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第107條
A.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免除民事責任的情況主要有哪幾種情況
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 現實生活中,不履行合同或法律規定的其他義務以及致使他人財產、人身權利受到損害的人,如果有不可歸責的事由,法律規定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時,這種情況下,行為人的民事責任可以依法被免除。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免除民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不可抗力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權利損害的,可以免除民事責任。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洪水造成運輸中斷,供貨方不負民事責任
湖北某棉紡廠與新疆某棉花加工廠簽訂了一棉花購銷合同,合同規定須在7月底由新疆供貨方供應湖北購入方100噸原棉。由於整個 7月一直下雨,新疆發生洪水災害,致使鐵路、公路運輸中斷10餘日,新疆某棉花加工廠遲至8月17日才將100噸原棉供應給湖北需方,造成湖北某棉紡廠停產14天,經濟損失10餘萬元。湖北某棉紡廠在索賠未成後向法院起訴,要求新疆某棉花加工廠賠償損失。法院駁回起訴,判決新疆某棉花加工廠不承擔民事責任。
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它既包括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地震、台風、冰雹和洪水災害等;也包括社會現象,如戰爭等。構成不可抗力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它是客觀的、外在的,不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第二,它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或實施其他行為時不能預見的;第三,它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即人們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上面這個案子法院的判決是十分正確的,如果讓人們對自己主觀上無法預見又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事件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這不僅達不到民事責任的目的,而且對於承擔責任的人也不公正。
《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因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使合同不能履行或造成自己權利損害的,可以免除民事責任。
無論是不履行合同,還是侵權損害,只要是由於受害人自己的故意或重大過失所引起,就可免除或減輕有關義務人的民事責任。
小孩追打大公雞被啄瞎眼,監護人應負一定責任
黃玲領著3歲的兒子到鄰居方芬家聊天。黃的小孩見方芬家大公雞好玩,使逗、追大公雞並用小石子打大公雞。方芬家的大公雞撲上去,將小孩左眼眼眉處和下巴處各啄了一個小口子。第二天小孩左眼角紅腫、充血,送往市一醫院診斷為「左眼球外傷、角膜血染」,小孩左眼失明。黃玲為小孩治療共花5319元,要求方芬賠償被拒絕,便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審理後認為方芬的大公雞啄傷小孩,方芬應負主要責任,判決方芬承擔損失60%;黃玲的小孩追打大公雞,黃玲作為監護人,沒有看管好小孩,也有一定責任,判決其40%的損失自理。
(三)因正當防衛、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害而無不當和未超過必要限度的,可以免除民事責任。
1.所謂正當防衛造成的損害:是指行為人在公共利益或自己與他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為保護合法權益對違法行為人採取的正當的防衛措施,而使之遭受財產或人身的不利後果。
2.緊急避險行為: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緊急採取的躲避行為。
緊急避險行為與正當防衛行為的不同:第一,正當防衛行為都是由不法侵害引發的,而避險行為的險情既可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不法侵害引起的;第二,正當防衛的結果是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而緊急避險,是指行為人在遭到緊急危難的情況下,不得已而採取犧牲較小的利益而救護較大的合法權益的行為,其結果一般是對第三人造成損害。因此,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的後果不同。
緊急避險無過錯
十八梯是四川某地一個有名的風景區,遊人眾多,熱鬧非凡。1994年春節鄭強興致勃勃地爬上了十八梯的頂端。正當他如痴如醉地一飽眼福、欣賞大好風光時,身邊一個年約二十三四的年輕人被人一推,險些落下崖去,情急之中他一把抓住了鄭強的外衣才未跌下去,而鄭強的一件價值300元的衣服卻被撕成兩半。鄭強回頭一看,五米外有一個年輕人正在哈哈大笑,經追問才知撕破衣服的青年叫彭清源,笑者叫李國強。二人在互相追逐打鬧中,李趁彭不備,將其猛推,彭差點落入懸崖。事後,鄭強要求彭清源賠償衣服,彭以不是故意撕破其衣服為由拒絕賠償。鄭強遂向法院起訴。
法院認為這是一件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案件,彭清源緊急避險無過錯,不應承擔責任,而應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李國強賠償鄭強的損失。
《民法通則》第129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板書設計
一、民事責任的種類
(一)民事責任
(二)民事責任可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
二、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和方式
(一)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二)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三、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
