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案件質量不高的原因
Ⅰ 從具體案例來看我國法律援助存在哪些問題
先看對策,然來後提出問題。源笑而不語。
一是健全法律援助立法;二是增加法律援助實施主體,包括建立法律援助專職律師隊伍、完善鄉鎮(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積極參與;三是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包括適當放寬或取消審查經濟困難狀況、拓寬民事和行政訴訟法律援助的范圍、增加刑事法律援助范圍;四是拓寬法律援助經費來源渠道,主要有建立專項資金轉移支付制度、設立政府性基金、接受法律服務行業的資助、建立法律援助基金會等形式;五是建立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機制,包括建立專門的案件質量評估機構以及加強法律援助案件辦理全過程的質量評價。
Ⅱ 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幾點建議
存在的問題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資源與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突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有眾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別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和普法宣傳的深入,廣大群眾尤其是社會特殊群體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援助案件范圍擴大後,須援助案件數急劇上升。以工傷和勞動合同糾紛為例,2010年羅庄區仲裁委辦理293件,今年辦理188件,上述案件中,根據上級文件規定,凡是農民工的都屬於法律援助案件,每年就有150件左右;另一方面,由於列入區財政辦案補貼經費較少,能夠用於法律援助的資源有限,受到人力、財力等條件的限制,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僅限於刑事指定辯護案件以及經濟特別困難的當事人尋求法律援助的案件,其他許多依法可以獲得法律援助的事項,我們還無力顧及。
(二)是法律援助隊伍人員編制不足、專職律師缺乏。法律援助工作站是依託基層司法所設立的,人員由司法所人員兼任。目前我區各基層司法所佔編人員僅1個,既要負責司法所的工作,又要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這無疑增加其工作負擔,影響工作效率。其次,專職律師缺乏,目前羅庄區法律援助中心在崗的只有一名專職法律援助律師。
(三)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不高。由於經費的制約,該區訴訟案件辦案補貼發放辦法是2006年制定的,訴訟案件每件補貼500元。2012年制定了非訴調解案件補貼辦法,每件補貼50元,有時連律師支出的交通費都難以沖抵,導致律師辦案熱情低。有些承辦人員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過場,准備不認真細致,直接影響案件質量;有的法律援助承辦單位將援助案件大多交由年輕律師和實習律師辦理,缺乏資深律師必要的指導,辦案質量不高。
(四)是經濟困難證明缺乏完善的制度。1、雖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但公民如何證明自己達到經濟困難標准,現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實踐中的做法是要求公民提供鄉鎮或者街道政府蓋章確認的經濟困難證明。申請人到鄉鎮街道出具證明較為困難,一是街道未必配合;二是街道未必了解情況,也不願出具。2、對於申請人提供的經濟困難證明是否屬實,以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力和財力幾乎無法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五)是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銜接機制和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不完善。1、在《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十八條做出了救助應援助,援助應救助的規定,但相互之間的銜接缺乏具體的制度。2、刑事法律援助與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二條做出了規定,但目前與公安、檢察尚無明確有效的配合機制。
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不但要向人民群眾宣傳,還要向領導幹部宣傳,讓他們真正意識到法律援助工作是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事業,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真正把法律援助事業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從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等方面保障法律援助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提高辦案質量方面。應建立資深律師優先辦案制度,根據律師專業優勢,建立資深律師名錄,根據案件分類,優先指派相關專業的資深律師承辦。因縣區律師人數較少,專業面較窄,對有些專業案件指派律師可打破地域限制。
(三)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1、建立最低經費保障標准。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一項社會事業,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主要由政府財政負擔,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時,應當根據當地人口,建立起政府對法律援助的最低經費保障標准。2、積極開辟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捐助,但如何接受、由誰接受捐助卻沒有明確。可參照慈善基金和光彩基金的模式,在市、縣(區)設立法律援助基金會,依法募集社會的捐助。也可在慈善基金中設立法律援助專項基金,通過慈善基金會接受社會捐助,並明確政法系統的捐助列入法律援助專項基金,用於法律援助事業。
(四)建立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只是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因此,應在全省或全市范圍內制定統一的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我們的做法是讓村居、鄉鎮街道司法所、民政所參與出具經濟困難證明,並由司法所代為向申請人單位或村居核實。這樣不但了解情況,也方便申請人。
探索建立困難群眾申請法律援助免審查經濟困難制度。應與民政部門聯系,建立困難群眾資料庫,將城鎮低保、農村低保等群眾納入,凡是困難群眾資料庫中的,申請法律援助均免審查經濟狀況。這樣方便群眾,無需申請人再到村居、鄉鎮街道開經濟困難證明。
