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里智能律師
① 律師法中所規定律師的職業准則
第抄1條律師應當忠於憲法和法律,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依法執業。
律師應當忠於職守,堅持原則,維護國家法律與社會正義。
第2條律師應當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盡職盡責地維護委託人的合法利益。
第3條律師應當敬業勤業,努力鑽研業務,掌握執業所應具備的法律知識和服務技能,不斷提高執業水平。
第4條律師應當珍視和維護律師職業聲譽,模範遵守社會公德,注重陶冶品行和職業道德修養。
第5條律師應當嚴守國家機密,保守委託人的商業秘密及委託人的隱私。
第6條律師應當尊重同行,同業互助,公平競爭,共同提高執業水平。
第7條律師應當自覺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法律幫助。
第8條律師應當遵守律師協會章程,切實履行會員義務。
第9條律師應當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② 我國法律中,辯護人就是指辯護律師嗎
不一定。
辯護人可以是以下人:
1.律師。
2.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
③ 法律裡面委託人是智力有問題,律師可以為他申請什麼保護
這個有精神失常的人是不構成犯法的。
④ 英美法系中律師在司法活動中的法律地位
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研究和相關實務操作,都離不開案例的分析。在美國的法學院課堂上學生們進行大規模的案例培訓,在律師等法律實務界也對各級法院特別是聯邦法院、最高法院判例的研究和援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學研究引入英美法系的研究成果頗為突出,不但送出大批學子留學,還引入了國外人才和大量英美法律內容和法治文化的各種載體。借鑒英美法系突破了以往的前蘇聯法學教研的影響,還大大超過對其他大陸法系如德日等法學研究借鑒。法學院教育中,有兩道風景線般的弱點或稱缺憾,一是脫離實踐或者說結合不緊,教者有時滿足於自成體系,使學生滿腦子充斥了一些空泛的原則概念,造成實務能力低下;二是言必稱英美司法判例,也不管所引的案例是樹木還是森林,甚或已經被改判,來作為自己科研教學成果支撐,極為忽略和輕視本國的判例
在實務界,首當其沖的要數立法,現在已經習慣立法立項和調研時要將主要國家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相應立法那裡看看,別國是如何規定的。我國做為最高審判機關的最高法院指定司法解釋,甚或一些重大案件的審判,都注意搜集借鑒他國的相應立法和司法信息。這在國際性很強的知識產權領域更為明顯。
英美法學院的教研方法的確值得我國法學教育學習和借鑒,讓畢業的學生更具實務操作的能力,因為,法學畢竟更屬於行為科學的范疇,實踐性極強。如果從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在討論不同版本、不同愛好的原則概念,不具有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念,對社會對學生都得不償失。法制實踐也值得借鑒,涉及市場經濟的、科技經貿的,人家畢竟走在前邊,他們的經驗要學,彎路錯路可以避免覆轍。
但仔細想來,英美有重視案例的傳統和基礎,你不得不重視案例研究。應為案例是他們法律的一部分,要援引,掌握案例就是在掌握法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再者司法滲透他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訴訟救濟是這些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各個方面,是社會最主要的法律救濟措施;司法機關也是國家機關三權分立制度的重要一支,這樣他們必然重視案例,這是現實生活的必需。英美從他們歷史傳統中也演繹出成文法、案例法,以及各自操作它們不同的國家機構相輔相成、相形異彰的情形。
來我國的外國律師事務所不但再做有關國際或者特定國家的法律咨詢服務等事務,也還或明或暗做著咨詢中國法律等事務,有的也不乏專家或者自稱專家;還有的不通,卻不斷製造麻煩。一些跨國公司法務人員當然要作研究分析中國的法律環境、訴訟環境等事務工作。不斷來訪的各國相關人士也在了解我國的法律制定和執行的情況,以便給他們的商業活動決策提供依據。他們在了解中國法律和實施情況等工作中往往發生一些困惑,面對那些條文或者官員滔滔不絕的宏觀、原則介紹,茫然不知所措,怎麽沒有案例?到法院訴訟,習慣於援引案例但中國法官卻不太買賬。特別是當你例舉了一個美國案例時。他們不太會與機關打交道,不知如何表述。為了在自己老闆面前不會丟臉,於是就隨便給中國機關、官員、別的人或者制度、風氣等,扣上一些帽子,來掩蓋自己的失利。這些情況也發生在海外學法歸來的某些精英身上。
