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呂祖解道德經

呂祖解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5-07-18 07:28:42

『壹』 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的目錄

第一章總序言
第一節黃帝、老子丹道益人天
第二節西方科學權威贊丹道
第三節中華各界泰斗煉丹道
第四節吳老煉丹道百歲童顏
第二章老子史傳與呂洞賓史侉
第一節《史記·老子列傳》
第二節《老子新傳》
第三節呂洞賓史傳
第三章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之一
第一節張三豐贊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詩
第二節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全文
一、重刊老子道德經呂祖秘注二種肖天石序
二、老子《道德經》釋義河上公舊序
三、老子《道德經》呂祖秘注李明徹序
四、老子《道德經》呂祖秘注釋義凡例
五、道德經釋義卷之上
六、道德經釋義卷之下
第四章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之二
第一節《道德經解》純陽山人序
第二節重刊《道德經解》劉沅序
第三節《道德經解》呂洞賓注
第五章《老子內丹經》
第一節《老子內丹經》原文
第二節老子五十六字內丹道功真訣
第六章尹喜傳承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
第一節尹喜尹真人傳
第二節尹真人《文始真經》
文始真經直解跋引
關尹子
第一卷一宇篇
第二卷二柱篇
第三卷三極篇
第四卷四符篇
第五卷五鑒篇
第六卷六匕篇
第七卷七釜篇
第八卷八籌篇
第九卷九葯篇
《文始真經》後序
第三節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序
一、添油接命章
二、凝神入竅章
三、神息相依章
四、聚火開關章
五、采葯歸壺章
六、卯酉周天章
七、長養聖胎章
八、乳哺嬰兒章
九、移神內院章
十、煉虛合道章
第四節尹真人廖陽殿問答
第一升座篇
第二吸提篇
第三始基篇
第四神室篇
第五河車篇
第六秘授篇
第七章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系列經典選集
第一節《老子說常清凈經》
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二、太上老君清靜經敘
三、無極品第一
四、皇極品第二
五、太極品第三
六、三才品第四
七、道心品第五
八、人心品第六
九、六賊品第七
十、三屍品第八
十一、氣質品第九
十二、虛無品第十
十三、虛空品第十一
十四、真常品第十二
十五、真道品第十三
十六、妙有品第十四
十七、聖道品第十五
十八、消長品第十六
十九、道德品第十七
二十、妄心品第十八
二十一、人神品第十九
二十二、萬物品第二十
二十三、貪求品第二十一
二十四、煩惱品第二十二
二十五、生死品第二十三
二十六、超脫品第二十四
二十七、後記
第二節《道德經》(昆侖山秘本)
第三節《太上老君內觀經》
第四節《老子說五廚經》
第五節《太上老君日用妙經》
第六節《太上老君枕中經》
第八章易道名家唐明邦論老子《道德經》與道家養生要訣
第一節老子《道德經》與道家養生要訣
一、養性貴守和
二、煉身貴守恆
三、飲食貴守淡
四、起居貴守時
第二節老子《道德經》和諧觀
一、謹守心性和諧
二、促進社會和諧
三、維護自然和諧
四、世界企盼和諧
第三節唐明邦:《太極拳贊》
第四節老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一、老子思想涵化諸子百家
二、老子思想激發古代科學
三、老子的養生思想
四、老子是直覺思維的首創者
第五節老子「愛民治國」的政治理想
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二、「治大國若烹小鮮」
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九章修真圖淺釋
第一節「修真圖」淺釋
第二節「還精補腦」內丹成,生命再造的工程
第十章關於「中國老子《道德經》誕生地里河南三門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一、本文緣起
二、中國和世界「申遺」形勢競爭激烈
三、三門峽市「申遺」優勢與不足
四、「申遺」工作方略之建議
五、「申遺」工作具體方案
六、附言
第十一章與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的有關重要文章
一、老子度孔子
二、《鬼穀子全書》中的尹真人內傳
三、羅浮奇人蘇華仁話養生
四、老子《道德經》與養生大智慧
《中國道家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叢書》編輯緣起、致責任編輯趙志春的信
……

『貳』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德經》第21章精解

#一年讀一遍《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道德經•21》

[蠟燭]註:此章繼續闡述自然無為的守中守神之道。借虛空無物的孔洞來描述道這奇妙之物,指出道作為四大物之首的虛空性和實在性,即虛空的道中漏搏是有像有物的。顯然此章描述的道與第14章描述的比道更早存在的永在的不可名的無形、無聲、無體、無物、無狀、無像的至聖的虛靈之神是不同的。道屬物,神屬靈。不少人將道與神混為一談是錯誤的。老子icon重視道,但藏在老子心底的是虛靈之神。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是孔眼、洞眼、空洞。孔洞因空而有價值,而世上一切都依虛空而存立,世上一切都在尋求生存空間的過程中。虛空的孔洞是諸物存在運行的前提和基礎,許多動物都有鑽孔打洞的技能。基於這一思想,《黃帝內經icon》發現了奇妙的經絡和穴位。孔不空不能穿,洞不空不能容,道不空不能行,心不空唯缺不能轉。無孔則不能通虛無之道,無孔不能入聖道,無孔不能有德。