(五)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的銜接應由司法行政機關與法院聯合出台具體規定,就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轉司法救助程序、公函樣式和負責部門作出具體規定。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我們的做法是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派代理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直接與申請人簽訂協議,安排律師代理訴訟。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應由政法委牽頭盡快建立。刑事法律援助我們與法院的做法是由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定辯護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指派律師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Ⅲ 法律援助辦案人員應該具備的能力標準是什麼
唯法為尊!有律師執業資格,豐富的司法實務經驗,一顆熱忱為人的心,不計報酬能吃苦。
作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做一名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就一定要始終牢記肩負的使命,始終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始終胸懷大局、心繫群眾,不畏艱辛,不懼困苦,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法律援助工作者這一稱號。
一、必須進一步明確法律援助制度的重大意義,深刻認識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使命
法律援助工作直接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服務,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落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讓困難群眾平等享受法律保護,享受社會公平正義;要始終把保障公平正義作為法律援助工作的首要價值追求
二、必須進一步明確法律援助工作的職責,深刻把握法律援助工作的確切定位
要必須充分認識理解法律援助工作的特殊屬性,一是要有強烈的法治意識。做到唯法是尊,不能引導當事人通過其他不正當手段維權;二是要有強烈大局意識。在法律援助咨詢和案件受理審批過程中,要增加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三是要有強烈的服務意識。要帶著對困難群眾的深厚感情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盡心竭力為他們提供幫助,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三、必須進一步明確法律援助工作的專業性,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
要注重自身業務學習,通過個人自學、崗位自學、集中培訓等形式,切實加強業務能力建設,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努力提高依法執業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能力。
Ⅳ 法律援助制度如何完善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內涵
法律援助,又稱法律救助、法律扶助制度。它是指國家為了保證法律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切實得以實現,對某些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給予減、免費用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法律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是貫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憲法原則,保障公民享受公正法律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法律援助對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以及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目標下研究法律援助,分析其與和諧社會的關系,探析法律援助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尋求解決的措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是否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法制是否健全,司法人權保障機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尺。法律援助對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有著重大作用。
二、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問題
我國法律援助制度起步較晚。1995年11月9日,我國首家政府投資設立的專門辦理法律援助業務的律師服務機構——廣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成立。1996年7月,司法部成立了國家法律援助中心,同時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也獲准成立。200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法律援助條例》,9月1日起施行。這也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
法律援助經過近二十年發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應該看到,在現階段還面臨著種種困境。
(一)法律援助主體力量不足,不能滿足社會對法律援助的需求。
據統計,截止到2010年末,我國貧困人口1.28億。如果按貧困人口中1‰的人需要法律援助計算,則每年有12.8萬件法律援助案件。又據共青團中央有關部門統計,全國0至14周歲的未成年人有4億左右,按萬分之一需要法律援助計算,每年有4萬件。另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推算,目前各類殘疾人總數為8296萬人,按1‰計算,每年需要法律援助8.2萬件。另據統計,到2010年底我國約有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1883萬人,按1‰計法律幫助,有11.8萬多件案件需要辦理。上述幾項相加,每年大約有36.8萬件法律援助案件等待辦理。以上計算方法有交叉,但仍屬極為保守的數字。絕大多數的法律援助案件需要律師提供幫助,按每位律師每年無償辦理1件-2件案件計,現有10萬多名律師只能辦理10萬-21萬件案件。可見,法律援助的現實是供給遠遠無法滿足需求。根據《律師法》和司法部《關於開展法律援助的通知》的規定,提供法律援助的主體主要是律師、公證員和基層法律工作者。目前我國提供法律援助的幾種組織形式包括政府性質的法律援助機構、律師事務所內設的法律援助中心和民間法律援助機構。無論採取何種形式,律師無疑是提供法律援助的主要力量。但是,律師在提供法律援助中存在以下問題:專職的法律援助律師少;普通律師缺乏提供法律援助的積極性;法律援助案件的服務質量總體上低於有償服務的質量。例如在大慶市龍鳳區,由於律師力量不足,一個律師通常要援助幾件案子,法律援助工作跟不上,受援率較低。總之,供需之間的矛盾是當前法律援助實施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