我給我的律師事務所的同事說,他們的困惑發生在他們以英美法的思維和慣性,以及辦事習慣在不同的法治文化環境中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並且不斷以英美的標准來衡量。他們天然的感覺英美的必然是對的、必然先進,但他們辦著涉及中國的事業,當然現在也不一定都認為外國的月亮自然要更圓一些。文化有著真善美的共同,但也有著巨大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學人家的語言,就要學習他的文化。但是當你已經進入的時候,或者你本來就是外來文化熏陶的話,你要注意要跳得出來,或者真誠的融進去。否則你就會發生困惑,掙扎在文化的差異中。地球村中的成員雖同居一村,但各個成員都具有不同的社會經濟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同時也生長出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簡單絕對的說哪一個就優,哪一個就劣,是極為不明智的。國際經驗知識可以互相借鑒,但是要明白你運用、操作的時空。
雖然在中國案例不具有普遍的法律拘束力,後案審判不能援引前案裁判,但是中國並不是沒有案例。反而有成千上萬的案例,僅中國法院每年就處理幾百萬各類案件,最高法院一家一年也要審判幾千個案件,都不乏精品。近年來,最高審判機關倡導案例指導制度,司法文書公開上網,編輯出版了一批案例出版物。法官和群眾也從中國活生生的案例中認識理解法律。但我仍認為,我國對立法、司法案例的總結、研究、運用和重視仍然很不夠。國家的法律應當明文規定審判機關要定期出版審判的案例,增加裁判文書的透明度,這要成為一種制度。這不但是法治宣傳的精彩篇章,而是人民大眾民主與法制的必然需求。
⑤ 在法里做合作律師能賺到錢嗎
他家來咨詢的當事人是挺多的,賺的到賺不到錢,這個東西還是要看自己的。時間多,運氣好一天下來咨詢掙個幾百沒問題,委託這種東西
可遇不可求
,做了這么久我也只接過2單,看人品吧。
⑥ 律師法里有沒有律師應盡的法定取證義務
《律師法》里沒有規定律師應盡的法定取證義務。
《律師法》第二十五條內律師可以從事下列業務:容
(一)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聘請,擔任法律顧問;
(二)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當事人的委託,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
(三)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聘請,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申請取保候審,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託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擔任辯護人,接受自訴案件自訴人、公訴案件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的委託,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
(四)代理各類訴訟案件的申訴;
(五)接受當事人的委託,參加調解、仲裁活動;
(六)接受非訴訟法律事務當事人的委託,提供法律服務;
(七)解答有關法律的詢問、代寫訴訟文書和有關法律事務的其他文書。
⑦ 淘法網裡面的律師回答都是真的嗎
您好,是真的,每一位入住的律師都是經過嚴格審核才能通過,所以您只要在網站裡面提問,都是律師本人在給您解答,不像其他平台,機器人存在的比較多
⑧ 律師法中對律師的定義
律師法第二條:「本法所稱的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為回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職答業人員」
不過你要去律師事務所實習也不會有人問你這些問題阿
平時手頭准備一本最新法條匯編就是司法考試的那種以便於不時翻查 其他的。。。就是要有機靈的頭腦吧 努力 你一定可以的
⑨ 關於民法中各類行為的概念(法學專家和律師過來看看)
行為=事實行為(非表意行為)+民事行為(表意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可撤銷、效專力未定等屬其他民事行為)
1、民法上的行為,包括民事行為和事實行為。
事實行為就是非表意行為,民事行為就是表意行為,這些概念可以通用。
二者的區別為是否以意思表示為要素。
2、民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行為,
也就是說行為人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有效果意思和目的意思地從事這些行為,將內心意思表示於外部,法律效果根據其意思的內容確定。
如果這種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規定要件,是真實的自由的,就是合法的民事行為,也就是民法法律行為。
如果這種意思表示有不真實或不自由的缺陷,那麼效力上可能是無效的、可撤銷的、效力待定的,這就是你問題中所說的無效、可撤銷、效力未定等其他民事行為。雖然他們效力上有欠缺,但仍然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因此仍然屬於表意行為,也就是都屬於民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