(一)不可抗力
(二)受害人自身過錯
(三)正當防衛
(四)緊急避險
B. 如何闡釋合同法107條謝謝!
你好,北京律師團為您做如下專業詮釋:
本條規定了違約的基本形態和承擔違約責任的種類。
違約,即違反合同。現實中違約形態表現多樣,不少學者對此都有歸納,如有的將債務不履行分為拒絕給付、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遲延給付四種狀態,有的則強調預期違約、根本違約、部分違約。這些歸類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難免有所疏漏。本文從分類入手,闡述違約形態,以適用各種違約現象。違約行為從不同角度可做多種分類。
1.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
按照違約行為是否完全違背締約目的,可分為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完全違背締約目的的,為根本違約。部分違背締約目的的,為非根本違約。同樣一個違約行為,可能導致根本違約,也可能是非根本違約。例如,顧客買二米五布料,商店僅裁了二米三,短二分米的布。如果消費者買布的目的是做一套西裝,二米三布料不夠置裝用,商店構成根本違約,如果消費者買布的目的是做一幅床單,雖短二分米,但不影響使用,商店則構成非根本違約。
2.合同的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
按照合同是否履行與履行狀況,違約行為可分為合同的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合同的不履行,指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合同的不履行包括拒不履行和履行不能,拒不履行指當事人能夠履行合同卻無正當理由而故意不履行,履行不能指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致使合同的履行在事實上已經不可能。合同的不適當履行,又稱不完全給付,指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條件。不適當履行又分為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一般瑕疵履行又含遲延履行。
3.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
按照違約行為是否造成侵權損害,可分為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當事人履行合同有一般瑕疵的,為一般瑕疵履行。一般瑕疵履行有數量不足、質量不符、履行方法不當、履行地點不當、履行遲延等多種表現形式。當事人履行合同除有一般瑕疵外,還造成對方當事人的其他財產、人身損害的,為加害履行。加害履行的特徵是違約與侵權行為競合,例如,債務人給付的機電產品存在漏電缺陷,導致債權人中電死亡,即為加害履行。加害履行也是一種瑕疵履行,故將與其對應的其它瑕疵履行稱為一般瑕疵履行。
4.債務人履行遲延和債權人受領遲延
按照遲延履行的主體,可分為債務人履行遲延履行和債權人受領遲延。債務人超逾履行期履行的,為債務人履行遲延。債權人超逾履行期受領的,為債權人受領遲延。
違約行為的其它分類可見下面條文解釋。
違反合同義務,就要承擔違約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據此,承擔違約責任的種類有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停止違約行為、賠償損失,此外,還有支付違約金及定金責任等形態。
C. 探討民法通則第111條和合同法第107條的區別問題。
上面的問題合同法優於民法適用
甲方可以拒絕
D. 返還原物請求權沒有訴訟時效為什麼物權法107條還規定了兩年的時間限制
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的區別:
1、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僅適用於請求權;除斥期間主要適用於形成權,也可適用於請求權,如中國產品質量法第45條第2款規定之10年期間。
2、構成要件不同。訴訟時效須兩個要件,即法定期間經過和權利繼續不行使之事實狀態;除斥期間只需一個要件,即法定期間經過。
3、法律效力不同。訴訟時效並不使不行使權利本身消滅,而只是消滅附著於其上的勝訴權;而除斥期間則使權利本身消滅。
4、期間起算點不同。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即權利人能行使權利之日起開始計算;而除斥期間自權利成立之時起算。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的20年期間,既非訴訟時效期間,又非除斥期間,而是權利的最長保護期限,自權利被侵害之日起開始計算。
5、期間是否可變不同。訴訟時效期間是可變期間,可以中止、中斷、延長;而除斥期間為不變期間,不能中止、中斷、延長。
6、法院是否可依職權主動適用不同。訴訟時效之經過必須經享有時效利益之人為主張之後法院才可適用之;除斥期間之是否經過,法院應依職權主動調查而適用之。
(4)民法通則第107條擴展閱讀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該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該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表明,我國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從2017年10月1日起為3年。
特別訴訟時效
