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新法律援助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依法組織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和其他符合規定條件的公民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活動。
法律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所、司法鑒定機構。
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司法鑒定人員、法律援助機構中的工作人員和法律援助志願者。第三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和民生工程建設,加強法律援助基礎設施、工作站點和隊伍建設,建立法律援助責任考核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法律援助經費由法律援助機構管理和使用,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支持法律援助機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及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做好與法律援助有關的工作。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法律援助社會公益宣傳。第五條法律援助機構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設立便民服務大廳、專線咨詢電話、網上受理等工作平台,建立異地協作機制,為受援人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務。
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援助人員應當依法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接受司法行政部門和法律援助機構的監督、指導。第六條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服務機構應當建立法律援助服務質量考核機制,通過案卷評查、質量評估和受援人回訪等方式,加強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管理。第七條依法設立的法律援助基金會接受社會組織和個人對法律援助事業的捐助,向社會公開捐助資金使用情況,依法接受監督。
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助法律援助事業。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和形式第九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或者因勞動爭議請求給付經濟補償、賠償金的;
(六)因見義勇為或者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而依法主張民事權益的;
(七)因交通、工傷、醫療、食品葯品安全、環境污染、產品質量以及農業生產資料等造成人身傷害或者財產損失請求賠償或者補償的;
(八)因婚姻、財產糾紛導致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九)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導致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十)因土地承包經營、流轉等導致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十一)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法律援助事項。
公民可以就前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代書、公證、司法鑒定。第十條在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二)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三)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四)自訴案件中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第十一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於下列情形之一且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自發現該情形之日起三日內,書面通知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部門所屬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一)未成年人;
(二)盲、聾、啞人;
(三)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四)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
『貳』 退役軍人法律援助規定最新
第一條 為了加強和規范我省退役軍人法律援助服務工作的開展,根據退役軍人事務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退役軍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結合我省退役軍人的實際情況,特製定本工作細則。
第二條 本工作細則所指的退役軍人法律援助服務,是指由山西省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包括咨詢窗口)提供的,依照國家和我省相關法律政策,向退役軍人提供法律咨詢、調解、仲裁或訴訟代理等無償法律服務的活動。
第三條 退役軍人法律援助服務工作應堅持依法辦事、依法服務原則,緊密圍繞退役軍人群體的實際法律需求,確保他們在遇到法律問題或需要維護合法權益時能夠獲得優質高效的法律幫助。
以下各條依此類推。
『叄』 山西省法律援助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經濟困難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法律援助機構。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組織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人員,為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法律援助提供捐助。法律援助經費由法律援助機構管理,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條鼓勵社會組織和法律服務人員自願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第六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配合法律援助工作。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涉法律援助活動。第二章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和形式第七條公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服務,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二)在養老院、孤兒院等社會福利機構中由政府供養的;
