯邦統一、制止分裂危機,進行了政治改革。他擴大了總統及聯邦政府職權,實行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總統候選人,以州為單位提出總統選舉人,勝利者獲得本州全部選票的制度;建立健全民主黨各級委員會;擴大白人成年男子普選權等。美國學者稱之為「傑克遜民主」。此後至1860年,除1841年、1845年、1849—1853年由美國輝格黨執政外,均由民主黨掌權。
19世紀40年代民主黨被大奴隸主控制,主張在新土地上擴大奴隸制。1861年南北戰爭前夕發生分裂,北部民主黨並入共和黨;南部民主黨則成為奴隸主政黨,並挑起美國內戰。戰後民主黨長期在野,代表南方大土地所有者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並得到與進口貿易有關的北方工業家和金融家的支持。它長期是「南方黨」,直到1932年大選時,才開始打破傳統的地域界線。
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來,民主黨在本質上與共和黨無異,亦被壟斷財團控制。但因其一貫標榜民主頗得工會中上層支持,常以代表勞工自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民主黨T·W·威爾遜政府於1917年參戰。1920年後共和黨執政。1933年民主黨的F·D·羅斯福在嚴重經濟危機中擊敗共和黨總統H·C·胡佛(1929-1933在任)就任總統,實行新政,以解決經濟危機,並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4次蟬聯總統。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後,由H·S·杜魯門繼任。1950年杜魯門政府派兵入侵朝鮮。1953年杜魯門下台。此後,民主黨與共和黨繼續交替執政。1961-1969年,1977-1981年民主黨執政,J·F·肯尼迪、L·B·約翰遜、J·卡特(1977-1981在任)任總統。民主黨對內繼續推行「新政」政策,先後提出「公平施政」、「新邊疆」和「偉大社會的方針」;對外推行擴張政策。肯尼迪、約翰遜任內強化了越南戰爭。1994年B.柯林頓出任總統。
該黨每4年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制定競選綱領。中央設全國委員會,任期4年。負責籌備全國代表大會和主持競選活動。該機構設主席、副主席、秘書、司庫和特別法律顧問等職。下設各州委員會,組織本州競選活動。該黨無固定綱領,以競選總統的綱領作為政綱,亦無固定黨員,黨籍自由。黨員總數按本黨總統候選人投票的結果計算。競選經費由壟斷財團資助。
❺ 美國軍隊中比較有名的華裔將領有哪些
戈頓·派伊亞·鍾雲(Gordon Pai'ea Chung-Hoon,1910年7月10日-1979年7月24日),美國華裔軍人,於二戰期間曾擔任海軍軍官,也是美國海軍第一位亞裔將軍。
鍾雲生於夏威夷檀香山,父親小威廉·鍾雲(William Chung-Hoon Jr.)為中英混血兒,母親Agnes Punana為夏威夷人,祖父老威廉·鍾雲(William Chung-Hoon Sr.)為純華裔。
他1934年5月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是美國海軍學院首位亞裔畢業生。在校期間是海軍美式足球隊中聞名全美的中衛和射門員,並在1934年幫助海軍隊結束了11年來對陸軍隊的連敗。他因為在1944年5月至1945年10月擔任USS Sigsbee(DD-502)西格斯比號驅逐艦艦長期間的英勇表現而獲得海軍十字勛章和銀星勛章。
1945年春天,USS Sigsbee(DD-502)西格斯比號驅逐艦在日本九州外海擔任航母護航任務中摧毀日機20架。1945年4月14日,正在沖繩外海擔任雷達警戒任務的「西格斯比」號遭到一架神風自殺飛機的撞擊,左舷引擎和舵機完全損壞,右舷引擎也只剩下5節的動力。在此情況下鍾雲依舊保持了「持久和有效的防空火力」應對不斷的空襲,同時指揮損管工作,最終使戰艦可以依靠自身動力返航。他1959年10月退役以海軍少將軍銜退役,之後被任命為夏威夷農業部主管,1979年7月逝世。
美國海軍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鍾雲號」(USS Chung-Hoon, DDG-93)便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也是唯一一艘以華人名字命名的美國海軍驅逐艦。
傅履仁1934年9月12日出生於北平市。1950年15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他畢業於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專業,並取得理學士學位。1957年,他宣誓成為美國公民,並進入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取得法律博士學位。1960年,成為華盛頓特區律師協會成員。他還曾在哈佛大學約翰·F·肯尼迪政府學院進修,並且是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和陸軍戰爭學院的畢業生。
1961年,傅履任成為美國陸軍的一名軍法官,先後派駐於舊金山、越南、歐洲等地。1969年至1972年間在台北擔任美軍協防颱灣司令部(USTDC)的軍法官。
1973年至1976年,擔任彈道導彈防禦辦公室法律顧問。1976年至1978年,在德國法蘭克福的第3裝甲師擔任軍法主任。1979年到1982年,擔任國防部人力資源和後備事務助理部長的法律顧問。1982年至1984年,擔任陸軍主任檢察官。