特殊時效優於普通時效,也就是說,凡有特殊時效規定的,適用特殊時效,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一、短期時效。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被損壞的。」
二、長期訴訟時效。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兩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六條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條「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其他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
三、最長訴訟時效。最長訴訟時效為二十年。
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根據這一規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E.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07條和108條是講述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七條 【民事責任的免除】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注釋:
本條是關於不可抗力的規定。
不可抗力屬於法定的免責事由,指不履行合同或法律規定的義務而致人損害者,依法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事由。不可抗力具體是指當事人不能預料、知道了也不能 克服、不能避免的客觀情況,是當事人的意志不能左右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不可抗力的范圍可由當事人自由約定,發生不可抗力的一方當事人負有及時通知對方 並證明不可抗力發生事實的責任。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害不可歸責於任何一方,也就無從承擔民事責任,但是當有其他特殊法律例外規定的,從其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
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關聯法規《合同法》第60、91-106條
供參考
F. 民法通則第107條雇員受傷僱主有責任嗎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內系以外的第容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G. 民法通則107條,所有權或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
第107條 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善意取得制度,第107條規定遺失物損害賠償以及取回規則。第107條可看作是對第106條善意取得條款中標的物范圍的例外規定,故相對於善意取得條款而言,其為限制性的法條。[i]筆者認為我國物權法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遺失物可在特定期間內排除善意取得之適用,盜贓是否可類推適用該規則?第二、物權法第107條文義是不夠明確,適用上將出現諸多問題,需要加以澄清。
一、比較法上的考察
德國民法典第935條規定盜竊物和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對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通過公開拍賣方式出讓物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台灣地區民法典第949條規定:佔有物如系盜贓或遺失物,其被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二年以內,得向佔有人,請求回復其物。第950條規定:盜贓或遺失物,如佔有人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由販賣與其物同種之物之商人,以善意買得者,非償還其支出之價金,不得回復其物。
要較為全面的了解德國、台灣地區民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應當綜合考察善意取得條款和關於遺失物、盜贓的規定。後者系對善意取得標的物范圍所做的限制,其所貫徹的思想是:當原權利人(主要指所有權人)因自己的意思導致對物失去控制,其利益應向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讓步。可見,構成善意取得之動產,應為「佔有委託物」,即基於權利人意思而喪失佔有之物,如基於委任、保管、設定質權而交由他人佔有之物。遺失物和盜贓非為權利人意思而喪失佔有,故通常不能成為善意取得的標的物。
二、類推適用
反觀我國物權法善意取得制度,應結合第106條和107條規定方能得到完整的認識。就動產善意取得方面,與台灣地區規定最為接近。大陸法系其他國家或地區對遺失物、盜贓一並規定,並做相同的評價,但我國卻未明文將盜贓排除適用善意取得條款。筆者認為,不論立法者是否意識到該問題,此處都存在法律上的漏洞,因為物被盜竊後轉賣,乃社會生活中常見的情況,若適用善意取得條款,則會出現評價矛盾,即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盜贓反而適用,而兩者在是否適用善意取得條款方面不應當做不同處理。
