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格律師
1. 登高的作品鑒賞
此詩載於《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杜陵詩雲:「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一聯蜂腰,後一聯鶴膝。
宋·劉克庄《後村詩話》:此兩聯(按指「無邊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齊山九日》七言之上。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詩已去成都分曉。舊以為在梓州作,恐亦未然。當考公病而止酒在何年也。長江滾滾,必臨大江耳。
明·凌宏憲《唐詩廣選》:楊誠齋曰:全以「蕭蕭「滾滾」喚起精神,見得連綿,不是裝湊贅語。劉會孟曰:三、四句自雄暢,結復鄭重。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宋人乃以《九日崔氏藍天庄》為律師絕唱,何耶?
明·張綖《杜工部詩通》:少陵派有二詩,一派立論宏闊,如此篇」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及」二儀清濁還高下,三伏炎蒸定有無「其流為宋詩,本朝庄定山諸公祖之。一派造語富麗,如」珠簾綉柱圍黃鵠,錦纜牙牆起白鷗「及,「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等作,其流為元詩,本朝楊孟諸公祖之。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作詩大法,唯在格律精嚴,詞調穩契,使句意高遠,縱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體卑陋,雖一字莫移,何補其拙?如老杜」風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詩第一首。……「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憑此詩雲:」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亦有識者。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無論結語膇重,即起處「鳥飛回」三字,亦勉強屬對,無意味。
明·陸時雍《唐詩鏡》:三、四是愁緒語。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陸深曰:杜格高,不盡合唐律。此篇聲韻,字字可歌,與諸作又別。蔣一葵曰:雖起聯而句中各自對,老杜中聯亦多用此法。吳山民曰:次聯勢若大海奔濤,四疊字振起之。三聯「常」、「獨」二字,何等骨力!周珽雲: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筆戰。
明·王夫之《唐詩評選》:盡古來今,必不可廢。結句生僵,不惡,要亦破體特斷,不作死板語。
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前四句寫景,何等魄力。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遠客悲秋,又以老病止酒,其無聊可知。千緒萬端,無首無尾,使人無處捉摸,此等詩如何可學?「風急天高猿嘯哀」,發端已藏「獨」字。……「潦倒新停濁酒杯」,頂「百年多病」。結凄壯,止益登高之悲,不見九日之樂也。前半先寫「登高」所見,第五插出「萬里作客」,呼起「艱難」,然後點出「登台」,在第六句中,見排奡縱橫。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氣象高渾,有如巫峽千尋,走雲連風,誠為七律中稀有之作。後人無其骨力,徒肖之於聲貌之間,外強而中干,是為不善學杜者。
清·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太白過散,少陵過整,故此詩起太實,結亦滯。
清·張世煒《唐七律雋》:四句如千軍萬馬,沖堅破銳,又如飄風驟雨,折旆翻盆。合州極愛之,真有力拔泰山之勢。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通首下字皆不尋常。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變。昔人謂兩聯俱可裁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好在「無邊」、「不盡」、「萬里」、「百年」。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三:七言律有以疊字益見悲壯者,如杜子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是也。
清·施補華《峴佣說詩》一六二:《登高》起二「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收二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通首作對而不嫌其笨者,三四」無邊落木「之句,有萬鈞之氣;五六」萬里悲秋「二句,有頓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韻,押韻則聲長,不押韻則局板。
清·楊倫《杜詩鏡銓》: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前四句景,後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變化筆法。五、六接遞開合,兼敘點,一氣噴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擬之境也。收不覺為對句,換筆換意,一定章法也。而筆勢雄駿奔放,若天馬之不可羈,則他人不及。
清·曾國藩《十八家詩鈔》:張雲:此孫僅所謂「夐邈高聳,若鑿太虛而號萬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