1984年,傅履任被提升為陸軍准將,擔任分管民事的陸軍助理軍法署長。在這個職位上,他首創了陸軍的環境法問題和采購欺詐處理部門。從1991年7月26日到1993年9月30日,傅履任擔任陸軍軍法署長,並在海灣戰爭期間擔任陸軍參謀長的法律顧問。1993年,以少將軍階從陸軍軍法署長任上退役。
退役後從商,曾任麥道中國總裁、波音中國執行副總裁、安然國際中國主席等。2006年出任「百人會」會長,直到2009年卸任。
2010年5月11日,因心臟病發作,在馬里蘭州國家海軍醫療中心逝世,享年75歲。
❻ 誰有美國軍隊的組織結構圖,高分!
美國軍隊結構是從總統(總司令)到新兵的指揮系統結構。美國軍隊是由國防部組織,管理由各指揮官領導的諸多部隊的復雜聯合指揮控制結構。下面是各主要部隊、指揮部、國防部各機構的不完全列表,包括文職以及軍事指揮系統。
目錄:
1. 國防部
2. 美國非洲司令部(U.S. Africa Command)
3. 美國中央司令部(U.S. Central Command)
4. 美國歐洲司令部(U.S. European Command)
5. 美國北方司令部(U.S. Northern Command)
6. 美國太平洋司令部(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
7. 美國南方司令部(United States Southern Command)
8. 美國聯合部隊司令部
9. 美國特種部隊司令部
10. 美國戰略司令部
11. 美國機動司令部
12. 參見
13. 參考文獻
14. 外部鏈接
總司令:
巴拉克·奧巴馬
國防部長:
羅伯特·M·蓋茨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邁克爾·馬倫
軍費預算:
$6230億美元(2008年官方數據)
人員:
70萬文職
280萬軍人(2008)
1. 國防部
國防部長: 羅伯特·蓋茨
副部長: 威廉·林恩三世
1. 1. 國防部各部門
負責審計的副部長(審計長/首席財務官)
審計長首席助理(Principal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Comptroller))
項目分析評估主任(Director for Program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負責采辦、技術與後勤的副部長(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Acquisition, Technology and Logistics)
國防研究與工程局局長(Director of Defens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負責采辦與技術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Acquisition and Technology))
負責後勤與物資戰備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Logistics and Material Readiness))
負責三防(核生化)項目的國防部長助手(Assistant to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Nuclear and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efense Programs))
弱小企業綜合利用主任(Director of Small and Disadvantaged Business Utilization)
負責采辦改革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Acquisition Reform))
負責先進系統與概念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Advanced Systems and Concepts))
負責環境安全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Environmental Security))
負責工業事務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Instrial Affairs))
負責各種設施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Installations))
負責科學技術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負責人事與戰備的副部長(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Personnel and Readiness)
負責部隊管理政策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ce Management Policy))
負責衛生事務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Health Affairs))
負責後備隊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Reserve Affairs))
負責戰備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Readiness))
負責項目集成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Program Integration))
負責規劃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Planning))