(二)在司法實踐中,存在隨意擴大和縮小司法救助范圍的傾向。
因有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不夠具體明確,加之在審判實踐中審判人員司法理念不一,司法實踐中存在兩種不良傾向:一是濫用司法救助,對一些不夠司法救助條件的當事人適用司法救助,訴訟費實行減、緩、免的比例過高。二是限制司法救助,一些符合條件的當事人本應當得到但沒有得到司法救助,造成制度的虛置。另一方面,對於受援助者的條件都有十分嚴格的限制,實際上就大大限制了受援者的范圍,使相當一部分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真正的保障。在大慶市龍鳳區,經常有很多農民工或者包工頭通過上訪渠道來申請法律援助,拖欠資金動輒上百萬,耗時長,且不易取得效果;另外由於法律援助只負責一審援助,很多受援人二審依然負擔不起費用,卻不能再次接受援助。
(三)法律援助的經費短缺,政府支出負擔過重。
關於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各國無一例外地都由政府撥款支持這一事業。由於我國的法律援助主要是政府行為,原則上應由各級政府納入年度財政開支預算,每年撥出專項援助經費,以體現國家對受援者承擔的責任。法律援助又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可以考慮設立一項專門用於法律援助的基金,接受社會上熱心此項事業的公民和單位的自願捐助,包括國內外的捐助。此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從律師協會的會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法律援助基金,以體現律師協會對社會承擔應盡的責任。但是,由於中國還處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夠發達,國家財政壓力很大,所以不可能為法律援助機構支出大量費用。另外,國內還沒有能夠發展出一套完善的社會捐助機制,社會捐款助的途徑還不通暢,盡管一些援助機構能夠從國外基金會獲得一定的資助,但是國外資金的不穩定和不充足性,使得靠國外的資金來源只能是權宜之計。因此,各法律援助機構,尤其是民間法律援助機構,大多都面臨著經費嚴重不足的局面,
很多都是義務甚至是自己支付開支。
(四)立法滯後,現有制度操作性不強。
目前,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主要規定在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最高法院、司法部的幾個通知等,表現為形式分散,不甚集中,較為凌亂,操作性不強,而沒有制定統一的《法律援助法》。由於沒有統一立法,政府部門對法律援助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普通老百姓對於法律援助服務的具體內容也並不真正了解,甚至也不知道法律援助是什麼意思。
三、法律援助現狀
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法律援助事業迅速發展,為實現社會平等,促進司法公正,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立法不統一、定位不明晰、經費管理混亂等問題。《法律援助條例》的生效施行,標志著我國的法律援助從最初的無法可依、自行其是的混沌局面步入了法治軌道。特別是憲法修正案中對人權尊重和保護的進一步確認重申,以及政府大力開拓執政為民積極推進政治文明的堅強決心和智慧的背景下,法律援助自身也獲得了「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的勇氣和高度。
(一)當前法律援助實踐中所存在的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第一,法律援助領域單一、手段單一。當前施行的法律援助主要體現在訴訟費用的緩、減、免方面,而其他方面諸如當事人對訴訟文書的復印、執行階段的救助等方面較少涉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律援助的全面性。第二,法律援助專項基金並未完全建立。法律援助專項基金是為救助弱勢群體而設立的,應該得到公共財政的支持。第三,受援人提供經濟困難證明存在困難。根據有關規定,當事人請求法律援助的,應當在起訴或上訴時提交符合當地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規定的公民經濟困難標準的證明。有很多群眾確實有很多困難,但是卻沒有取得各種證明,便不能得到法律援助。
(二)社會團體救助的現狀
龍鳳區實施法律援助制度以來,各種社會團體一直積極支持和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從目前情況來看,社會團體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的主體主要包括各級工會、婦聯、殘聯、共青團等組織。社會團體對法律援助活動的開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受自身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其參與法律援助活動仍然存在較多問題。首先,社團專門法律援助人才欠缺。直接導致了其每年所辦理案件的數量和質量。其次,社會團體法律援助組織的大量設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的發展。最後,社會組織開展法律援助的經費嚴重短缺。除個別經編制部門批準的外,其他社會組織基本上沒有專項經費或者經費有限,其業務活動受到很大制約。
四、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
法律援助制度體現平等、公正現代司法理念的內涵,確保了全社會實現公平與正義,在實現法治和保障人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採用屬地主義標准,完善法律援助的適用條件。
法律援助的適用條件,即對於如何確認援助對象的標准有兩個:一是經濟標准,即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必須達到法律所規定的貧困線(即低於該國或當地政府確定的最低生活標准);二是案情標准,即申請人確實有提出訴訟的理由,而且有充分的事實和證據證明自己的合法權利已經受到侵害或者正在受到侵害。我國沒有法律援助的統一立法,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地方確定法律援助對象,所遵循的原則和標准有較大差異。現在龍鳳區目前正進行老城區改建,外地務工較多,是對本地的發展作貢獻,採取屬地標注,使他們遇有需要法律援助的情形,依法為他們提供好的法律服務,優化務工環境。
(二)多渠道籌集法律援助的資金,建立法律援助經費保障體系。