(三)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的;
(四)因自然災害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第八條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而無需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第九條屬於本條例第七條規定情形的公民,可以就下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
(一)刑事案件;
(二)請求給付勞動報酬、社會保險金;
(三)工傷事故、交通事故和醫療損害賠償爭議;
(四)請求給付扶養費、撫育費、贍養費;
(五)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最低生活保障金;
(六)請求國家賠償;
(七)因見義勇為而主張民事權益;
(八)其他確需法律援助的事項。第十條法律援助採取下列形式:
(一)刑事案件的辯護和代理;
(二)民事訴訟代理、行政訴訟代理;
(三)行政復議、仲裁和其他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
(四)辦理公證證明、司法鑒定;
(五)解答法律詢問、代擬法律文書。第三章法律援助的申請、受理和實施第十一條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
(二)居民身份證、戶籍證明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
(三)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有效證件,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出具的有關本人和家庭經濟狀況的證明;
(四)與申請援助事項有關的其他材料。第十二條法律援助機構認為申請人提交的材料不完備的,應當告知申請人補正。
法律援助機構對申請人提交的經濟狀況證明有疑義的,應當調查核實。第十三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和其他公民的委託代理人,可以代為申請法律援助。代理人代為申請法律援助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其有權代理的資格證明。第十四條國家《法律援助條例》對法律援助申請的受理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沒有規定的,由申請人住所地或者案件處理機關所在地同級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統一受理。申請人分別向住所地和案件處理機關所在地同級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的,由先接到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第十五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在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並書面告知申請人。
申請人對不予法律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在收到法律援助機構的通知書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向主管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就申請人提出的異議作出決定,並書面告知申請人。第十六條受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法律援助的,不得就同一事項再次申請法律援助。第十七條人民法院認為需要指定律師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提供辯護的,應當在開庭10日前將指定辯護通知書和案件材料送交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在開庭3日前將確定的辯護律師書面告知人民法院。
前款所稱案件材料,是指起訴書副本、判決書副本和被告人的上訴狀。
『肆』 山西省律師執業條例
第一條為保障律師依法執業,規范律師的執業行為,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執業的律師。第三條律師執業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第四條律師依法執業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涉、阻撓。第五條縣級以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律師、律師事務所、社會法律服務機構和律師協會的指導和監督。
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律師,由司法行政部門報請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獎勵。第六條律師的執業機構是律師事務所。
律師事務所應當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實行民主管理。
律師事務所應當建立合理的分配製度,實行財務公開。
律師事務所應當加強業務管理,實行疑難案件集體討論、執業保險、收費公示、賠償責任等制度。第七條律師應當加強品德和職業修養,努力鑽研和熟練掌握執業所需的法律知識和服務技能。
律師應當誠實信用、敬業勤業,應當嚴密審慎、盡職盡責地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第八條律師協會是依法設立的律師的自律性組織,省設立地方律師協會,設區的市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律師協會。
律師協會依法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職責。第九條律師應當履行法律規定的法律援助義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重視和支持法律援助工作,並提供經費保障。第十條律師可以擔任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法律顧問。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有律師參與的經濟活動,有關經濟主管部門和企業應當聘請律師參加。
受聘律師應當積極為依法行政和重大經濟活動的依法運行提供及時、准確的法律服務。第十一條律師承辦業務,由律師事務所統一接受委託,簽訂書面委託合同。當事人指明律師的,律師事務所一般應當予以滿足。