    孔是通融和解,有所退讓、有鎖損失的結果。虛空的孔洞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依從了自然無為不爭之道。換言之,行自然無為不爭之道才能獲得生存所需的空間和餘地,相反競爭戰爭會導致兩敗俱傷或多敗俱傷。心底無私天地寬;退一步海闊天空等箴言都是告訴人們行自然無為不爭之道,不強求,道路就會越來越寬廣。

    道與孔洞虛空密切相關。一切活物必是中空的,當然其空間有大有小,如竹子icon、小梧桐icon、蘆葦、小麥icon等的主幹是明顯空的,另外真人聖人修士是腹中常空的,但這空並非絕對的空。在虛空的通道中,恍恍惚惚,有像有物。恍是光之密,惚是機之微。故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雖必須依虛空存在,道並非純粹的虛空,因為道是物,道是四大物之首(參《道德經•25》)。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指空穴中的幼小精微物質的不可磨滅性,冥指幼小精微物質的不可見性。在孔洞、空穴、虛空中,必然有看不見又不可磨滅的精微物質。因為這些精微物質富有生命力,不可磨滅,所以非常真實;而且,這些精微物質中還有信,這信則是指精微物質對虛靈之神的信靠,是精微物質與虛靈之神溝通和存續的前提條件。可見,有道處必有虛靈之神。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呂祖《道德經釋義》指出:【「甫」字當作「父」字看,亦當「主」字,亦當「神」字。目不觀,目神入矣;耳不聞,耳神收矣;鼻不息,鼻神凝矣;口不言,諸神聚矣,謂之眾甫。】其實諸神是一神,即自在遍在永在的至聖的虛靈之神。從古至今,道的名字不可去除,通過道可以觀看到看不見的眾神乃至至聖的虛靈之神。對道的深入觀察了指搜辯解便能知曉眾神乃至至聖的虛靈之神的性狀。

#道德經#

正生廡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9日

『叄』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哪,咱們真懂了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後面還有一句「道法自然」,這是《道德經》里最有名的段落之一,出自第二十五章。

一旦參悟了這段話,對《道德經》的認識自然會上一層台階,這是我個人的體會。而參悟這段話的關竅,在一個「天」字。

這個「天」哪,咱們真的理解嗎?

我個人認為,現在流行的解讀是有問題的。而在重新解讀的過程中,實際上我也在跟朋友們交流讀《道德經》的方法。

好,先說「人法地」,這相對好理解,至少我們這么覺得。

因為人嘛,都是在大地上生活,必須掌握大地的規律。比如農民種莊稼,必須掌握氣候、雨水、土壤性質、農作物習性,還有播種和收獲的時間,不掌握這些,就種不出莊稼來。

再比如科學家搞航天事業,得了解航天材料、燃料、地球引力、空氣阻力等等化學的、物理的復雜規律,如果要把宇航員送上太空,還得了解人在太空中的生存規律。

所以,「人法地」是必須的。

有朋友說了,按你說的,人好像法的不光是地,還有天哦。對,這就說到點上了。別急,咱們接著往下聊「地法天」。

地為什麼法天?地法天的什麼呢?您真的理解嗎?

至少很長一段時間,我是完全不理解的。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我曾孜孜不倦地從經文里、名家註解里尋找著答案。

我先找到《道德經》里所有談天說地的文字,發現老子往往是天地並稱,比如:

但二十五章突然來了一個「地法天」,感覺就很突兀,有沒有?

經文找不到依據,再看名家的註解。

先看王弼,他在《老子注》里解釋「地法天」說:

好像有道理,畢竟天要塌下來了,地肯定受不了啊。但,還是沒明白。

再看唐朝呂洞賓的《呂祖<道德經>釋義》,他說:

問題是,《道德經》三十二章,明明說的是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而且我們從科學上解釋,是地氣上升到空中,跟天氣相互作用之下,然後降下雨雪,釋義說「地得天之雨露下降」,似與經文不符,也與科學常識不符。

再看清朝黃元吉的《道德經真義》,他說:

這跟王弼的說法差不多。

上述幾位都是註解《道德經》的名家,尤其呂洞賓和黃元吉這兩位高道的注釋本,我是非常看重的,但就對「地法天」的解釋而言,還是差強人意。

再看現代學者的解讀,韓鵬傑的《道德經說什麼》,是對《道德經》去玄學化的解讀里,我認為較好的一本。對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韓教授有一個全新的解讀,他說:

即「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

這樣巧妙迴避了「地法天」的問題,沒有去強行解釋。而且,以人為出發點的說法,一般讀者也比較能接受。

但我個人認為,這種解釋雖有道理,但似乎失去了經文的深度。而且,如果意思真是這樣,那原文不應該是「人法地,法天,法道」嗎,老子何苦多此一舉呢?