負責政策的副部長(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Policy)
負責政策的副部長首席助理(Principal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Policy))
負責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負責戰略與緩解威懾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Strategy and Threat Rection))
負責特種作戰與低強度沖突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Special Operations and Low-Intensity Conflict))
負責政策支持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Policy Support))
負責科技安全政策的副部長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Technology Security Policy))
北約美國代表團防務顧問,Defense Advisor, U.S. Mission NATO
負責情報的副部長(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Intelligence) 負責指揮、控制、通訊與情報(C3I)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and Intelligence)) 負責法律事務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Legislative Affairs))
負責公共事務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Public Affairs))
總法律顧問(General Counsel of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作戰試驗與論證局局長(Director of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
負責情報監督的副部長助理(Assistant to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Intelligence Oversight))
行政管理局局長(Director of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基本評估辦公室主任(Director of Net Assessment)
總監察長辦公室
國防部總監察長(Inspector General of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湯馬斯·金波
第一副總檢察長(Principal Deputy Inspector General)
條令局局長(Dean of Instruction)
就業機會平等委員對(EEO)
高級軍事官員(Senior Military Officer)
負責行政管理的總監察長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for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負責在國會等機構任聯絡官的總監察長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Congressional/Committee Liaison)
總顧問(General Counsel)
負責審計的副總監察長(Deputy Inspector General for Auditing)
負責審計的總監察長第一助理(Principal 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Audit))
負責審計的總監察長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Auditing))
負責審計的總監察長副助理(Deputy 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Auditing))
各軍種各審計局(Service Audit Agencies)
負責政策與監督的副總監察長(Deputy Inspector General for Policy and Oversight)
負責審計政策監督的總監察長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Audit Policy Oversight))
負責審查與評估的總監察長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Inspection & Evaluations))
負責調查政策和監督的總監察長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Investigation Policy & Oversight))
熱線處處長(Director of Hotline})
反詐騙處處長(Director of ADU)
定量方法處處長(Director of QMD)
反旅行詐騙處處長(TAD)
數據挖掘處處長(Director of Data Mining)
各軍種總監察長(Service Inspector Generals)