律師承辦業務,由律師事務所依照國家規定的收費項目統一收費,收費標准除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外,其餘由雙方協商確定。律師事務所不得收取國家規定項目之外的費用。
律師承辦業務,應當出示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專用介紹信、當事人委託書等相關證件。第十二條律師應當認真、及時地收集與其所承辦案件有關的證據材料。
律師依法向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第十三條在刑事訴訟的偵查階段,律師可依法會見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律師會見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會見次數、時間不受限制,但涉及國家秘密案件需批準的除外。
在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機關應當及時安排。
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機關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對拒絕安排會見或者會見中設置障礙影響辦案的,律師可以申請羈押機關的上級機關或者檢察機關督促解決。第十四條律師依法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信,羈押機關應當及時轉送。第十五條律師為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有決定權的機關應當在七日內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復,不同意的應當說明理由。第十六條律師查閱、摘抄、復制所承辦案件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和案件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准許,並提供必要的場所和條件。
律師復制有關材料,應當交納工本費用,有關機關應當出具合法收據,不得再收取其他費用。
復制包括復印、翻錄、照像、下載等。第十七條律師應當遵守出庭時間,按時到庭參加訴訟活動。
律師應當遵守庭審秩序,遵守和執行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第十八條律師確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出庭,申請變更開庭時間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考慮。
人民法院未按法定期限通知律師出庭,律師對此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考慮或者變更開庭時間。第十九條律師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的,其辯論、辯護的權利應當依法保障。第二十條律師應當在法定期限內提交有關法律文書。
對律師提交的有關材料,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履行簽收手續並入卷。律師當庭發表的辯護或者代理意見,法庭應當記錄在案。
『伍』 英國最早的刑事法律援助是規定在
一、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法律援助最早起源於英國,從1495年起,英格蘭即承認窮人享有因身份免付訴訟費的權利。法律援助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開始於「」之後。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的第27條規定:「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為他指定辯護人。被告人是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為他指定辯護人。」這可能是新中國最早看到的與法律援助有關的刑事訴訟制度。然而,在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里,卻沒有關於律師應該承擔法律援助方面的義務作出規定。從1994年初開始,法律援助進入新的時期。在司法部肖揚部長親自倡導下,明確提出了法律援助,並開始了對建立和實施這一制度的研究工作。1997年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和《律師法》,這兩部法律貫徹和規定了關於法律援助的思想和制度,並且指出法律援助是律師的義務。全國律師協會在2001年11月26日修定的《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10條、山西省人大在2000年9月27日通過的《山西省律師執業條例》第9條明確規定了「律師應當自覺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法律幫助」、和「律師應當履行法律規定的法律援助義務」。2003年9月1日國務院頒布實施《法律援助條例》,這個條例系統規定了法律援助的制度。法律援助的性質被明確為國家責任,這之後北京市律協和全國律協出台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就不再提法律援助是律師的義務了,而是修改為「律師應當關注,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因為法律援助是政府義務,律師就不再是責任主體了。
二、法律援助的性質
法律援助,英國《簡明不列顛 網路 全書》將其定義為「在免費或收費很少的情況下對需要專業性法律幫助的窮人所給予的幫助」。從規定的性質來看,在最早將法律援助看成是一個對他人或弱者的一個幫助,並且對象是「窮人」,既缺乏物質財產的人。一開始,法律援助看成是對窮人的幫助,這是道德的表現,符合道德的要素和價值。因此,在初期,法律援助對於受援助者來說,不是利益更不是權利,而是法律職業者(律師)的一種職業道德。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社會思想文化的進步,人們觀念的改變。由原來的個人本位、權利本位進入了社會本位、公益本位,從社會責任、福利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對法律援助的含義和范圍予以擴大。我國在2003年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第三條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 措施 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六條規定:「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這是我國對法律援助性質的界定。這說明,我國將法律援助看成政府的責任、律師的義務,但是法律援助對於受援助的人來講,是不是一個權利呢?
權利,字面上的解釋是,自己可以為或不為,或要求他人為或不為的可能性。法律援助對於要求援助的人來講,如果政府認為申請人不符合受援助的條件,而做出不予法律援助的決定,申請人可不可以提出訴訟,將司法援助的決定者告上法庭?我國法律援助條例第19條規定:「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通知有異議的,可以向確定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可見,我國的法律沒有規定對法律援助機構所作出的不同意法律援助的決定可以訴訟,而只能要求「異議」。這說明,對於政府來說,這不是一個義務,對於申請法律援助的人來說,也不是一個權利,因為它無法得到司法上的救濟。