考察各國善意取得立法理由,遺失物、盜贓不適用善意取得,由於它們並非出自原權利人意思而喪失對該物的佔有,故沒有理由為保護善意相對人利益而犧牲權利人之權利。我國雖然僅規定遺失物特定情況下不適用善意取得,但其理由與其他國家立法並無不同。因此是否因自己意思而喪失對物的佔有,是能否適用善意取得一個重要條件。盜贓,亦非由權利人意思而喪失對物的佔有,故在此要點上與遺失物相類。不同之處在於物遺失系由權利人自己導致,物被盜則是他人導致,在評價上無關宏旨,甚至後者比前者更應排除善意取得之適用。基於類似情況相同處理的原則,避免法律適用中出現評價矛盾,故盜贓可類推適用物權法第107條規定。
三、《物權法》第107條評析
該條文顯然系參考台灣民法的規定,但也存在一些差別。主要差別是:第一、在內容上,我國法增加了「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的規定;第二、權利人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的兩年時間的起算點不同,台灣規定是被盜或遺失時起兩年內,我國法規定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
通過觀察「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之規定,則通常將其理解為一種選擇適用關系,即一旦權利人選擇了向無權處分人或受讓人中一人主張權利,則放棄對另外一人的權利主張。筆者認為,其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遺失物或盜贓一旦進入市場流通,難以尋獲受讓人。在不知受讓人時,權利人多會直接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權利。如果主張之後,受讓人才出現,由於權利人已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即便無權處分人無資力或其他原因難以實現賠償,權利人也無法再向受讓人主張返還原物。因為依據選擇適用關系,權利人已放棄對受讓人返還原物之主張。該結果顯然對權利人有失公平。
第二、權利人向善意受讓人主張原物返還請求權。原物若由於時間經過或使用而價值減損,由於受讓人主觀上為善意,則權利人無法向其主張損害賠償責任。但依據選擇適用關系,權利人已放棄對無權處分人損害賠償請求權,故也不得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此對權利人明顯不公,權利人所受損害無法獲得完全賠償。
可見,選擇適用關系存在以上問題,但若為共同適用關系,則會發生以下法律效果:權利人獲得雙重賠償,即既從無權處分人處獲得損害賠償,又從受讓人處取回原物,權利人因此而獲利,這與民法填補損害的民事責任原則相沖突!故如何適用該規定頗值玩味,筆者認為應對該條文進行解釋,方能正確適用。
從條文的語義中來看,會導致以上問題的出現,故應考察該條文所處的規范脈絡(體系)和規范目的,以明確其含義。從法體繫上觀察,該條款系對善意取得條款(第106條)的限制性規定。在善意取得情況下,權利人僅能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在遺失物、盜贓被無權處分人轉讓情況下,因為不適用善意取得條款,故權利人多了一個權利主張途徑,即所有物的返還請求權。此外,條文的規范目的在於對權利人權利予以全面的保護。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損害賠償,基於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其向受讓人請求原物返還,通常是基於物上請求權,兩者的請求權基礎不同。由此可知,該規定存在兩個不同的請求權,有可能存在請求權競合的情況。[ii]是擇一適用還是共同適用,關鍵看兩個請求權是否構成相沖突的競合關系?選擇適用關系僅在兩個請求權相沖突時才可適用,如果兩個請求權並存而不相沖突,則可同時適用。故針對上文提到的問題,可做出以下回答:
當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損害賠償後,權利人才知道受讓人。此時,應認為,存在權利人對無權處分人的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兩個請求權是否發生沖突,應當具體分析。當權利人仍堅持向無權處分人全部損害賠償時,應認為權利人放棄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因為此時兩個請求權存在沖突,故不得同時行使。當權利人選擇向善意受讓人請求原物返還請求權,若仍有損失,則仍可就損失部分向無權處分人請求侵權損害賠償,此時,兩個請求權不存在沖突,故可同時適用。
另外,筆者認為,此處受讓人,應當做狹義解釋,即善意受讓人。因為,該條款系對善意取得條款的限制,但為了兼顧受讓人的利益,又對原權利人的物之返還請求權行使期間加以限定,即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主張。如果超過兩年,則受讓人仍可善意取得該物。此受讓人若為惡意受讓人,即便超過兩年,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故聯系善意取得條款,可知受讓人應當是善意受讓人。
四、結論
筆者通過以上分析,認為《物權法》第107條存在規范漏洞以及文義不明的情況,可通過運用法學方法論加以解決。基於我國國情,方法論在實踐中並未能廣泛應用,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釋法律、填補規范漏洞的作用。故最實際的做法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物權法司法解釋時,就該問題可做如下規定:
1、被盜竊的物品,准用物權法第107條的規定。
2、權利人對無權處分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在不相沖突的情況下,可同時行使。
3、第107條所指的受讓人,不報包括惡意受讓人。