負責調查的副總監察長(Deputy Inspector General for Investigations)
高級官員調查處處長(Director for Investigations of Senior Officials)
軍人賠償調查處處長(Director for Military Reprisal Investigation)
平民賠償調查處處長(Director for Civilian Reprisal Investigation)
國防刑事調查處處長(Director for en:Defense Criminal Investigative Service)
國防刑事調查處副處長(Deputy Director for Defense Criminal Investigative Service)
美國陸軍犯罪調查司令部(en:U.S. Army Criminal Investigation Command)
海軍罪案調查處(en:Naval Criminal Investigative Service)
空軍特別調查處(en:Air Force Office of Special Investigations)
負責情報的副總監察長(Deputy Inspector General for Intelligence)
負責情報審查的總監察長副助理(Deputy 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Intelligence Audits))
負責情報評估的總監察長副助理(Deputy 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Intelligence Evaluation))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海軍上將邁克爾·馬倫
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 海軍陸戰隊上將詹姆斯·卡特萊特
海軍作戰部長: 海軍上將加里·羅海德
陸軍總參謀長: 陸軍上將喬治·凱西
空軍總參謀長: 空軍上將諾頓·施瓦茲
海軍陸戰隊總司令: 海軍陸戰隊上將詹姆斯·康威
聯合參謀部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助理(Assistant to the Chairman)
高級軍事顧問(Senior Enlisted Advisor of the Chairman)
聯合參謀部主任(Director, the Joint Staff)
人力與人事部 (J-1)(Manpower and Personnel)
情報部 (J-2)(Joint Staff Intelligence)
作戰部 (J-3)(Operations)
後勤部 (J-4)(Logistics)
戰略計劃與政策部 (J-5)(Strategic Planning and Policy)
指揮、控制通信與計算機系統部 (J-6)(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ystems)
作戰計劃與聯合部隊發展部(原為作戰計劃與協調部) (J-7)(Operational Plans and Interoperability)
部隊結構、資源與評估部 (J-8)(Force Structure Resources and Assessment)
管理部 (J-9)(Directorate of Management)
❼ 美國現役部隊的組成
美軍現役部隊分為陸軍、空軍和海軍三個軍種,分屬陸軍部、空軍部和海軍部領導。
1.陸軍編制
陸軍部隊分為諸兵種合成軍團(兵團)和獨立的軍種部隊(分隊)。
集團軍群是美軍在戰時才設立的合成軍團,平時不設這一級部隊。戰時設立的數量根據戰區作戰任務、作戰范圍而定。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組建過3個集團軍群,在歐洲作戰的第12集團軍群編有4個集團軍。集團軍是美軍實施戰役作戰的基本軍團,其編制不固定,通常轄3個軍、9至15個師以及戰斗支援和勤務支援部隊。
軍是美軍陸軍中負有戰斗、支援、後勤保障職責的最大獨立單位,無固定編制,其編成根據戰時作戰任務及可能使用的兵力而定。目前有軍司令部5個,其中海外2個,美國本土3個。美軍在1979年至1986年間對軍的編制進行了改革,改編後的軍稱 「86年軍」,大大提高了現代條件下的作戰能力。
師是美軍陸軍諸兵種合成軍隊的基本戰術兵團,具有獨立作戰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美軍陸軍編有機械化步兵師、裝甲師、空降師和輕型步兵師等。
2.空軍編制
美國空軍最高行政領導機構是空軍部,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是空軍參謀部。目前,空軍部直屬的一級司令部有8個,即空軍器材司令部、空軍作戰司令部、空軍機動司令部、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空軍教育與訓練司令部、空軍航天司令部、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和歐洲空軍司令部。除空軍器材司令部和特種作戰司令部外,各司令部以下都編有航空隊:空軍機動司令部轄第1、8、9和12航空隊,空軍教育與訓練司令部轄第 2和19航空隊,空軍航天司令部轄第14和20航空隊,空軍機動司令部轄第15、第21航空隊,太平洋空軍司令部轄第5、7、11和13航空隊,歐洲空軍司令部轄第3、16和17航空隊,總計17個航空隊,其中第1航空隊全部由空軍國民警衛隊編成。不編航空隊的兩個司令部,前者下轄負責研究、發展、試驗和後勤工作的中心和處,後者直接轄聯隊。