我們國家對法律援助的界定,超出了道德,但沒有到權利,對於申請法律援助的人來講,還只是一個利益。權利,有很多學說和觀點,但很多人都認為權利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自由,一個是利益,將這兩個結合在一起,才是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才是權利。如果只有利益,自己無法對該利益行使主動的自由,而只是被動享有,無法主張自身的主觀意志,那麼就不是權利,只是利益。利益國家也是保護的,但保護的方式是當事人沒有自由。筆者認為,從法律援助社會需求來看理應成為政府的義務、窮人的權利。
首先,這是平等和正義的法律價值要求。在黨的十七大 報告 中強調要加強公民意識 教育 ,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法律援助正是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等法律價值的要求。從《人權宣言》宣告了個人權利在社會中的性質以來,權利被視為一種自由和民主精神的具體化,正如,羅爾斯在其著作《正義論》中於是說:「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地平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於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要按平等的方向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在社會上每個人可能在經濟活財富上是不平等的,而窮人的人格和富人的人格卻是相等的,這種平等地位在法律上要求平等對待。而訴訟又是需要成本的,經濟上窮人就處於弱勢,因此,為了窮人和富人平等,應該給予窮人以法律援助。
其次,法律援助是保障人權和公民權的要求。人權得到法律的承認,便衍生出社會權利即公民權,公民權和人權不同,是人權在政治社會中的具體化,即是在政治國家中的權利體系。如果說人權是自然權利,即在原始社會也擁有,在沒有國家政治生活的階段也擁有的話,公民權便是社會權,在政治國家中所擁有的一切社會權利的集合。因此,在公民社會生活中,基於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公民,只要在權利上有所需要,即為社會權設立的基礎和出發點。而法律援助,是社會生活中獲得法律上幫助的權利或利益,所以從權力的角度來看,公民權應該包括法律援助的權利。因此,從人權和公民權的角度來看,法律援助體現了人在這個社會上有權擁有不比他人少的權利,只要都是人,只要他是這個國家的公民,在法律上就應當平等。而不管它有多少的財產,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
在我國,法律援助可不可以成為一種權利呢?筆者認為是可以的。
首先,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職責,可以成為行政法上的義務。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為公民提供的法律服務,「從行政行為的角度分析,其本質上是行政給付行為」。法律援助機構對申請人予以審查,確定是否有權獲得法律援助。如果獲得法律援助,就可以不支付律師費,這是一個法律上的利益,而審查就是許可這種利益的獲得或不許可這種利益的獲得,所以,法律援助應該是一個行政義務。
其次,窮人應該有權獲得這個利益,成為一種平衡上的權利。由於各種原因,窮人的財產相對於富人而言較少,而這種情況就是的窮人有一個隱含的權利——獲得利益的權利,而這種權利在法律援助上的表現,就是有權在社會上得到這種補償。「人至少必須活著,這就要求諸如生命權(《世界人權宣言》第3條)、食物權(《世界人權宣言》第22條)這樣的生存權。如果這種生存的含義多於獸類的生存,它就要求諸如健康保障和社會保障權(《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這樣的經濟和社會權利。」由此可見,物質利益的不公平就要求在權利上來對他進行彌補,這就是社會保障,法律援助正是這種保障的方式之一,因此,對於受援助者來說,法律援助應該成為一種權利而不是利益。
總之,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道德傳統,在古代就有仁愛、親民的思想,將人民放在國家和君主之前,將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予以保護。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就有162處講「人」,48處講「民」,加上「人民」,二字連用,有多達211處講到「人」和「民」。「天子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在嚴復將《社會契約論》傳入中國後,「天賦人權」的理念、傳統的「仁愛」思想及被壓迫階級對「平等」的渴望,激勵了中國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廢君權,興民權」的 口號 。自由權、參政權、平等權、等廣為流傳。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憲法對人民的權利做了詳細而系統規定。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平等權,「各民族一律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因此,這些理念和理論都將社會的自由和權利普及到各個方面,只要是涉及這些方面應該成為權利的,都應該成為權利而不僅僅是利益。所以,無論從傳統還是現代上,無論從道德還是法治上,法律援助都應該成為權利。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陸』 受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法律援助機關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員,不得就同一事項再次提出申請么
是的,各省法律援助條例基本上是如此規定的。
《河南省法律援助條例》
第三十二內條受援人有容權了解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活動的進展情況,對法律援助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機構更換法律援助人員。
受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員的,不得就同一事項再次提出申請。
《甘肅省法律援助條例》
第二十三條 受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員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不得就同一事項再次申請法律援助,但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除外。
《山西省法律援助條例》
第十六條 受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法律援助的,不得就同一事項再次申請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