反正啊,看來看去,最後發現:「地法天」還是一本糊塗賬。

那先拋開這些,說說我本人參悟後的一點心得吧。

開門見山地說,我覺得大家讀這一段,都有點「著相」了。

一說到「天」,就都當成抬頭看天的那個「天」,即日月星辰運轉,時常下雨飄雪、電閃雷鳴的那個天。

是的,《道德經》里講「天地」的時候,大多是指的這個有形有相的天。

我們知道,老子那個時代,文字不多,所以「一字多義」的現象大量存在,比如一個「道」字,就有「道路」、「說話」,以及最高的那個「道」等多種意思,對吧?

同樣,「地法天」中的「天」,是不是另有所指呢?

再細讀《道德經》後,我發現,凡出現「天道」、「天之道」的地方,並沒有把「地」作為對應的概念。

這樣看來,「地法天」中的「天」,和「天道」、「天之道」中的天一樣,應該是人類的六根感知不到的、無形無相的天。

這種無形無相的天,其實也有一個特定的叫法—— 「天外天」 。

佛家、道家都有「天外天」的說法,如九重天、二十八重天、三十三重天、三十六重天等等,我們一般當神話看,其實這是修行的境界等級,至於「天外天」跟科學界講的最多11維空間的宇宙多維空間是什麼關系,這個話題我現在還不敢妄說。

總之,「地法天」的「天」,可以認為是「天外天」,而「天外天」就是超出我們這個空間維度的更高維度的世界。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人法地、地法天」,那麼這里的「地」,就不是大地了,而是同時涵蓋了人類認知系統中的「天」和「地」兩個概念,亦即 我們所在的這個三維世界 。

所以「人法地」,說的是人要遵循我們這個三維世界的法則,否則無論是種莊稼,還是搞航空,都不會成功。

好,下一個問題:不同維度的世界之間是什麼關系呢?

有一種說法我比較認可,即: 低維世界是高維世界的投影 。那麼三維世界作為四維乃至更高維世界的投影,當然要遵循高維世界的法則,這就是「地法天」。

往下說,再高維的世界,也要在「道」的基礎上運行吧,所以「天法道」。

「道法自然」呢,意思是道保有自己本來的樣子,因為「道」本身是至高無上的。

總結一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就是:人遵循三維世界的法則,三維世界遵循高維世界的法則,高維世界遵循道,道則保有自己本來的樣子。

有朋友問了,《道德經》不是教導人要突破三維世界的局限嗎,那「人法地」怎麼夠呢?

咱們往「人法地」的前面看,看什麼呢?看一個「王」字。

二十五章開篇,先講了道的五種本性特徵和四種運行規律,然後指出道、天、地、王這「四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有人把這個「王」改成「人」字,以貼合後邊的「人法地」,其實是種想當然的誤讀。

這個「王」,可別理解成人間的「侯王」,而是 「公乃王,王乃天」 (十六章)的「王」,是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 (六十六章)的「王」,是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七十八章)的「王」,都是指的意識通天徹地、體悟宇宙大道的「人」,如老子本人。

這樣,當我們領悟了二十五章的精髓,再看《道德經》其他章節,應該會有更深的體悟。

所以讀《道德經》,我的一點小小體會,就是要避免「著相」,要以超脫一些的視角來讀,才可能稍稍接近老子的真意,而不至於讀了半天,只讀出了一堆似是而非的「大道理」。

其他像《易經》《莊子》《金剛經》《心經》《壇經》等這些經典,記載的也都是高維世界的信息,都是教人體悟宇宙人生的大道而為「天下王」的,其價值非一般書籍可比,而讀法也和《道德經》一樣,需要更高維的視角,不要陷入了三維世界的是是非非。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一點淺見,不一定對,分享出來供大家作個參考吧,也歡迎高人指正。

關注蟬大俠,帶您領略古典文化之美,咱們下期見!

熱點內容
財務學法學 發布:2025-07-18 11:46:01 瀏覽:72
三溪鎮法院 發布:2025-07-18 11:33:54 瀏覽:371
法國婚姻法財產 發布:2025-07-18 11:30:20 瀏覽:118
2016刑法真題 發布:2025-07-18 11:28:53 瀏覽:231
汪建成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18 11:26:29 瀏覽:816
勞動法關於高空作業退休 發布:2025-07-18 11:11:33 瀏覽:118
道德綁架愛情 發布:2025-07-18 11:07:06 瀏覽:455
繼承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5-07-18 11:06:34 瀏覽:800
商場管理法規 發布:2025-07-18 10:59:12 瀏覽:545
合同法74條請求權 發布:2025-07-18 10:57:16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