法律援助是從經濟上的幫助入手,以達到保護公民的訴權,使其能夠公平地得到司法救濟之目的的一種法律制度。這一制度能否生存的關鍵因素是經濟來源——即資金。法律援助制度既然是關繫到全國每位公民的基本權利能夠平等地、切實地得以實現的一項廣泛的社會法制保障建設工程,某經費來源就應當多渠道、多層次籌措,僅由某一方或某一層次來解決,不僅不現實,而且只能是杯水車薪。因此,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借鑒國外適合我國實際的一些成功作法,解決我國法律援助的資金問題應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政府財政支持。政府的財政投入都是其中資金的主要來源渠道,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得以實施的根本保證。原因是法律援助作為對社會弱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扶持,本質上是現代法治國家應承擔的一種國家義務,況且財政投入撥款列入國家預算,受法律保障和財政機關的監督,其投入和運作具有穩定性、可靠性等其他資金來源無法比擬定之優點。
2、非受援的敗訴方承擔費用。案件審理的整個過程中,各種費用都由政府出資確實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非受援的敗訴方承擔能減少政府負擔,也能給予警示作用。
3、法律服務行業的奉獻。在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過程中,法律服務業負有特殊使命。表現為:要求法律服務者個人提供一定量的無償法律援助義務,也可准許法律服務者用捐贈資金的方式來代替免費服務;法律服務機構組織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等等。
4、社會支持。社會力量支持法律援助工作有多種方式:第一,建立法律援助的專項基金,個人、組織、團體直接向法律援助基金會捐款。第二,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聯絡一些基金會以及擁有經費的民間組織或社團組織設立某些特定項目的法律援助,如殘疾人、消費者、外來務工人員等。第三,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支持法律援助,就如同愛心助學,將需要援助的案例刊登於報紙,尋求捐款。
五、結語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國的發展只有短短的十八年,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也應該重視法律援助所面臨的困境。而且法律援助所面臨的困境是多方面的,解決其困境的方法也應該是多樣化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法律援助不僅要對弱勢群體施以及時有效之救濟,而且還要主動出擊,積極維系社會穩定,預防矛盾出現。構建和諧社會,法律援助任重道遠。
Ⅳ 法律援助案件為什麼要規定辦案數量
促進司法公正,保障當事人權益,如果個個都要請收費律師,很多人是承擔不起的。所以要強迫律師為一些特殊人群提供法律援助。
Ⅵ 法律援助案件范圍都是包括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和第十一條的規定,公民有下列事項,沒有委託代理人或辯護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或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
1、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2、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4、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5、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6、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7、因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
8、因家庭暴力、虐待、重婚等,受害人要求離婚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
9、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10、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11、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12、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提供法律援助。
13、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下列案件或事項,法律援助中心不予提供法律援助,包括:
1、因申請人的過錯責任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而引起的民事訴訟或刑事自訴案件。
2、因申請人過錯而引起的行政訴訟案件。
3、申請人提供不出涉訟案件的有關證據而且無法調查取證的案件。
4、可由行政機關處理而不需通過訴訟程序的事務。
5、案情及法律程序簡單,通常無須聘請法律服務人員代理的案件。
6、已竭盡法律救濟的案件。
7、申請人提供不出任何證明材料或出具虛假證明騙取法援的。
8、其他經主管機關批准,法律援助中心對外聲明不予受理的案件。[1]
Ⅶ 法律援助案件的承辦情況報告怎麼寫啊
法律援助案件的承辦情況報告可以這樣填寫:
1、寫明援助案件的時間版。
2、寫明以何權種方式援助案件。
3、將案件的具體情況,包括案件的內容,辦案過程以及法院是否採納辨護人意見,以及受援助人的意見。
4、最後寫明結案的時間。
Ⅷ 如何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質量和服務質量
(一)加強法律援助隊伍建設
一是建立以基層司法所為補充的法律援助隊伍。基層司法所直接面向城市街道、農村,法律援助是司法所的一項重要工作,司法所的工作人員是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工資收入有保障,不像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人員靠服務的案件來生存。因此,應把基層司法所的人員全部納入法律援助隊伍中,鼓勵司法所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
二是建立法律援助專職律師隊伍。法律援助專職律師是指在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中執業的律師,是法律援助機構的正式工作人員。他們與社會律師的區別是有工資收入,不靠辦案收費生存,他們的職責就是為受援人服務,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避免社會律師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對法律援助案件敷衍、不負責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建立法律援助專職律師隊伍。
(二)加強法律援助人員的職業道德執業紀律教育
法律援助中心是法律援助的管理和指導機關,法律援助中心應定期開展由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工者參加的以法律援助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為內容的教育和培訓,嚴肅法律援助的各項制度和紀律。
(三)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控機制
1、建立質量評估制度
法律援助機構定期對法律援助案件進行集中評估,對具體案件作出優秀、合格、不合格的評定,對不合格的案件,對評估一件不合格的案件,由法律援助承辦人作出書面意見,二件不合格的,給予法律援助承辦人告誡,三件不合格的,取消承辦法律援助案件資格。
2、加強案件過程的監督