美空軍主要由戰略部隊、戰術部隊、航天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4部分組成,編制序列為航空隊、聯隊、大隊和中隊4級,共編有14個航空隊、45個航空聯隊和128個中隊,主要裝備有6394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3267架,運輸機1158 架)、洲際導彈580枚(其中民兵3型導彈530枚,MX導彈50枚)。
航空隊是空軍實現戰區戰略、遂行戰役作戰任務的基本軍團,分別歸屬各大司令部領導和指揮,通常用於支援陸軍集團軍作戰,沒有固定編制,現編各航空隊除第1航空隊轄3個防空區外,均直轄聯隊,數量少者2個,多者10個(第8和第19航空隊)。典型的航空隊除了編有2~8個聯隊外,還編有偵察機和空中控制聯隊或大隊。美空軍共編有航空隊14個,即太平洋空軍司令部下轄的4個航空隊(駐日本橫田的第5航空隊、駐韓國烏山的第7航空隊、駐阿拉斯加埃爾門多夫的第11航空隊和駐關島安德森的第13航空隊)、歐洲美國空軍司令部下轄的2個航空隊(駐英國米爾登霍爾的第3航空隊和駐義大利阿維亞諾的第16航空隊)、空中作戰司令部下轄的4個航空隊(駐佛羅里達州廷德爾的第1航空隊、駐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爾的第8航空隊、駐南卡羅來納州肖奧的第9航空隊和駐亞利桑那州戴維斯-蒙山的第12航空隊)、空中機動司令部下轄的 2個航空隊(駐加利福尼亞州特拉維斯的第15航空隊和駐新澤西州麥圭爾的第21航空隊)和空軍航天司令部下轄的2個航空隊(駐懷俄明州沃倫的第20航空隊和駐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的第14航空隊)。
聯隊是美空軍的基本戰術單位,下轄若干中隊,通常支援陸軍師一級作戰。聯隊擁有比較健全的行政管理機構和戰斗與後勤支援系統。典型的航空聯隊通常編有作戰大隊、支援大隊和後勤大隊各1個。現有聯隊分為導彈、空間、轟炸機、戰斗機、空運、空中機動、特種作戰、訓練、基地、空中加油等聯隊。美空軍共編有45個聯隊,其中包括11個戰略轟炸機聯隊、10個運輸機聯隊和24個戰斗機聯隊。大隊是介於聯隊和中隊之間的一級指揮、管理機構,中隊是空軍的基本建制單位,通常由2~3個飛行編隊編成。中隊一般由11~24架飛機編成。
3.海軍編制
海軍由水面艦艇部隊、海軍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軍事運輸部隊和海軍軍區部隊組成。海軍陸戰隊是美軍實施海外作戰的諸兵種合成部隊,有獨立的組織系統。
艦艇部隊是海軍作戰力量的主體,通常按艦種和任務兩種形式編組。按艦種編組一般為固定編組,實施行政管理、訓練及保障,現設大隊和中隊兩級;按任務編組通常是為執行作戰任務、戰術訓練和執行某項特定任務而組成的混合艦隊,分為作戰艦隊、特混艦隊、特混大隊、特混小隊和特混支隊五級。作戰艦隊是海軍戰略軍團,美海軍現有5個作戰艦隊。
美海軍航空兵按隸屬關系分為艦隊航空兵和陸戰隊航空兵。艦隊航空兵通常分聯隊、中隊、分遣隊三級;陸戰隊航空兵編有聯隊、大隊和中隊。目前陸戰隊有3個航空兵聯隊。
海軍陸戰隊是諸兵種合成部隊。目前編有3個陸戰師,第1師轄3個步兵團(10個營),第2師轄3個步兵團(8個營),第3師轄2個步兵團(6個營)。戰時陸戰隊地面部隊通常與陸戰隊航空兵部隊編成陸戰兩棲部隊,作為艦隊的登陸突擊力量。
4.統帥機構與作戰指揮系統編制
美軍統帥機構由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以及所屬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陸、海、空三軍種總部組成。根據美國憲法,三軍的最高統帥是美國總統。
國家安全委員會是美國國家安全問題的最高決策機構,直屬總統領導。它由總統(委員會主席)、副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人組成,由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主持日常工作。該委員會包括高級研究小組、危機處理小組、核查小組、副部長委員會、防務計劃審議委員會、情報委員會等決策咨詢機構。美國中央情報局直屬國家安全委員會領導,並在世界各地建立了龐大的間諜網。
國防部是軍隊最高軍事行政機構,下轄武裝部隊政策委員會、國防部長辦公廳、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陸、海、空三軍種總部。武裝部隊政策委員會是國防部在政策方面的咨詢機構,由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各軍部長、陸軍和空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組成,國防部長為主席。國防部長辦公廳設部長、副部長、助理部長、部長助理、總法律顧問和計劃分析與鑒定主任等人的辦公室以及若干個業務局。
參謀長聯席會議是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長的軍事咨詢和作戰指揮機構,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陸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空軍參謀長和海軍陸戰隊司令組成。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軍事執行機構是聯合參謀部,其編制人員中陸、海、空三軍各占約 1/3,編有人力與人事部、作戰部、後勤部、計劃與政策部、指揮與通信等機構。
三軍種總部是本軍種最高行政領導機關,負責本軍種的行政管理、部隊建設、戰略訓練、兵役動員、武器裝備研製與采購以及後勤保障。三軍種部長為文職官員,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