首先一次性告知。以書面的形式告知受援人和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員的權利義務和監督電話等;其次跟蹤辦案進程。法律援助中心由專人通過電話或其他方式向受援人了解案件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三是建立承辦人員報告制度。承辦人員在開庭前或定期就證據收集情況、代理(或辯護)的主要觀點、案情分析意見等內容向法律援助中心報告;四是出席旁聽審理。每月有計劃地隨機抽查部分案件參與旁聽,通過個案的有效監督起訴普遍的警示作用;五是建立重大疑難案件集體討論制度。對在受理群體性法律援助案件、有較大影響的疑難、復雜法律援助案件,實行案件集體討論,對案件進行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中准確確定案件當事人主體、法律關系、法律的適用,確定承辦方案,確保辦案的質量和效果。
3、注重辦結案件管理
一是審查案卷。查看卷中材料是否齊全、談話筆錄、調取證據是否符合要求,起(上)訴述、答辯狀、代理詞、辯護詞等法律文書使用法律是否正確等;二是回訪當事人。採用案件質量跟蹤卡、法律案件回訪單等形式,對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的辦理程序、服務質量、事實認定、應用法律等問題向受援人徵求意見和進行跟蹤監督;三是走訪案件的承辦機關。定期走訪聽取他們對法律援助承辦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改進工作方法,提高辦案質量。
(四)建立法律援助質量獎懲機制
為充分調動法律援助人員注重法律服務質量的積極性,法律援助機構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定標准,法律援助機構建立案件補貼與案件服務質量掛鉤的辦法。根據案件辦理情況,對承辦人員的辦案質量進行評估,確定優秀、合格、不合格的質量等級。對質量不合格的法律援助案件下調案件補貼40%,對質量優秀的法律援助案件上調案件補貼30%,用質量評比和獎勵處罰制度來提高法律援助服務質量。
(五)建立法律援助服務質量通報制度
法律援助機構要定期對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的服務質量通報,結合法律援助案件檢查評比的結果,服務質量好的案件,予以表揚;對服務質量不好的案件,予以通報批評,責令法律援助人員提出書面的整改措施,防止再次發生。
(六)加大法律援助業務知識的培訓
法律援助機構應從案件的受理、辦理的程序、與當事人的交談技巧和語言、怎樣進行風險告知、證據的收集審查及法律知識對法律援助人員進行專業的業務培訓,培訓的方式要多樣化,注重實際效果。
(七)建立法律援助錯案責任追究制度
承辦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有違紀違規情況而被投訴的,法律援助機構逐一查清事實,並及時向投訴人反饋信息。凡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員在法律援助工作中違紀違規、嚴重不負責任,使受援人遭受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八)加大各級政府對法律援助的投入
目前,市、區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鄉、鎮(街道)未將法律援助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法律援助作為一項民心工程、政府工程,各級政府應從構建和諧社會,服務民生來重視和加強法律援助工作,市、區(縣)、鄉、鎮(街道)都應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經費的投入,法律援助機構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補貼。
Ⅸ 法律援助中心對哪些案件和事項不予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條例規定了,哪些事情可以提供法律援助。
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
第十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第十一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第十二條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第十三條本條例所稱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
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Ⅹ 律師事務所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應注意什麼
1、律師法律援助是指具有律師執業資格的人員對一些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案件得無償法律服務的行為。
2、法律援助特點是無償性、且對申請人條件也有限制、服務主體是律師。
3、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對法律援助作出了具體規定:
第二十六條法律援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一)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或者拒絕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人員提供法律援助的;
(二)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財物的;
(三)從事有償法律服務的;
(四)侵佔、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經費的。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的財物,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退還;從事有償法律服務的違法所得,由司法行政部門予以沒收;侵佔、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經費的,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追回,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律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止執業的處罰:
(一)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擅自終止法律援助案件的;
(二)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財物的。
有前款第(二)項違法行為的,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退還違法所得的財物,可以並處所收財物價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違反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的,按照律師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中國政法網:http://www.gov.cn/banshi/2005-07/12/content_14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